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張建昕,男,漢族,1973年出生,現(xiàn)為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甘肅省書法家協(xié)會展覽交流委員會委員,甘肅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甘肅省青年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慶陽市青年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
人物成就
作品入展
書法作品先后在“三屆西部展”、“三屆隸書展”、“農(nóng)行杯”、“瘞鶴銘”(入圍)、“敦煌杯”、“信德杯”、“西安碑林杯”、“中華龍文化”、“沈尹默杯”、“古井貢杯”、“百年蘭大”、“王鐸杯”、“同龢杯”、“五屆永樂宮”、書法報.海選書壇新秀等全國書法大賽中入展。
作品獲獎
先后獲“首屆千字文”、“二屆臨川之筆”、“三屆建文杯”、“三屆永樂宮”、“高山茶杯”等全國書法展優(yōu)秀獎,“小龍杯”、 “三屆臨川之筆”、書法報.海選年度佳作、甘肅省首屆(會員展)書法篆刻展三等獎,慶陽市夢陽文藝獎一等獎等。
作品發(fā)表
書法作品和書法理論文章先后20多次在《書法報》、《書法導(dǎo)報》、《甘肅書法》等專業(yè)報刊發(fā)表。
書法作品被西安碑林博物館、慶陽市博物館、慶城縣博物館收藏。
人物評價
其一
同學(xué)張建昕
文/韓超
我和建昕是同學(xué)。
二十年前,我們在同一所學(xué)校同一個班級上學(xué),學(xué)校是有著五十年歷史的名校,班級是容納了六七十人的大班。同一個老師教語文,同一個老師教數(shù)學(xué),喝同一道管線輸來的自來水,吃同一個師傅制作的老三片,日子清清淡淡,歲月青青蔥蔥,但我們都抱著遠(yuǎn)大而渺茫的理想,渴望著十年寒窗后能夠順利跨過千人萬馬的獨木橋,跳出農(nóng)門,躍入龍門。那時候,和大多數(shù)同學(xué)一樣,我們害著文科班學(xué)生的通病:學(xué)不懂更不喜歡學(xué)數(shù)學(xué),那些千變?nèi)f化的公式和曲里拐彎的方程讓人頭疼,我們更喜歡語文和史政地。因此上數(shù)學(xué)課的時候,我不是思飄云物外,就是埋頭看小說,建昕則經(jīng)常是詩入畫圖中,躲到畫室里去畫素描,或者寫毛筆字。想想,真挺對不起數(shù)學(xué)老師的,那樣一位訥于言、敏于思,堪稱全縣數(shù)學(xué)教學(xué)權(quán)威的人,那么條分縷析的講解,那么精到準(zhǔn)確的點撥,徒手在黑板上能把拋物線畫得那么圓融流暢,也沒能把我從文字的汪洋大海里拽回來,也沒能把建昕從線條的源深堂奧里拽回來。終于,我栽了跟頭,嚴(yán)重的偏科導(dǎo)致數(shù)學(xué)成績過差而在高考中失利,名落孫山外,流浪天涯中。建昕比我幸運,畫出了名堂,畫進了大學(xué)。多年以后,我才知道,他還把低年級的小師妹哄騙成了老婆,這讓我在羨慕嫉妒恨的同時,從此對畫畫的人刮目相看,也對建昕刮目相看。
十年前,我調(diào)到縣政府辦公室當(dāng)秘書,正好建昕也從鄉(xiāng)鎮(zhèn)調(diào)回縣里,先在宣傳部當(dāng)干事,后調(diào)到縣委辦公室當(dāng)秘書。大家各自點燈熬油、焚膏繼晷,整日為他人作嫁衣裳。有一天,我們一起吃了飯,喝了酒,酒入豪腸,難免豪言壯語,他對我說:好好弄,咱們一人把一頭,保證把領(lǐng)導(dǎo)的材料弄好,讓別人刮目相看。我說我沒那個能力呀,心里卻暗自驚嘆他的自信與強勢。建昕果然說到做到,不但公文材料寫得風(fēng)生水起,還不時有新聞稿件、散文隨筆見諸報端,書法更是精進,在縣里小有了名氣。那年冬天一個下午,我倆奉命創(chuàng)作一個計劃生育方面的專題片,寫著寫著,就覺得房子里冷得要命,就覺得口寡的要命。我說有酒嗎,咱們喝酒吧。他說有,就從柜子里翻出一瓶絲路花雨,又拿出從老家?guī)淼那嗵O果和腌辣椒,和他的一個朋友一起,三人對酌坐寒夜,一杯一杯復(fù)一杯,很快一瓶酒見了底。我嚷嚷著還要喝,他讓他的朋友到街上再去買酒,買來一瓶皇臺,很快又被我們消滅殆盡。我說還有沒有,建昕想了半天,說柜子里就剩半瓶尖莊了,我說尖莊也行呀,就把多半瓶尖莊也消受了。那時候年輕氣盛,腌辣椒就白酒,喝得無欺無詐,喝得酣暢淋漓,喝得氣吞山河嘯日月,喝得勢奪乾坤震地天。喝罷,我騎著摩托車回家了,卻看見建昕抱著他的朋友在街上玩蛋蛋,把個醉漢送不到家。
