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鄧三瑞生于1929年10月19日,湖南寧遠縣人,漢族,1951年1月參加工作,1953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8年9月退休。他先后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哈爾濱工程大學工作,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海軍工程系造船科教研室主任,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副院長、院長。
鄧三瑞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第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造船工程學會第三屆理事,黑龍江省造船工程學會第三屆理事長,曾擔任黑龍江省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黑龍江省科技經濟顧問委員會主任。
人物履歷
1949年考入國立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造船系。
1951年由交大保送參加軍事干部學校。
1952年畢業(yè)于交通大學造船系。
1953年畢業(yè)于解放軍第一海軍學校(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大連艦艇學院)造船系。并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副教授,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教授、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造船工程學會第三屆理事,黑龍江省造船工程學會第三屆理事長。
1958至1960年曾主持中國第一艘實驗潛艇的設計與研制。任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的總體顧問。
1959年實驗潛艇成功地進行了水面、水下航行試驗。該艇1974年正式編入海軍序列。
1970年任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教授。
1980任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副院長。
1983年至1987年任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院長。長期從敕軍艦科技干部培養(yǎng)和海軍艦艇研制工作。
1984年應聘為聯合國海軍軍備競賽研究專家組政府專家,進行全球海軍軍備競賽咨詢研究。致力于系統(tǒng)工程的教學和研究。
20世紀90年代鄧三瑞承擔了中國第一臺智能水下機器人的研制工作。
人物經歷
求學之路
1949年,鄧三瑞考入上海的國立交通大學,讀造船系。當時各行各業(yè)對于人才很渴求,周恩來總理批示,把4年制的本科學習,縮短為3年。在大三的時候先是參了軍,被派到江南造船廠學習放樣(就是把船的圖紙小樣按照一比一的比例放成大樣。當時的船廠,都有放樣間。)和電焊等造船技藝。而電焊,是當時新興起的一項先進技術。
學會電焊是遠遠不夠的,所以鄧三瑞又被保送到軍事干部學校,分配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海軍學校,俗稱大連海校,當時全國軍事造船技術水平最高的地方,繼續(xù)學造船。
潛艇結緣
1956年,中央要制訂十二年科學規(guī)劃。鄧三瑞很榮幸地被軍方選派去參與規(guī)劃的制訂。當時鄧三瑞軍銜只是中尉,在華羅庚、梁思成等大專家面前屬于“小半拉子”。規(guī)劃確定了中國要造自己的水面艦艇、核潛艇和原子彈。后來這些事情果然都做成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時,德國潛艇技術領先全球,不但航速快而且隱秘性很好。美國與前蘇聯兩個超級大國在造潛艇方面,都奉戰(zhàn)敗國德國為老師,我們再向前蘇聯學習。
中國當時擁有的幾艘潛艇,都是購買蘇聯改裝的。教師中有很多是蘇聯專家和有過留蘇經歷的中國專家。當時的大連海校學員大多來自于清華和交大,我們將造潛艇的基礎知識和理論通過蘇聯專家的手基本掌握了。當時,還從蘇聯取得了一項重要幫助就是轉讓制造,就是引進蘇聯造潛艇的設備、鋼材、工藝,按照蘇聯提供的圖紙,由蘇聯專家指導,在中國制造。潛艇和水面艦艇,都按照轉讓制造的辦法造出來了。從蘇聯轉讓制造裝配起來的潛艇1957年在江南造船廠下水。在這個過程中,我進一步掌握了潛艇建造的整個流程和技術,中國潛艇研制的基礎漸漸建立起來。其后,鄧三瑞在哈軍工是唯一學過軍事造船的專家,帶領學生到上海,開始中國潛艇的設計。
潛艇設計
搞小型潛艇的設計,是在1958年大躍進的背景下做的,是海軍給哈軍工下的任務。當時各行各業(yè)的人們士氣都很高,幾乎達到狂熱的程度。
