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jiǎng)杯簡(jiǎn)介
法國(guó)網(wǎng)球公開(kāi)賽是世界四大網(wǎng)球大滿貫賽事之一,是繼澳大利亞網(wǎng)球公開(kāi)賽之后,排在第二個(gè)進(jìn)行的大滿貫賽事,通常在每年的5月至6月舉行。法國(guó)公開(kāi)賽規(guī)定女子采用3盤2勝淘汰制。比賽地點(diǎn)在巴黎羅蘭·加洛斯網(wǎng)球場(chǎng),屬于慢速紅土場(chǎng)地,利于底線對(duì)抗。在這樣的球場(chǎng)要獲取優(yōu)勝是不易的,球員要有超人的技術(shù)和驚人的毅力,很富有挑戰(zhàn)性。獲得這個(gè)公開(kāi)賽桂冠的選手也與溫布爾登賽冠軍一樣名震世界。
2011年6月4日,中國(guó)的李娜獲得法國(guó)網(wǎng)球公開(kāi)賽女子單打冠軍,奪得蘇珊·朗格朗杯。這是中國(guó)乃至亞洲歷史上第一個(gè)網(wǎng)球大滿貫賽事的冠軍。在2011年法國(guó)網(wǎng)球公開(kāi)賽的女單決賽中,李娜在拿下首盤后,又在第二盤末段成功頂住了衛(wèi)冕冠軍、意大利名將斯齊亞沃尼的頑強(qiáng)反擊,最終以6-4/7-6(0)的比分勝出,創(chuàng)造歷史成為第一個(gè)捧起網(wǎng)球大滿貫賽單打冠軍獎(jiǎng)杯蘇珊·朗格朗杯的亞洲選手,書(shū)寫了中國(guó)網(wǎng)球燦爛的輝煌時(shí)刻。憑借該場(chǎng)勝利,李娜的世界排名升至世界第四,追平日本名將伊達(dá)公子此前所保持的亞洲選手紀(jì)錄。
歷屆得主
年份 | 女單冠軍 |
1897年 | 瑪森 |
1898年 | 瑪森 |
1899年 | 瑪森 |
1900年 | 普萊沃斯特 |
1901年 | 吉羅德 |
1902年 | 瑪森 |
1903年 | 瑪森 |
1904年 | 馮維克 |
1905年 | 馮維克 |
1906年 | 馮維克 |
1907年 | 凱梅爾 |
1908年 | 馮維克 |
1909年 | 瑪特希 |
1910年 | 瑪特希 |
1911年 | 瑪特希 |
1912年 | 瑪特希 |
1913年 | 布羅奎迪斯 |
1914年 | 布羅奎迪斯 |
1920年 | 蘇珊·朗格朗 |
1921年 | 蘇珊·朗格朗 |
1922年 | 蘇珊·朗格朗 |
1923年 | 蘇珊·朗格朗 |
1924年 | 弗拉斯托 |
1925年 | 蘇珊·朗格朗 |
1926年 | 蘇珊·朗格朗 |
1927年 | 鮑曼 |
1928年 | 維爾斯 |
1929年 | 維爾斯 |
1930年 | 維爾斯·穆迪 |
1931年 | 奧森姆 |
1932年 | 維爾斯·穆迪 |
1933年 | 斯克里文 |
1934年 | 斯克里文 |
1935年 | 斯佩爾寧 |
1936年 | 斯佩爾寧 |
1937年 | 斯佩爾寧 |
1938年 | 馬休 |
1939年 | 馬休 |
1946年 | 奧斯,伯尼 |
1947年 | 托德 |
1948年 | 蘭德莉 |
1949年 | 奧斯伯尼·杜彭特 |
1950年 | 哈特 |
1951年 | 弗萊 |
1952年 | 哈特 |
1953年 | 康諾莉 |
1954年 | 康諾莉 |
1955年 | 莫蒂梅爾 |
1956年 | 吉布森 |
1957年 | 布魯莫 |
1958年 | 科爾莫奇 |
1959年 | 特魯曼 |
1960年 | 哈德 |
1961年 | 海頓 |
1962年 | 瑪格麗特,·,史密斯 |
1963年 | 特納 |
1964年 | 瑪格麗特·史密斯 |
1965年 | 特納 |
1966年 | 海頓·瓊斯 |
1967年 | 杜爾 |
1968年 | 里奇(美國(guó)) |
1969年 | 瑪格麗特·史密斯·考特(澳大利亞) |
1970年 | 瑪格麗特·史密斯·考特(澳大利亞) |
1971年 | 古拉貢(澳大利亞) |
1972年 | 比利·簡(jiǎn)·金(美國(guó)) |
1973年 | 瑪格麗特·史密斯·考特(澳大利亞) |
1974年 | 埃弗特(美國(guó)) |
1975年 | 埃弗特(美國(guó)) |
1976年 | 巴克爾,(英國(guó)) |
1977年 | 約索維奇(南斯拉夫) |
1978年 | 盧茲奇(羅馬尼亞) |
1979年 | 埃弗特·,羅伊德,(美國(guó)) |
1980年 | 埃弗特·羅伊德(美國(guó)) |
1981年 | 曼德利科娃(捷克斯洛伐克) |
1982年 |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guó)) |
1983年 | 埃弗特·羅伊德(美國(guó)) |
1984年 |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guó)) |
1985年 | 埃弗特·羅伊德(美國(guó)) |
1986年 | 埃弗特·羅伊德(美國(guó)) |
1987年 | 格拉芙,(德國(guó)) |
1988年 | 格拉芙(德國(guó)) |
1989年 | 桑切斯(西班牙) |
1990年 | 塞萊斯,(南斯拉夫) |
1991年 | 塞萊斯(南斯拉夫) |
1992年 | 塞萊斯(南斯拉夫) |
1993年 | 格拉芙(德國(guó)) |
1994年 | 桑切斯(西班牙) |
1995年 | 格拉芙(德國(guó)) |
1996年 | 格拉芙(德國(guó)) |
1997年 | 馬約莉(克羅地亞) |
1998年 | 桑切斯·維卡里奧(西班牙) |
1999年 | 格拉芙(德國(guó)) |
2000年 | 皮爾斯,(法國(guó)) |
2001年 | 卡普里亞蒂,(美國(guó)) |
2002年 | 小,威廉姆斯,(美國(guó)) |
2003年 | 海寧,(比利時(shí)) |
2004年 | 米斯金娜,(俄羅斯) |
2005年 | 海寧(比利時(shí)) |
2006年 | 海寧(比利時(shí)) |
2007年 | 海寧(比利時(shí)) |
2008年 | 伊萬(wàn)諾維奇,(塞爾維亞) |
2009年 | 庫(kù)茲涅佐娃,(俄羅斯) |
2010年 | 斯齊亞沃尼(意大利) |
2011年 | 李娜(中國(guó)) |
2012年 | 莎拉波娃(俄羅斯) |
2013年 | 塞雷娜·威廉姆斯(美國(gu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