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全名為 Eugene Bondurant Sledge 尤金·邦杜蘭特·斯萊奇(1923.11.4—2001.3.3),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前隊員,大學教授,作家。
早期經歷
尤金·邦杜蘭特·斯萊奇 1923年11月4日出生于美國佐治亞州,之后在亞拉巴馬州的莫比爾長大。他的曾祖父是美國南北戰(zhàn)爭時期的一名南部聯邦軍官,而他的父親是當地一名頗有聲望的醫(yī)師,他的哥哥也是一名軍官。
幼年的斯萊奇身體一直很虛弱。他的父親從小就鼓勵斯萊奇參加戶外活動,這使他養(yǎng)成了頑強的個性。他喜歡戶外冒險,經常與自己的好朋友西德尼·菲利普斯以及他的父親一起捕魚、打獵。
在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后斯萊奇希望加入海軍陸戰(zhàn)隊。但是由于他曾經在求學過程中患上了風濕熱,并且加之斯萊奇的風濕性心雜音并未消失,因此斯萊奇沒能如愿加入海軍陸戰(zhàn)隊。
斯萊奇1942年5月畢業(yè)于莫比爾的墨菲中學,之后按照父母的意愿他進入馬里恩軍事學院學習(因為那樣斯萊奇就可以作為技術人員留在后方,而不是在戰(zhàn)場成為炮灰)?粗约旱暮糜鸭尤腙憫(zhàn)隊奔赴太平洋戰(zhàn)場,斯萊奇心里就越發(fā)著急,最終他作出了決定——加入海軍陸戰(zhàn)隊。
從軍經歷
軍校生活
1942年12月3日,斯萊奇在阿拉巴馬州的馬里恩加入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當時他是馬里恩軍事學院的一年級學生。他的父母和兄弟愛德華都曾經勸他盡量長時間的待在學校,以便有資格在美國軍隊的一些技術部門任職。但是他卻擔心在自己參軍之前戰(zhàn)爭也許就結束了,出于這種考慮斯萊奇毅然決定從軍。但是其父母想到斯萊奇要去海軍陸戰(zhàn)隊當兵就有點心緒不寧——因為那就是“炮灰”。
在海軍陸戰(zhàn)隊的征募小組來到馬里恩軍事學院的時候,斯萊奇也做了妥協,報名參加了一個名為 V-12的海軍陸戰(zhàn)隊新軍官訓練項目。斯萊奇奔赴佐治亞理工學院參加軍官培訓,180名海軍陸戰(zhàn)隊員被安置在哈里森宿舍樓,而這群應征者普遍被安排了1年課程(不過對于斯萊奇大約是2年),畢業(yè)后就去弗吉尼亞州的匡提科海軍陸戰(zhàn)隊基地接受軍官培訓。在佐治亞理工學院的生活從容而舒適,但是對于斯萊奇來說這種生活卻并不舒服。在第一學期結束后,他們中間只剩下了90人。其他人已經加入海軍陸戰(zhàn)隊準備進行作戰(zhàn),而斯萊奇卻又成為了一名大學學子,于是他選擇通過考試不及格而退學,這樣就能夠作為征募人員而進入海軍陸戰(zhàn)隊參加戰(zhàn)斗了。
當負責教學事務的海軍官員把斯萊奇叫去,質疑他糟糕的學業(yè)成績時,斯萊奇告訴那個海軍官員:“我參加海軍陸戰(zhàn)隊不是為了坐在校園里而置身戰(zhàn)爭之外!蹦敲\姽賳T也有同感。就這樣斯萊奇順利登上了前往加利福尼亞州圣迭戈的火車前往海軍陸戰(zhàn)隊征募兵站新兵訓練營。
新兵訓練
當斯萊奇抵達圣迭戈以后得到的第一句話就是“好啦,你們,從該死的巴士里面滾出來!” 他和其他車上的人慌忙的下車,一起排好隊,分成大約60個小隊。幾輛卡車開了過來,上面運的是仍在新兵訓練營中受訓或最近剛剛結束訓練的人?ㄜ嚿纤腥硕伎粗麄,臉上掛著狡猾的笑容,嘲弄的說:“你們會后悔的!”(值得一提的是斯萊奇的好友菲利普斯博士的個人回憶錄也是以這句著名的話命名)
