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王堯臣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丁卯科狀元。王堯臣中狀元后,授將作監(jiān)丞、通判湖州。
后被召試回京,改秘書省著作郎、直集賢院。因其叔父王沖犯法而受牽連,出知光州。光州饑荒,百姓群起為盜,朝廷欲從重處罰,王堯臣上疏以為此乃災(zāi)荒時政務(wù)所應(yīng)撫恤,不可苛責,被宋仁宗嘉納。父親病逝后,王堯臣離職為其服喪,服喪期滿后,擔任三司度支判官,再升為右司諫。
郭皇后突然去世后,王堯臣奏請仁宗調(diào)查左、右侍醫(yī)者,并請停上元燈節(jié),以示哀悼。
景祐四年(1037年),擢知制誥,入翰林為學士,知審官院。
宋夏戰(zhàn)爭時,王堯臣為體量安撫使,臨行前,請仁宗免關(guān)中租賦二年,以安民心,同心御敵,獲準;鼐┖螅鲜璺治鼍謩菖c對策,仁宗用其意告誡邊關(guān)守將。
慶歷元年(1041年),宋軍兵敗好水川,仁宗震驚,罷韓琦、范仲淹。王堯臣諫言二人皆當世英才,忠義智勇,不應(yīng)如此安置,又力薦種世衡、狄青有將帥之才。后仁宗重新任韓琦、范仲淹為招討使,置府涇州,加兵三萬,再遣王堯臣為涇原路安撫使。王堯臣回朝后,就邊防建設(shè)兩次上疏,皆被朝廷采納。母親病故,服喪期滿,王堯臣轉(zhuǎn)右諫議大夫。
皇祐三年(1051年),以本官升拜樞密副使。王堯臣請奏定制,裁抑僥幸,深得朝廷嘉許信任。有人把一封匿名信散布在京城,但仁宗置而不問,仍對他信任有加。
嘉祐元年(1056年)三月,拜戶部侍郎、參知政事(副相),位列執(zhí)政。
嘉祐三年(1058年),仁宗想要升授王堯臣為樞密使,但當草制的學士胡宿卻堅決地予以抑制,仁宗于是改拜他為吏部侍郎。八月二十一日,王堯臣在任上病故,享年五十六歲。仁宗聞訃訊,為其輟朝一日,追贈尚書左仆射,謚號“文安”。
元豐三年(1080年),王堯臣之子王同老進獻王堯臣請求立宋英宗的遺稿來為父請功,宋神宗向另一當事人文彥博求證后,得知此事本末,于是加贈他為太師、中書令,改謚“文忠”。
主要作品
王堯臣著有目錄學史的重要著述《崇文總目》。另有文集數(shù)十卷,今已不傳。
主要成就
文學
王堯臣工于詩詞,擅寫書法,以文學聞名,典內(nèi)外制十余年,文辭溫麗,蘇耆家《蘭亭跋》有其手書(事見《宋史·本傳》)。
目錄學
王堯臣精于目錄學。宋仁宗景祐六年(1034年),昭文館、史館、集賢院及秘閣藏書謬亂不全,由他和史館檢討王洙、館閣勘校歐陽修等校正編訂三館秘閣藏書,撮其條目,討論撰次,仿唐《開元四部錄》體列,撰為目錄66卷,于慶歷元年(1041年)十二月奏上,賜名為《崇文總目》。
《崇文總目》按四部分類,收書30669卷。每類之下有序,每書附有提要。原書已佚,明、清只有簡目流傳。清嘉慶四年(1799年)由錢侗等人,從《歐陽文忠公集》、《玉!、《文獻通考》等書目中,輯成5卷。該目在分類和在類下作序的目錄學方法,對后世的官私目錄影響甚大。當代目錄學家汪國垣論其“為南宋陳、晁諸人,因嘗取法于此,故書雖失,后學覽其目錄,尚可推見全書本末。”該書目為北宋重要的官修目錄。
軍事
景祐元年(1034年),西夏李元昊領(lǐng)兵大舉進犯宋境,宋仁宗特派王堯臣擔任陜西體量安撫使。王堯臣根據(jù)當時的敵我情勢,在就職前上疏仁宗,認為按照宋朝舊制,派遣至各地的使者,只問官吏將校,不過問民政事務(wù)。自從李元昊興兵,至今已三年多,關(guān)中地區(qū)廣大民眾深受涂炭,男兒征戰(zhàn),農(nóng)田荒蕪,生產(chǎn)凋蔽,嚴重危及社會秩序。鑒于此般情勢,臣請陛下出詔慰藉,令免兩年租賦,以調(diào)動民力同心御敵。仁宗立即詔準。以此來看,王堯臣對民心與戰(zhàn)爭勝利之關(guān)系有高于當時一般臣僚的見解,頗具戰(zhàn)略眼光。
王堯臣狀元到陜西任職后,認真巡察了西北要塞及駐軍狀況,分析了西夏和宋軍的優(yōu)長與缺陷及各自戰(zhàn)略特征。他認為宋軍在陜西雖然有20萬之眾,但因分兵守塞,兵力難以集中;而西夏則善于集中兵力,往往集中起來的兵力數(shù)倍于宋軍、甚至十以戰(zhàn)一,以致西夏屢屢得手獲勝,宋軍卻疲于防守,窮于應(yīng)戰(zhàn),損兵折將。王堯臣根據(jù)攻、守雙方態(tài)勢和邊境地理、西夏軍的攻掠特點,立即上奏皇上,提出了自己的戰(zhàn)略性建議:西夏軍犯邊不患不能入,而患不能后撤;邊境地區(qū),雖然地勢險峻有異,但西夏軍騎兵必行軍于大川平地,而河谷平地均有宋軍修筑的砦柵;西夏軍入寇旨在虜掠,人自為戰(zhàn),故所向無前……,但是他們既入宋境,分兵剿掠,驅(qū)搶人蓄,劫奪財物,士馬俱疲,無復斗志。此時,宋軍若以精兵健馬扼守要塞,集中優(yōu)勢兵力,巧設(shè)埋伏,斷其首尾,且追且擊,西夏軍隊不敗待何?這就叫西夏軍隊患不能歸。而昔日西夏軍隊屢屢乘機得勝,重掠而歸,宋朝邊將不敢也不能追,實是分兵而導致兵寡之故。如果今日仍循舊轍,不調(diào)整邊務(wù),宋軍決無可勝之理。
