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路易·阿拉貢(Louis Aragon,1897-1982年),法國當代著名詩人、作家、小說家。半個世紀以來,創(chuàng)作的大小作品百種以上,在西方廣為流傳。畢業(yè)于巴黎大學。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應征入伍當醫(yī)助。因作戰(zhàn)勇敢而被授予勛章。戰(zhàn)后參加達達主義和超現(xiàn)實主義文學運動,1927年加入法國共產黨。1931年出訪蘇聯(lián),轉向社會現(xiàn)實主義。曾多次參加法共中央機關報《人道報》編輯部的工作。1937年任法共刊物《今晚報》主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應征入伍,獲軍功勛章。法國淪陷后,轉入地下參加抵抗運動。1953~1972年任《法蘭西文學報》主編。1957年獲“列寧和平獎金”。寫有詩集20余種,小說10多部、文藝理論、雜文和政論集多種。主要作品有詩集《斷腸集》、《埃爾莎的眼睛》、《蠟人館》和《法蘭西的曉角》等;小說《法國人的屈辱和偉大》、《現(xiàn)實世界》等;散文集《巴黎的鄉(xiāng)人》!豆伯a黨人》;文藝理論集《司湯達之光》、《論詩》等。曾獲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大學“榮譽博士”稱號。作品譯成中文的有《共產黨人》、《阿拉貢詩文鈔》。
人物生平
私生子
他是個私生子,其父路易·安德里約是個議員,曾擔任巴黎警察局長和法國駐馬德里大使之職,在他母親17歲時引誘了她,為了掩飾丑聞,他命令阿拉貢的母親瑪格麗特把他當?shù)艿,因此,一次世界大?zhàn)爆發(fā),阿拉貢即將走上戰(zhàn)場,才知道姐姐瑪格麗特原來是他母親,這在他的心靈上留下極大的創(chuàng)傷。
從魔幻到現(xiàn)實
阿拉貢在學校里成績優(yōu)異,于1915年通過中學畢業(yè)會考。他閱讀了大量文學作品,從七、八歲就開始寫小說,詩歌。他遵母命在大學里學醫(yī),結識了后來成為超現(xiàn)實主義領袖的安德烈·布勒東。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時,他是醫(yī)科學生。十九歲應征入伍,在陸軍醫(yī)院當“醫(yī)助”。1919年,阿拉貢復員回家,一邊繼續(xù)學醫(yī),一邊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在醫(yī)學方面,他達到了實習醫(yī)生的水平;在文學方面,也取得了較好的成就。他與布勒東、蘇波一起創(chuàng)辦《文學》雜志,開始漫長的文學生涯。1921年到1928年是阿拉貢文學活動的的第一階段。這個時期可稱為他的超現(xiàn)實主義時期。先后發(fā)表詩集《歡樂之火》(1920),《永動集》(1925)和小說《阿尼塞或全貌》(1921),《巴黎的土包子》(1926)。
1927年,阿拉貢加入法國共產黨,1928年11月,他在巴黎蒙巴那斯的一家咖啡館,結識了蘇聯(lián)詩人馬雅可夫斯基和他的女友艾爾莎·特里奧萊。幾個月后,阿拉貢和艾爾莎開始過夫婦的生活。三十年代前半期,他四次訪問蘇聯(lián),回國后發(fā)表了詩集《烏拉爾萬歲》,同時發(fā)表了一系列演說,倡導“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開始發(fā)表多卷小說《真實的世界》。1931年因發(fā)表《紅色陣線》一詩而與超現(xiàn)實主義舊友決裂。1937年,法共創(chuàng)刊《今晚》報,他同進步作家勃洛克接受了領導該報編輯工作的任務。同時他還和托洛斯基一派有接觸。