在那個小縣城,建昕以能文善書而有名,人稱才子,洵非虛譽。他的書法剛健,瘦馬快刀,出手凌厲,而文章則婉約,耕云種月,清風(fēng)出袖,可以看出他性格的兩面。每見其書其文,我都暗自佩服他的勤奮執(zhí)著、精力旺盛,嘗給朋友開玩笑說:建昕卷曲的頭發(fā)里都飽含著春情。小城有小城的好處,好就好在空間逼窄,人與人親近,平淡的日子也充滿人間的溫馨情味。建昕于書法文學(xué)兩界隨腳出入,應(yīng)付裕如,自然朋友眾多,粉絲無數(shù)。無論是聚墨軒的李萬春,還是六合堂的孫蔣賢,都是他的朋友。就有一位張建軍先生,有一年春節(jié)邀請建昕夫婦和我們兩口家宴,把酒暢談,賓主皆歡。酒酣耳熱之際,建軍拿出珍藏多年的五糧液招待我們。那真是好酒呀,和我們年齡相仿的陳年佳釀,一開瓶即滿屋飄香,傾瀉入杯,云光瀲滟,讓人不忍恣意饕餮,就商定劃拳,誰贏誰喝。物以稀為貴,食以少為精,點滴入喉,余味悠悠,香氣裊裊,兀自就醉了。窗外飄起雪花,醉步闌珊,蟹行回家,一路上感慨這日子真好,一輩子這樣多好!
和我的疏懶相比,建昕一直十分勤奮,沉潛發(fā)力,與日俱進,朋友們都說那不是個久甘人下之人,終會鶴鳴九皋,一鳴驚人,一飛沖天。果然,他寫文章寫進了省作家協(xié)會,寫書法寫進了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寫成了省青年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寫公文寫進了市里,成了領(lǐng)導(dǎo)身邊的人。人就這樣,如同一棵樹,長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里,就會長成什么樣的材料,或為棟為梁,或為荊為棘,環(huán)境分野了層次,層次決定了境界。近幾年,建昕在書法和文學(xué)創(chuàng)作方面的進步是驚人的,無論市里的文藝評獎,還是省上乃至全國的書法展出,他都屢有斬獲,成為圈內(nèi)的一匹黑馬。這自然與他的勤奮有關(guān),與他的才情有關(guān),更與他的人脈有關(guān)。我開玩笑說,還給人留口飯不,要逼死人命呀。
書山有路,藝海無涯,善學(xué)者善建,善思者善成,拼到最后拼的是學(xué)識的供養(yǎng),否則難脫匠氣,更突不破自己。建昕有才氣,有才情,有才識,且年近不惑,這是他的優(yōu)勢。我們有理由相信,他的藝術(shù)道路會越走越寬、越走越穩(wěn),一路前行,終會臻于天心月圓、華枝春滿、廓然無圣的大境界。
其二
字像在心像里從容漫溯
——略品張建昕的書法
文/鄭曉紅
只因要談的人是建昕,所以,不懂書法卻想妄談書法。
至此,讀者會有兩問,一要問何以對建昕就敢妄談?說來簡單,建昕與我是師專同級校友,他在美術(shù)系,我在中文系,相識已久,交往不密,但會心會意,自在從容,算是遠(yuǎn)遠(yuǎn)相知的益友,我知其人,知其字,知其才,知其品,談他的書法,也許更有旁逸斜出之趣;二要問既然自知不懂何敢妄談?我想,我是個熱愛漢字的人,漢字對我,如同積木對兒童,其中有錯落拼合的美感和字字相撞的樂聲,我追逐的是漢字的群落之美,建昕追求的是漢字的魂魄之美,二者之間,頗有可切磋之處。
自我開解至此,似乎可以大咧咧開談了。
我祖母大字不識一個,卻是一個很懂書法的人。小時候我用樹枝在地上寫字,或坐著小凳爬在椅子上寫字,她總是在一旁邊衲鞋底邊伸頭細(xì)看,喜滋滋地講:“娃乖地,娃畫字著哩!”而今想來總覺神妙,她老人家何以將“寫字”稱為“畫字”呢?一個“畫”字,竟將書寫的神韻全集納其中了。后來,我們長大了些,祖母翻看孫兒們的作業(yè)本,覺得好的,就說“字寫得花泛的,像杏樹花枝枝一樣”,覺得不好的,就說“像蚰蜒爬過去了,瞅著扎里老哇的”,或者“字腿腿直戳戳的,像镢頭掏下的”。所以,我自小就明白,寫字不能寫成蚰蜒狀,看著一大堆細(xì)腿腿亂繞,但沒個主心骨精氣神;寫字也不能寫成镢頭掏地,硬邦邦的沒彈性;寫字要寫的像一棵開花的樹,有硬朗的樹干、旁逸的枝條、婆娑的花朵……
其實,建昕早在師專時,就已經(jīng)把漢字寫得像一棵開花的樹了。