同時,王堯臣還在戰(zhàn)術(shù)上分析了延州、鎮(zhèn)戎軍、渭州山外三戰(zhàn)失利的原因。認為宋軍所以戰(zhàn)敗,均是因為西夏軍隊主動出擊,占據(jù)險峻勝地。而宋軍將帥既不能據(jù)險地要塞,只是近功短利,不辨形勢的匆忙出征,待到兵馬疲憊時,又遭西夏軍伏擊,遂致戰(zhàn)敗乃至全軍覆滅。王堯臣還認為造成這種戰(zhàn)況的主要原因是主帥沒有因地因時地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墨守陳舊戰(zhàn)法,不思應(yīng)變的結(jié)果。為此,他提出一遇到西夏軍入侵,不可輕言出戰(zhàn),而應(yīng)根據(jù)情況設(shè)立營砦,主帥要有應(yīng)變的謀略,要量敵出征等建設(shè)性意見。宋仁宗非常重視王堯臣這些很有軍事謀略的建議,立即頒詔,命令邊境將帥參照執(zhí)行。
此外,王堯臣狀元還很重視發(fā)掘、薦舉將帥人才。史載他向宋仁宗推薦的二十多位充任的邊將,都在后來的戍邊中建功立業(yè),其中的韓琦、范仲淹都是當時著名的邊帥。慶歷元年(1041年),宋將任福輕敵中伏,大敗于好水川(今寧夏隆德東)。仁宗認為這是時任陜西經(jīng)略安撫副使的韓琦、范仲淹指揮錯誤、擁兵不進之故,所以就罷免了他們的官職。王堯臣上疏力保二人皆為當世英才,不應(yīng)因小故而處置。況且好水川戰(zhàn)敗,皆緣主帥任福輕敵盲目進攻,指揮不當所致,不能過多責怪韓、范。同時,他又舉薦狄青、種世衡等將帥之才。不久,仁宗接納了堯臣的意見,重新起用了韓琦、范仲淹,王堯臣自己也被委任為涇原路安撫使。在任上,他妥善地處置了叛將姚貴及其部眾,安定了邊塞。
王堯臣后來升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對于西北邊事更加關(guān)注。他在如何統(tǒng)一節(jié)制、改革帥臣官制問題提出了許多建議,又對如何嚴格訓練士兵,實行營田、充實給養(yǎng)以及加強軍事裝備等問題提出了具體的辦法。
家庭生活
輩分 | 關(guān)系 | 姓名 | 簡介 |
---|---|---|---|
家世 | 曾祖父 | 王化 | 贈太傅。 |
曾祖母 | 戚氏 | 贈曹國太夫人。 | |
祖父 | 王礪 | 贈太師。 | |
祖母 | 袁氏 | 贈鄆國太夫人。 | |
父親 | 王瀆 | 贈太師。 | |
母親 | 仇氏 | 封徐國太夫人。 | |
平輩 | 弟弟 | 王純臣 | 累官至岷州通判。 |
—— | 妻子 | 丁氏 | 封安康郡夫人。 |
子輩 | 長子 | 王同老 | 累官至秘閣校理。 |
次子 | 王周老 | 官至太常寺太祝,早卒。 | |
幼子 | 王朋老 | 曾任大理評事。 | |
長女 | 王氏 | 嫁校書郎戚師道,早卒。 | |
次女 | 王氏 | 生平不詳。 |
表格參考資料:
軼事典故
《宋朝事實類苑》中有兩件關(guān)于王堯臣逝世前的異事:
王堯臣病重的當晚,據(jù)傳有十幾只靈鶴在天空中盤旋鳴叫,其聲響亮凄清。八月二十日夜三更時,月亮非常清晰,王堯臣之弟王純臣受命差知亳州,差人來迎候王純臣的,都感受到了王家的詭異。不久之后,府中傳來了哭聲,群鶴于是散去。當時人都認為王堯臣這是要做仙官了。又據(jù)一位乾明寺的尼姑道堅說,王堯臣突然染病時,家中有一只貓會說人話。之后不久,王堯臣果然離世。人物評價
歐陽修:公為人純質(zhì),雖貴顯不忘儉約。與其弟純臣相友愛,世稱孝悌者言王氏。遇人一以誠意,無所矯飾,善知人,多所稱,薦士為時名臣者甚眾。
曾鞏:堯臣典內(nèi)外制十余年,文詞溫潤,得王言體。
脫脫:堯臣論議鏗鏗,正誼而不謀利,其最優(yōu)乎。
史書記載
《文忠集·卷三十三·居士集卷三十三》
《隆平集·卷八·樞密》
《東都事略·卷七十·列傳五十三》
《宋史·卷二百九十二·列傳第五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