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履歷
格里采,于1914年出生在圣彼得堡。9歲時迷上了繪畫,少兒時曾臨摹了著名畫家主要是俄羅斯風景畫的大量作品。
17歲時在扎登別爾格私立美術學校學畫。約一年后,即1932年考入全俄美研究院并師從布羅茨基。1939年畢業(yè)于該院,獲油畫家稱號。
愛業(yè)于名家畫室,參加各種藝術講座,出席研究院圖書館內舉辦的各類晚會,參觀埃爾米塔什博物館和俄羅斯博物館,欣賞交響音樂會,觀看戲劇表演,研讀文學作品,這7年的美好時光培養(yǎng)造就了作者,使作者至今對納馬諾夫、雅科夫列夫、舒赫明和布羅茨基等思師深懷感激之情。
由研究院畢業(yè)后不久即應征入伍。所屬的部駐扎在邊增區(qū),并于1941年6月22日投入戰(zhàn)斗。艱苦卓約的戰(zhàn)爭年代給人們帶來無窮災患,許多人失去了至親好友,無數村鎮(zhèn)和城市慘遭涂炭。1945年5月9日,盼望已久的勝利終于來臨,然而千百萬人卻為之付出了自己的生命。隨后不久,我便離開了部隊。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都伴隨著精神上的成長而形成的個性。戰(zhàn)爭中,我飽經滄桑,歷盡磨難,耳聞目睹和親身經歷的一切無不在我心頭上打上烙印,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后來的思想觀念和人生道路。
退役之后,又重返藝術天地,并加倍的工作和學習竭力彌補失去的時光。1946年,首次參加功美展覽,此后便經常參加共和國和全功展覽以及國外舉辦的蘇聯(lián)藝術展。
在莫斯科蘇里科夫國立美術學院任教14載,1975年困難以兼顧創(chuàng)作而放棄了教學工作。還曾擔任蘇聯(lián)美術研究院院部委員并承擔俄羅斯聯(lián)邦美術家協(xié)會的社會工作達二十余年。格里采
人物評價
藝術是人們進行精神交流,使精神境界日臻完善、融洽和諧的途徑和手段。藝作品使我們得以了解世界各地古往今來的社會生活、觀念、信仰和理想。
文學作品在世界上的傳播,需要對文字進行翻譯;音樂作品在世界上的流行,需要演奏者在詮釋。然而,現(xiàn)實主義造型藝術的語言是不分民族的。無論何人,也無論作品是當代還是古代的,均可借助這一語言直接“讀懂”作品內容。
格里采先生在俄羅斯美術界享有很高的聲譽,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畫家。他曾經在蘇聯(lián)和俄羅斯美術權威機構擔任過多種職務,為俄羅斯美術的發(fā)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70年代,他獲得了“蘇聯(lián)人民美術家”這一崇高稱號。
格里采先生以擅長風景畫創(chuàng)作而聞名,他的作品完美地表現(xiàn)了俄羅斯的迷人景色。一山一水、一村一舍在畫家的筆下都顯得有情有致、別具匠心。50年代初,他創(chuàng)作的《蘇聯(lián)科學院院部會議》和對表現(xiàn)蘇聯(lián)學者肖像為主題的系列作品獲得了蘇聯(lián)國家獎金。70年代初,他的《風雨交加》、《四月的晚上》、《峽谷·春天》等多件作品獲俄羅斯聯(lián)邦國家獎金(列賓獎金)。70年代末,《奧卡河的春天》、《五月·春風送暖》、《在茂密的園林中》等數件作品又榮獲蘇聯(lián)國家獎金。其藝術創(chuàng)作所達到的高度可見一斑。
編者曾于1997年春在莫斯科畫家的畫室里拜訪了格里采先生,與之協(xié)商為他出版畫集的有關事宜。當時最使我們吃驚的是,格里采先生盡管已是83歲高齡的老人,仍在夜以繼日地堅持創(chuàng)作,而且其中不乏大型油畫和變體畫,畫家對藝術創(chuàng)作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深深垢打動了我們。非常不幸的是,格里采先生已于去年辭世,當編者聽到這一噩耗時,從心底里為失去這樣一位受人尊敬的異國朋友而感到悲痛。所幸此時格里采先生的畫集的編輯工作已進入實際操作階段,經多方努力,《格里采》畫集得以順利出版。他生前為畫集所寫的“畫家自述”、“致讀者”等,已成為畫家的絕筆之作。現(xiàn)在奉獻給廣大讀者的這本畫集,既是格里采先生藝術人生的總結,也是我們對格里采先生的一種最深切的緬懷形式。
本畫集在策劃、編輯過程中,得到了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文化處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