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942年起在各類學校從事教育工作達60余年,先后歷成都齊魯大學、成都光華大學、瀘縣中學、自貢市蜀光中學、重慶教育學院、北碚勉仁文學院、西南農(nóng)學院、重慶西南革命大學、北碚川東教育學院、重慶師范學院等單位。1953年起,任教于四川師范學院政治歷史系,從此定居南充,經(jīng)歷南充師范學院、西華師范大學等階段,歷任副教授、教授。師承國學大師、現(xiàn)代新儒家馮友蘭、熊十力諸先生,與哲學名家牟宗三、張岱年為友。國學功底深厚,治學嚴謹,文史哲兼通,為海內(nèi)外知名的學術(shù)名家,曾擔任國際中國哲學會西南區(qū)顧問。
四川師范學院歷史系(注:即今西華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歷史系古籍整理研究室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國思想史,中國文化史。亦時涉及道家佛家思想與中國文化。
著作
成果概述
有《三國志新衡》、《二郎神考》、《先秦儒學新論》、《廖平與近代經(jīng)學》、《偽古文尚書與宋明理學》、《周郭頤<太極圖說>思想新探》、《儒學與現(xiàn)代化的 突與協(xié)調(diào)》、《老學淺議》、《墨學五議》、《佛教教義與環(huán)境哲學》等。五次榮獲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遺著《梅堂述儒》等。
專著:
《廖平與近代經(jīng)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出版),
《先秦儒學新論》(巴蜀書社1991年12月出版,系由已發(fā)表的《六經(jīng)與孔子》、《孔子天命論之我見》、《孔子論禮的思想》、《孔子論仁的思想》、《辟韓非“儒分為八”說》、《子思孟子五行說考辨》、《從經(jīng)學角度考察孟荀思想的不同取向》、《〈大學〉、(中庸)同源異流說》、《〈周易〉及其儒家化的過程》等9篇文章匯集而成)、
主編《廖平學術(shù)論著選集》(1)(巴蜀書社1989年5月出版)、《選集》(2)(巴蜀書社出版時書名將改名為《廖平選集》上、下冊)。
重要論文:
《先秦名辯五論》(由5篇文章組成:《名家的名稱及其函義與范圍芻言》,載《南充師范學院學報》1987年第2期,《惠施“歷物之意”說》(載《南充師范學院學報》1984年第1期,《公孫龍哲學思想初探》,(載《南充師范學報》1988年第3期,《〈莊子·齊物論〉哲學思想與名家學說的關(guān)系》,(載《中華文史論叢》1983年第4期),《論〈語經(jīng))》,(載《中國哲學史研究》1988年第4期)。
《墨學五議》(載《中國哲學史》1993年第2期),
《卦爻與卦爻辭制作編纂的重新釋義》(載《古籍整理研究》1992年第3期),
《三論宗是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個開宗的教派》(載于《湯用彤先生100周年誕辰紀念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8月出版),
《周敦頤〈太極圖說〉思想新探》(載于《世界宗教研究》1981年第4期),
《廖平的〈古學考〉與康有為的〈新學偽經(jīng)考〉》(載于《社會科學研究》1983年第5期),
《試論章炳麟在辛亥革命時期的政治思想(載《西南師范學院學報》1982年第2期),
《劉師培政治功過的評價》(載《南充師范學院學報》1981年第4期),
《新理學在哲學史上的地位》(載《四川師范學院學報》1991年第2期),
《儒學與現(xiàn)代化的沖突與協(xié)調(diào)》(載臺灣《中華大道》35期,1992年年底出版)
《三國志新衡》(載《中華文化論壇》1994年創(chuàng)刊號);
其他
在文學方面,還有《愛吾廬詩話》(正)(載《四川師范學院學報》1993年第五期),《詩話》(續(xù))(載四川師范學院1994年第4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