那時我在學(xué)校學(xué)生會任宣傳部長一職,要出一期墻報,先選了一篇某同學(xué)寫的性靈美文,并與同學(xué)商量著,美文需配美字美圖方可相當(dāng),于是四下里打探,找到了建昕。初與建昕交流,只覺其言談時有說不出的謙和容讓,靜默時又有說不出的獨立倔強,所以并未對他過多框囿,干脆來個碗大湯寬,由著他去便是。接下來,蘸墨抄文、布局插圖、入欄上墻全是建昕一人拿下,直至新墻報吸引了校園中行走的學(xué)子們的目光,我也駐足加入圍觀的人群,大家都說,哇,這墻報是誰寫的?字寫得真好。我也點頭,確實,這些字雖然盡力收斂,竭力規(guī)矩,但氣脈流動,已有奔突的氣象了。但有一個問題,這期墻報意在讓大家欣賞某同學(xué)的美文,而今卻變成了書法展覽,這是好,還是不好呢?我當(dāng)時站在那里就有些掂量不清:是文章不好嗎?不會啊,以我的眼力,文章怎可能不好?那么,“文好”何以被“字好”蓋過?好字何以抽離而出,不能與好文神形相通?或者說,好字要達到何種修為,方能與好文形神合一?這些問題,至今,都是我的欣賞力及腦力所不及的問題。
畢業(yè)多年后,再見到建昕的字,恍然發(fā)覺,雖然都是個好,但當(dāng)年的好已不是如今的好。如今的好,更自由,更見心性,更能體味到生活的況味。而當(dāng)年的好,是似曾相識的好,像某某體,似某某帖,有很多理性和可控性在里面,可以想象,當(dāng)年的建昕在效法古人、臨帖法帖上下了多么深的功夫,又存著多么深的敬畏之心。
建昕說過這么一句話:“余習(xí)書,初于行草下功夫最多,次之,對唐楷也費過心神。隸書是近幾年涉獵,時間尚短,但非常喜歡隸書的古穆、大氣、率性。因而,只要有閑時間,都會涂抹幾筆。”他這話琢磨起來很有意思。我有幾位涉獵書法的學(xué)友,都是從迷戀行草入行的,似乎行草正好符合當(dāng)時的少年心性,飛揚、恣意、波蕩,而且瀟灑。想來也是,要想揮灑出放浪潑墨的氣派來,非“草”不能呢。建昕當(dāng)年是否亦如是呢?不得而知。但由拘謹(jǐn)?shù)姆鹿诺结屓坏男胁,再到莊重的唐楷,后至坦然的隸書,束縛,釋放,內(nèi)斂,沉靜,這一收一放、再收再放,真是一個耐人尋味的成長過程。若沒有生活的歷練、心境的打磨,不會如此。所以,書法真是一門博大的藝術(shù),它把書寫者的情感學(xué)養(yǎng)乃至人生閱歷融入一以貫之的線條,心像不同,字像便不同。
建昕而今的行草,自然不再是當(dāng)年的少年心性,而是演變?yōu)槿说街心甑膹娜萸閼蚜,線條的虛實、輕重、提按、發(fā)力,都看不見刻意放縱的痕跡,筆頭就像魚兒,他的心就是水波,筆隨心游走。這樣的行草,雖不夠張狂,卻很忘情。
然而,我最喜歡的還是建昕的隸書。
看他寫的篆味兒的古隸,我總是先安靜下來,讓感動靜悄悄涌上心頭。我體味到倉頡造字之初的新奇與快樂了,有兒童的純真和笨拙,還有老者嘿嘿一樂拈須而去的淡定。每一筆落下,都像胸有成竹的試探。我感覺,在這個時刻,他的心性與天地最為接近,也最為自然,即使不能說達到了天人合一,起碼讓我感受到他對天人合一的深深眷戀。漢字從何而來呢?從天地從自然而來,若追根溯源,書法家真正要效仿的就是天地自然,漢字的線條之美,就藏在樹根里、樹干里、溝壑的曲折里、河流的舒展里、鳥的羽毛以及振翅而飛的樣子里……
此時,我突然想明白當(dāng)年的問題了:“文好”何以被“字好”蓋過?那是因為,字寫好了,每一個字都有了魂魄,而文章,卻需要很多字進行拼合,拼合得好,才能湊出一篇文章的魂魄來。
建昕的字寫得好,文章也寫得好,漢字的個體和群落之美全抓在手里了,這是最好的。學(xué)養(yǎng)如何,往往會左右筆力,因其對境界的體味、生活的認(rèn)識、事物的想象力都會大不同。因這份信任和認(rèn)同,也因這份清淡自在的友情,我曾與建昕說定,我若出新書,請他題書名。
而今的建昕,在書法界已有名氣,榮譽一堆,頭銜一串,好在名氣在他只會成為大氣,而非霸氣,就像他說的那樣:“寫字就像開車,初學(xué)膽小,會了膽大,熟練了,又膽小了。不是熟練了不好,而是慢慢頓悟了,對古人、對法帖、對傳統(tǒng)更加敬畏,不再自以為是!蔽蚁耄灰次分挠来,他的書法之路便會無邊無沿的漫溯下去。
理論研究
其一
諱疾忌醫(yī)與刮骨療毒
文/張建昕