斯萊奇接著被分到984排,他的教官是多赫提下士。多赫提下士不算是人高馬大,大約5英尺十英寸,重約160磅,肌肉發(fā)達,腹部平坦。這位來著新英格蘭(可能是波士頓人)的下士,眼睛呈現出一種最冷酷、最殘暴的綠色。教官像狼一樣盯著所以新兵,仿佛要把他們大卸八塊。
多赫提下士像釘子一樣堅強,這一點其他人沒有懷疑。大多數陸戰(zhàn)隊員回憶時,都說他們的教官喊話是多么響亮,但多赫提喊話卻是一種冰冷而威脅的口吻,將寒氣穿透他們的身體。多赫提給了新兵們殘酷的訓練,他很少在主訓練場上新兵,而是在圣迭戈灣沙灘上的一個地方。松軟的沙子讓人走的精疲力竭,這真是多赫提想要的效果。是的,斯萊奇經過訓練體格變得更加強壯,意志也變得更加堅定。
這些訓練不僅僅是為了讓新兵的身體鍛煉得更加結實,而且也讓他們的聽力更加靈敏,因為在漆黑的夜里溜出去休息片刻時得時時警覺教官們的聲音。在當時,斯萊奇并沒有真正意識到正視這一事實:他們經歷磨難,不單是為了在高壓下應負長官的指令,而且常常決定了日后戰(zhàn)斗中表現的不同——成功或失敗,甚至是生存或死亡。聽力訓練事后也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因為日本鬼子經常會在夜晚溜進來。
在最后幾日的射擊訓練上,斯萊奇表現優(yōu)秀。在最后分數統計出來以后,斯萊奇非常失望。僅差2分,他沒當成“專家射手”,但斯萊奇驕傲的戴上了馬耳他十字神射手獎章。
在八個折磨人的星期快要結束的時候,可以明顯看出,多赫提和其他教官都干的極為出色。斯萊奇長壯了,忍耐力提高了,學會了很多生存的技能。也許各位重要的是,斯萊奇在精神上變得強悍了。一名助理教官甚至嘟囔著說新兵們終于成為海軍陸戰(zhàn)隊員了。
步兵訓練
埃利奧特營地的生活相比新兵訓練營簡直是天堂。沒有人沖斯萊奇吼叫,也沒有人尖叫著下令催促著他趕緊。經過新兵訓練的折磨,他們就像是出籠的小鳥。
剛開始的幾天,他們在埃利奧特營地里面聽講座,觀摩了海軍陸戰(zhàn)隊步兵團所使用的各種武器。斯萊奇聽了許多武器的介紹,有37mm反坦克炮、81mm迫擊炮、60mm迫擊炮、0.5英寸口徑(12.7mm)M2HB“勃朗寧”重型機槍、0.3英寸口徑(7.62mm)M1919“勃朗寧”通用機槍和M1917“勃朗寧”重型機槍,以及M1918“勃朗寧”自動步槍(即著名的BAR)。斯萊奇還學習了很多有關的步兵戰(zhàn)術。
一天,長官讓他們按照自己想訓練的武器,分成若干個小組。讓他們有權利選擇的做法吸引了斯萊奇。很顯然,一個人自己選擇武器要比給他分配武器更有戰(zhàn)斗力。他最終選擇了60mm迫擊炮。
在接收迫擊炮訓練的同時,斯萊奇還接收了肉搏訓練,主要包括柔道和匕首搏擊。為了讓他們印象深刻,柔道教官在他們試圖襲擊他的時候,不慌不忙地將他們每一個人都打翻在地。有人問道:“要是日本佬在500碼外的地方就用機關槍和大炮對付我們,這種搏斗對我們有什么用?”“黑夜降臨太平洋以后”教官回答“日本佬總會派人潛入我們的陣地,企圖偷襲我們的前線部隊,或者是看看他們能割斷多少美國人的喉嚨。他們很頑強,而且喜歡近距離格斗。你們能對付他們,但是你們必須知道怎么去做!焙翢o疑問,自那以后斯萊奇學習的非常認真。
在埃利奧特營地的所有教官都是很專業(yè)的。在這場戰(zhàn)爭中存活下來的機會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學的如何。教官們作為老師,他們和學生們的想法無異。
開赴海外
1944年2月28日一大早,第46補充營的士兵在圣迭戈灣的碼頭邊下了卡車,列隊登上一艘即將把他們運往太平洋的兵艦。
