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
布阿吉爾貝爾生于法國魯昂。曾任魯昂地方議會的法官和路易十四的經理官。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法國經濟嚴重衰敗的時期。他任法官時,對農村經濟衰落和農民貧困有了較多了解,深切同情農民的境遇。他反對貨幣是唯一財富的重商主義觀點,與對外貿易是財富源泉的觀點相反,主張農業(yè)才是創(chuàng)造財富的最重要源泉。他認為法國的200多個行業(yè)組成一個財富的鏈條,其中農業(yè)是基礎,各個行業(yè)保持相互間一定比例,各種產品主要以小麥等農產品為依據按比例進行交換,如果農業(yè)遭到破壞,整個國民經濟就將崩潰。重商主義追求貨幣,損害了農業(yè),造成法國經濟的衰敗。他強調人們只能按自然規(guī)律辦事,法國重商主義人為干預經濟,違反自然規(guī)律,必然給法國帶來災難。他是自由競爭的早期擁護者,他的經濟自由思想和重視農業(yè)的觀點為后來的重農學派所繼承和發(fā)展。理論貢獻
法國不同于英國,它是一個以農業(yè)為主的國家。布阿吉爾貝爾生活的時代正是柯爾培爾推行重商主義政策,法國經濟特別是農業(yè)經濟遭到破壞的時期。他在擔任地方法官的過程中,通過對大量農村訴訟案件的審理,深深地了解到當時社會經濟制度的弊端,于是針對這些實際問題撰寫了許多文章,其主要經濟著作有《谷物論》、《貨幣缺乏的原因》、《法蘭西辯護書》、《論財富、貨幣和賦稅的性質》等。他的理論貢獻主要是:
一是提出了勞動價值論,他把商品的價值歸結為一般勞動時間,這是十分難得的。
二是反對重商主義的國家干預政策,提倡自由競爭。
三是特別強調農業(yè)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和重要性。他認為,農業(yè)是財富的真正源泉。他寫到:“只有衣食等物品才應當稱為財富”,“一切財富來源于土地的耕種”,“耕種者繁榮昌盛是一切其他等級財富的必要基礎”。
四是提出貨幣本身不是財富,反對積累金銀財富。他提出的這些原理為法國古典經濟學奠定了基礎。因此,他被稱為法國古典經濟學的創(chuàng)始人。
主要著作
《法蘭西的詳情》(1695或1697)《谷物論》
《貨幣缺乏的原因》
《論財富、貨幣和賦稅的性質》(這三本書大約寫于1697~1707年之間)。
稅收思想概述
布阿吉爾貝爾稅收思想(Boisguillebert’s taxation thought)布阿吉爾貝爾目睹法國當時社會經濟的混亂現(xiàn)象,深切同情勞動人民的沉重負擔和痛苦不堪的生活遭遇。同時,他自稱是農業(yè)的辯護人,提出社會的注意力應該轉向農業(yè)。所以,他的稅收主張大多與農業(yè)生產有關。其稅收觀點是在批判重商主義的財政稅收政策形成的。主要體現(xiàn)在:
(1)關于稅收的源泉。
布阿吉爾貝爾認為,真正的財富是使用價值,它不僅包括生活必需品,還包括非必需品以及能夠滿足人們身體功能快樂的一切物品,而財富的增長只有靠土地的生產。他說:“耕種者的繁榮昌盛是一切其他等級的財富的必要基礎”,“一切的財富都來源于土地的耕種”(《谷物論、論財富、貨幣和賦稅的性質》,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第20、21頁)。所以,“財富和隨之而來的稅收除土地和人類勞動之外,沒有其他來源”(同上,第117頁)。
(2)關于稅收與農業(yè)生產的關系。
他認為,法國當時的重稅使農業(yè)生產遭到破壞,使土地荒廢。稅收對農業(yè)生產產生不利影響的第一個原因是任意規(guī)定的達依稅。達依稅是法國當時按人口和產業(yè)向平民征收的人頭稅。他說:“達依稅變化不定,完全任意配征而無固定的稅則,只有一點固定不便,即愈貧者納稅愈重,于是人們就愈要去開發(fā)屬于無保障者的土地”(《法國詳情及補篇》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第12頁)。酒稅、關稅和通過稅繁重是破壞農業(yè)生產的第二個原因。布阿吉爾貝爾指出,“土地荒廢的第二個原因,即耕種之后貨物賣不掉,所以索性不種,是由于酒稅、出口關稅、王國內部的過境稅等是商品所能承擔的4倍”(同上,第96頁)。稅務官員的橫征暴斂不但加重農民的稅收負擔,而且影響了農民的正;顒。所以,他呼吁減輕賦稅,重視農業(yè)生產。
(3)關于稅制改革。
他指出,賦稅的基礎最初是通過與物質生產有關的無數因素間的諧調,稅收就要減少。因此,他視經濟社會為一個統(tǒng)一體,把經濟發(fā)展的諧調關系作為稅制改革的目標。他主張:第一,稅制應避免對農民課稅過重。其建議有整頓不適宜的間接稅代之以直接稅;改革人頭稅;撤消補助金、國內關稅制度;征收爐灶稅、什一稅等。第二,廢除柯爾培爾政策對國內商業(yè)——關稅——的限制,以擴大國內商業(yè),促進行業(yè)分工,加快貨幣與商品流通。第三,通過谷物自由貿易與擴大市場,準許谷物價格自然上漲。布阿吉爾貝爾以發(fā)展法國經濟與提高國土及人民的經濟福利為出發(fā)點,把按財產多寡實行公平征稅作為努力的目標,實現(xiàn)貧者少繳,富者多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