“桓公諱疾忌醫(yī)”是大家耳熟能詳?shù)墓适。說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被负钤唬骸肮讶藷o!北怡o出,桓侯曰:“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居十日,扁鵲復(fù)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yīng)。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復(fù)見曰:“君子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被负钣植粦(yīng)。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负罟适谷藛栔怡o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本游迦,桓公
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三國志u2022蜀書u2022關(guān)羽傳》中記載:“羽嘗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后創(chuàng)雖愈,每至陰雨,骨常疼痛,醫(yī)曰:u2018矢鏃有毒,毒入于骨,當(dāng)破臂作創(chuàng),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u2019羽便伸臂令醫(y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于盤器,而羽割灸引酒,言笑自若!贝硕斡涊d的是家喻戶曉的關(guān)羽刮骨療毒的故事,表現(xiàn)其過人的膽略和英雄氣概。
相似的情況,不同的態(tài)度,導(dǎo)致了完全不同的結(jié)果。
當(dāng)下,許多職業(yè)書法家不再像古人那樣把書法當(dāng)作“閑事”、“余事”,而是“正事”、“大事”,是生存之道,買房買車,娶妻生子,光宗耀祖,都要用錢。書法作品市場行情是怎么定的?是靠作品質(zhì)量?靠個性?靠風(fēng)格?不一定。重要的還是看地位和名氣,沒有地位,沒有名氣,寫得再好,也是白費。古人說“酒香不怕巷子深”,現(xiàn)在不行了,酒香不香,賣酒的都說香,買酒的知道誰的香?誰的名氣大,品牌響,就認(rèn)為是最好的,那就買他的。所以導(dǎo)致諸多書家們相互抬高、相互吹捧,許多研討會、書法展走形式、走過場,成了“贊歌會”、“吹捧展”,只談成績、不談問題,涉及書法家和書法作品的問題往往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更有甚者,許多書法家對于別人中肯的意見和建議斷然拒絕甚至反唇相譏。為什么這些書法人會執(zhí)迷不悟、諱疾忌醫(yī)呢?我認(rèn)為,原因有四:其一,不用醫(yī)。許多書法家認(rèn)為自己在書壇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地位和影響,擁有眾多“粉絲”,即就是在作品中寫一兩個錯字、別字也不會影響他作品的價值和收入,所以不用醫(yī);其二,不讓醫(yī)。許多書家自認(rèn)為自己就是“大家”、“名家”,別人指指點點,是“不懂書法”、“不懂藝術(shù)”,會妨礙自己“修行”,所以不讓醫(yī);其三,不敢醫(yī)。許多書法人不敢正視“疾病”、不愿尋找“病灶”,怕出丑、怕丟臉,更怕自身的“疾病”影響了他書壇的地位和名氣,所以不敢醫(yī);其四,不愿醫(yī)。許多書法人從事書法創(chuàng)作多年,在圈里也有了一點點小小的名氣,拋開書法覺得自己什么也干不了,一旦與書法無緣,就會變得一無所有,還不如死抱住這根“救命稻草”挨一天是一天,所以不愿醫(yī)。
其實,有“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諱疾忌醫(yī),自欺欺人。
當(dāng)然,一個人有沒有“疾病”,往往自己不清楚或不知道其嚴(yán)重程度,需要華陀或扁鵲這樣的大夫診斷和治療。我們的書法人和書法作品也是一樣,自己對本身存在的問題往往不以為然,認(rèn)識不足,對他人提出的問題像桓公一樣“不悅”或“不應(yīng)”,對問題忌諱和躲避,而不是采取積極的補救措施,“割灸引酒,言笑自若”,時間一長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