在開往前線的船上,斯萊奇已經無法入睡,隨之而來的一個個殘忍的問題縈繞在他的腦海中!拔疫能再一次見到我的家人嗎?我是能盡到自己的義務還是會當一名膽小鬼?我能殺人嗎?”一時間斯萊奇開始胡思亂想!盎蛟S我會被派到一個后方梯隊,永遠也見不到一個日本人;蛟S我會成為一名步兵,見了敵人就逃,讓我的部隊丟臉。或者,也行我會殺死幾十個日本人,贏得海軍十字勛章或者銀星勛章,成為一個國家英雄!
斯萊奇跟隨第46補充營來到了新喀里多尼亞的圣路易斯營地,在這兒斯萊奇要經受進一步的訓練,然后作為預備隊“向北”被派往戰(zhàn)區(qū)。
在這里訓練包含講課和野戰(zhàn)訓練。從戰(zhàn)場上下來的老練軍官和軍士長給他們講授日本人的武器、戰(zhàn)術和戰(zhàn)斗方法。絕大多數訓練是很全面的,強調個人的專心,一般以10到12人一組的方式進行。
他通常都被安排在一個紅頭發(fā)大個頭下士任教的組里,他曾經在所羅門群島戰(zhàn)斗中服役于海軍陸戰(zhàn)隊突擊營!凹t大個”人品很好,像釘子一樣頑強,經常把新兵們訓練的很苦(這有點像多赫提)!凹t大個”教他怎么樣日本手槍、步槍、輕機槍和重機槍射擊。各種槍打完幾輪以后,“紅大個”將五個人領到一個靶壕里,“紅大個”每預告完一種日本武器,就用它發(fā)射幾次。 這是斯萊奇說經歷過的最有價值的訓練課程之一。隨后在貝里琉和沖繩,有許多次都因此有所防備,毫發(fā)未損。
1944年6月3日,斯萊奇被正式分配到海軍陸戰(zhàn)隊第一師第五團第三營K連,接著他來到了位于帕武武島的陸戰(zhàn)一師營地。在隨后的幾個星期里,白天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工作隊里修建這個營地。
8月末,斯萊奇等人結束了訓練。大約在26日,K連登上了661號LST(坦克登陸艦),踏上了征程,三周后這次航行結束于貝里琉海灘上。
戰(zhàn)后經歷
戰(zhàn)后,斯萊奇前往奧本大學完成自己的學業(yè),并于1949年的夏天取得了理學學士學位。斯萊奇也像其他退伍軍人
一樣努力調整到平民的生活,“當我漫步在莫比爾的街道上,似乎平民的生活對我已經很陌生!彼谷R奇這樣寫道。
回到家鄉(xiāng)后,斯萊奇發(fā)現他與平民生活格格不入,事實上這也是所有二戰(zhàn)老兵的通病。他不能理解人們“只是因為美國不夠完美,咖啡不夠熱,或者不得不排隊等火車和公共汽車”而抱怨。
斯萊奇曾經是一個狂熱的獵人,但是他放棄他的業(yè)余愛好。因為經歷過戰(zhàn)爭的斯萊奇已經無法殺生了。在他回到家鄉(xiāng)后,有一次與父親打獵期間,他的父親發(fā)現舉起獵槍的斯萊奇竟然落下了眼淚。事后斯萊奇告訴父親,他再也無法忍受那些殺戮的痛苦。
不僅如此,斯萊奇幾乎每晚都會被噩夢驚醒,戰(zhàn)爭給他精神上帶來的這種傷害伴隨了斯萊奇的一生。直到晚年他已經被這種夢魘所纏繞。雖然斯萊奇一直都用堅定的意志與其作斗爭,但是這卻給斯萊奇帶來了更大的痛苦,盡管如此他也表現出了一如既往的堅強。
為了避免觸及斯萊奇敏感的神經,他的家人盡量避免他看到能讓他想起那場戰(zhàn)爭的東西,避免他到能看到殺戮的地方去。于是他的家人開始建議他去看鳥,從那個時候起斯萊奇開始對生物學進行了初步學習,眾所周知斯萊奇正是在那個時候對生物學產生了巨大熱情。
從1956年到1960年斯萊奇在佛羅里達大學作研究助理工作,期間他發(fā)表了許多關于寄生蟲學的論文,并且有幾篇獲得了生物學領域的獎項。1960年斯萊奇在佛羅里達大學取得了動物學博士學位,1959年到1962年斯萊奇曾受聘于佛羅里達州的農業(yè)部門。
