人物簡介
曾粵興 ,1965年生,廣東興寧市人,法學博士, 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博士后。 昆明理工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 中國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理事、中國法學會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理事、中國行為法學會理事、 中國法學會法學期刊研究會理事、 西南政法大學兼職教授、 國家檢察官學院云南分院特聘教授,國家法官學院云南分院兼職教授、 澳門科技大學講座教授、 黑龍江大學法學院兼職教授、貴州民族學院教授、云南省法學會常務理事、云南省高校學術委員會委員,云南省法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云南省政府法律顧問、云南省政府特邀法制督察、云南省法律援助中心專家組顧問、云南省婦女研究會理事、云南省人民檢察院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 昆明市人民檢察院特約檢察員及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昆明市人民政府法律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昆明仲裁委員會仲裁員、昆明仲裁委員會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 昆明市律師協(xié)會刑事專業(yè)委員會首席顧問。
人物榮譽
獲獎情況
2007年西部法治論壇論文一等獎。
2006年獲司法部“第二屆全國法學教材與科研成果優(yōu)秀獎”。
2006年獲 中國法學會優(yōu)秀刑法學論文獎(2000-2005年度)。
2006年獲云南大學“伍達觀優(yōu)秀教師獎”。
2006年獲云南省法學會“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優(yōu)秀論文一等獎。
2006年獲(2005年度)“云南省優(yōu)秀社科成果二等獎”。
2004年獲“云南省優(yōu)秀社科成果三等獎”。
2003年獲“云南省優(yōu)秀社科成果三等獎”。
2002年榮獲 中國法學會“杰出中青年法學家提名獎”。
2000年獲云南大學先進個人。
1999年全國高校文科學報研究會、云南省高校文科學報研究會“優(yōu)秀編輯”。
1998年 云南省司法廳、云南省法學會評為“云南省十大優(yōu)秀法學研究工作者”。
1996、1997、1999三次榮獲中國行為法學會“優(yōu)秀論文獎”。
1994年云南省法學會“優(yōu)秀論文獎” 云南省律師協(xié)會“優(yōu)秀論文獎”。
科研成果(部分)
(一)課題研究
國家九五社科項目:“毒品犯罪研究”, 由 西南政法大學趙長青教授主持。本人承擔《毒品犯罪的刑事訴訟》部分。
國家重點基地重大項目:“單位犯罪比較研究”,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趙秉志教授主持。本人協(xié)助并承擔《單位犯罪種類比較研究》部分。
云南大學重點項目“毒品犯罪體系解釋”。
國家博士后基金項目“刑法倫理化與和諧社會的構建”。
最高檢察院項目“民刑交叉案件研究”。
國家社科基金“刑罰倫理化研究”。
(二)著作類
專著:《刑法學方法的一般理論》,人民出版社出版2005年版。
專著(合著):《正義的訴求》,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副主編:《單位犯罪比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主編:《新刑法通論》,法律出版社1997年出版,1998年再版。
副主編:《中國刑法新論》,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副主編:《刑法(分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參加撰寫:
《禁毒全書》( 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刑法》21世紀高校法學基礎教材(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新編綜合行政執(zhí)法教程》(刑法部分, 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刑法教學參考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新刑法實務全書》(紅旗出版社1997年版)。
《新編中國刑法學通論》(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等。
搶劫罪、搶奪罪若干問題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03(1),人大復印資料《刑事法學》全文轉載。
犯罪概念及其特征的結構分析,濟南:《法學論壇》2003(6),人大復印資料《刑事法學》全文轉載。
危險犯理論對修正構成要件說的發(fā)展,武漢:《法商研究》2002(6),人大復印資料《刑事法學》全文轉載。
刑法基本原則的新解讀,昆明:《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02(1),人大復印資料《刑事法學》全文轉載。
西部大開發(fā)與野生動物的刑法保護,昆明:《學術探索》2001(3),人大復印資料《刑事法學》全文轉載。
