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她父親潘智合,是遜清名流潘世恩的后人。與張伯駒先生結(jié)婚時,潘素剛20歲。她自幼酷愛繪畫,21歲時正式拜師學(xué)畫。初從朱德箐習(xí)作花卉,后與老畫家陶心如、祁景西、張夢嘉合作繪畫。婚后,她潛心觀摩張府珍貴書畫真跡,悉心鉆研隋唐兩宋工筆重彩畫法,并陪伯駒游歷名山大川,進行實地寫生。功夫不負有心人,1940年代已嶄露頭角,尤擅長工筆重彩山水畫,承繼了細密嚴謹,金碧緋映的一派,成為我國著名的青綠山水畫家。
早在40年前,潘素就曾和張大千兩度合作繪畫。1981年又將兩幅《芭蕉圖》托香港友人轉(zhuǎn)給臺北的張大千給予分別補繪、題字,完成了二人第三次合作繪畫。新中國建國初期,她與何香凝合作繪畫;三次參加為抗美援朝義賣作畫。1952年還同陳半丁、胡佩衡、吳鏡汀等老畫家合作一本畫冊,敬送毛主席,為毛主席祝賀生日。毛主席曾復(fù)函并特派秘書回禮答謝。1955年周總理對她的《漓江春晴》給予“此畫頗有新氣象”的評價。
30年來,潘素的創(chuàng)作活動頻繁,其作品約有千余幅之多,在國內(nèi)外多次展出。國家領(lǐng)導(dǎo)人出訪時,還曾以她的畫作禮品贈送外國元首或政府首腦。她的畫推陳出新,獨樹一幟。我國著名繪畫大師張大千先生曾稱贊潘素的繪畫:“神韻高古,直逼唐人,謂為楊升可也,非五代以后所能望其項背”。
潘素曾于北平、西安等地舉辦個展。1949年夏,潘素把自己的作品與張氏家藏名貴書畫在燕京大學(xué)貝公樓展出,其多幅山水畫:《桂林伏波山》和《希夏邦馬峰》等,被收入《全國婦女美術(shù)作品集》與《首都中國畫集》《桂林山水畫選集》,以上畫集還被選送到芬蘭及瑞典巡回展出,備受稱贊。
新中國成立后,潘素創(chuàng)作活動頻繁,曾與老一輩著名女畫家何香凝共同作畫,三次參加為抗美援朝義賣。其作品約有千余幅之多,在國內(nèi)外多次展出。國家領(lǐng)導(dǎo)人出訪時,也曾以她的畫為禮品,贈送外國元首或政府首腦。1958年,其山水畫《臨吳歷雪山圖》被贈送給了英國首相;所臨摹隋·展子虔的《游春圖》,在中國文化代表團訪問東京時,被贈予日本天皇。
據(jù)當(dāng)代資深山水畫家、國畫理論家關(guān)瑞之先生考證并指出:1952年9月潘素與齊白石、徐石雪、于非闇、汪慎生、胡佩衡、溥毅齋、溥雪齋、關(guān)松房共九位國畫宗師創(chuàng)作了國作《普天同慶》。在畫作上的落款為:潘素寫坡草。1952年10月5日,毛澤東主席就《普天同慶》的創(chuàng)作給齊白石等寫信致謝。(注:信中提到參加創(chuàng)作的八位畫家中雖未提潘素,但潘素確是《普天同慶》共同創(chuàng)作的國畫宗師之一)。
1957年,張伯駒被劃為右派,潘素亦受株連,其創(chuàng)作一度低落。張伯駒平反后,她重返畫壇,奮筆創(chuàng)作。1980年2月1日至15日,由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北京分會主辦,在北海畫舫齋舉行張伯駒和潘素伉儷書畫聯(lián)展,共展出作品56幅。
主要作品
1992年4月16日,潘素因病醫(yī)治無效逝世,享年77歲。其主要作品有《漓江春晴》、《夏山過雨》、《萬松積雪》等,有《張伯駒、潘素書畫集》行世。
藝術(shù)成就
新中國成立后,潘素的創(chuàng)作活動頻繁,其作品約有千余幅之多,在國內(nèi)外多次展出。潘素曾于北平、西安等地舉辦個人畫展。1949年夏,潘素將自己的作品與張氏家藏名貴書畫,在燕京大學(xué)貝公樓展出,其多幅山水畫——《桂林伏波山》、《希夏邦馬峰》等,被收入《全國婦女美術(shù)作品集》、《首都中國畫集》《桂林山水畫選集》,以上畫集還被選送到芬蘭、瑞典巡回展出,備受稱贊。
