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姓名:包綬
又名:包衍
字:君航
籍貫:安徽合肥
屬相:狗
享年:49歲
官位:朝奉郎、通判潭州軍州事
曾祖父:濟公王,贈太子少傅
祖父:包令儀,贈太保、刑部侍郎
祖母:張氏
父親:包拯,樞密副使,贈禮部尚書
母親:孫氏
大哥:包繶,潭州通判
大嫂:崔氏,永嘉郡君
岳父:文彥博,太師潞國公;張?zhí),包公門生,職方員外郎
岳母:不詳
夫人:張氏,南陽縣君;文氏,蓬萊縣君
子女:四子三女
子:包康年,包耆年,包彭年,包景年
侄子:包文輔(夭折),包永年
簡介
包公逝世時,包綬年僅5歲。宋仁宗到包公府上祭奠包公時,憫之,遺表授公將仕郎、守太常寺太祝。服除,加承奉郎,覃恩轉大理評事。未幾,太夫人董氏逝世,又為之守孝。服除,又加承事郎,初調(diào)官任濠州團練判官,公事郡守嚴毅,僚屬畏憚。公下車奉公守法,倬有盛譽,守愛重之,遂不以勢位自居,凡議事必咨公而后決。事有不可行,公則毅然面折,不茍從。其有補于郡事,不可一二數(shù)。秩滿解官,人稱廉潔,思惠愛,異口一辭。再以覃恩轉宣義郎,賜緋魚,授少府監(jiān)丞。公夙夜盡心,裁判有序,若素宦于朝者。當涂巨公,剡書稱薦,不求自至。咸曰:"名臣之后,得是舉,宜矣!"遷國子監(jiān)丞,公一提按,典籍遍舉。復視公廚,飲食茍且,積弊為甚。一日,發(fā)其事而正之,諸吏肅然,弊亦頓革。磨勘轉宣德郎,移將作監(jiān)丞,營繕事,伙而領之,以勤濟應期辦事,為當時稱。旋除通判瀛州,以家貧累重,丐免其行。復以通直郎授少府監(jiān)丞,視事不異前日。年余,丁所生母孫氏太室憂,公歸鄉(xiāng)居喪,杜門誨子弟,家雖貧而無一毫有干于鄉(xiāng)里,至有未嘗識公之面目者。
生平
包公于嘉祐七年過世,宋仁宗親自前往靈堂吊唁,當仁宗看到靈前的包綖只是個五歲的小娃娃,衣著打扮極其一般,環(huán)顧包家擺設也與包公的身分相去甚遠,禁不住一陣鼻酸,為了照顧包公后代,賜與包家許多財物,還欽封包綬為太長寺太祝,并記錄在案,在開封的喪禮完畢之后,包綬跟著家人,護送著包公的靈柩從開封回到合肥,這以后包綖漸漸的長大,崔氏在官府的協(xié)助下請來啟蒙老師,教包綖讀書識字,并給包綖取了學名包綬。包綬八歲時,正逢朝廷三年一次的祭祀圣典,百官照例晉升一級,包綬也由u2018太長寺太祝u2019升為u2018大理評事u2019,包綬小小年紀,便已取得當年包公考中進士之后才得到的等同職位,不久又轉為“承事郎”,就是說包綬還是童稚之年,就具有了八品官的身分,但這是違背包公生前的遺愿的,包公生前一直反對不分才智高低或者貢獻大小,論資排輩的加官進爵,以及為照顧重臣子弟的太多太濫的規(guī)定,但這些建言一直未被朝廷采納,使得包綬成了u2018蔭補u2019制度之下的受益者,不過包綬十分有志氣,沒在溫室里退化,更加自強奮進,他虛心好學、知書達禮,遇事不隨聲附和、人云亦云,又嚴以律己、愛恨分明,一舉一動,酷似包拯。九歲時,包公夫人董氏病逝,崔氏為其張羅后事,并把董氏葬在包公墓側,此后包家便由崔氏為主,包綬成年后,崔氏一手作主為包綬娶了廬州知州張?zhí)锏呐畠簭埵蠟槠蕖V,張氏不幸早逝,崔氏再次主婚,給包綬娶了宰相文彥博之女文氏,成婚之后,崔氏便派人到開封一帶尋找包綬生母孫氏,最后將孫氏接回合肥,讓包綬母子團聚。崔氏于宋哲宗紹圣元年(1094年)病歿,享年六十二歲,生前包受對她有如親生母親一般孝順,去世之時,包綬正在開封最高學府里擔任國子監(jiān)丞,聞訊之后,悲痛欲絕,連夜奔喪回到合肥,為其披麻戴孝,猶如對待生母一樣。
