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形象
漢靈帝時的宦官集團,人稱“十常侍”,其首領(lǐng)是張讓和趙忠。他們玩弄小皇帝于股掌之中,以至靈帝稱“張常侍是我父,趙常侍是我母”。十常侍自己橫征暴斂,賣官鬻爵,他們的父兄子弟遍布天下,橫行鄉(xiāng)里,禍害百姓,無官敢管。人民不堪剝削、壓迫,紛紛起來反抗。當(dāng)時一些比較清醒的官吏,已看出宦官集團的黑暗腐敗,導(dǎo)致大規(guī)模農(nóng)民起義的形勢。郎中張鈞在給皇帝的奏章中明白指出,黃巾起義是外戚宦官專權(quán)逼出來的,他說:“張角所以能興兵作亂,萬人所以樂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宗、賓客典據(jù)州郡,辜確財利,侵略百姓,百姓之怨無所告訴,故謀議不軌,聚為u2018盜賊u2019。”
在小說《三國演義》里,十常侍指的是指張讓、趙忠、封谞、段珪、曹節(jié)、侯覽、蹇碩、程曠、夏惲、郭勝十人朋比為奸,號為“十常侍”。帝尊信張讓,呼為“阿父”。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亂,盜賊蜂起。十常侍推動了漢朝的滅亡,是引發(fā)了漢末時局大動蕩的主要原因。
在三國演義的第一回 宴桃園豪杰三結(jié)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里面講到了三國演義故事的背景,起義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十常侍亂政”。
中平六年四月,(公元一八九年)初夏,靈帝害病快要死了,他打算立王美人生的皇子劉協(xié)做太子。十常侍中的蹇碩在病床邊對靈帝說∶“如果要立劉協(xié)做太子,必須先殺死大將軍何進,才能;侍尤蘸笃桨。”靈帝聽了蹇碩的話,立刻派人宣何進進宮。
這何進原來是一個殺豬的,因妹妹是何皇后,生了皇子劉辯,何進才掌了大權(quán)。何進知皇帝要殺他,沒有入宮,回到家里,召集大臣商議如何殺掉十常侍。這時靈帝死了,何進便令司隸校尉袁紹領(lǐng)五千御林軍進了皇宮,便在靈帝靈柩前面,立太子劉辯繼承皇位。
劉辯雖做了皇帝,但靈帝的母親董太后心里卻不大樂意。十常侍之一的宦官張讓給她出了一個主意。董太后聽后大喜,第二天早朝時董太后親自主持朝政,傳旨封皇子劉協(xié)為陳留王,封自己的哥哥董重為驃騎將軍,并讓張讓幫她處理朝政。
皇帝劉辯的母親何太后見董太后把持大權(quán),心里也不痛快,她想了一個計策,在宮中擺了一桌酒,請董太后來喝酒,勸董太后不要管國家大事。董太后氣得臉上紅一陣白一陣,兩人大吵一場。
何太后也發(fā)怒了。當(dāng)夜,便把哥哥何進召進宮中,商量怎樣除掉董太后及董重。次日,何進下令把董太后送到京城以外的河間去,何進讓護送的人暗地里將董太后毒死。又將董太后的哥哥董重的家包圍起來,要追回他的官印。董重知道事情危急,便在后堂自殺了。
袁紹勸何進趁早把十常侍這些宦官殺掉,何進將這個想法告訴何太后,何太后正寵信張讓等人,便不同意。袁紹又向何進獻上一計,要他調(diào)外地兵力入京剿除宦官。主簿陳琳認(rèn)為這樣做會弄出亂子來,便竭力勸阻。說話間曹操從旁閃出,拍著手掌哈哈大笑。
何進問曹操為什么發(fā)笑。曹操說∶“要殺宦官,應(yīng)該先除為首的宦官,這只要一個監(jiān)獄官就夠了,何必紛紛召來外兵呢?”何進一聽,非常生氣,喝斥曹操有私心。曹操退了出來,嘆息著說∶“亂天下的,一定是何進!”
