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俞正燮

    俞正燮

      俞正燮(xiè)(1775—1840)清代學者。字理初,安徽省黃山市 黟縣人。生于清高宗乾隆四十年,卒于宣宗 道光二十年,年六十六歲。

      


    基本內(nèi)容

     

    個人履歷

      俞正燮,家貧,性介,讀書過目不忘。年二十余,負其所業(yè)北謁孫星衍。時孫星衍正上書朝廷請求為伏生建立博士,復求左氏后裔。俞乃作《左丘明子孫性氏論》、《左山考》、《申雜難篇》,孫多采其文,故其議論學術,由此而名著。道光元年(公元一八二一年)舉人。越年會試不第。十二年,館新城陳用光家,為校顧氏方輿紀要。曾設館于陳用光所,又曾入張井、林則徐等人幕府,協(xié)助或參與編著《大清會典》、《黟縣志》、《欽定春秋左傳讀本》等,又協(xié)助陳用光?薄蹲x史方輿紀要》。后應邀主講南京“惜陰書院”。治經(jīng)以漢儒為主,曾謂秦漢去古不遠,可信者多。生平除治經(jīng)外,于史學、諸子、天文、輿地、醫(yī)方、星相,以及釋道之閱,無不探究。認為西方歷法極精,這三代秦漢之人是不能預解的。以某時法衡某時象,是非已明,故不能委過于三代秦漢之人。又善言地輿、說方域。論事甚有見識,不拘于世俗偏見,在其《節(jié)好說》中,認為《禮》所“一與之齊,終身不變”,若如此,則男人亦不當再娶!在其《貞女說》中-謂:后世女子不肯再受聘者,謂之貞女。其義實在末安,未同被而同穴,謂之無害,則何必親迎?何必廟見?何必為酒食以召鄉(xiāng)黨僚友?世上又何必有男女之分?這些都是圣賢未思之過。其足跡半天下,得書即讀,讀即有所疏記。每一事立一題,備巨冊數(shù)十,鱗比行篋中,積歲月,證據(jù)周全,斷以已意,一文遂立。性孝友,有“經(jīng)師人表”之稱。生平足跡半天下,得書即讀。十九年,江蘇學政祁寯藻聘主惜陰書舍,未逾年卒。

    人物生平

    一、安貧若素,高介絕俗

      俞正燮雖出生于書香之家,但自幼家境貧寒,其父俞獻“工駢體隸事,尤熟掌故”(206頁),曾先后主講河南聞政書院,任江蘇句容訓導,以及安徽廬江教諭等職, 薪俸并不豐厚, 膝下孩子卻有很多, 又不幸于嘉慶六年(1801)十一月離世,時年僅五十三。俞正燮身為長子, 自二十七歲起就擔負起撫養(yǎng)母親妻小和五個弟弟的重擔。從此,他為了一家人的生計活路而四處奔波忙碌,過著艱苦、漂泊不定的生活,直到六十六歲在南京逝世。

      其實,當俞正燮父親病重之時, 家中就已很拮據(jù), 有他寫于嘉慶六年六月的《睡起》詩為證:“雨傳秋信到,貧又故鄉(xiāng)違。乞米書頻負,于人事本非。少年盡跳蕩,何事苦長饑”(34頁)。其父死后,除書卷之外并無遺產(chǎn),因此“依然在貧窮中掙扎”(154頁),甚至有時“日食不給,不能看書”(313頁)。二十九歲的俞正燮曾這樣自述:

    俞正燮

      紛紛債務如塵積,今年明年朝復夕。心煩口吃無一言,出門泥途深幾尺。 艱難此事仗友生,貧交無計又空行。勞勞都為錢刀貴,幾時買地事躬耕?(7頁)

      這首詩描述了他當時處于舉債度日的艱難境地,雖得友人支助,生活還是極為窘迫,以至于有回歸故里、農(nóng)耕養(yǎng)家的想法。 而《黟縣三志》也有“先生家貧性介,縞纻之入,僅敷買書,索債者躊躑戶外”的記載。不過,俞正燮“比較順境的幾年,大概只有林則徐氏聘他纂修《兩湖通志》的時候,和主講江寧惜陰書院的一年。修兩湖志時(俞)氏年已六十三,在江寧時已在垂暮之年,也享不到幾年清福了”(154頁)。

