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葉兌(1307—1389),字良仲,號四梅先生,別號歸根子。浙江寧?h紆岸(今三門縣上葉村)人。元末明初名儒。祖父葉培曾是南宋咸淳進士,博通經(jīng)史,尤精天文地理。父親葉德象,博學(xué)多才,善于論說,因宋朝滅亡而退隱在家,教授一批鄉(xiāng)里子弟。幼受祖父葉培家教,博通經(jīng)史,尤精天文地理。不樂仕進,居家教授鄉(xiāng)里子弟。
平民向朱元璋獻計
他以平民身份向朱元璋獻計,建議"北絕察罕,南并張士誠,撫溫臺,取閩越,都金陵"之方略,稱"一綱三目之天下大計"。
朱元璋本是禮賢下士之人,劉基、宋濂一干人等均為其所用。他對葉兌的才能大為贊賞,命人賜坐賜酒,竭力挽留,希望葉兌能夠成為自己的左膀右臂,日后共享榮華。葉兌知道自己此行的目的,連忙辭謝道:“如策可采用,使蒼生早獲安樂,為愿已足。取榮華富貴,并非所愿!”錚錚數(shù)言,道出了一個隱者的心聲。葉兌身為一介布衣,卻深知遭受連年的戰(zhàn)火,最苦的是與他一樣的百姓。他的所作所為,并不是為了自身的飛黃騰達,而是希望國家能夠早日安定,民眾能夠早日解脫流離之苦。這是怎樣的一顆憂國憂民之心啊。數(shù)年之后,朱元璋削平天下,其攻取次第略如其計,事如當(dāng)年諸葛亮隆中對一樣。
史料記載
元末,海內(nèi)干戈四起,兌身居海隅,卻審時度勢,知元將亡,料方國珍雖據(jù)浙東,不足以成大事。間道至金陵,謁朱元璋于戎馬間,獻《武事一綱三目》,陳取天下次第策略。朱奇其言,屏人命坐賜食,欲留用,則婉言謝絕,“如策可采用,使蒼生早獲安樂,為愿已足。取榮華富貴,并非所愿!”朱元璋厚賜而還。太史宋濂回浙東,與兌同舟,索文章十余篇細(xì)閱,大為贊賞,遂與結(jié)為至交。后朱元璋平定天下,其次第攻取,大略如兌所言。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發(fā)兵攻蘇州未成,改用兌所獻“鎖城”法,果于次年九月破蘇州,俘張士誠。朱元璋下詔征辟不就,仍在家以教授為業(yè)。筑樓一座,并于樓前植玉梅、緋梅、臘梅、金梅四種,取名四梅軒,自號四梅先生。著有《四梅軒集》4卷。太史宋濂曾讀到葉兌的文章,連呼奇才,驚嘆不已。有一次,宋濂回金華探親,恰好與葉兌同坐一條船,于是向葉兌討要了十余篇文章仔細(xì)閱讀,竟手不釋卷。宋濂拉著葉兌的手,說:“凡是天下善寫文章的士大夫,我都迫切地與他交往,相互討論交流。而你雖然久居鄉(xiāng)下,但文采不在那些人之后,怎么能夠遺漏呢?”于是,兩個人就成了莫逆之交。宋濂覺得葉兌這樣的人才,埋沒在鄉(xiāng)下有點可惜了,勸說葉兌共同輔佐朱元璋成就大業(yè)。在葉兌的一再堅持下,宋濂深感可惜,還是被葉兌的高尚品行所折服。他的《詠梅》詩中有這樣一句:“清操不爭桃李艷,絳紗輕護雪霜寒”。時至今日,上葉的族人仍以“四梅太祖”尊稱葉兌。
一綱三目之天下大計
愚聞:取天下者,必有一定之規(guī)模。韓信初見高祖,畫楚、漢成敗;孔明于草廬,與先主論三分形勢者是也。今之規(guī)模,宜北絕李察罕,南并張九四。撫溫、臺,取閩、越,定都建康,拓地江、廣。進則越兩淮以北征,退則畫長江而自守。夫金陵,古稱龍蟠虎踞帝王之都。藉其兵力資財,以攻則克,以守則固,百察罕能如吾何哉?江之所備,莫急上流。今義師已克江州,足蔽全吳。況自滁、和至廣陵,皆吾所有。非直守江,兼可守淮矣。張氏傾覆可坐而待,淮東諸郡亦將來歸。北略中原,李氏可并也。今聞察罕妄自尊大,致書明公,如曹操之招孫權(quán)。竊以元運將終,人心不屬,而察罕欲效操所為,事勢不侔。宜如魯肅計,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此其大綱也。