朝廷派往西涼領(lǐng)兵的刺史董卓,手下有二十萬大軍,野心很大。這天,他接到何進的檄文,心中十分高興,便令他的女婿李儒先派人向朝廷上了一道表章,說這次出兵是為了懲除宦官,制止逆亂。好讓朝廷的大臣不對他產(chǎn)生懷疑。隨后便起兵向京城洛陽進發(fā).
張讓等聽說外地的兵來到,便先下手,派五十名刀斧手埋伏在長樂宮嘉德門內(nèi),讓何太后召何進進宮。何太后不知是計,就派人宣何進進宮。何進自覺手中掌握天下大權(quán),十常侍不敢把他怎么樣,便不聽勸阻進了皇宮。剛一進門便被亂刀砍死。
護送何進進宮的袁紹、曹操在宮門外等了很久,不見何進走出,就在門外大聲叫喊∶“請大將軍上車!”這時,何進的人頭被從墻里扔了出來。袁紹、曹操大怒,揮舞著寶劍高叫著殺入宮內(nèi),碰見宦官,不論大小,全部殺死。一時皇宮內(nèi)火光沖天。
張讓等宦官,慌忙劫擁著少帝和陳留王,從后宮逃跑了,而其他的成員在此次宮變中全部被殺死了。三更時分,逃到北邙山下,猛聽得后面一片喊殺聲,火光中一隊人馬趕到,張讓自知難逃一死,便投河自殺了。
主要人物
張讓
東漢末年,以張讓為首的十常侍宦官集團獨霸朝綱,權(quán)傾天下。張讓潁州(今河南禹州)人。他從宮中一雜役太監(jiān),逐步爬上太監(jiān)首領(lǐng)中常侍。他慫恿昏君漢靈帝劉宏設(shè)立“四園賣官所”,公開賣官斂財。又在漢宮西苑設(shè)“裸游館”,專供靈帝淫樂,哄得靈帝喜笑言開。他“僭越”朝制,把自家莊園建得皇宮還高,又怕靈帝發(fā)現(xiàn),挖空心思拿“天子不可登高,登高必遭大禍”來蒙騙靈帝,這個昏君竟然確信,還口口聲聲稱張讓為父,真是昏君奸臣,一路貨色。
張讓率領(lǐng)十常侍,顛倒黑白除異已,捏造罪名殺朝臣,終于引起以何進為首的外戚集團不滿。張讓又先下手為強,誘殺何進,導(dǎo)致京師衛(wèi)軍變亂,殺盡宮中幾千太監(jiān),張讓也走上絕路,投身黃河。
趙忠
趙忠,安平人,東漢末年宦官,趙延之兄,靈帝時期“十常侍”之一,與張讓備受漢靈帝寵信和重用,靈帝公然觍顏稱:“張常侍乃我公,趙常侍我母”,被封都鄉(xiāng)侯,歷任大長秋、車騎將軍。。其為人貪殘,172年,漢靈帝令中常侍趙忠主持朝會,“既議,坐者數(shù)百人,各瞻望中官,良久莫肯先言。后為袁紹所捕殺。
畢嵐
畢嵐,字不詳,東平郡人。熹平中,擔(dān)任掖庭令,掌宮人簿帳及蠶桑女工等事。熹平六年(177年),畢嵐奉皇帝命,鑄銅人四列于倉龍、玄武闕,又鑄四鐘,皆受二千斛,縣于玉堂及云臺殿前。又鑄天祿蝦蟆,吐水于平門外橋東,轉(zhuǎn)水入宮。又作翻車渴烏,旋于橋西,用灑南北郊路,以省百姓灑道之費。又鑄四出文錢,錢皆四道。識者竊言侈虐已甚,形象兆見,此錢成,必四道而去。及京師大亂,錢果流布四海。光和中升為中常侍,封列侯。中平六年(189年),靈帝駕崩。中軍校尉袁紹說大將軍何進,令誅中官以悅天下。謀泄,十常侍因進入省,遂共殺何進。而袁紹勒兵斬殺了趙忠,捕宦官無少長悉斬之。張讓、畢嵐等數(shù)十人劫質(zhì)天子走河上。追急,張讓等悲哭辭曰:“臣等殄滅,天下亂矣。惟陛下自愛!”皆投河而死。據(jù)《后漢書·張讓傳》記載,東漢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畢嵐曾制造翻車,用于取河水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