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據(jù)史載,龍陽君不僅艷名遠播,同時也是魏國數(shù)一數(shù)二的劍術高手,對政治有極高的敏感性,也經(jīng)常代表魏國出使他國,完美地完成任務,同時兼具美人、計謀家、武術家、外交家等多重而復雜的身份。
他的努力成果是顯而易見的,后來諸多的徒子徒孫雖然有傾城傾國的、有獨得君王一生愛憐的,但是大多死于非命。
但是龍陽君在魏安王死后,仍然地位穩(wěn)固,被新君倚重。在后來秦滅六國的過程中,其人遭遇劫難見于史載。而他的美貌和智慧卻讓人們一直記得這個絕世男人。
軼事典故
《戰(zhàn)國策·魏策·魏王與龍陽君同船而釣章》
載:“魏王與龍陽君共船而釣。龍陽君得十余魚而泣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對曰,臣無敢不安也。王曰,然則何為涕出?曰,臣為王之所得魚也。王曰,何謂也?對曰,臣之始得魚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臣直欲棄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之兇惡,而為王拂枕席;今臣爵志人君,走人于庭,辟人于途;四海之內(nèi),美人亦甚多矣,聞臣之得幸王也,必褰裳而趨王,臣亦猶曩臣之前所得魚也,臣亦將棄矣;臣安能無涕出乎?魏王曰,誒:有是心也,何不相告也?于是布令四境之內(nèi),曰,有敢言美人者族."
由是觀之,近習之人,其摯諂也固矣,其自纂繁也完矣。今由千里之外,欲進美人,所效者庸必得幸乎?假之得幸,庸必為我所用乎?而近習之人,相與怨我,見有禍,未見有福:見有怨,未見有德,非用知之術也。
原文解釋
魏王與寵臣龍陽君同坐在一條船上釣魚,龍陽君釣了十幾條魚便流淚了。魏王說:“你有什么不稱心的事嗎?為什么不告訴我呢?”龍陽君回答說:“我沒有什么不稱心的事!蔽和跽f:“那么,為什么要流淚呢?”回答說:“我為我所釣到的魚而流淚!蔽和跽f:“什么意思?”回答說:“我開始釣到魚,很高興;后來釣到更大的魚,便只想把以前釣到的魚扔掉。如今憑著我丑陋的面孔,能有機會侍奉在大王的左右。我的爵位被封為龍陽君,在朝廷中,大臣們都趨附我;在路上,人們也為我讓道。天下的美人很多,知道我得到大王的寵信,她們也一定會提起衣裳跑到大王這里來。到那時,我比不上他們,就成了最初釣的魚,也是會被扔掉的,我怎么不流淚泥?”魏王說:“賢卿錯了!你既然有這種心思,為什么不早告訴我!”于是下令全國,說:“有誰敢說有美人的,就把他罪滅九族!
由此看來,帝王身邊所寵愛的人,他們施展諂媚阿諛的手段,也是理所當然的;他們掩護自己的辦法,也是非常完備的,F(xiàn)在從千里之外有人想進獻美人,可獻來的美人,難道一定能夠受到寵愛嗎?假如能夠得到寵愛,國君也未必都會聽從那些進獻美人的人。而國君身邊受寵幸的人,都抱怨那個進獻美人的人,他們只見到有禍,而沒有見到有福;只見到有怨恨,而沒有看到恩惠,這并不是運用智謀的辦法。
求取封君是戰(zhàn)國中后期普遍流行的政治思潮。張儀在游說魏王時就曾經(jīng)指出說:人多奮辭而少何信,這是因為說諸侯成功就可以“封君”,所以天下的游說之士“莫不日夜 虱腕?目切齒以言從(縱)之便,以說人主”。這條材料生動地描述了人們?yōu)榍笕》馓栆呀?jīng)激奮到了何等的地步,而且反映出在當時求取封號的人不是少數(shù)!督(jīng)法·國次》篇說:滅掉一個國家之后,“列(裂)其地土,以封賢者,是胃(謂)天功”。這里不僅鼓吹裂土分封,而且從理論上將其上升到“天功”的高度,誰悖逆這樣做,誰就是違反天意。于是國君們紛紛“舉其秀土,而侯封之”,魏王甚至將自己的愛妾也封為龍陽君。 他的真實姓名不知道。龍陽自此成為男同性戀的代稱,現(xiàn)在有很多針對同志的會所,比如龍陽國際會所等。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詩詞
阮籍《詠懷詩·十二》
小說
馮夢龍《石點頭·第十四回·潘文子契合鴛鴦冢》
馮夢龍《情史》
影視形象
2001年電視劇《尋秦記》:蓋鳴暉飾演龍陽君(反串);
2017年網(wǎng)絡劇《重生·君顏》:王浩宇飾演龍陽君。
2018年網(wǎng)絡劇《尋秦記》:高勝武飾演龍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