犯罪未遂比較研究,北京:《法學家》2002(4),人大復印資料《刑事法學》全文轉載。
大陸法系共犯種類之比較,哈爾濱:《求是學刊》,2004(3),人大復印資料《刑事法學》全文轉載。
刑法學研究進路論略,蘭州:《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5(1),人大復印資料《刑事法學》全文轉載。
《昆明市城市道路停車泊位管理辦法》評析,《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04(2),人大復印資料《行政法學》全文轉載。
刑罰權發(fā)動的合理性,《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05(4),人大復印資料《刑事法學》2005(11)全文轉載。
刑法學研究的邏輯起點,北京:《法制日報》,2005.02.24,理論?。
重婚罪解讀,昆明:《學術探索》2004(3)。
從方法論角度評析奸淫幼女犯罪司法解釋,上海:《法學》2003(11)。
刑法解釋方法研究,北京:《刑事法判解研究》2004(1)。
重婚罪的法理分析,北京:《刑事法判解研究》2003(3)。
國家機關不應成為單位犯罪主體,上海:《法學》2002(10)。
犯罪未遂若干問題研究,南京:《金陵法律評論》2002(秋季卷)。
論刑法中的牽連關系,鄭州:《河南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2003(3)。
論刑事司法解釋權的歸屬,北京:《刑法論叢》2000(4)。
機遇與挑戰(zhàn):西部大開發(fā)與行為法學的發(fā)展——兼論行為法學的性質(zhì),昆明:《思想戰(zhàn)線》2001(2)。
論刑事司法解釋權的合理配置,昆明:《學術探索》2000(3)。
論侵占性質(zhì)犯罪的立法完善,長沙:《湖南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0(3)。
法治機制分析,石家莊:《河北法學》2000(2)。
殊途同歸:論挪用性質(zhì)的犯罪的立法完善,石家莊:《河北法學》2000(6)。
法學研究應當警惕政治幼稚病,昆明:《學術探索》1997(4)。
經(jīng)濟分析:政府決策行為的意志控制,昆明:《學術探索》1997(2)。
再論投機倒把犯罪應予廢除,西安:《法律科學》1996(6),收入《中國刑法50年》一書(高銘暄、趙秉志主編,方正出版社,2000)。
刑法學研究方法論要,北京:《刑法評論》第7卷,2005。
西部大開發(fā)法律保障的思考,《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00(4)。
刑訴法的困惑,《云南法學》1999(1)。
刑法學方法對刑法立法與司法的意義,《中國刑事法雜志》2005(4)。
刑事司法解釋的對象,載梁華仁等主編《新刑法適用問題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
預備行為理論與實踐的雙重思考,北京:《法制日報》,2004.05.20,理論專刊。
死刑的司法與立法限制,《時代法學》2005(5)。
文本對解釋方法的制約,載《法學理論前沿》,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
刑法學研究對象及概念之我見,鄭州:《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3)。
切忌先開發(fā)后立法,《云南法制報》2000.4.26。
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評析,《云南法制報》2000.4.6。
走私、販賣、運輸毒品犯罪證據(jù)的特點探析,《云南檢察》1999(4)。
西部大開發(fā)與人才培養(yǎng)層次,《西部大開發(fā)與法制保障》,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刑法學方法的研究現(xiàn)狀,載《馬克昌教授80華誕紀念文集》,中國方正出版社,2005。
警惕“泛刑論”——從刑罰負價值談起,載《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6(1)。
判例是什么,載《法學家茶座》,第10輯, 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
違法性認識與定罪模式思考,載《違法性認識》,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反恐立法之我見,載《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06(2)。
法律的終極價值與法治的核心理念,載《法治理念之光》,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6。
淺議不作為犯處罰的理由,載《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07(2)。
期刊稿酬制度法理探究,載《云南師范大學學報》(核心期刊),2007(2)。
黃牛的生存空間,載《法學家茶座》,第15輯, 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
死刑條款的體系解釋,載中國刑法學年會論文集(中),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7.《法學家》2007(12)。
民刑訴訟關系的辯證思考,載《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8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