在1962年斯萊奇被任命為阿拉巴馬大學(現為蒙特瓦洛大學)的生物學教授助理。1970年他正式成為了生物學教授,期間斯萊奇專注于教授生物學和鳥類學,一直到他1990年退休。在任教期間學術上有所成就,并且斯萊奇憑借其特有的魅力和魄力迅速取得了他學生們的尊敬,在學生們中間斯萊奇非常受到歡迎。斯萊奇在任教期間曾經多次對周圍城鎮(zhèn)進行實地考察。
不幸的是斯萊奇患上了胃癌,晚年一直在與癌癥作斗爭,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仍是如此,這位海軍陸戰(zhàn)隊老兵用堅強的意志與病魔作著最后的抗爭,但是他的生命最終定格在了2001年3月3日。
他的著作
With the Old Breed
1981年斯萊奇出版了自己的回憶錄《With the Old Breed:At Peleliu and Okinawa》 ,他的這本《與老兵同在:在貝里琉和沖繩》一度成為公認的20世紀最好的戰(zhàn)爭回憶錄之一。斯萊奇利用戰(zhàn)斗間隙在一本隨身攜帶的迷你版《新約》上作了大量的筆記,戰(zhàn)后在家人和戰(zhàn)友的幫助下整理成書。
本書描繪了1944年底到1945年春天,海軍陸戰(zhàn)隊在貝里硫島和沖繩與日本人激戰(zhàn)的恐怖場景。斯萊奇的回憶錄是這樣結尾的 “除非太平盛世降臨,國與國之間不在試圖奴役對方,否則就有必要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并為祖國作出犧牲——就像我的同伴們那樣。正如部隊里長說的:u2018如果生活在這個國家很美好,那么為其而戰(zhàn)斗也是美好的u2019權利往往伴隨著責任”我們應該記住這段洋溢著愛國熱情的總結性話語,因為此書已經是軍事經典——某種程度上是斯萊奇對戰(zhàn)爭本身的殘酷和愚蠢的集體譴責。
本書在描寫戰(zhàn)斗慘烈與日軍令人發(fā)指的暴行之外,還更多的寫到了戰(zhàn)爭中的人性。斯萊奇用優(yōu)美的散文體來記訴這場戰(zhàn)爭,不同于其他作品本書中沒有對戰(zhàn)爭的正確與否作出評判和爭議,也沒有用教條來講述一些淺顯的道理,只是用一個老兵的親身經歷從側面講述戰(zhàn)爭的殘酷;蛟S這也正是這本回憶錄最吸引人的地方。
2007年4月斯萊奇的《With the Old Breed:At Peleliu and Okinawa》與萊基的《Helmet for My Pillow:From Parris Island to the Pacific》成為了HBO迷你劇《血戰(zhàn)太平洋》的基礎。尤金·斯萊奇與羅伯特·萊基、約翰·巴斯隆一同成為HBO新劇的主角。
關于書名
常見的書名有《With the Old Breed:At Peleliu and Okinawa》和《U.S.Marines:With the Old Breed》兩種,前者是1981年美國普雷西迪奧出版社(Presidio Press)第一版的正式名稱。不過無論名字怎么變化其中的With the Old Breed 是始終不變的。
關于譯名
關于With the Old Breed的譯名,國內存在著許多種不同的譯名,主要有《老兵故事》、《貝里琉和沖繩島上的老獵犬》以及《與老兵同在》等等,在本詞條中我使用了最后一種。
中文版本
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譯林出版社已經推出了With the Old Breed的中文版,本書由張志剛先生翻譯。不過譯林出版社對該書沒有使用原書的譯名作為名稱而是另起一個名字作為書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國內對With the Old Breed沒有一個統一的譯名。
