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發(fā)表主要論文
1.《仕宦生活與作家成才之關(guān)系》,《人才科學研究》1992年第3期。
2.《明清科學家為何大器晚成》,《人才管理》1995年第5期。
3.《也談天一閣藏明代登科錄》,《浙江學刊》1998年第2期。
4.《明清全國進士與人才的時空分布及其相互關(guān)系》,《中國文化研究》1999年第4期。
5.《近代湖湘人才輩出最直接的原因是什么?》,《<湖湘論壇》2000年第3期。
6.《評儒學地域化的近代形態(tài)》,《社會科學論壇》2001年第11期。
7.《論學術(shù)抄襲與當前浮躁的學風問題》,《云夢學刊》2003年第5期。
8.《我對葛劍雄先生大作之管見——<20世紀的中國歷史地理研究>中存在的若干問題》《社會科學報》2003年12月18日第5版。
9.《教育的深遠影響——清代全國科舉發(fā)達縣與當代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的分布基本一致》,《社會科學論壇》2004年第8期。
10. 《南宋已形成蘇-杭人才軸線了嗎?》,《浙江社會科學》2004年第5期。
11.《若無海禁,近代史將重寫》,《社會科學報》2004年9月23日第5版。
12.《明代雙籍進士的分布、流向與明代移民史》,《歷史地理》第20輯,2004年。
13.《連環(huán)抄襲 雙雙獲獎?!》,《<社會科學報》2004年11月4日第5版。
14.《從王直墓風波談學術(shù)成果社會轉(zhuǎn)化的重要性》,《社會科學論壇》2005年第3期。
15.《不拘一格 惟質(zhì)論刊——對目前以刊號、“郵發(fā)”論學術(shù)期刊現(xiàn)象的異議》,《<社會科學論壇》2005年第7期。
16.《百年樹人——清代巍科人物與當代兩院院士的籍貫分布基本一致》,載《新京報》主編:《科舉百年--科舉現(xiàn)代教育與文官制度的歷史審察》,同心出版社2006年。
17.《明代倭寇兼及澳門史研究中文論著索引》,《澳門研究》第30期,2005年10月;
18. 《我向抄襲投降》,《出版廣角》2005年第3期。
19.《一段不該遺忘的現(xiàn)當代學術(shù)史——中國大陸學者獨立提出了倭寇“新論”》,《浙江社會科學》2006年第2期。
20.《悲壯·無私·牽掛——我心目中的學術(shù)批評網(wǎng)》,《社會科學論壇》2006年第5期;
21.《也談明代前期科舉社會的流動率——對何炳棣研究結(jié)論的思考》,《社會科學論壇》(學術(shù)評論卷)2006年第9期。
22.《評錢茂偉教授著<國家、科舉與社會>之得失——兼論學術(shù)書評的追求》,《科舉學論叢》第一輯,2007年。
23.《關(guān)于科舉社會流動討論中的幾個問題(概述)》,《教育與考試》2008年第2期。
24.《打破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院系調(diào)整——以中國現(xiàn)代科學家于院系調(diào)整前后在高校的分布為解讀》,《大學教育科學》2008年第5期。
25.《廢科舉前我國教育還城鄉(xiāng)一體化嗎?——也談科舉終結(jié)對農(nóng)村教育的影響》,《招生考試研究》(上海)2009年第1期。
26.《評吳宣德〈明代進士的地理分布〉》,《明代研究》(臺灣)第13期,2010年3月。
27.《從沃土到荒漠——對二戰(zhàn)前后東歐地區(qū)諾貝爾科學獎得主變遷的一點思考》,《社會科學論壇》2010年第22期。
28.《就明代進士祖上的生員身份與何炳棣再商榷——以天一閣藏明代進士登科錄為中心》,《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12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
29.《雙重斷裂的代價:新中國為何出不了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獲得者之回答》,《社會科學論壇》2011年第6、7、8、9期四期連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