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張敬燾(1914-2002),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qū)大街鎮(zhèn)人。1936年5月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次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歷任中共博山縣特別支部和縣工委宣傳委員,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六軍大隊政治部副主任,八路軍山東游擊隊第四支隊一團五連政治指導員,中共博山縣委書記、縣長、益臨工委書記、魯中第五地委副書記等職。解放戰(zhàn)爭時期,歷任中共淄博特委書記兼警備區(qū)政委,泰山地委副書記、泰山地委書記兼軍分區(qū)政委。
建國后,1950年5月至1951年8月,任中共泰安地委副書記,1951年8月中共泰安地委書記兼軍分區(qū)政委,1952年后,任中共上海滬西產業(yè)區(qū)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部長,普陀區(qū)委書記,中共上海市委委員、副秘書長,1960年后,歷任山東省委委員、中共青島市委第一書記兼市長、市政協(xié)主席、中共山東省委常委。1970年以后,歷任濟南市委副書記、市革委會副主任,濟南市委書記、市革委會主任,煙臺地區(qū)革委會副主任、中共煙臺市委副書記、煙臺市革委會副主任。
1977年以后,先后任山東省革委會重點工程會戰(zhàn)指揮部常務副指揮,山東省革委會工交辦公室副主任、黨組副書記,山東省革委會基本建設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山東省革委會副主任,山東省副省長、省政府黨組成員,省政府特邀顧問。1998年2月離職休養(yǎng)。是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五屆、六屆、七屆人大代表。
張敬燾同志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后,被聘為省政府顧問、特邀顧問,《八路軍山東縱隊史》編審委員會和《中共山東地方黨史》編審委員會特邀顧問,省老齡委常務副主任等職,為山東的經濟建設、黨史工作以及老齡事業(y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因病逝世
因病醫(yī)治無效,于2002年12月24日在濟南逝世,享年89歲。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紀委書記吳官正,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賀國強,原中組部部長張全景及中組部等發(fā)來唁電,對張敬燾同志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對其親屬致以親切慰問。
省委、省人大常委會、省政府、省政協(xié)、省紀委和濟南軍區(qū)的領導同志張高麗、吳愛英、王修智、姜大明、趙春蘭、楊傳升、劉偉、董鳳基、王克玉、張宗亮、王渭田、韓寓群、邵桂芳、黃可華、陳延明、趙克志、王仁元、王軍民、尹忠顯、國家森、崔惟琳、林書香、時立軍、袁士棠等,省里的老同志蘇毅然、梁步庭、趙志浩、陸懋曾、王眾音、譚福德、盧洪、徐建春、馬世忠、徐學孟、趙林山、朱奇民、韓邦聚、馬連禮、鄭校先、周星夫、周振興、王裕晏、宇培杲,省直機關黨政干部代表,以及張敬燾同志生前友好等,前往濟南殯儀館為張敬燾同志送別,并對張敬燾同志的家屬表示慰問。
張敬燾同志的遺體火化后,骨灰安放在濟南英雄山烈士陵園,骨灰盒上覆蓋著中國共產黨黨旗。
各界評價
張敬燾同志忠于黨,忠于人民,忠于共產主義事業(yè),他勤奮好學,孜孜不倦地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充滿信心。他堅持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堅持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模范執(zhí)行黨的紀律,認真貫徹黨在各個時期的路線、方針、政策。他一貫聽從黨的指揮,自覺服從組織安排,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他堅持深入基層,調查研究,關心群眾疾苦。始終以一個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胸懷坦蕩,一身正氣,維護團結,顧全大局,艱苦樸素,廉潔奉公,辦事公道正派,熱情關心同志,嚴格教育子女,視黨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張敬燾同志的一生,是為共產主義事業(yè)奮斗的一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生,光明磊落的一生。他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永遠值得我們懷念和學習。