抵抗戰(zhàn)士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開始時,法國對德國宣戰(zhàn),在全國范圍內下了總動員令,阿拉貢再度應征入伍。因發(fā)明了一種鑰匙,可以從坦克外部掀開了頂蓋搶救傷員,獲得軍隊上司的通報表彰。又由于他不顧生命危險搶救火線上的傷員,從大的手術到小的包扎,從運送食品到裝御彈藥,樣樣工作突出而獲得軍功勛章。大戰(zhàn)的后半期,在納粹武裝占領下的法國,阿拉貢轉入地下,參加“抵抗運動”。與此同時,他寫了許多充滿愛國主義激情的詩歌,《艾爾莎的眼睛》(1942),《蠟像館》(1943),《法蘭西晨號》(1945)等。號召人民奮起抗擊法西斯強盜,他創(chuàng)作的較著名的《繼腸集》,在法國國內秘密流傳,鼓舞了“抵抗運動”,影響甚遠。他還寫了若干篇短篇小說,編成小說集《法國人的屈辱與偉大》;另外用《現(xiàn)實世界》為總題材創(chuàng)作的一系列長篇小說,許多作品都是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月里寫成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阿拉貢接受地下黨給他的任務,根據(jù)在對敵斗爭中犧牲的許多共產黨員的家信、絕命書、手記等,寫成一部追述和歌頌烈士們可歌可泣事跡的書,以教育黨員和人民。作家很出色地完成了這一任務,發(fā)表了散文集《共產黨人》(1946)。后來發(fā)表的第二部《共產黨人》(1953年),則是介紹莫里斯·多列士等幾個黨內“大人物”的。與此同時,阿拉貢繼續(xù)寫以《現(xiàn)實世界》為題材的系列長篇小說。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鸷,阿拉貢的政治生活和文學活動又開了一個新的階段,從1947年起,復刊后的 《今晚》報由他主編,直到1953年。1954年被選為法共中央委員。這一時期的主要成就是多卷本長篇小說《共產黨員們》。全書分六冊,主要寫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前夕到納粹德國軍隊即將占領巴黎時,法國社會的混亂,人民的苦難和法國共黨人的反法西斯斗爭。以具體的歷史事件為背景,以共產黨人的革命品德和行為為主題,組成了一幅反映法國歷史上一個極其危險和動蕩時期的巨大浮雕,這是一部具有深刻現(xiàn)實主義意義的史詩性小說。1957年,蘇聯(lián)政府為表彰阿拉貢在文學方面配合了當時蘇共的路線,頒發(fā)給他“列寧和平獎金”。六十年代,又相繼獲得布拉格大學和莫斯科大學給予的“榮譽博士”的稱號。赫魯曉夫在蘇共20大譴責斯大林之后,他在 1958年發(fā)表了標志著他創(chuàng)作新方向的長篇小說《受難周》。作品主要寫一個法國青年當了路易十八御林軍的騎兵,在拿破侖卷土重來之際逃離巴黎的故事。晚年作品有《處死》(1965)、《戲劇小說》(1974)等。
作品風格
阿拉貢從本世紀2 0 年代走上文學道路之初,就與安德烈?布勒東和菲利普?蘇波一起,創(chuàng)立了所謂的“ 超現(xiàn)實主義”文學流派。這3 位年輕人創(chuàng)辦的刊物《文學》,則是這個文學流派的主要陣地。所謂“超現(xiàn)實主義”,即是宣揚“形象高于一切”,推崇所謂“純粹的心理自動作用”!八皇苋魏卫碇侵髟祝瑪[脫了任何美學或倫理學成見”。
阿拉貢早年的作品,如詩歌《歡樂之火》、《永恒的運動》、短篇小說《阿尼塞或全貌》、長篇小說《巴黎的農民》等,均屬于超現(xiàn)實主義的代表作。1 9 2 7 年,阿拉貢參加了法國共產黨。之后,曾先后兩次旅居蘇聯(lián)。不久,即與超現(xiàn)實主義決裂。在此后的文學生涯中,他的作品雖難免留有超現(xiàn)實主義的痕跡,但主導方向則是現(xiàn)實主義。如1 9 3 4 年的詩集《烏拉爾萬歲》及后來發(fā)表的多卷小說《真實的世界》、長篇小說《共產黨人》等,十分明確地表現(xiàn)出作家的政治信念和對現(xiàn)實生活的觀察與剖析。
作品目錄
《歡樂之火》(1920)
《阿尼賽》(1920)
《幻夢浪潮》(1924)
《放任集》(1924)
《巴黎的鄉(xiāng)人》(散文集)(1924)
《永恒的運動》(永動集)(1925)
《巴黎的農民》(長篇小說)(1926)
《紅色戰(zhàn)線》(1930)