書名:血戰(zhàn)太平洋之決戰(zhàn)沖繩島
作者:[美國]E.B.斯萊奇
譯者:張志剛
原文出版:普雷西迪奧出版社(Presidio Press)
出版發(fā)行: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
譯林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年6月
開本:652x960毫米 16開
書號:ISBN 978-7-5447-1235-4
定價:29.80元
國內各大書店有售
圖書目錄
前言 海軍陸戰(zhàn)隊準將沃爾特·S.麥基爾亨尼
序言
致謝
導讀 維克托·戴維斯·漢森
上篇
貝里琉:一場被忽略的戰(zhàn)役
前言 海軍陸戰(zhàn)隊中校約翰·A.克朗
第1章 成為海軍陸戰(zhàn)隊員 “我擔心在我能出國打仗之前,戰(zhàn)爭也許就結束了”
第2章 準備戰(zhàn)斗 “我選擇了60毫米迫擊炮”
第3章 登艦赴貝里琉 “我明天還能活著看日落嗎”
第4章 向地獄發(fā)起攻擊 “你會活過這場戰(zhàn)爭的”
第5章 又一次兩棲進攻 “時間毫無意義,生命毫無意義”
第6章 勇敢的士兵死去了 “我們失去了我們的領袖和朋友,生命將永遠不同了”
下篇
沖繩:最后的勝利
前言 海軍陸戰(zhàn)隊上尉托馬斯·J.斯坦利
第7章 休息與調整 “位于日本本土九州島南端以南325英里,叫做沖繩島”
第8章 進攻的前奏 “開船吧,艇手,人裝滿了”
第9章 行動延緩 “一旦戰(zhàn)火點燃,這里就是地獄”
第10章 步入深淵 “日軍的子彈尖嘯著嗖嗖飛過這缺口,就像冰雹砸入一個開著的窗子
第11章 突擊與彈雨 “大滴大滴的眼淚從我的臉頰滾落”
第12章 腐泥和蛆蟲 “胖胖的蛆蟲從自己滿是泥污的粗布口袋、子彈帶、綁腿等物品中爬出來”
第13章 突破 “戰(zhàn)爭把水寶寶變成了小小的吞噬者,成天圍著死人轉”
第14章 越過首里 “我的心怦怦直跳,喉嚨發(fā)干,干到幾乎不能吞咽,極度的恐慌攫住了我”
第15章 痛苦的終結 “深淵的幸存者凹著眼靜靜地坐著,試圖弄明白一個沒有戰(zhàn)爭的世界”
榮譽榜
參考文獻
關于圖片
我原本想找1981第一版的封面作為圖片,但是因為第一版幾乎已經絕跡,我無法找到第一版的封面,F在詞條上的圖片是普雷西迪奧出版社2010版的封面。封面圖片拍攝與1944年對峙行動中貝里硫島上的“血鼻嶺”,顯然這幅圖片是后期的上色版。圖中的兩名士兵來自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第一師第五團,其中一人手持M1“湯姆森”沖鋒槍(左),另一人手持M1918A1“勃朗寧”自動步槍(右)。
China Marine
《China Marine: An Infantryman s Life after World War II 》一書在斯萊奇死后成書,他的這本《駐華海軍陸戰(zhàn)隊:一個步兵在二戰(zhàn)后的生活》記述了他在駐華美軍部隊中服役的經歷和戰(zhàn)后的生活。在書中斯萊奇坦言在經歷過貝里琉和沖繩惡戰(zhàn)以后再回到平民的生活有點困難。
