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入展及獲獎
作品入展:
日本福岡 中國書法蘭亭獎 高恒 鄧小平 小品作品獲獎:
全國第四屆正書大展最高獎;“華威杯”全國書畫大賽銀獎;
“華夏杯”全國書法大賽銅獎;“錫梅杯”美術(shù)書法大獎賽二等獎;
林散之書法傳媒佳作獎;全國首屆扇面書法藝術(shù)大獎賽孔府銅扇獎等。
名家贊賞高作林
《訪書法家高作林》
著名作家周沛生造訪先生,歸后賦詩一首:
《訪書法家高作林》
二零零九年春日,應(yīng)安國鎮(zhèn)鎮(zhèn)長孔凡琦之邀赴安國村造訪書法家高作林。安國乃興漢名臣王陵故村,王陵與周勃、灌嬰并稱“五里三諸侯”。作林談吐謙和,質(zhì)樸淡定。下筆銳氣內(nèi)斂,而隱聞有風(fēng)雷之聲。墨跡文意相容,俊逸工巧,精氣神畢現(xiàn),方寸之間無限氣象。古人云:地靈人杰。今觀作林寫字,如聞漢初英雄之錚錚劍鳴也。
清明夜雨后,訪友安國村。
嫩草浸舊徑,溪頭柳色新。
一聲高夫子,春風(fēng)啟畫門。
小院韭初綠,書房潔無塵。
瀲瀲硯中墨,下筆起風(fēng)云。
書香撲面來,主人意殷殷。
話別踏歸途,野花正繽紛。
《觀高作林老師書法以呈》
趙宏
鳳舞龍飛動九天,幾多況味聚松煙。
胸中疑蓄三江水,紙上乍流萬股泉。
今日又行修禊事,明朝盡是換鵝篇。
欲攀魏晉超秦漢,化境由心隨自然。
化境由心隨自然
——高作林先生書藝感談
—趙遠(yuǎn)雷
在千古龍飛地古城沛縣西北,有一風(fēng)水蘊涵之地,名曰安國,乃興漢名臣王陵、周勃、灌嬰故里,史書并稱“五里三諸侯”。美麗的安國河水靜靜地流過安國大地,默默滋潤著兩岸的植物五谷、無數(shù)生靈,造化無窮。斯處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多少他鄉(xiāng)人抱憾此地非故鄉(xiāng),書法家高作林先生就隱居于此。
安國位置偏僻,然鄉(xiāng)野文化濃厚,震烈秋風(fēng)的西北大鼓,龍鳳呈祥的美麗剪紙,香油郎悠長沙啞而韻味十足的吆喝,尤其是過年門楣上那大紅喜氣的對聯(lián),令少年穎悟的作林神往不已。于是兒時的他每和小伙伴在河邊游泳嬉戲累了,便以河坡沙地為紙,楊枝為筆,蘸著清清的安國河水,畫出一個個神奇的漢字,比誰的筆畫如錐畫沙明凈有力,比誰的字構(gòu)如村口小廟造型優(yōu)美。
作林先生習(xí)書初從唐楷起家,精其法度、養(yǎng)其氣格,繼而上溯六朝魏晉,潛心于造像、墓志、鐘王書跡,以求俊秀奇異之姿、淵懿 醇厚之氣、自然質(zhì)樸之趣、高古典雅之韻。作林先生揮毫染翰,寒暑無間,廢寢忘食,鐵硯磨穿,以西天取經(jīng)之堅韌不拔毅力,積經(jīng)年滴水穿石之功耽沉楷書,令人感嘆不已。尤其其小楷,寫得精到細(xì)膩,文氣十足,有情有韻、靜雅溫潤、虛和怡逸、一派天機,讀之令人身心如洗。在全國第四屆正書大展中,作林先生一舉摘取了全國獎桂冠,這匹黑馬為全國書壇震驚,為江蘇書法和家鄉(xiāng)安國爭得了榮譽,筆者以為這應(yīng)是水到渠成之事,絕非偶然。
江蘇書協(xié)副主席王冰石老師曾對作林先生楷書有較高的評價:“高作林書法有自己的特色……他以楷書見長,解讀他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寫楷書是以帖為體、以碑為用,即從唐人入手,參以北碑墓志,寫出既有唐人法度精嚴(yán),又有北魏古拙硬朗的奇逸之跡,這是當(dāng)今眾多寫楷書者的成功之道。”
韓愈曰:“草書能窮盡天地萬物之變”。草書的簡約之變,隨機抒情,節(jié)奏感、運動感、時空感特別強烈,更能體現(xiàn)書法家的個性特征。沈鵬先生認(rèn)為:“草書大家需具備裂破古今的雄才逸氣,有吞吐大荒、捭闔風(fēng)云的氣質(zhì)胸懷!庇^作林先生行草書,深得二王家法,兼以米顏筆意、旭素氣勢、山谷奇崛、覺斯雄強、散老蒼澀……瀟灑大氣、蒼勁老辣、空靈遒逸、飄飄灑灑如塞北之雪,噴珠瀉玉如高山飛瀑,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其扇面小行草更是拿手一絕,寫得隨心所欲,珠圓玉潤,時出天趣,已入化境。作林先生之作深深具備了一個優(yōu)秀草書家應(yīng)有的氣質(zhì)和情懷。著名書法家尉天池先生高度評價:“……領(lǐng)悟了草書的真諦,在濃與淡、疏與密、疾與遲、方與圓等方面都達(dá)到了有機的和諧。”詩人趙宏曾觀作林先生作草書欣然賦詩:“鳳舞龍飛動九天,幾多況味聚松煙。筆端疑蓄三江水,紙上乍流萬股泉。今日又行修鍥事,明朝盡是換鵝篇。欲攀魏晉追秦漢,化境由心隨自然。”
寫草書沒有精湛的線條功夫是不行的。散翁苦研篆隸數(shù)十年,就為醫(yī)治線條的扁平滑薄,最終千錘百煉出了萬歲老藤般情韻十足的線條。作林先生深諳此理,將篆隸臨習(xí)作為日課,探根求源、煉心冶性。篆如“石鼓、散盤”等古籀刻石、三代金文,隸如“張遷、石門、禮器、漢簡”等曾臨數(shù)十百過,其間夕惕不息,衣唇常黑,廢紙三千。予亦曾癡迷書藝數(shù)十年,深慨書道之難,頗知習(xí)書雖曰“天賦第一”,然勤奮亦為主要。書法需下笨功夫、苦功夫,來不得半點取巧和投機,“以最大的功力打進(jìn)去,再以最大的功力打出來,入得深才能出得顯,”惟辛勤汗血的澆灌才能開出最絢麗的花朵。以作林先生聰明穎悟之人尚如此,何況我輩笨人乎?