宰相文彥博念及u2018包拯之后,唯綬一身。u2019,便向繼位的宋哲宗呈了《舉包綬》的奏章,宋哲宗賜包綬做濠州〈今安徽省鳳陽縣〉團練判官,這是包綬第一次做官,處世嚴峻,辦事認真,奉公守法,不貪圖財利富貴,濠州知州見包綬身為名門之后,卻不以勢自居,遇事便常與包綬討論,包綬也對知州直言不諱,二人相處甚歡,三年任滿,離開濠州時,包綬博得一個u2018廉潔勤政u2019的好名聲。
之后包綬調(diào)至開封,升為七品宣義郎,分配做少府監(jiān)丞,負責管理天子使用的龍袍、車駕、寶冊、符印、旌旗等物,工作雖千頭萬緒,但包綬卻處理的井然有序,贏得公卿們的贊許,紛紛上奏推舉他,尤其是包公的同僚好友、自己的丈人宰相文彥博,奏章寫的最為懇切,說:u2018故樞密副使包拯身被忠孝,秉節(jié)清勁,直道立朝,中外嚴憚,先帝以其德望之重,擢為輔臣,未盡其才,不久薨謝。u2019并指出u2018包拯之后,唯綬一身,孤立不倚,能世其家,恬靜自首,不茍求進u2019,由于受到滿朝公卿的傾力舉薦,這以后,包綬先是被任國子監(jiān)丞,繼而進為宣德郎,再升為六品通直郎不久,又被任命為汝州(今河南臨汝縣)通判,經(jīng)過包綬的努力,很快,汝州便呈獻一片平和清晏的景象。當包綬被晉升為六品朝奉郎,調(diào)離汝州時,汝州百姓扶老攜幼,為他送行。
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年)十月,包綬調(diào)任譚州(今湖南長沙市)通判,赴任時途經(jīng)合肥,他安排好家事,便乘船延南淝河進巢湖,后入長江,溯江而上,但包綬正值年富力強、前程似錦之時,這條上任之路,竟是一條不歸路,在途中,他身染重癥,船只開到黃州〈今湖北省黃岡縣〉附近,便撒手歸西了,得年四十七歲。
后來人們打開包綬的行李,發(fā)現(xiàn)除了任命狀、書籍、文具、著述之外,找不到任何一件值錢的東西,五歲被宋仁宗賜為“太常寺太!,又掌管大內(nèi)珍寶,以仕至六品的達官貴人,與世長辭時衣袋里只找出四十六枚銅錢,于是人們猜測:他的死,是連病帶餓而死的。
包綬與張氏共有四個兒子,包康年、包耆年、包彭年、包景年,另有兩名女兒,但早早就夭折了,包康年和包彭年兄弟也在父親包綬過世不久便相繼死去。
包綬的墓志銘記載,包綬一家共有十人,其中七人在幼年和青年過世的,唯有包綬年齡最長,但也才四十七歲,包綬兒女眾多,奉祿低微,卻又為官廉潔,想必日子過的不寬裕吧....
包綬過世時,兒女均未成人,一家老小只有依靠官府和姑丈文效接濟度日,甚至無法將包綬的遺骸從黃州運回合肥,直到16年后,包耆年、包景年都已成家立業(yè),經(jīng)濟稍有少轉,才把父親包綬的棺骨從湖北運回,葬入合肥大興集的包氏大塋之中。包綬和文氏的合葬墓緊鄰在包公墓的左下側,棺木直接埋入土里,與平民葬式?jīng)]有兩樣,隨葬品大都是隨身攜帶的日用品,如果沒有墓志銘,誰知在此長眠的是包公的次子?
