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赴鴻門宴
公元前206年十月(秦歷以十月為首,接著是十一月、十二月,端月、二月到九月歲終),沛公劉邦率軍至灞上,秦王子嬰出降,劉邦進入咸陽后,采納了樊噲、張良的意見,封閉了秦朝的府庫,把軍隊撤到灞上。
十一月,他與諸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秦朝的嚴荊苛法一律廢除。贏得了民心,提高了聲譽。同時,他還接受部下的建議,派兵扼守函谷關(今河南靈寶東北)。十二月,項羽率大兵40萬攻破函谷關,引兵至戲,屯兵鴻門(戲和鴻門均在今陜西臨潼縣東北),準備殺劉邦。當時劉邦只有10萬兵,軍事力量上處于劣勢,為了避免與項羽交鋒,聽取了張良的意見,去鴻門向項羽謝罪,言和求好。
在向項羽說明雖然有懷王“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約定,但在入關破秦后未敢輕動,立即封府庫,廢苛法和約法三章等情后,項羽轉怒為喜,設宴相待。席間項莊舞劍,欲殺劉邦。此時,張良令樊噲入席,保護劉邦。劉邦乘項羽與樊噲談話之機,離席入廁。張良叱樊噲出,自己出隨出,勸劉邦速回灞上。在這緊急關頭,紀信和樊噲、陳平、靳強力保劉邦從間道飛快逃出,返回灞上,脫離了險境,使劉邦轉危為安。端月(即正月),項羽在戲這個地方召集會議,大搞分封,自立為西楚霸王,把劉邦封為漢王,劃給遙遠閉塞的巴、蜀、漢中為封地。
戰(zhàn)死滎陽
公元前204年夏天的四月,項羽派兵攻打漢軍,城內缺糧,將士也精疲力竭,劉邦十分著急。五月的時候,將軍紀信見情況十分危急,便對漢王說:“現(xiàn)在情況緊急,臣有辦法,可保漢王你逃走。”在得到劉邦同意后,由陳平寫了降書,派人送交項羽,說漢王今夜便出東門投降。到了半夜,城內的婦女都相擁而出。劉邦便乘機在他的功將們的保護下從西門逃出,逃往另一個城市。那些婦女走完了,天已經亮了。這時裝成漢王模樣的紀信,臥在一乘龍車上,但一直用衣袖遮住自己的模樣,楚兵以為是漢王出降,欣喜若狂,高呼萬歲。項羽出營審視,見車上坐著的人不是劉邦,便問:“你是何人,敢冒充漢王?”紀信答道:“我乃大漢將軍紀信!表椨鹩謫枺骸皾h王在哪里?”紀信說:“早已離開這里了!”項羽生氣極了,下令將軍齊集火炬,燒毀龍車。紀信被活生生地燒死了。
軼事典故
城隍老爺?shù)膫髡f
漢王鄉(xiāng)三華山下有個紀莊村,相傳西漢名將紀信就出在這個村住。秦朝末年,天下大亂。身為秦朝縣令的紀信,也脫下官服參加起義,投到劉邦帳下當了一員部將。后來,楚漢相爭,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外無援兵,內無糧草,形勢緊急。紀信求見劉邦說:“我的臉型很像大王,請你脫下衣服給我穿上,我冒充大王向敵人投降,你帶領人馬乘機沖出去!眲钜烙嫸,果然沖出重圍,紀信則被楚兵捉住活活燒死。
劉邦戰(zhàn)勝項羽后,建都長安,在慶功會上想起了紀信的功勞,就對滿朝文武大臣說:“紀信功高德重,沒有他獻計獻策,怎能有我劉邦的今天?我封他為督城隍,把他的家鄉(xiāng)改名為我先前的封號——漢王,把他的骨灰送家鄉(xiāng)安葬,并建廟塑像,永遠享受香火!焙髞韯钸下令全國各縣城建城隍廟。故后人稱紀信廟為“城隍廟”,紀信塑像為“城隍老爺”。
后世紀念
祭祀追封
劉邦統(tǒng)一全國,建立漢朝后,便于第二年將紀信家鄉(xiāng)從閬中縣分出,漢高祖御賜“安漢”,屬充國縣。598年(隋開皇十八年)改安漢縣為“南充縣”。621年(唐武德四年)又將紀信家鄉(xiāng)從南充縣分出,新置西充縣。故紀信為今西充縣人。
由于紀信為保劉安漢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后人立廟以祀。歷代王朝都有追封:
隋唐以后官方屢有封敕和祭祀,宋封“忠祐安漢公”,元封“輔德顯忠康濟王”,明封“忠烈侯”。
唐尚書右丞盧藏用曾作過《吊紀信文》。宋代果州南充郡郡守邵博在《紀將軍廟碑記》中力贊紀信。宋果州太守楊濟有感紀信誑楚成漢,書刻“忠義之邦”4字于南充城西金泉山。
明西充知縣馬騰云豎“漢將軍紀信故里”碑于今西充縣木角鄉(xiāng)黃桷埡。清西育縣令李棠在《題紀將軍廟》贊頌紀信。
墓冢位置
紀信墓位于城固縣柳林鋪街北。紀信被封為輔德王,故當?shù)厝撕魹橥鯄。墓前有清光緒十年(1884)陜西提學使金城史彪為立1碑,上刻“漢紀將軍墓”。墓前有“漢輔德王墓”廟1座。因傳說紀信死后為城隍神,當?shù)厝朔Q墓廟為城隍廟!拔幕蟾锩敝,墓圮碑殘,廟改建為柳林鎮(zhèn)人民政府。1995年,群眾又在原墓址建墓,并建紀信祠3楹,樹碑1通。史載,紀信為漢王劉邦大將,假代劉邦出降,被項羽所殺,死葬河南滎陽。
祠堂地址
紀信祠就是現(xiàn)在的城隍廟,據(jù)《秦州志》記載,城隍廟為成紀縣衙所治,位于天水市大城北街的十字路口,創(chuàng)建年月不詳,明朝初廢縣,改建為紀信祠,門口有高大巍峨的木結構牌坊一座,高十余米,斗拱密密層層,宛如蜂房,工藝精湛,構思奇巧,并有木刻的八仙等人物,形態(tài)逼真,古樸自然,有于右任先生撰寫的“漢忠烈紀將軍祠”大匾一幅,筆法流暢,雋秀飄逸,牌坊上的琉璃瓦金碧輝煌,閃閃發(fā)光,飛檐的鈴鐺發(fā)出悅耳的聲音,更加顯示了廟宇的宏偉和肅穆。
廟內還保留著十幾塊石碑,大殿還有30多平米精美的壁畫,這都為我們研究紀信祠變遷的歷史和人文景觀提供了佐證。祠堂歷經明、清、民國幾個朝代,多次修繕,解放后作為省級文物進行保護。隨著西部大開發(fā)的浪潮和天水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政府撥款和群眾募捐又對這座古老建筑群進行了修葺,已基本回復了原貌,又向游人展示著昔日的風采。
人物評價
歷代評價
陸機:“紀信誑項,軺軒是乘。攝齊赴節(jié),用死孰懲。身與煙消,名與風興。周苛慷慨,心若懷冰。刑可以暴,志不可凌。貞軌偕沒,亮跡雙升。帝疇爾庸,後嗣是膺!