本書由著名作家、歷史學家斯蒂芬·安布羅斯作序。2002年5月10日阿拉巴馬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的平裝本,2003年7月牛津大學出版社再版了有著副標題的China Marine。這是他第一部回憶錄《With the Old Breed:At Peleliu and Okinawa》的續(xù)集,這使得我們可以更好的了解斯萊奇。同時這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部記述駐華美軍的文學作品。
本書同With the Old Breed一樣,也被HBO迷你劇The Pacific選作源材料。該書在發(fā)行后也得到了讀者的廣泛好評。
書中介紹了他在沖繩、中國華北和回到美國以后的經歷。其中還有對中國內戰(zhàn)(即我們的解放戰(zhàn)爭)的一些看法。然而該書的重點是斯萊奇在戰(zhàn)后心靈康復的過程、對戰(zhàn)爭的反思和對人性以及生命的思考。這也就該書為什么能夠取得好評的原因之一。
HBO迷你劇血戰(zhàn)太平洋
劇中描述的主要戰(zhàn)役包括:1942年8月-1943年2月發(fā)生的瓜達爾卡納爾島戰(zhàn)役;1943年11月-1944年3月發(fā)生的布干維爾島戰(zhàn)役,特別是1943年11月格洛斯特角登陸戰(zhàn)及熱帶叢林戰(zhàn)役;1944年發(fā)生的貝里琉島爭奪戰(zhàn);1945年2月16日-3月26日發(fā)生的硫磺島戰(zhàn)役;1945年4月1日-6月21日發(fā)生的沖繩島戰(zhàn)役。故事結束于對日作戰(zhàn)勝利日--1945年8月15日。
電視劇幾乎涵蓋了美軍在太平洋戰(zhàn)爭中的重要戰(zhàn)役,重現震撼人心的慘烈場景。由好萊塢名導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影帝湯姆·漢克斯聯手打造的二戰(zhàn)史詩巨作《太平洋戰(zhàn)爭》于3月14日在HBO電視臺首播,這是兩人繼迷你劇《兄弟連》之后的再次聯手。
劇集的主角為三個美軍士兵,即本詞條的主角Eugene Sledge(尤金·斯萊奇 由Joe Mazzello扮演)、Robert Leckie(羅伯特·萊基 由James Badge Dale扮演)、和John Basilone(約翰·巴斯隆 由Jon Seda扮演),與他們的戰(zhàn)友一起在太平洋上與小日本作戰(zhàn)。
《太平洋戰(zhàn)爭》根據羅伯特·萊基的《Helmet for My Pillow》、尤金·斯萊奇的《With the Old Breed》這兩本書和一些訪談錄改編,從三個不同角度講述了三名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士兵在太平洋戰(zhàn)場上的遭遇。斯皮爾伯格提議用“手遞手傳球”的方式敘事,從一個角色傳到下一個,他們之間沒有任何的交集,就像三部不同的電影。三個劇本完成之后,湯姆·漢克斯堅持要拍成10集。
制片方表示,意圖通過本片幫助人們了解二次大戰(zhàn)中太平洋戰(zhàn)場的特殊性——與歐洲戰(zhàn)線的截然不同,這是面對
不同敵人的一場不一樣的戰(zhàn)爭。制片方透露,電視劇以三名戰(zhàn)士和伙伴們在瓜達爾卡納爾叢林和日軍交戰(zhàn)開始,然后穿越險惡的格魯徹斯特岬雨林、跨過貝里琉到達硫磺島黑砂灘,最后在沖繩殺戮戰(zhàn)場之后獲得了艱苦的勝利,并在日本宣布投降日返回家鄉(xiāng),電視劇幾乎涵蓋了美軍在太平洋戰(zhàn)爭中的重要戰(zhàn)役,重現震撼人心的慘烈戰(zhàn)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