      俞正燮自稱“身無一藝名,棲棲亦所惡”(30頁),但還是迫于生活壓力,只得背著行李書袋,走遍大半個中國,以替人編書校書,以及授徒講學所得酬勞養(yǎng)家糊口,勉強度日,可見他的學問是在極其艱難環(huán)境下做出來的。不過,盡管他一生才高運蹇,科舉之途又多坎坷,以至于居無定所,筆耕為生,但他對這種清貧生活并不怨天尤人,極其坦然面對,而這在他的諸多詩篇中也可見及,如“無奈窮愁同閉戶,未妨高興又涂鴉” (33頁),“津梁可問新知瘁,稱貸無門要諱貧”(5頁),“幽寂生哀怨,貧賤悟艱難。詩篇聊寄托,一一后代看”(4頁)。此外,俞正燮還特別樂善好施,時常有濟貧助困之舉。有史料記載,他“家不中資,名公卿所贈修膊費,盡濟友戚族鄰之急。嘗值歲除, 索逋者紛至,時錢塘王蔭森任黟縣知縣, 有惠政,深于經(jīng)學,適就該舉人(指俞正燮)考訂疑義,窺知其事,密令隨丁率索逋者赴縣領給,仍就燈火前講說不輟,士林傳為美談”(203頁),由此可見一斑。

      俞正燮一生“閉戶著書,寡交游”(219頁),勤于著述,碩果累累,不過因他是一介寒儒,諸多文稿卻無力自行結集出版,只是到他五十九歲時,由其房師王藻商諸及門孔繼勛、邱景湘、吳林光,醵金付雕而成,“厘其校正者十五卷為正集,余為外集,以俟續(xù)梓。題為<癸巳類稿>,明是編之輯成于癸巳也”(229頁)。而另一部《癸巳存稿》十五卷,則是“及《類稿》既竣,賣其書稍有余貨,乃覓鈔胥,為寫未刻之稿”(230頁),且在俞正燮逝后七年由其友人張穆等捐資刻印成書。這兩部書,真可謂是俞正燮一生心力交瘁之作。

      雖然俞正燮終其一生窮困潦倒,為謀生計而不得不以傭書為業(yè),但為人卻清高耿直,不隨流俗,可謂“處有脂膏身弗潤,交非聲氣品常清”(214頁)。他的好友許瀚對他就曾發(fā)出“有晉人風度,而不以書名,亦奇事也”(114頁)的感嘆!而他的學生程綬石也說他“性高介古道照人,故常落落寡合”(218頁)。并記有這樣一件逸聞,“果勇侯楊芳善風角壬占, 與俞理初先生雅契。道光癸巳會試前, 寄楹聯(lián)贈之云:u2018晴天懸雨笠, 閑壁掛煙瓠。u2019似予其不售” (217—218頁), 后果然被言中。戴熙《習苦齋筆記》有一則云:

      理初先生, 黟縣人, 予識于京師, 年六十矣,口所談者皆游戲語,遇于道則行無所適,東南西北無可無不可。至人家,談數(shù)語,輒睡于客座。問古今事,詭言不知,或晚間酒后,則原原本本,無一字遺,予所識博雅者無出其右。(216頁)

      這一段話刻畫出一位特立獨行、詼諧可愛的花甲老人形象。周作人對此表贊同說:

      《存稿》十四中有酷儒、愚儒、談玄、夸誕、曠達、悖儒等莠書六篇,對于古人種種荒謬處 加以指摘,很有意思。其論《酷儒莠書》末云:“此東坡《志林》所謂杜默之豪,正京東學究飲私酒,食瘴死牛內(nèi),醉飽后所發(fā)者也。”又《愚儒蕪書》末云:“著書者含毫吮墨,搖頭轉目,愚鄙之狀見于紙上也!弊x此數(shù)語,覺得《習苦齋筆記》所云:“口所談者皆游戲語”大抵非假,蓋此處恢詭筆法可以為證。(4頁)

      而這也如俞正燮的學生黃德華《感舊詩》所云:“和雍郭泰是前身, 豈肯隨人豈絕人。自有時為青白眼, 不夷不惠性情真。”(215頁)俞正燮的這種孤高挺直的秉性,其實在他的一些詩作中也有反映。如《偶作》云:

      飽食矜氣骨, 豪士偏人寰。豈賴夷齊節(jié),黽勉慎小閑。猖狂既得罪,自下又赧顏。戚戚何能長,所叢是謗訕。桃李人所植,松柏人所攀。重深良不厭,棄置義能安。從來百丈木,不長禾黍間。(28頁)