當時有一首詩,被郭沫若所稱道:扁擔不長三尺三,籮筐不大柳條編。你別小看這玩意兒,昨天搬走兩座山。我也覺得寫得動人。對于這首詩,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不是“仁人”,也不是“智人”,如果談我喜歡它什么,我喜歡最后一句話,輕描淡寫地說,中國人民頭上的幾座大山搬完了,什么時候搬的呢?昨天搬的。當時“一天等于20年”的口號,也是這個意思。終于站起來的中國人,盡吐百年屈辱的怨氣,一方面是意氣風發(fā),另一方面是舉國若狂。時代對知識分子的要求是“又紅又!,走“紅!钡牡缆。對工科大學教師的要求,還得加上一個“真刀真槍”。
原來中國的工科院校,沒有做畢業(yè)設計這個環(huán)節(jié),后來學習前蘇聯,教育部門要求大學要做“真刀真槍”的畢業(yè)設計。何為“真刀真槍”?就是與國家需求結合做畢業(yè)設計。以清華大學為首的理工科院校,都開始大力做“真刀真槍”的畢業(yè)設計。
我本來以為“真刀真槍”跟我沒關系。因為當時,組織上已經決定派我到蘇聯的研究院學習,我也已經通過了必要的俄文測試。然而一天,我在午睡,領導馮捷把我叫醒,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他告訴我海軍要設計建造潛艇,派我做總體負責人,帶著學生做畢業(yè)設計,題目就是造出中國第一艘自主設計的常規(guī)動力潛艇,“真刀真槍”就這樣來了。當時,哈軍工搞“真刀真槍”的還有顧懋祥主持研制的運糧用的氣墊艇,我們在造潛艇時,對其有所借鑒。
要造潛艇,光有學生還不行,還要“招兵買馬”。有人說造一艘潛艇至少需要400家生產零部件的工廠和企業(yè)支持。臺灣至今也難于造出潛艇來,因為缺少完備的工業(yè)體系來支持。比如,潛艇上所用的鉛酸電池,一個有一人高、半噸重,都不是輕易能制造出來的。
經過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建設,中國已經有了齊備的工業(yè)基礎。哈軍工、上海交大、大連海校、滬東造船廠、湘潭電機廠、江南造船廠都參與到潛艇的研制中來。
當時哈軍工海軍工程系,是按照艦船上的5個部門分類設置的5科,這是其他學校沒有的天然優(yōu)勢條件,與造船專業(yè)配套的聲吶、內燃機、電機專業(yè)都被我們吸納進來。參加潛艇設計的也主要是哈軍工的第2期學員。
那時,美國已經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潛艇,是由一位波蘭裔的電機工程師主持建造的,美國成為引領潛艇設計制造的領頭羊。雖然我們不知道核潛艇設計制造的細節(jié),但是核潛艇將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為及發(fā)展的路子清清楚楚地擺在全世界專家的眼前。美國設計了一條水滴型、叫作“大青花魚”的潛艇,前蘇聯顧問談起潛艇設計,言必稱“大青花魚”。我們的潛艇設計,最終就選中了水滴型的方案。當時核潛艇的設計也開始了,我們做的這條試驗小艇為核潛艇的設計研制提供了借鑒和經驗,核潛艇也采取了水滴型的設計。
我們當時在上海美國人留下的、叫做“美童公學”的洋房區(qū)(現為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上海船舶設備研究所所在地)里做潛艇設計,由我做總體負責人,后來又在旅順老海山做試驗,那里的海域水深合適,便于打撈。在潛
艇的研制過程中,遇到了一個困難,就是用的電池總是燒壞,我決定把全部電池都燒壞,從失敗里找到原因。還有一個經驗是潛艇下潛時,螺旋槳在流體中穩(wěn)定旋轉,受到流體的力矩作用,如果不加控制,會導致船體姿態(tài)改變,需要設計稍微偏一點的穩(wěn)定翼來平衡力矩。穩(wěn)定翼偏向多少才合適?我通過計算所得出的結果,后來的實驗證明,果然是正確的。
我反思當時中國和美國的差別。美國已經有了強大的工業(yè)基礎和完備的實驗條件。他們每造一條船,比如核動力船、水動力船,就立一個項目,集中優(yōu)勢兵力攻擊一點,形成集成優(yōu)勢的力量。當時我們大多在爭著放“衛(wèi)星”、各干各的情況比較普遍,后來才匯聚到一起。
1959年底,新中國第一艘常規(guī)動力試驗潛艇終于造出來了,在旅順試航結果不錯。但實驗沒有完全做完,因為海軍在東海的一條前蘇聯造的潛艇在實驗中沉沒,潛艇員沒有按照規(guī)則出倉,得了潛水病,死了人,軍方下令停止所有實驗,所以,只能說是“完而沒成”吧,但還是積累了很多有用的經驗。
學術論著
1、《考慮至時滯與結構演化的動態(tài)投入產出模型》1991
2、《系統(tǒng)工程與控制導論》1994
3、《系統(tǒng)工程與控制導論---控制走向社會系統(tǒng)》1994
4、《水滴型潛艇舊事》2011
5、《水面艦艇C~3I系統(tǒng)信息融合演示器的研究和設計》1997
6、《動態(tài)投入產出模型中的一種新的投資表示方法》1990
7、《繼續(xù)工程教育投資決策的系統(tǒng)動力學模型》1990
8、《系統(tǒng)工程與社會》1990
9、《繼續(xù)工程教育的一個數學模型》1986
10、《新技術與“新的產業(yè)革命”》1984
主要榮譽
1995年獲全國優(yōu)秀教師榮譽稱號,2005年被授予哈爾濱工程大學“終身榮譽教授”。
人物逝世
2020年9月15日下午13時30分不幸逝世,享年9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