所幸,我們有“華陀”和“扁鵲”們,是這些“圣醫(yī)”和“名醫(yī)”們找出我們身上存在的病灶。接下來就是我們對待“病灶”的態(tài)度問題了,是選擇像桓公那樣“諱疾忌醫(yī)”、“養(yǎng)病為患”呢,還是選擇像關(guān)羽那樣“刮骨療毒”、“正本清源”呢,關(guān)乎一個書法人的藝術(shù)“生命”,我們一定要有清醒的頭腦和正確的選擇。
“揭短”是為了“補短”,“刮毒”是為了“清毒”。病去了,身體自然健康;毒沒了,生命也就安然無恙。而最終結(jié)果是我們的書法人不因小恙成大病,我們的書法也因此更健康、更有活力、更能吸引人、感染人。
愿我們的書法人都是“刮骨療毒”的關(guān)公,而不做“諱疾忌醫(yī)”的桓公。
其二
書法的“終點”
文/張建昕
“怎么還不到呢?”我們總是這樣嚷著,全然不顧旅途中那些美麗的村舍、迷人的草原、起伏的山巒、甜蜜的笑靨。只是在車廂里徘徊、煩躁、焦急、詛咒時間流逝的從容,一心只想著終點,期盼著終點的到達。
在我們大多數(shù)書家的心底深處,也有這樣一個“終點”: “我能入省展的時候”,“我能入國展的時候”,“我能獲獎的時候”,“我成為省級會員的時候”,“我能成為國家書協(xié)會員的時候”……也這樣焦灼不安的期盼著、向往著,沒有心思讀書,沒有心思臨帖,沒有心思思考……,一心只想著“終點”。而且,當(dāng)下的許多書法教育、書法培訓(xùn)也是直指國展這個“終點”,仿佛進入國展就是一個書家學(xué)習(xí)書法的最終目標(biāo)。我們的目光只盯著報紙雜志,只盯著征稿啟事,不管什么展覽,悉數(shù)參加,許多書家像趕集一樣,東奔西跑,忙于應(yīng)展,根本沒有心思臨帖訓(xùn)練,取法充實,讀書涵養(yǎng)。一心專注于什么風(fēng)格討好評委,怎么裝點取悅評委,費盡心機的在前往“終點”的行程中熙熙攘攘,你推我搡,磕磕絆絆的艱難掙扎著、行進著......,而對于作品的格調(diào)、品位、風(fēng)格卻無心顧及、無暇顧及。
等到有一天,終于作為幾個為數(shù)不多的幸運者入展了、獲獎了、成為會員了,卻又茫然若失,這些抵達的終點并沒有給我們帶來預(yù)想的歡樂和想要的一切,甚至,有些失望,有些失落,有些不知所措,進而產(chǎn)生懷疑:這就是我們想要的嗎?
太多的向往中往往夾雜著太多的奢望和期許,龐雜的欲望和念頭中也往往夾雜著龐雜的騷動和不安,我們也常常因此而忘記了自己的初衷。書法本來是一種高尚藝術(shù),可以修身養(yǎng)性,愉悅心情, 陶冶情操。而我們的許多書法人卻因為書法而糾結(jié),為入不了展、獲不了獎而茶飯不香、傷心傷腦。中國書法博大精深,我們傾盡畢生精力所能學(xué)到的也不過是滄海一粟,何必讓一個個人為設(shè)置的“終點”迷失了自己。其實簡單是一種幸福,沒有什么不能舍棄的追求,沒有什么不能停下來的疾馳,我們需要一個小小的角落,需要一段留給自己的時間,想一些事情,給靈魂一片土壤,不要時時惦記著終點,不要輾轉(zhuǎn)反側(cè)煞費苦心,不要在意是否入展、獲獎,不要在乎別人的評價與認(rèn)可,不要被過多的功利所牽扯,讓寫字更專注、更純粹、更自我。要知道,這世間原來就沒有可以一勞永逸的終點和歸宿,書法也罷、生活也罷,真正的樂趣在于過程,而所謂的終點只是另一個大目標(biāo)中的一個小目標(biāo),因為人生也罷、書法也罷都沒有一個終極的終點。
其三
書法究竟寫給誰看
文/張建昕
當(dāng)下,全國性的書法展覽此起彼伏,一片繁華。而許多入展甚至獲獎作品卻讓許多人越來越看不懂了。今年3月份,第二屆全國中青年名家百人藝術(shù)書法大展在甘肅省慶陽市展出,作為工作人員,筆者有幸從頭至尾參與了這項活動。說真的,除開幕式請到一些“各級領(lǐng)導(dǎo)、各方嘉賓、各界朋友”看似“隆重”之外,展廳的觀眾并不多,尤其是后兩天可真謂門可羅雀。按說,舉辦這樣一次全國性的書法活動,在慶陽尚屬首次,而且慶陽的書法環(huán)境絕對在全國也是排名靠前的,應(yīng)該不乏觀眾,但事實并不是這樣。當(dāng)時,許多市上領(lǐng)導(dǎo)、市內(nèi)知名的文化人,包括一些書法人,在觀看展覽后感受最深的就是“看不懂”,也正是由于“看不懂”而讓許多人望而卻步了。作為一個書法愛好者,我很感慨,也很迷茫,且不說展覽本身的作品到底如何(這是我的水平評說不了的),而這些觀眾絕對算是學(xué)識、素養(yǎng)都比較高的人了,這些作品他們都看不懂,那尋常百姓怎么理解,怎么接受?那書法究竟寫給誰看呢!