      又如《劉乂》云:“作壽偏持諛墓金,劉生事業(yè)亦逡巡。丈夫各有難馴性,那便朱門撒野人! (30頁)此詩既贊揚了劉乂不畏權貴的“撒野”,又譏諷了韓愈不辨是非的“諛墓”,而這也體現(xiàn)了俞正燮正直而不屈的學者風骨。

      綜觀俞正燮的生平行事,正如張穆評價那樣:“顧以家貧性介,知其學者寡,奔走道途四十年,縞纻余潤不足贍妻孥,年逾六十,猶不能一日安居,遂其讀書著書之樂也!保230頁)

    二、篤好讀書,不樂仕進

      俞正燮自幼至老,一生勤奮好學,同邑好友程恩澤說他“負絕人之資,篤好讀書,自識字積發(fā),素寢饋凡四五十年!保227頁)

      俞正燮從小聰穎好學,“性強記,經(jīng)目不忘”,后“隨父之官”,刻苦自勵,“時方弱冠,侍養(yǎng)外惟以讀書為事。父獻學俸所入,盡給以買書”(199頁),以致他的藏書處“四養(yǎng)齋”,積軸多達7萬余卷。后來他遍游全國各地,“足跡半天下”(230頁),并把讀書與治學合為一體,程恩澤贊譽他“其善于始也能入,其眇于終也能出”(227頁),而夏寅官則對此進一步解釋說,“叢籍城擁,手繙繙不輟,輟輒大半成誦。地人名稱,事回穴數(shù),載極見某庋某冊某卷某篇行,語即中,是謂能人;萃昔賢往事,判黑白,搖筆纚纚千萬言,某可據(jù),某可勘,某不可憑,某宜斠,一篇中計疊簡不勝舉,使起昔賢議往事亦 ,是謂能出。出入之際,精心卓識,分別部居,于諸儒所橋舌方皇者,引稱首首如肉貫串絲在 ”(201頁)。俞正燮的博學強記,齊學裘有這樣的評價,“《四庫全書》以及道藏內(nèi)典,皆在胸中。國初以來,名官家世科墨,原原本本,背誦如流。博古通今,世罕其匹!保217頁)張舜徽也稱許說:“(俞)正燮在嘉道間,雖不為專經(jīng)專史之學,而涉覽浩博,一時無兩!保242頁)

      其實,俞正燮還是個好學不倦、以讀書為樂的青衿學子。他一生大半時間在外地講學、著述,“行路無休息”[6](497頁),備嘗艱辛,“終年羈旅,出必載書;午夜丹鉛,手不釋卷”(212頁),如他在《文選自校本跋》中自述,“舟中讀《文選》,所記爛然于眉上、行間,四十日始畢”(499頁)。不過常年與書為伴,也給他帶去了很多快樂,如他在《旅興》中寫道:

      局促真堪嘆,矜持事轉差。征鴻長是客,澤楚若為家。壯志消書卷,閑愁閱歲華。夢中猶笑語,不分在天涯。(31頁)

      俞正燮一生“嗜書若渴”(220頁),活到老學到老,直到臨終前還在忙于寫作。程綬石回憶說,道光十九年(按:時年俞正燮六十五),俞正燮主講惜陰書院,“是時見先生目光炯然,形容甚癯。案上手稿叢列,皆勸息心頤和養(yǎng)。別后數(shù)月,聞疾終于金陵寓館!保227頁)

      讀經(jīng)史, 應科考,登仕途,獵取功名,光宗耀祖,本是古代士人的共同理想和必經(jīng)之路。不過,俞正燮卻不完全是這樣,他不為流俗所囿,對功名利祿比較淡泊,“居家事母,不樂仕進” (217頁),但“為生計所迫更為科舉時代大環(huán)境所裹挾”[7],他人到中年后還是不得不去奔競科場,一生參加過三次科舉考試。

      第一次,道光元年(1821年),時年四十七的俞正燮由附監(jiān)生中式第一百十五名舉人。徐珂編《清稗類鈔·考試類》“俞理初鄉(xiāng)試紅卷”條有如下記載:

      黟縣俞理初正燮博學久困,道光辛巳(按:道光元年)江南鄉(xiāng)試,監(jiān)臨蘇撫某徧諭十六同考官,謂某字號試卷必留意,蓋紅號試卷,外簾有名冊可稽,故監(jiān)臨知之也。是科正主考為湯文端公金釗,副主考為熊遇泰,同考某呈薦于熊,并述監(jiān)臨之言。熊大怒曰:u2018他人得賄,而我居其名,吾寧為是?中丞其如予何?u2019遂擯棄不閱。同考不敢再瀆,默然而退,以為卷既薦,吾無責焉矣。填榜日,監(jiān)臨主考各官畢集至公堂,中丞問兩主司,某字號卷曾中式否?湯曰:u2018吾未之見也。u2019熊莞爾而笑曰:u2018此徽州卷,其殆鹽商之子耶?u2019監(jiān)臨曰:u2018鄙人誠愚陋,抑何至是?此乃黟縣俞正燮,皖省積學之士,罕有倫比者也。u2019熊爽然,亟于中卷中酌撤一卷,以俞卷易之,未嘗閱其文字也。俞遂中式。

      可見俞正燮參加鄉(xiāng)試,一開始副主考熊遇泰以“他人得賄,而我居其名,吾寧為是?中丞其如予何?”為由,答卷被“擯棄不閱”,后得知是“皖省積學之士”俞正燮的,就“亟于中卷中酌撤一卷,以俞卷易之,未嘗閱其文字也”。俞正燮此次考中舉人,失而復得,實在是僥幸,而那位被撤卷的考生,則是極其不幸而遭黜落了。

      第二次,道光二年,赴京參加會試,榜上無名。這次恩科會試,“總裁:尚書英和、汪廷珍、侍郎湯金釗、李宗昉!盵8](卷十)《俞理初年譜》“道光二年壬午,四十八歲”云:“入都會試!保271頁)雖然俞正燮參加此次考試詳情已不得而知,為何落榜也沒有說法,但其中有一個細節(jié),就是他曾去拜謁過主持上一年江南鄉(xiāng)試的主考官,也是這次會試主考官之一的湯金釗,了解到自己當年中舉的一些內(nèi)情。戴熙《習苦齋筆記》中有《俞正燮》一則云:

      理初先生,黟縣人。予識于京師,年六十矣。……予所識博雅者無出其右。先生為壬辰孝廉,嘗告我曰:予初次入都會試,遏副主考,則曰:“爾與我朱卷刻本,我未見爾文也!币烧既≈,副未寓目。謁正主考(湯金釗),則又曰:“爾與我朱卷刻本,我未見爾文也。”駭問其故,曰:“爾卷監(jiān)臨屬副主考,宜細閱此卷,副疑且怒,置不閱。揭曉日,先拆爾卷,見黟縣人,問曰:u2018此徽商耶?u2019予曰:u2018若是黟縣俞某,則今之通人也。u2019副主考幡然曰:u2018然則中矣!u2019其實我兩人均未見爾文,故曰一讀耳!

      不過,“查《年譜》,鄉(xiāng)試中式在道光元年辛已,筆記誤作壬辰,又題名亦錯寫為俞廷燮”(2頁)。

      第三次,道光十三年,年已五十九歲俞正燮又一次參加會試。史載“三月丁丑。以大學士曹振鏞為會試正考官,協(xié)辦大學士云貴總督阮元、兵部尚書那清安、工部左侍郎恩銘為副考官”[9](卷233)。

      這次會試,阮元在考前就非常看好俞正燮,然而命運多舛的他再次名落孫山。關于這次春闈不第的原因,通常的說法是俞正燮的試卷為曹振鏞所汰。如張穆《癸巳存稿序》云:

      越年春(依前文為道光十三年),儀征太傅主會試,命下,諸巨公輒相與賀曰:“理初入轂矣!”闈文出,穆為效寫官之役,經(jīng)義、策問皆折衷群言,如讀唐人《正義》、馬氏《通考》,而汰其繁緝縟也。榜發(fā),競報罷。已知其卷在通州王寂原禮部房,禮部固力薦之,而新安相國深嫉迂誕之學,捆束置高閣,儀征初末之見也。(229頁)

      又如姚永樸《舊聞隨筆》卷二云:

      黟縣俞理初先生正燮應禮部試,總裁為曹文正、阮文達兩公。文達夙慕先生名,必欲得之,每遇三場五策詳贍者,必以為理初也。及榜發(fā)不見名,遍搜落卷亦不得,甚訝之。文正徐取一卷出,曰:“此殆君所謂佳士乎? 吾平生最惡此瑣瑣者, 已擯之矣! ”驗之,果然。(220頁)

      周作人對此有感而發(fā)說:“清季相傳有做官六字口訣曰:多磕頭,少說話。據(jù)云即此曹振鏞所授也。有此見識,其為文正公也固宜,其擯斥俞理初亦正是當然耳。”(5頁)阮元此次會試力薦俞正燮未能如愿,究其原因,是由于他和曹振鏞在取士用人標準上大異其趣!肚迨犯濉肪砣摹度钤獋鳌吩疲骸凹螒c四年,偕大學士朱珪典會試,一時樸學高才搜羅殆盡。道光十三年,由云南入覲,特命典試,時稱異數(shù)。與大學士曹振鏞共事意不合,元歉然。以前次得人之盛不可復繼!鼻迨佛^臣所言“與大學士曹振鏞共事意不合”,雖沒有明說因何事不合,但從上述俞正燮落第之事看,他們二人不合之事就已不言自明了。

      不過,還有一種說法,俞正燮會試“未中”是汪廷珍所為。李岳瑞《春冰室野乘》云:

      理初舉于鄉(xiāng),數(shù)困公車。某科阮文達典會試,都下士走相賀曰:“理初登第矣!”王菽原禮部為同考官,得一卷,驚喜曰:“此非理初不辦。”亟薦之。是日文達適有小疾,未閱卷。副總裁汪文端公廷珍,素講宋學,深疾漢學之迂誕,得禮部所薦卷,陽為激賞,候禮部退,亟鐍諸笥中,亦不言其故。及將發(fā)榜,文達料理試卷,詫曰:“何不見理初卷耶?”命各房搜遺卷。禮部進曰:“某日得一卷,必系理初手筆,已薦之汪公矣!蔽倪_轉詰,文端堅稱不知。文達無如何,浩嘆而已。榜后,理初謁禮部,禮部持之痛哭, 折節(jié)與論友朋, 不敢以師禮自居。(219頁)

      此說雖為野史筆乘所載,影響卻很大,廣為學者所稱引。然而,這種說法是無中生有的,純屬無稽之談。因為汪廷珍一生曾兩任會試總裁,除了前面提到道光二年之外,還有一次是在道光三年,“總裁:大學士曹振鏞、禮部尚書汪廷珍、吏侍郎王引之、戶侍郎穆彰阿(鶴舫)”[8](卷十)。而這兩次會試,阮元都不在京城,更沒有參與其事。至于阮元為主考、王藻為房考的道光十三年的會試,汪廷珍既不可能是“副總裁”,更不會對俞正燮考卷“陽為激賞,候禮部退,亟鐍諸笥中,亦不言其故”,因為他早在道光七年(1827)就已經(jīng)去世了。

      時任房考王藻在《癸巳類稿序》云:

      黟縣俞正燮理初,敦甫夫子辛巳再典江南省試所得士也,與同門久而不相識。癸巳春闈,余忝于分校之役,得理初卷,異之,意其為皖省宿學無疑也。既又得徐卓葷生卷,二卷根抵相伯仲,同時并薦,葷生得雋而理初下策矣。比葷生來遏,詢以皖省知名士,則首舉理初。因撮闈文中一二語,趣葷生亟往詢之,果理初也。

      由此,他發(fā)出“葷生之與理初,遇不遇各有命”(228頁)的感嘆。俞正燮此次的意外落第,不僅王藻百感交集,就是十年之后的阮元,與人談起此事,“猶扼腕太息,有余恨!д撸瑖沂Т撕晖ㄑ脱胖亩!保230頁)。

      對于俞正燮的“數(shù)困公車”的真正原因,除了前面提到曹振鏞所謂“吾平生最惡此瑣瑣者”,不喜歡考據(jù)文章之外,后人還有其它猜測之詞。如前文所述,一是很可能和俞正燮的性介不茍流俗的性格有關,如陳東輝指出,“俞正燮的會試落第與他這種不與俗諧、特立獨行的脾性不無關系。用現(xiàn)時流行的說法,可以稱之為不受世俗牢籠的知識精英”[10];二是更有可能和俞正燮的答題內(nèi)容有關,如蕭箑父、許蘇民認為:“俞正燮的情理觀,多借發(fā)揮經(jīng)義、就事論事來表達!豆锼阮惛濉分杏小豆(jié)婦說》、《貞女說》、《妒非女子惡德論》等文,分別對傳統(tǒng)的u2018節(jié)烈觀u2019、u2018七出u2019的道德戒律以及納妾、強迫婦女裹足等罪惡的制度和習俗作了激烈的批判。僅由此看來,他的仕途不遇,并不是沒有原因的!盵11](747頁)