主要事跡
抗美援朝
潘素與齊白石、何香凝、張大千、胡佩衡等書畫名家都有筆墨往來。新中國建國初期,她曾與老一輩著名女畫家何香凝共同作畫,三次參加為抗美援朝義賣作畫。1952年還同陳半丁、胡佩衡、吳鏡汀等老畫家合作一本畫冊,敬送毛主席,為毛主席祝賀生日,毛主席復(fù)函并特派秘書回禮答謝。也是1952年,潘素與國畫大師張大千相會,欣然作畫兩幅,畫壇為之震動。到將近40年后的1981年,她又將兩幅《芭蕉圖》托香港友人轉(zhuǎn)給臺北的張大千給予分別補繪、題字,完成了二人第三次合作繪畫。
1955年周恩來在參觀全國美術(shù)展覽時,對其所畫《漓江春晴》評曰:“此畫頗有新氣象!眹翌I(lǐng)導(dǎo)人出訪時,還曾以她的畫作禮品贈送外國元首或政府首腦。1958年,其山水畫《臨吳歷雪山圖》曾作為國禮送給英國首相。她所臨摹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在中國文化代表團訪問東京時,贈予日本天皇。同年張伯駒被錯劃為右派分子,生活艱苦,潘素與丈夫患難與共。
1980年2月上旬,由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北京分會主辦,在北海畫舫齋舉行張伯駒、潘素伉儷書畫聯(lián)展,共展出作品56幅,深獲國內(nèi)外人士的好評。1988年,潘素入選《華夏婦女名人詞典》、《中國現(xiàn)代美術(shù)名鑒》。
愛國志士
潘素不僅是一位蜚聲中外的書畫藝術(shù)家,也是一位有著熾烈愛國熱情的愛國人士。張伯駒一生醉心于古代文物,致力于收藏字畫名跡,對此,潘素全力支持。他們不惜錢財甚至生命,為保護國家珍貴文物作出過巨大貢獻。1930年代,為不使我國珍貴無比、傳世最古的隋代展子虔的一幅青綠山水畫《游春圖》被販至海外,夫婦二人賣掉房產(chǎn)(李蓮英舊墅),又向朋友轉(zhuǎn)借,湊足240兩黃金買回,將畫收藏;潘素為支持丈夫購買恭親王府的稀世珍品——西晉陸機的《平復(fù)帖》,變賣了心愛的細軟首飾,不惜以4萬銀元的代價買下了這幅傳世墨寶。事后,一位外商企圖以30萬元(銀元)的巨資委托古董掮客購買,被潘素婉拒。
夫婦先后收藏了李白、杜牧、黃庭堅、唐寅等人的手跡和其他珍貴文物。手握重寶,必定會引人注目,汪精衛(wèi)手下挾持了張伯駒,限期以重金去贖,潘素晝夜不安,但終不肯變賣國寶,她日夜奔波,求親告友,到處借貸,后以40萬元救出伯駒,他們視國寶勝于生命!捌咂呤伦儭焙,燕京戰(zhàn)云密布,腥風(fēng)血雨,為使所藏珍品免遭日軍劫掠,她將珍品縫于被褥和棉衣中,途經(jīng)河北、山東、安徽、河南,幾經(jīng)輾轉(zhuǎn),終于安全到達西安。1944年,在西安玄風(fēng)橋(張伯駒寓所)眾友人觀賞這些古代真跡時,無不為國家瑰寶免遭劫難而額掌相慶。對于斥巨資購藏并用心血保護的法書名畫,潘素和張伯駒并不視為一己所有,而是看作全民族的文化遺產(chǎn)。
捐獻國寶
自1956年起,他們陸續(xù)將苦心收藏30年之久的書畫名跡無償捐獻國家,其中陸機的《平復(fù)帖》、展子虔的《游春圖》、杜牧的《張好好詩》、范仲淹的《道服贊》、黃庭堅的《草書卷》、李白的《上陽臺帖》等古代書畫極品都是故宮博物院的鎮(zhèn)院之寶。時任文化部部長沈雁冰(茅盾)專門簽署《褒獎狀》表彰夫婦二人愛國之舉,在文物書畫界傳為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