今天閑余,我仔細(xì)翻閱欣賞了《書法報》2010年第40期“聚焦扇面展.筆會”欄目登載的書法作品,我個人認(rèn)為,寫得非常精彩,但一些作品中的個別字,我還是感到疑惑,有些看不明白,如陳亞新先生作品中的“活”,一等獎獲得者冷恒宇先生作品中的“足”、“塵”,二等獎獲得者馬如龍先生作品中的“流”、聶成文先生作品中的“蹤”等字的草法,我個人認(rèn)為還是值得商榷、推敲,還是寫得有些草率、不夠精到,至少會讓一些如我這樣的讀者產(chǎn)生誤會。我一直認(rèn)為,既然是書法,就要在遵循“法度”的基礎(chǔ)上傳承、創(chuàng)新,如果拋開“法度”而隨書家的性情任意發(fā)揮、創(chuàng)新,那創(chuàng)作出來的還是“書法”嗎?如果書法成了個別“書家”、“大師” 們的自娛自樂,那書法發(fā)展還有路可走嗎?如果書法讓許多社會上有一定學(xué)養(yǎng)的人都看不懂,那發(fā)展的空間還有多大呢?
第三屆蘭亭獎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姚奠中先生說過“名為實賓,是身外之物,對個人不足輕重,由于書法又是文化載體,因而對社會具有雙重作用,所以我們既要字寫得正、寫得好,為書壇樹立一種正氣,又要通過內(nèi)容,對社會起到推動和諧、進步的導(dǎo)向作用。”真的,寫字就是寫人,寫字就是寫人品,寫字更是寫人生。無論是書法名家,還是獲獎、入展作者,或者只是尋常的書法愛好者,都應(yīng)該以嚴(yán)謹(jǐn)甚至敬畏的態(tài)度從事書法創(chuàng)作,而不能動不動就以“名家”、“大家”自居,不在乎觀眾的感受,自以為是的隨意、隨性、隨便揮灑、涂抹。不能把注意力僅僅停留在紙、筆、墨、色彩的物質(zhì)層面,而要在臨摹、掌握古人技巧的同時,把書法放到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中去學(xué)習(xí)、去研究,以期創(chuàng)作出更多的、能夠讓大多數(shù)人看的懂、看的明白的好作品來。
散文欣賞
其一
書能香我何必花
文/張建昕
茶亦醉人無須酒,書能香我何必花。
我想那茶該是好茶,書也應(yīng)是好書!
茶是水的春夢,色、香、味一應(yīng)俱全,可入道亦可通情,春提神,夏消暑,秋助興,冬暖心。最愜意的是月色當(dāng)軒,清輝溢園,沏一壺清茶,邀三兩知己,說遠(yuǎn)遠(yuǎn)近近的事,談濃濃淡淡的情,聽舒舒緩緩的曲,于悠閑中放飛不甘寥落的心緒,寵辱皆忘,去留無意。舉杯邀明月,品茗沐清風(fēng),凡人的閑情雅致,都融入在清清淡淡的茶香之中。
品茶即讀人生。在飲茶之際,會領(lǐng)略到生命的況味。生活中總有一些美好不能長久擁有,生命中也總有一些心愿無法實現(xiàn)。當(dāng)為之深深扼腕嘆息的時候,不如找一點閑暇,泡一杯清茶,悠然面對眼前的是是非非,在安靜中慢慢修整疲憊的心,去忘卻一些無奈、一些失意、一些苦痛……,一口清香入腹,世俗的喧囂會被茶水潤潤的洗滌,一種別致的安逸讓人超然物外。
許多時候,我們身上背負(fù)著太多的責(zé)任,在無奈中忙碌著許多瑣碎或復(fù)雜的事情,發(fā)著各種無濟于事的牢騷,在忙亂中漸漸迷失了自我,在抱怨中慢慢衰老!