《超現(xiàn)實主義與革命的前途》(1930)
《被迫害的迫害者》(1931)
《真實世界》(四部曲包括《巴塞爾的鐘聲》《高等住宅區(qū)》《車頂上的旅客》《奧雷連》)(1933~1944)
《烏拉爾萬歲!》(1934)
《為了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1935)
《斷腸集》(《心碎集》)(1941)
《艾爾莎的眼睛》(1942)
《格雷文博物館》(又譯《蠟人館》)(1943)
《共產黨人》(長篇小說)(1944,
《法蘭西晨號》(1944)
《法國人的屈辱與偉大》(1945)
《共產黨員》(長篇通訊,
《雅歌志》(詩論集)(1947)
《新碎心集》(《新斷腸集)(1948)
《關于民族詩歌以及幾個例子》(1953)
《眼睛與記憶》(1954)
《我們的隊伍》(1954)
《司湯達之光》(1954)
《民族詩歌日記》(1954)
《沒有完成的小說》(1956)
《比冰和鐵更刺人心腸的快樂》(1957)
《受難周》(1958)
《我攤牌》(1959)
以下三種是作者為其妻子作的:
《愛爾莎》(詩集)(1960)
《愛爾莎的熱戀人》(詩歌)(1963)
《自由屬于愛爾莎的巴黎》(1964)
《<無邊無際的現(xiàn)實主義>序言》(1964)
《處決》(1965)
《我從未學習寫作,
《阿拉貢詩文鈔》(1970)
《阿拉貢和愛爾莎的全集》(1970)
人物評價
1897-1982,法國詩人、小說家。早年參加達達主義和超現(xiàn)實主義文學運動,后加入法國共產黨。詩作有《艾爾莎的眼睛》(1942)、《法蘭西晨號》(1944)、《新碎心集》(1948)、《眼睛與記憶》(1954)等。中譯本《阿拉貢詩文鈔》(羅大岡譯)出版于一九五五年。
在阿拉貢百年誕辰之際,人們對他的評價仍各有不同。文學界人士在回憶阿拉貢時,都贊揚他對文學青年的關心與培養(yǎng)。當時,阿拉貢周圍總是吸引著一大批文學青年。有人回憶說,他的處女作剛剛發(fā)表,阿拉貢便打電話找他,熱情地談論對作品的看法。有很多青年都受到這種關懷。
阿拉貢是個異常多產的作家,半個多世紀以來,他發(fā)表大小作品一百種以上。這些作品呈現(xiàn)出不同的傾向和特色。阿拉貢年輕時發(fā)表過一本超現(xiàn)實主義的詩集《經常不停地運動》。許多評論家都用這本詩集的名稱來形容他在文學道路上耕耘的態(tài)度。這位兩度從軍的多產作家,對戰(zhàn)爭和文學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因此在他逝世之后,法國報界有人稱他為“二十世紀的雨果”。
作為當代法國文學的兩三個主要流派之一的超現(xiàn)實主義的一位主要創(chuàng)始人和代表人物,當今法國文壇仍給予阿拉貢很高的評價。盡管他在1 9 2 7 年加入法國共產黨后,同他的超現(xiàn)實主義流派的密友疏遠最終決裂;盡管文學史界多有安德烈?布勒東作為光棍司令獨自支撐超現(xiàn)實主義的門面直到消亡的說法,但人們都承認阿拉貢是自始至終引導超現(xiàn)實主義流派的人物。
阿拉貢加入法共以后,他的文學主張明顯地趨向現(xiàn)實主義,有人甚至說是“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對此,法國思想界有褒有貶,莫衷一是。褒者認為這是阿拉貢作品的黃金時期,他以大量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社會中的黑暗面,謳歌了作為社會中堅的大眾。貶者則不免以此為憾,往往以“盡管……”作為評論的開頭語。也有純學者的看法,認為只有剔除了“超現(xiàn)實主義、現(xiàn)實主義、共產主義、斯大林主義等陳舊的文學史觀和政治論爭的老調,才能真正發(fā)現(xiàn)阿拉貢的文學天才之所在”。
無論如何,當代法國文化界誰也不否認阿拉貢的歷史地位。人們評價說:“無論誰想了解2 0 世紀的歷史,都無法繞過路易?阿拉貢的著作。他是時代三四位最偉大的作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