包綬墓出土的幾件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方帶有碎錠殘墨的石硯,石硯長17厘米、寬10.8厘米、高2厘米,長方形的硯臺水池卻是橢圓形的,造型十分精美,底部還斜刻著瓦形圖案,于高雅之中顯出幾分古樸,因為這方硯臺,證實了當年包公去端州任知府,卸任時的u2018不持一硯歸u2019卻有其事。
妻子
夫人
張氏,南陽縣君,包公門生職方員外郎張?zhí)镏?/p>
文氏,蓬萊縣君,太師潞國公文彥博之女。
子四人:曰康年,曰耆年,曰彭年,曰景年,力求進身計
女三人:長早夭,次適提點刑獄張公之子,幼亦不育。
宋朝奉郎包公墓志銘
北宋包綬墓志銘,一合兩塊。志蓋呈正方形,長寬各100 厘米,厚15.5 厘米。蓋上陰刻篆書:"宋朝奉郎包公墓志銘"9 個字,四周雕飾花邊,其中左右兩旁陰雕6 只仙鶴,翩翩起舞,嬉戲繚繞,翻飛在祥云瑞氣之中,姿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上下兩邊則陰雕纏枝牡丹,布局巧妙,取姿優(yōu)美,手法夸張,鐫刻精細。志石長91 厘米,寬96 厘米,厚14 厘米,刻文楷書。共32 行,滿行50 個字,約1600 個字左右。墓志記載了包綬卒于崇寧四年(1105 年)而歸葬于政和丙申(1116 年)的史實。
北宋包綬墓志,1973 年4 月出土於合肥大興集雙圩大隊黃泥坎生產(chǎn)隊東北部包氏家族墓群,同墓出土的還有包綬妻文氏墓志銘,兩墓志銘均藏安徽省博物館。1994 年5 月國家文物委員會專家鑒定組鑒定為一級藏品。藏品號:2:22675。
附:包綬墓志銘
宋朝奉郎、通判潭州軍州事,賜緋魚袋包公墓志銘
中奉大夫、提舉兗州岱岳觀、咸陽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賜紫金魚袋□休撰。
朝散大夫、提點成都府玉清宮王磐書。
朝散郎、前提點筠州妙真宮宋□篆蓋。
公姓包氏諱綬,字君航,世居合肥。故贈太子少傅諱士通之曾孫,故任虞部員外郎贈太保諱令儀之孫,故樞密副使贈開府儀同三司謚曰孝肅諱拯之子。孝肅學富才超,中天圣甲科,早以孝行著鄉(xiāng)里,終以直節(jié)聞□□□□為天下歸重。子二人:長先卒,公其次也。嘉中,孝肅公薨,天子錄元臣之功,奠于其家,公方五歲而孤,天子閔然,以遺表授公將仕郎、守太常寺太祝,俾承其胄,而以不絕功臣之世為念。服除,加承奉郎,覃恩轉大理評事。未幾,以丁母郡太夫人憂,居喪盡孝,畢葬成禮,鄉(xiāng)閭為之嘆伏。服降,又加承事郎,初調(diào)官任濠州團練判官,公事郡守嚴毅,僚屬畏憚。公下車奉公守法,倬有盛譽,守愛重之,遂不以勢位自居,凡議事必咨公而后決。事有不可行,公則毅然面折,不茍從。其有補于郡事,不可一二數(shù)。秩滿解官,人稱廉潔,思惠愛,異口一辭。再以覃恩轉宣義郎,賜緋魚,授少府監(jiān)丞。公夙夜盡心,裁判有序,若素宦于朝者。當涂巨公,剡書稱薦,不求自至。咸曰:"名臣之后,得是舉,宜矣!"遷國子監(jiān)丞,公一提按,典籍遍舉。復視公廚,飲食茍且,積弊為甚。一日,發(fā)其事而正之,諸吏肅然,弊亦頓革。磨勘轉宣德郎,移將作監(jiān)丞,營繕事,伙而領之,以勤濟應期辦事,為當時稱。旋除通判瀛州,以家貧累重,丐免其行。復以通直郎授少府監(jiān)丞,視事不異前日。年余,丁所生母孫氏太室憂,公歸鄉(xiāng)居喪,杜門誨子弟,家雖貧而無一毫有干于鄉(xiāng)里,至有未嘗識公之面目者。服除,授通判汝州,磨勘轉奉議郎。加武騎尉,又以覃恩轉承議郎。方位汝陽,寇賊為民害,公視事未幾,聞公之清德,往往皆化而為良民,是必有以服人者。汝人正以得公為幸,歲余,受代,州人扶老攜幼,爭先出郊而餞之,且拜而言曰:"請公善歸,臺閣今待公矣!"逮至闕下,監(jiān)進奏院,磨勘轉朝奉郎,加云騎尉,復出通判潭州。