作林先生篆隸書,厚重蒼渾、幽深無際、古色古香、不工而工,深得“屋漏痕”毛而澀書理,愈品愈有味道,如深山名泉所釀百年老酒,秋之園蔬精烹鮮美佳肴,色香味俱全。
吾觀當(dāng)今書壇,搞書法者有三類:一類如玩象棋、琴箏,怡情悅性,延年益壽,純?yōu)閵蕵?一類以此為敲門磚,廣求名利,一旦失意,竟走火入魔,心理畸形?诳裱浴⑿挟悜B(tài)、好為人師、夜郎自大、貶古諷今,以求“標(biāo)新領(lǐng)異二月花”;一類如作林先生,為人謙和沖淡,正直無私,對問藝者總傾囊以告,其積數(shù)十載苦功、閱千百卷詩書,養(yǎng)浩然正大之氣,雖蘭亭獎、全國展、單項展多次折桂、入展,然不驕不狂不鉆營,耕耘不止,寂寂而求,以打破舊我,至今仍為安國一默默無聞教書匠,日日玩“ABCD"英文字母枯燥積木。作林先生虔誠執(zhí)著,生活儉樸,雖日日奔波于柴米油鹽,然仍樂觀豁達(dá),與人交必輕言暖笑,使人如沐春風(fēng),人每求字必欣然相應(yīng),倒貼筆紙煙茶乃是常事,誠可敬也。每有智叟謂其迂腐,曰:有此藝卻甘埋沒于鄉(xiāng)野市井間,何不去京滬名城廣造聲勢淘取巨金,以求顯達(dá)?作林先生每聞此總付之一笑,其安貧樂道、甘于平淡若此。
近年來,作林先生由專至博,研百帖、識千劍,以吐故納新,塑造新我。觀其近作總體印象,一洗往昔作字于筆法過分刻意、工穩(wěn)精整之習(xí),追求殘破飛白金石氣息,濃淡干枯一任自然,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積健為雄,反虛入渾,已臻雄秀天然,含蓄蘊藉之境,不激不厲而風(fēng)規(guī)致遠(yuǎn)。其下筆精氣內(nèi)斂,而隱然有西北黃土地博大風(fēng)雷之聲,又墨跡文意相融,方寸之間無限氣象,如聞漢初英雄錚錚劍鳴也!
余曾數(shù)次觀作林先生作書,微醺之后,眾目睽睽之下,一手叼煙,一手高執(zhí)筆管,信手揮灑,其解衣磅礴之勢,如關(guān)羽溫酒斬華雄,半煙未畢,一幅內(nèi)流洶涌,跌宕起伏之旭素大草,如一曲高韻琴歌,錚錚鏦鏦在千年古宣上鳴徹秋風(fēng)。
對于作林先生書作,有人謂之涉獵太過蕪雜,人生有限,不能面面俱到,精一兩體足矣。作林先生自有清醒認(rèn)識:入國展不是目的,而是茫茫書道跋涉萬里長征之初步,卸下“為展而寫”之膚淺重袱,余下的便是做學(xué)問充電,由專而博,最后再由博至精。精與博其實是一把雙刃劍,求之當(dāng)則有益,求之偏乃為害。人食五谷雜糧而化為純質(zhì)血氣,蜜蜂采得百花方為蜜,從狹義之“書法眾體”到廣義之經(jīng)、史、子、集、佛、道、儒、音樂、建筑、舞蹈等,其間自有溝畦相通,百川歸海,能打通者方為上乘。近年來,作林先生已打破形式技巧桎梏,技道并進(jìn),相信不久的明天,作林先生如篤勤老人,定會有個好收成。
作林先生為人豪爽大氣,交游遍及蘇淮大地,藝友皆以一識為幸,珍其寸紙為寶。沛籍著名作家周沛先生隨團去安國采風(fēng),曾造訪作林先生,俟后,賦詩贊曰:“清明小雨后,訪友安國村。嫩草侵舊徑,溪頭柳色新。一聲高夫子,春風(fēng)啟畫門。小院韭初綠,書房潔無塵。瀲瀲硯中墨,下筆起風(fēng)云。書香撲面來,主人意殷殷。話別踏歸途,野花開繽紛!弊阋娮髁窒壬鸀槿酥徘楦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