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趙賢(1532~1606年),字良弼,號汝泉,明代汝陽(今河南汝南)人。祖籍山東濟南府歷城東鄉(xiāng),曾祖趙三公,攜家口逃水災(zāi)至汝陽,在董會定居。先輩皆務(wù)農(nóng),四傳而至趙賢,才開始讀書。趙賢自幼聰穎,異于一般兒童,讀書過目不忘,苦學自勵,縣、府學每試必列前茅。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河南鄉(xiāng)試舉人第二,翌年進士及第,授戶部郎中。
履歷
趙賢先后派往山東臨清、遼東,兩次差使皆司錢谷,風清弊絕,可質(zhì)鬼神。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擢官順德(今屬廣東)知府,未及抵任,母親張氏去世,在家居喪守制。四十四年(1565年)守孝期滿,起補荊州(今湖北江陵)知府。到任時,正逢洪災(zāi),稻谷淹沒,房舍倒塌,加之瘟疫流行,死亡無數(shù)。趙賢席不暇暖,就率屬吏案行鄉(xiāng)村查勘災(zāi)情,計口賑濟,操舟渡溺,愛民之心,猶如慈母。他還以工代賑,組織災(zāi)民筑堤障水,疏渠灌田。杜害興利,福澤后世。隆慶二年(1568年),升湖廣參政,因父喪辭官守孝。隆慶六年(1572年),詔復湖廣參政。四月升浙江按察使,七月升僉都御史。巡扶湖廣,擬楚湘便宜條上十事,又疏救荒四事,皆被朝廷采納實施,只三年,楚湘大治。
晚年
萬歷三年(1775年)召回京師,協(xié)理都察院事,歷官副都御史、云南布政使,巡撫山東,升吏部侍郎,南京吏部尚書。后告老辭官,御賜“正大光明”圖章一枚,獎其鴻猷亮節(jié)。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在家逝世,以吏部尚書入祀賢祠。追贈其父趙學為中憲大夫承德郎,母張氏誥封一品夫人,妻盧氏敕封夫人。
明史記載
趙賢,字良弼 ,南海人。嘉靖三十二年進士。除江西樂平知縣。擢御史。偕給事中羅嘉賓出核南京、浙江軍餉,請罪參將戚繼光、張四維,而盡發(fā)胡宗憲失律、貪淫及軍興督撫侵軍需狀。還朝,出按河南。巡撫蔡汝楠欲會疏進白鹿,尚鵬不可。改按浙江。民苦徭役,為舉行一條鞭法。按治鄉(xiāng)官呂希周、嚴杰、茅坤、潘仲驂子弟僮奴,請奪希周等冠帶。詔盡黜為民。尚鵬介直無所倚。所至搏擊豪強,吏民震懾。已,督畿輔學政。隆慶元年,請帝時御便殿,延見大臣,恤建言得罪者馬從謙等。已,又申救給事中胡應(yīng)嘉,論大學士郭樸無相臣體。擢大理右寺丞。
明年春,朝議興九邊屯、鹽。擢尚鵬右僉都御史,與副都御史鄒應(yīng)龍、唐繼祿分理。尚鵬轄兩淮、長蘆、山東三運司,兼理畿輔、河南、山東、江北、遼東屯務(wù)。抵昌平,劾內(nèi)侍張恩擅殺人,兩淮巡鹽孫以仁贓罪,皆獲譴。其秋,應(yīng)龍等召還,命尚鵬兼領(lǐng)九邊屯務(wù)。疏列鹽政二十事,鹺利大興。乃自江北躬歷九邊,先后列上屯政便宜,江北者四,薊鎮(zhèn)者九,遼東、宣、大者各十一,寧夏者四,甘肅者七。奏輒報可。尚鵬權(quán)既重,自負經(jīng)濟才,慷慨任事。諸御史督鹽政者以事權(quán)見奪,欲攻去之。河東巡鹽郜永春劾尚鵬行事乖違,吏部尚書楊博議留之。會中官惡博,激帝怒,譙讓,罷博而落尚鵬職,汰屯鹽都御史官。時三年十二月也。明年,復坐按浙時驗進宮幣不中程,斥為民。
神宗立,御史計坤亨等交薦,保定巡撫宋纁亦白其無罪。萬歷四年冬,始以故官撫福建。奏蠲逋餉銀,推行一條鞭法。劾罷總兵官胡守仁,屬吏咸奉職。張居正奪情,重譴言者。尚鵬移書救,居正深銜之。會拜左副都御史,居正令吏科陳三謨以給由歲月有誤劾之,遂罷去。家居四年卒。浙江、福建暨其鄉(xiāng)廣東皆以徭輕故德尚鵬,立祠祀。天啟中,賜謚惠敏。
治理黃河
1565-1592年,趙賢的一生中,4次治河,歷時近10年,一次又一次的治黃實踐,使他從一個對黃河和河工技術(shù)一無所知的人,逐步磨練成一位治河專家,被比譽為“千古治黃第一人”。如果說他首任河官初識水性,二任河官則已深知堤防的重要性,三任總理河道時,他形成了“以河治河,以水攻沙”的思想并付諸實踐,四任河官時,趙賢就總結(jié)前人經(jīng)驗結(jié)合自己大量的實踐,形成了他的治河理論。習知地形險易,成績顯著。他主張綜合治理黃河下游。認為黃河運河相通,治理了黃河也就保護了運河,黃河淮河相匯,治淮也就是治黃,既不能離開治黃談保運,也不能拋開治淮談治黃。他指出,黃河下游善徙的主要原因,在于水漫沙壅。因此治理上應(yīng)筑堤束水,借水刷沙。由于黃河挾帶大量泥沙,有“急則沙隨水流,緩則水漫沙停”的特點,因此要使水流湍急,必須束水歸漕。他主持修筑的堤防,包括“束水歸漕”的縷堤,縷堤外的遙堤,以及二堤之間的格堤(橫堤),三堤構(gòu)成攔阻洪水的三道防線。隆萬之際,黃河和淮河,經(jīng)他治理后,“兩河歸正,沙刷水深,?诖蟊佟保裹S、淮、運河保持了多年的穩(wěn)定。著作有《宸斷大工錄》、《兩河管見》、《河防一覽》、《留余堂集》等。
歷史影響
在趙賢治河三百年之后,一些具有現(xiàn)代科學知識的西方水利專家興致勃勃地向當時的清政府提出了“采用雙重堤制,沿河堤筑減速水堤,引黃河泥沙淤高堤防”的方案,并頗為自得地撰寫成論文發(fā)表,引起了國際水利界的 一片關(guān)注。不久以后,他們便驚訝地發(fā)現(xiàn)這不過是一位中國古人理論與實踐的翻版。世界水利泰斗、德國人恩格斯教授嘆服道: “趙氏分清遙堤之用為防潰,而縷堤之用為束水,為治導河流的一種方法,此點非常合理!备甙恋奈鞣饺诉@才開始對中國古代的水利科技產(chǎn)生了深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