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個人簡介
張本禹(1900~1938),字文衷,生于巢縣建麓鄉(xiāng)洪家疃,少年時父母雙亡,依靠舅舅做活糊口后隨長兄張治中參加孫中山的護國軍,因見黃埔軍校大門上的對聯(lián)"真革命的請進來,不革命者滾出去",對軍校產(chǎn)生興趣和向往通過刻苦自學,民國14年(1925年)考入黃埔軍校三期,畢業(yè)后任北伐軍總司令部副官處副官參加北伐。
履歷
"四 一二"反革命事變時,張本禹以學兵團副連長身份參加"反寧擁漢"活動。
"七 一五"事變后,掩護一部分共產(chǎn)黨員離開武漢后歷任陸軍教導二師警衛(wèi)營少校營長,中共軍校第八期學兵總隊中隊長,獨立第四旅上校團長等職在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時,潛心學習軍事知識,竭力宣傳孫中山的愛國主義思想,宣傳孫中山"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nóng)工"的三大政策.
民國24年,張本禹擔任陸軍十三軍四師十二旅少將副旅長。次年8月,隨軍援助傅作義將軍的綏遠抗戰(zhàn)在百靈廟戰(zhàn)役中,率部打外圍英勇沉著,身先士卒,奮勇作戰(zhàn),節(jié)節(jié)挺進,阻擊了日軍南路增援部隊,使中國軍隊得以一舉收復百靈廟。這一戰(zhàn)役,張本禹榮立戰(zhàn)功,受到了嘉獎。
民國26年8月,張本禹新婚燕爾暫住南京,突聞蘆溝橋事變,日軍全面侵華戰(zhàn)爭開始,平津告急。他毅然告別已有身孕的妻子,北上張家口,參加抗戰(zhàn)。8月中旬,張本禹奉命向北平前進,援助前線中國軍隊。13日開始,在南口與日軍坂垣師團展開激戰(zhàn),一舉擊敗日軍。由于戰(zhàn)斗猛烈,陣地為敵突破,張本禹從旅部組織一個排,親自率領趕到前沿陣地,猛打猛沖,與敵展開肉搏,終于消滅敵人,奪回陣地。因前線彈藥緊缺,張本禹奉命前往太原催運,并負責押運回南口。8月30日,彈藥在車站卸車時,遇敵機轟炸。張本禹一面指揮緊急卸車,一面指揮車頭誘開敵機。因車箱中彈爆炸,張本禹不幸犧牲。
民國26年10月,巢縣各界舉行隆重的追悼大會,公葬張本禹于巢南銀屏山麓。
1980年,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追認張本禹為抗日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