      總之,俞正燮懷才不遇,人到中年后才去參加科考,絕非情愿,實屬無可奈何之事,因為“在那個年代,參加科舉考試是知識分子們共同奔走競逐之人生道途,只要有可能,都想去一試身手,冀希鯉躍龍門,俞正燮自然也不例外!盵12]

    三、傭書為業(yè),著作等身

      俞正燮一生勤于治學,萃力經(jīng)史,“讀書過目不忘,書無不覽,著作等身”(217頁)。他從十八歲開始著述后,至死不休,《俞理初先生年譜》云:“與句容王喬年同撰《陰律疑》,是為先生試行著述之始”(259頁)。不久,他開始離鄉(xiāng)出游,《清史稿》卷四八六《文苑三 俞正燮傳》記載:“年二十余,北走兗州謁孫星衍,時星衍為伏生建立博士,復訪左氏後裔,正燮因作《丘明子孫姓氏考》、《左山考》,星衍多據(jù)以折衷群議,由是名大起。”尤其是他“自留京以來,海內(nèi)文學儒林之士,以著述相延,手成官私宏巨書不自名者甚多”(206頁),如他“曾為張芥航河帥修《行水金鑒》,數(shù)月而成!保217頁)。

      由此可見,由于俞正燮家境貧寒,加之科場困頓,從未做過一任小官,為了養(yǎng)家糊口,他只能謀食四方,“乞米書頻負”,“南北饑驅,蹤跡無定”(87頁),直到離開人世,終身為達官貴人編書校書,過著負笈傭書的生活。前人就已指出:

      俞正燮,心精力果,文章敏捷,海內(nèi)文學之士,群以著述相延,手成官私巨書,如《欽定左傳讀本》、《行水金鑒》及前果勇侯楊芳《六壬書》,多該舉人校正,不肯署名。(204頁)

      還有學者進一步指出,他“一生多在貧困中度日,年二十余即饑驅南北,旅店篝燈,蓬窗安硯,船唇馬足,勞苦著述,以易粟米,故生平著述,除《癸巳類稿》二百四十九篇,《癸巳存稿》五百五十六篇外,其余著作,全由他人收買或托其代作,頂名出版,世間且不知此種作品亦為俞氏所著述”(153頁)。

      由于傭書是為他人作嫁衣裳,雖“手成官私巨書”,卻是“借刻他人姓氏”(218頁),因而俞正燮所編校之書有些已無從知曉,F(xiàn)僅能考見的,據(jù)于石《俞正燮編纂與批校書目考》一文介紹,主要有:為大學士彭元瑞、編修劉鳳浩撰輯《五代史記補注》;為時任會典館總纂的戶部給事中葉繼雯編修《大清會典》;為湖南提督、果勇侯楊芳校正《六壬書》;為黟縣知縣吳甸華編纂《黟縣志》;為戶部侍郎程恩澤等校訂《欽定春秋左傳》;為南河總督張井編纂《續(xù)行水金鑒》;為禮部侍郎陳用光校訂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為時任兩湖總督的林則徐編纂《兩湖通志》, 并校訂林氏先人的書稿;為時任吏部侍郎的祁離藻校訂《影宋本說文系傳》、《三古六朝文目》;先后為時任山東督糧道的孫星衍編撰《古天文說》二十卷, 并輯校緯書。此外,還有《宋會要輯本》五卷,《校補海國記聞》二卷,編纂《說文》、《部緯》各一卷,以及批!稌瘋鳌贰ⅰ段倪x》、《禮記集說》,等等,總共有近二十種之多。(244—254頁)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俞正燮著作除了《癸巳類稿》、《癸巳存稿》各十五卷,以及上述為他人傭書近二十多種之外,還有他的《四養(yǎng)齋詩稿》。詩稿由他的侄子懋麟于咸豐二年(1852)刊行,程鴻沼《四養(yǎng)齋詩稿題記》云:“右詩三卷,俞理初夫子遺稿也。令子懷方屬編目錄,令侄伯申校字付樣而屬識其后。夫子之詩,散佚多矣,此僅有存者!边@篇題記所署時間為“咸豐二年三月朔”,則該書出版時間當在其后不久。