舟而行,距黃州十余里,感疾逾旬,寢車怡然而逝,時崇寧四年十一月初七日也。公既終,發(fā)遺篋,誥軸著述外,曾無毫發(fā)所積為后日計者,益知公生平清苦守節(jié),廉白是務,遺外聲利,罕有倫比。孝肅以清白勁正光于青史,公可謂能克家者。孝肅之風,至于公而益熾也。公有寡嫂崔氏,素以節(jié)義聞,公以母禮事之。及其亡也,不遠千里,助成喪事。崔氏有子,相與義居,至于終無異意。公初娶職方員外郎張公田之女,縣封南陽,再娶故相太師潞國公之女文氏,縣封蓬萊,皆先公而卒。公兩娶貴家,視榮耀如蚊虻過目。嘗率文氏,受上清法,灑然有方外趣。甫自童稚,御事有法。不喜茍佞,取友必端。博極群書,罔不通悟。壯年遠仕,蔚有能聲。所至民愛,所去民思。歷官數(shù)任,卒乎位卑而不獲騁,議者為公起淹回之嘆,而公以命自處,蓋恬然也,公享年四十八。子男四人:曰康年,曰耆年,曰彭年,曰景年,力求進身計。女三人:長早夭,次適提點刑獄張公之子,幼亦不育。公之亡也,自士大夫至于窮閭陋巷之間,無問其識與不識,悉能道公之姓氏,相與咨嗟曰:"善人去世,良可哀也。"其子耆年、景年,以政和丙申十二月庚申日,用葬公于合肥縣公城鄉(xiāng)東村,實先塋之次。泣血履不移,此道寥寥,克之其誰?公有遺跡,施于史冊。蓋嗣厥家,而傳清白。弗累于位,弗志于利。終焉益貧,中也奚愧?德則罔愆,壽亦宜永。而已于斯,猶不得騁;此瀑猓』瓷劫!□緒長存,銘詩墓□。
宋蓬萊縣君平陽文氏墓志銘
北宋文氏墓志銘,石質(zhì),一合兩塊。長方形,志蓋長114 厘米,寬98 厘米,厚13 厘米。上部有一深4 厘米,寬6 厘米的凹槽,上、下、左三邊刻纏枝卷葉圖案,陰刻篆書"宋蓬萊縣君平陽文氏墓志銘"12 個字,志蓋碎為7 塊。志石長101 厘米,寬99 厘米,厚12 厘米,碎為2 塊。上、下、右三邊刻纏枝村卷葉圖案,刻文楷書,共24 行,滿行25個字,約520 字左右,少數(shù)字跡模糊不清。文氏為包拯子包綬之妻,志文記敘了文氏生平家世,及卒于崇寧元年(1102 年)的情況,是研究包氏家族的重要史料。
1973 年出土于合肥大興集雙圩大隊黃泥坎生產(chǎn)隊東北包氏墓群,現(xiàn)藏安徽省博物館。藏品號:2:24673。
附:文氏墓志銘
宋故蓬萊縣君文氏墓志銘
奉議郎致仕、賜緋魚袋王撰。
新授臨江軍、新淦縣丞張忠思書并篆蓋。
蓬萊縣君文氏,世為河東汾州人,河東節(jié)度使守太師潞國公諱彥博之季女,今朝奉郎包公名綬之夫人也。天圣初,夫人王父,贈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諱□,與朝奉公王父,贈太保諱令儀,同官閣中,時潞國公與皇舅樞密副使孝肅公諱拯,方業(yè)進士,相友甚厚。未幾,同登天圣五年甲科。逮嘉間,繼以才猷,直至參知政事,而包氏、文氏,仕契亦再世矣。嘗愿相與姻締,故以夫人歸焉。夫人幼淑敏,事親以孝聞。既歸朝奉公,雖不及□□舅姑而□□□□□朝奉公先娶直龍圖閣張公諱田之女,生子□,夫人鞠養(yǎng)成,視之與己子不異,待親族和而有禮,蓄妾媵正而有仁,喜于周急,于財無所吝,薄于自奉,于物無所玩,以奉祭祀則勤,以相君子則且宜,由是閨門雍肅,而上下順從。初,潞國公以將相之才,佐命天子,而孝肅公又以嘉言直道,顯名天下,皆為當世榮耀。夫人雖兼而有之,曾不以是自居,未嘗有矜大色也。賦性寡俗,尤□□□□□常下茹葷,以清靜自將,行之終身不少懈。以朝奉公封蓬萊縣君,崇寧元年正月庚申卒于京師。享年三十□,子男四人:松年、耆年、彭年、景年,皆習進士。女二人:長適國學生□□先夫人而卒。次尚幼。以崇寧二年十二月庚申,卜葬于廬州合肥縣公城鄉(xiāng)東村。銘曰:舅姑早世,孝不克施。以正承家,閨門是宜。鞠養(yǎng)幼稚,賢哉母職。逮于詵詵,德其均壹。稟性之良,宜壽而昌,命期不長,□□□傷。合肥杜規(guī)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