盧藏用:“感將軍之發(fā)憤兮,壯大義之在茲,仰前修以砥節(jié)兮,顧車回而馬遲。嗚呼!身既焚兮業(yè)既昌,楚歌絕兮漢道光。君不旌兮史不揚,功不錄兮歿不殤。奄孤墳以載葬,抑千祀而為荒。”“紀公推天歷之在劉,顧臣節(jié)以自僨,躬載黃屋,出東門而詫之,沮百萬之氣,頓強楚之威,奪諸侯之魄,回霸王之機。身焚孤城之下,功濟廟堂之上,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雖宏演納肝而無悔,化頹朧付不疑,公孫抱子而為詐,孟陽寢床以自欺:其忠則然,於大業(yè)不可以希也。”
薛稷:“若同義變力,古人中求,則紀信誑項以免君,王經刎頸以紓國!
胡曾:“漢祖東征屈未伸,滎陽失律紀生焚。當時天下方龍戰(zhàn),誰為將軍作誄文!
文彥博:“死節(jié)古來雖有矣,大都死節(jié)少如公!
邵博:“漢高帝之興,有天命哉。方因困于滎陽,其勢甚危,一時謀臣多亡去者,獨將軍死焉,嗚呼!古固有死,貴成天下事也,若將軍之死!
王禹偁:“紀信生降為沛公,草荒孤壘想英風。漢家青史緣何事,卻道蕭何第一功。”
徐鈞:“誑楚言降樂受烹,重圍得脫漢基成。論封無爵死無傳,幸有唐碑為發(fā)明。”
盧雍:“順慶名忠義之邦,重紀信之節(jié)也。監(jiān)察御史東吳盧雍為之贊。道經靈泉,僧摩崖請題。按察司僉事劉成德曰盍書是贊,從之。巴人舊封,安漢故地,屹為巨邦,號稱忠義。維昔紀信,委質高祖,滎陽圍困,乃請誑楚。脫王之厄,甘焚其身,豈不愛身,義重君臣。炎漢開基,信功維元,當時不錄,帝亦少恩。大節(jié)精忠,皎如日月,邦有若人,允矣豪杰。忠義之理,人心同具,百世而下,孰不歆慕。賢士輩出,民俗淳美,將軍之風,使人興起。我秉憲節(jié),同爰咨詢,爰作贊詞,以示邦人!
李棠:“漢業(yè)艱難百戰(zhàn)秋,焚身原不為封侯,敢于誑楚乘黃幄,遂使捐軀重泰丘。隆準單騎從此脫,重瞳雙眼笑誰酬?天今荒草空祠宇,一片忠魂萬古留。”
人物爭議
關于紀信、紀成、紀通三人的關系,存在爭議。三國時曹魏人張晏在注解《史記》時,曾聲稱紀通是紀信之子。但《史記·功臣表》、《漢書·功臣表》等史料反映出,紀通之父名叫紀成,平定三秦有功,在好疇戰(zhàn)死;而紀信則是被項羽燒殺的,后代情況不見直接記載。這一點,西晉人晉灼已有辨正。而唐代顏師古《漢書注》、李善《昭明文選注》、司馬貞《史記索隱》也均采信晉灼的說法,認為紀信與紀成顯非一人,紀通是紀成之子而不是紀信之子。李善并且指出,陸機說紀信“後嗣是膺”等,是犯了和張晏一樣的錯誤。
此外,關于《史記》記載的鴻門宴上紀信掩護劉邦逃走一事,《漢書》也有不同記載。傳世本《漢書·高帝紀》中未記載“紀信”,卻記“紀成”;而《史記索隱》在提到《漢書》的記載與《史記》的不同時,卻又說《漢書》記載的是紀成之子紀通。《漢書補注》征引的錢大昭之語指出了《漢書》的版本差異,但未在《漢書》的不同版本以及《史記》《漢書》的不同記載中進行可靠性的判別。
藝術形象
2004年《楚漢驕雄》:郭卓樺飾演紀信
2005年《楚漢風云》:劉冬飾演紀信
2011年《楚漢傳奇》:彭國斌飾演紀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