      通考俞正燮的學術精神和治學特點,有三方面值得稱道:一是心系國家盛衰、社稷安危,籌遠通今,有著強烈的經(jīng)世旨趣;二是高度關注民生問題,尤其同情婦女;三是通經(jīng)史百家,尤以考據(jù)見長,既博且雜,精益求精,而這些其實都和他傭書有著密切關聯(lián)。正因此緣故,俞正燮才能方便出入大內(nèi)府,查閱到大量的邸報與檔案資料,且時常來往于官宦之家,耳聞目睹,更多了解到軍國大事、時政要聞,以至“尤熟國家掌故”(218頁);也因他身為傭工,來自社會底層,了解民眾,才能對弱勢群體寄予無限同情,從而“認識人權”(382頁),提倡男女平等;還因編書校書之需,他熟諳典籍,“博綜九流”(236頁),從事文字訓詁、名物解釋、典制考索、史實糾謬,以及文獻辨證、資料匯纂,故而“長于局部考證”[13]。

      那么,又應如何看待俞正燮的傭書生涯呢?于石說:“俞正燮是筆耕為養(yǎng),傭書成材的學者,這在我國學術史上是不多見的!敝T偉奇還進一步認為,“這種為人作嫁的傭書生涯, 突顯了像俞正燮這樣出身社會中下層的知識分子, 其學術能力、智力付出與現(xiàn)實學術地位的差異。然而, 俞正燮浩博的學識,正是發(fā)軔并成就于編校各種各樣的書籍之中,其代表作《癸巳類稿》、《癸巳存稿》,便是其傭書心血的結晶”[7]。可以這么說,正是俞正燮一生傭書為業(yè),成就了他清代著名思想家、考據(jù)學一大宗師的學術地位。

      總之,俞正燮個性鮮明,與眾不同,他雖一生窮頓,顛沛流離,且懷才不遇,數(shù)困公車,只得寄人籬下,傭書為生,命運多坎坷,卻能氣定神閑,泰然處之,實為難得不易;尤其是他博通古今,好學深思,勤勉著述,嘉惠學林,為后人留下了一筆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更是值得我們尊敬。俞正燮不愧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可以被稱之為人杰”[12]的布衣學者!

    個人作品

      正燮學無不精,主于求是,著作有《癸巳類稿》、《癸已存稿》、《說文部緯校補》、《海國紀聞》均《清史列傳》及《四養(yǎng)齋詩》等書;而《類稿》一書,多發(fā)前人所未發(fā),有功于學術尤多。

    后人評價

      在鴉片戰(zhàn)爭的時候,中國有名的思想家死掉了,他的名字叫   俞正燮,他是替中國婦女受到不人道的待遇講話的!2005年李敖神州文化之旅《李敖清華大學演講》

    TAGS: 人物 黟縣人 乾隆 道光
    名人推薦
    • 許稷
      許稷,字君苗,大約生于唐代宗大歷年間(766-779),稷與歐陽詹為學友,詹生于大歷三年(768),倆人年紀相伯仲,稷為清源軍莆田縣沿海人。
    • 孫知微
      孫知微,字太古,生卒年月不詳。五代后蜀及宋太宗、真宗(976至1022年)時眉州彭山(今四川眉山市彭山縣)人。一作眉陽人,寓居青城白侯壩之趙村。...
    • 趙春娥
      永遠的豐碑  趙春娥:煤場勞! ≮w春娥,1935年出生,河南偃師人,中共黨員,全國勞動模范。
    • 趙立欣
      趙立欣,女,1967年1月出生,北京市人。1988年畢業(yè)于北京農(nóng)業(yè)工程大學水利機械專業(yè);1999畢業(yè)于意大利都靈理工大學能源工程專業(yè),獲能源工程博士學...
    • 馮時
      馮時,1958年10月生于北京市。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yè)畢業(y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考古研...
    • 鄧萃英
      鄧萃英(1885~1972年)字芝園,福州市晉安區(qū)臺江鎮(zhèn)竹嶼村人。職位:教授,校長。曾當過福建省督學、教育廳科長、教育部首席參事、次長、河南省政府委...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