人物生平
張敬燾和他創(chuàng)建的博山縣七區(qū)第一個農村黨支部——小口頭村黨支部。
淄川區(qū)淄河鎮(zhèn)小口頭村,地處馬鞍山下淄河岸邊,是淄河流域通往幸福溜15個村的必經之路。該村村風純樸,人們愛行俠仗義。抗日戰(zhàn)爭時期,淄河鎮(zhèn)馬鞍山一帶是我泰山抗日根據地的屏障和開展敵后工作的基地,也是魯中至勃海、膠東抗日根據地的咽喉。1937年“七七”事變后,國民黨軍隊聞風而逃,淄博淪為敵手。日寇到處筑炮樓、安據點,國民黨的游雜部隊及土匪趁機各據一方,勾結日寇,欺壓百姓。土匪唐耕三公開投靠日寇,以太河為大本營在淄河村安了據點,馬鞍山駐扎了頑兵,淄河一帶人民遭受殘酷的迫害和欺壓。因此我博山縣委把淄河地區(qū)作為農村建黨重點開展工作。1937年8月,當時我博山縣工委宣傳委員會張敬燾在博山李家小學訓練班中與小口頭村的張子升相識,經交談發(fā)現(xiàn)其思想進步,具有抗日意識,就秘密介紹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也是抗戰(zhàn)初期博山縣七區(qū)最早入黨的黨員。是年10月,在黨員張子升的帶領下,張敬燾、蔣方宇兩人同以教員身份來到小口頭村開展建黨工作,發(fā)展了董日升、張福堂、張香圃為中共黨員,成立了小口頭村黨支部,董日升任書記,張福堂任組織委員,張香圃任宣傳委員。此時,張子升已秘密打入敵吳鼎章部做基層官兵策反工作。同年12月,張敬燾又與博山縣委書記喬同恩來淄河鎮(zhèn)商討抗日計策,籌建抗日游擊隊。不久,小口頭村抗日救國自衛(wèi)團成立,由黨員、軍人家庭為骨干,吸收抗日積極分子參加,秘密開展抗日救國宣傳活動。為適應抗戰(zhàn)形勢的需要,1938年1月,張敬燾同志在小口頭村建立秘密交通站,地點就設在張子升家,發(fā)展該村的進步群眾董恒祿為交通員。在抗戰(zhàn)處于艱難時期,其以超人的膽量和智慧出色地完成了通信任務。1938年3月,國民黨頑固派秦啟榮派人拉攏山東抗日救國軍第五軍司令吳鼎章,并委任為梯隊司令,從此吳鼎章積極效忠秦啟榮。為保存武裝力量,張敬燾寫信給受黨組織委派打入敵軍內部策反的張子升,設法帶機槍班攜槍離開吳部,編入了八路軍山東抗日游擊隊第四支隊。同時,張敬燾還把在小口頭村組織起抗日骨干力量董日升、張福堂、張香圃10多名抗日骨干送到了寥容標領導的山東抗日游擊第四支隊。又發(fā)展董恒祿為黨員,并擔任小口頭村第二任支部書記。 1939年春夏,我博山縣七區(qū)區(qū)委和抗日民主政府相繼成立,小口頭村黨支部在七區(qū)區(qū)委和抗日民主政府的領導下,開展工作。1940年,日寇為了切斷我淄河流域交通要道,集結了偽軍1000余人對淄河、益(都)臨(朐)邊區(qū)進行了殘酷的大掃蕩。在此情況下,我住臨朐的八路軍主力一支隊撤到了沂蒙根據地,國民黨頑固派吳化文部與日軍秘密勾結,乘機占領了五井以西、益都以南和博山縣的池上、峨莊一帶山區(qū)。日偽軍也先后在太河、淄河等地安上了據點,致使我淄河流域的抗日軍民腹背受敵,處于日、偽的四面包圍之中。為開辟淄河流域的抗日新局面,我泰山軍分區(qū)決定拔掉敵人設在馬鞍山上的這個據點。由我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四支隊偵察股長劉錫昆、特務營副營長王法山等帶部隊來到幸福溜上游的我根據地鹿角山研究戰(zhàn)斗方案。大家根據馬鞍山的險要地形分析,決定從西峰奇襲制勝。為此,要從小口頭找一名熟悉地形且能攀巖的青年為向導,村支部書記董恒祿就推選了14歲的小兒子董占軍作向導,王法山副營長帶5名干部戰(zhàn)士組成了突擊隊。董占軍憑著平時掌握的熟悉地形和身輕如燕的本領,爬上了一道道懸崖、石墻后,再將繩子拴結實續(xù)下去。我突擊隊順著繩子順利地爬上山頂,未放一槍就將守敵20余人俘虜,勝利地占領了馬鞍山,董占軍也彼此參加了革命隊伍。后來,張敬燾同志擔任益臨工委書記,穿梭于淄河流域視察指導工作,使淄河鎮(zhèn)一帶抗日工作得到了蓬勃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