至其目有三。張九四之地,南包杭、紹,北跨通、泰,而以平江為巢穴。今欲攻之,莫若聲言掩取杭、紹、湖、秀,而大兵直搗平江。城固難以驟拔,則以鎖城法困之。于城外矢石不到之地別筑長圍,分命將卒四面立營,屯田固守,斷其出入之路。分兵略定屬邑,收其稅糧以贍軍中。彼坐守空城,安得不困?平江既下,巢穴已傾,杭、越必歸,余郡解體。此上計也。
張氏重鎮(zhèn)在紹興。紹興懸隔江海,所以數(shù)攻而不克者,以彼糧道在三江斗門也。若一軍攻平江,斷其糧道;一軍攻杭州,絕其援兵,紹興必拔。所攻在蘇、杭,所取在紹興,所謂多方以誤之者也。紹興既拔,杭城勢孤,湖、秀風(fēng)靡,然后進攻平江,犁其心腹,江北余孽隨而瓦解。此次計也。
方國珍狼子野心,不可馴狎。往年大兵取婺州,彼即奉書納款。后遣夏煜、陳顯道招諭,彼復(fù)狐疑不從。顧遣使從海道報元,謂江東委之納款,誘令張昶赍詔而來。且遣韓叔義為說客,欲說明公奉詔。彼既降我,而反欲招我降元。其反覆狡獪如是,宜興師問罪。然彼以水為命,一聞兵至,挈家航海,中原步騎無如之何。夫上兵攻心,彼言杭、趙一平,即當(dāng)納土,不過欲款我?guī)煻9ブg(shù),宜限以日期,責(zé)其歸順。彼自方國璋之沒,自知兵不可用。又叔義還稱義師之盛,氣已先挫。今因陳顯道以自通,正可脅之而從也。事宜速不宜緩。宣諭之后,更置官吏,拘集舟艦,潛收其兵權(quán),以消未然之變。三郡可不勞而定。
福建本浙江一道,兵脃城陋。兩浙既平,必圖歸附。下之一辯士力耳。如復(fù)稽遲,則大兵自溫、處入,奇兵自海道入,福州必不支。福州下,旁郡迎刃解矣。威聲已震,然后進取兩廣,猶反掌也。
太祖奇其言,欲留用之,力辭去。賜銀幣襲衣。后數(shù)歲,削平天下,規(guī)模次第,略如兌言。
愛梅之切
明代三門人葉兌更甚,葉兌留下眾多的詠梅詩,除“江南別有一股香,玉骨冰枝未足玲”外,還有“清操不爭桃李艷,絳紗輕護雪霜寒”等句,借梅之高潔喻自身的淡泊!督鹈贰分杏钟校骸敖蟿e有一般香,玉骨冰枝未足珍。茅舍竹籬成富貴,霜朝雪夕眩精神”。《金梅》詩是葉兌八十壽辰時寫下的詩。葉兌是臺州奇人,博通經(jīng)史,精天文地理,據(jù)《明史》記載,葉兌曾到金陵謁朱元璋,陳取天下次第策略,朱見他見識不凡,想留他在金陵作官,葉婉言辭謝。朱元璋攻蘇州時,用的就是葉兌所獻“鎖城”法。葉回家后以教授為業(yè),筑樓一座,于樓前植玉梅、緋梅、臘梅、金梅四種,取各四梅軒,自號“四梅先生”,著有《四梅軒集》四卷。葉兌是真正的超脫,只要他愿意,他是可以享受榮華富貴的,朱元璋坐穩(wěn)江山后,對葉兌的功勞念念不忘,多次下詔征調(diào)葉兌入朝為官,但是葉兌沒有去,他寧愿隱在鄉(xiāng)間,賞賞梅、喝喝酒、寫寫詩。在他心中,廟堂之上的榮華富貴敵不過鄉(xiāng)村野嶺的一株寒梅讓他來得更快樂些。
踏雪尋梅、詩酒賞梅,是舊時文人生活中的雅事。當(dāng)年蘇軾為杭州知州時,臺州人楊蟠為通判,大寒時節(jié),他們常去孤山尋梅,楊蟠深愛梅花,作《梅花詩》十首,蘇軾兩次奉和,《蘇軾集》中收入蘇東坡唱和楊蟠詠梅花的詩篇二十首。蘇東坡在《次韻楊公濟奉議梅花》中有“相逢月下是瑤臺,藉草清尊連夜開。明日酒醒應(yīng)滿地,空令饑鶴啄莓苔。”《再和楊公濟梅花》中的“北客南來豈是家?醉看參月半橫斜。他年欲識吳姬面,秉燭三更對此花。”蘇軾是千古風(fēng)雅之人,愛花中癡,有詠海棠詩“唯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他的“他年欲識吳姬面,秉燭三更對此花”,亦見愛梅之深,故被傳為千古詠梅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