停下來吧,啜一口淡淡的清茗,在品味中放松自己,使心靈得以舒展。慢慢的,你就會頓悟,嘮叨和抱怨,是那么的幼稚和無知,人生的種種苦難、社會的種種不公并不會因為我們的嘮叨和抱怨而有所改變,幸福生活和光明前景也不會因為我們的嘮叨和抱怨而在我們的面前徐徐展開。你就會發(fā)現(xiàn),人生的樂趣并不在于追求諸多的大目標(biāo),也不在于一個又一個欲望的滿足,而是在于剎那間的小情趣。
禪茶一味,詩酒同心。
微閉雙眼,品一口清茶,仿佛置身于山林閑居,一位面蒙輕紗溫婉含蓄的美妙女子,輕撫裊裊古箏,弦間流淌的幽幽音符伴著縷縷茶香,輕輕地拂去了紅塵間的焦慮與不安。嗅一息清香,猶如漫步雨后的山林,悠揚的柳笛聲遠(yuǎn)遠(yuǎn)飄來,觸動了枝葉上的點點雨露,平靜而又閑適的悄悄滑落,如同拋開了心頭所有的負(fù)累,頓時釋然。咂一抹苦澀,好似靜立在江南的古巷,透著絲絲沁涼的青石板,刻滿了歲月的痕跡,洞簫和著皎潔的月光,蕩去了塵世間讓人心煩意亂的濁氣!時光微涼,歲月如梭,那一場場遠(yuǎn)去的往事被春水浸泡,被夏陽炙烤,被秋風(fēng)吹拂,被冬雪冰藏,早已鉛華洗凈,清茶般的明凈通透。人生匆匆聚散,塵世種種煙火,流年安然無恙,山石草木毫發(fā)無傷。曾經(jīng)的年少癡狂、曾經(jīng)的躊躇滿志、曾經(jīng)的金戈鐵馬、曾經(jīng)的家長里短,像杯中的茶葉越發(fā)地清瘦單薄而又波瀾不驚。
人生就像一杯清茶,淡雅素凈,品的時候,淡淡的,恍若無味,過后,卻又口齒盈香。
讀書如品茶,讀的也是一種心情。紅塵喧囂,人生若夢,有太多的清苦和寂寞,有太多的嘈雜和熱鬧,有太多的無奈和誘惑,一顆浮游于市井人事的心,很難有個安放處,惟有讀書可以靜心。把浮躁的心托付給唐詩宋詞,托付給秦磚漢瓦,托付給高貴的思想,托付給真誠的文字,自由而充實、豐富而安靜......,物我兩忘,隔絕塵緣。
只可惜,當(dāng)下讀書的人越來越少了。汽車站、候機室甚至辦公室,人們多數(shù)都在忙著玩電腦、打電話、刷微博或打游戲。就是偶爾見幾個讀書看報的,也多匆匆瀏覽,少有靜心閱讀的。要知道,真正的閱讀,會使你忘記周圍的世界,與作者一起在另外一個世界里快樂、悲傷、憤怒、平和。它是一段段無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體驗,不是那些碎片式的訊息和夸張的視頻可以取代的。
茶之好,在形、在色、在味。書之好,在語言、在結(jié)構(gòu)、在思想、在字里行間跳躍的智慧。這些都不是一眼就能夠看穿的,需要慢慢的品味。猶如品茶,首先必須心平氣和的泡杯,然后沖去浮在茶葉面上的灰垢,再慢慢加水,把茶葉充分浸潤,待到茶氣騰騰,方可細(xì)啜慢飲,才能滿口茶香,領(lǐng)略其中意蘊。讀書同理,假如一目十行,囫圇吞棗,那只能是走馬觀花的翻書,不求甚解,更難領(lǐng)略書中真正的趣味了。
常飲茶,清心而明目;常讀書,明理而睿智。讀書與品茶一樣,需要好的環(huán)境和心情,處于喧囂或煩悶中,難品茶中真味,難悟書中要旨。只有拋開煩心瑣事,遠(yuǎn)離嘈雜之聲,靜下心來,沉醉其中,方品得個中滋味。好書往往動人心扉,一頁頁、一句句從心頭輕輕滑過,靈感頓悟,妙趣橫生,不經(jīng)意間物我兩忘。讀罷合卷,如夢初醒,那感受卻是酣暢淋漓,一如滿飲一杯清茶,讓人在清香里沉醉,疲憊盡消,舒服爽快。
茶亦醉人何必酒,書能香我不須花。一個人、一杯茶、一本書、一簾夢、一輩子,則無憾矣!
其二
題記:在她身上有太多太多的故事,悲歡離合、生離死別,上演了一幕又一幕,她厭煩了、麻木了、熟視無睹了,不再為一些生命的存在、吶喊或者離去而大驚小怪、而為之悸動......
沉默的村莊
文/張建昕
離開村莊十多年了,村莊的音容笑貌早已不是兒時的模樣。
跟我一起長大的兒時伙伴,大多走出了村莊,留下的整天與村莊耳鬢廝磨。
村莊依然如故的停泊在那里,沒有因為誰的離去而改變自己,她以一個固定的姿態(tài)躺在黃土高原上一個三面臨溝的小原野上,誰也看不出她有什么心事,誰也看不出她有什么心酸或不悅。
她靜靜的躺在那里,一任千年的風(fēng)雨,一任千年的冰雪……,沉默著、忍受著、縱容著自然界在她身上發(fā)生的一切,以及居住在她中間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祖祖輩輩的人,在她身上耕了又種、挖了又埋、建了又拆……,無休無止地折騰,無休無止地肆意妄為。
在她身上有太多太多的故事,悲歡離合、生離死別,上演了一幕又一幕,她厭煩了、麻木了、熟視無睹了,不再為一些生命的存在、吶喊或者離去而大驚小怪、而為之悸動。她沉默地孤獨著,以一個局外人的冷漠注視著她身邊發(fā)生的一切,然后給生者糧食吃、給水喝、給溫暖的窯洞、給永遠(yuǎn)的家,然后悄無聲息地把死者擁在懷里,用自己的體溫,融化他們冰冷的身體……
細(xì)雨中,我輕輕地回到她的身邊,我不想打擾她,只想遠(yuǎn)遠(yuǎn)地看看她。兒時那些窯洞窗欞上精致的窗花不見了,那些常常聚在一起家長里短閑談的鄰居不見了,就連兒時那些此起彼伏的狗叫聲也不見了,梁上的燕子早已沒了影子,就連那些唧唧喳喳令人生厭的小麻雀也不知跑到那里去了,整個村莊愈顯得寂寞。
村莊的家家戶戶、老老少少,緊閉著門戶,白天都忙著自己的營生,晚上擠在自己的家里,坐在柔軟的沙發(fā)上,不停地按著電視遙控器上的按鍵……,或者邀幾個人坐在一起騰云駕霧,喊著“二萬、三條……”,人們之間的交往少了,誰也沒有時間走東家竄西家,誰也沒有時間跟你家長里短的閑聊,他們有正經(jīng)事要做。
村莊上的人們變了,真的,變得富裕、變得忙碌、變得冷漠、變得自私、變得狹隘、變得了無生趣。
我的心莫名其妙地有了淡淡的傷感,我想起了我的那些長輩,以及長輩的長輩,這些從前的村莊的人們,他們也是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可是,每到燈火闌珊時,他們總會三三兩兩地坐在有星星的場院里,一起談天說地,給孩子們講那些久遠(yuǎn)的故事,他們歡快的嬉笑聲感染著我們每個孩子的心,彌散在整個村莊。那時,農(nóng)閑了,大人們總是忙著給孩子修木刀、木槍,與孩子們一起撒把秕谷羅雀,或者下一個網(wǎng)子套鷂子……,那是怎樣的一種悠閑呀!
那時,村里的女人們,在農(nóng)閑時,總是忙著給自己的男人和孩子洗洗補補,忙著給鄰居的女兒趕嫁妝,忙著把地里的收成做成香噴噴的飯菜招呼遠(yuǎn)道而來的客人,忙著剪幾朵漂亮的窗花仔細(xì)地貼在窗戶上。她們從來沒想過自己就像一朵花,有著完全不同于男人的艷麗和精致,也從來沒有人像呵護一朵花那樣地呵護她們。她們的內(nèi)心究竟想些什么,是不是真的心甘情愿讓艱辛的歲月把自己慢慢打磨成一個類似于男人的女人?誰又能告訴我呢?然而,她們珍藏的那些非常飄逸素雅的衣裙,那些做工精細(xì)秀美的嫁妝,總使讓人聯(lián)想到溫婉美麗的女子,素手纖纖,明眸似水……
而現(xiàn)在,村里的男人們忙著賺錢、忙著賭博,村里的女人們忙著往自己的臉上抹粉涂胭脂、忙著穿金戴銀,沒有了消閑、沒有了毫無遮攔的歡笑……
腳步輕輕地游移,思緒越來越紛亂,也越來越模糊,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尋找什么,就象空中沒有章法的雨滴,究竟要落在那里?有很多疑問,但所有的疑問都沒有答案,夜色慢慢襲過來,周圍漸漸陷入無邊的蒼茫,而蒼茫中,身邊那一棵棵樹木的輪廓卻開始清晰,也許,天地之間,只有這樣的生命才明了一切,洞悉一切,但它只會沉默,永遠(yuǎn)不會說。
村莊依舊!遠(yuǎn)去的,只是我兒時的歡樂、兒時的夢。無邊無際的天空,雨,飄飄灑灑。一個人,慢慢地行走,行走在一個飄渺的村莊,一個似乎很遙遠(yuǎn)、很遙遠(yuǎn)的村莊,一個永遠(yuǎn)沉默、被人忽視而又懷念牽掛、無法釋懷的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