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德山宣鑒生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865),卒于唐懿宗咸通六年,終年八十四歲。宣鑒20年出家,受具足戒。他習(xí)北禪,精研律藏,對性相諸經(jīng),頗有研究,經(jīng)常向僧人們宣講《金剛經(jīng)》,人稱為“周金剛”。他很有心得地說:“一毛吞海,海性無虧。纖芥投降,鋒利不動。學(xué)與無學(xué),唯我知焉!睆(qiáng)調(diào)只有積累知識,才能游刃自如,主張漸進(jìn)。宣鑒對自己的修持頗為自負(fù)。
德山宣鑒禪師原本修行北方佛法,而且取得了不錯的成就。宋《五家正宗贊》說他“初講金剛經(jīng)。名冠成都。”《五燈會元》記載:“德山宣鑒禪師,20歲出家,依年受具。精究律藏,于性相諸經(jīng),貫通旨趣。
出川
《金剛經(jīng)》,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六祖以后,禪宗以它印心。后來,這位周金剛聽說南方禪門也以金剛經(jīng)為教本,而且居然法度興盛,很不服氣,說:“出家人經(jīng)過千劫萬難學(xué)佛的威儀和舉止行為,都不得成佛。南方的魔子們竟敢狂言直批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看我不去掏他們的窩子,滅了他們的種,以報我佛大恩。”于是他出川,到澧陽造訪龍?zhí)冻缧哦U師。
開始獨居一室,很勉強(qiáng)的“供持之”。經(jīng)龍?zhí)堕_悟,遂將從四川帶來的平日研習(xí)的《青龍疏抄》焚燒,龍?zhí)端铝粝铝诵b的焚經(jīng)壇。不久,禮辭崇信,直抵湖南寧鄉(xiāng)大溈山,與在這里住持的、溈仰宗的創(chuàng)始人靈佑斗法。靈佑與崇信看法一致,信為宣鑒的事業(yè)在德山的“孤峰頂”。
但是,宣鑒離開溈山后并未馬上到“孤峰頂上盤草線庵”,仍在澧陽居住,大約從公元815年一直住到公元845年,住了30年,唐文宗太和九年(835)七月以后來澧州任刺史的李翱曾問道崇信,估計他與龍?zhí)兜奈ㄒ环ㄋ玫茏有b的交往。藥山惟儼在寶歷三年(827)才去世,宣鑒的這位相距很近的屬于師祖一輩的禪師也一定有交往。當(dāng)時的常德可謂高僧云集。
可是在唐武宗會昌五年(835),佛教遇受了嚴(yán)重打擊。唐武宗滅佛,常德也受影響。會昌五年,宣鑒到臨澧太浮山石室避難。太浮山,又名獨浮山,距臨澧縣城西南12.2公里,跨石門、桃源、常備、臨澧四縣界。相傳“浮丘子”得道是山,故山以浮名。大中初年,破佛政策剛廢,時任朗州刺史的薛廷望,重修建于唐朝初年的德山精舍,并改名為“古德禪院”,荊南節(jié)度使裴休題寫重修碑文。
廟修復(fù)后,請高僧住持卻成了難事。由此也可見會昌滅佛教受損情況。薛廷望訪求哲匠住持,聽說宣鑒的道行后,多次請求禪師下山,但都被婉辭。薛太守?zé)o奈,只得“設(shè)詭計”,派人以宣鑒走私茶鹽的罪名把它“請”下山。宣鑒難拒薛太守的誠意,同意到古德禪院住持,大闡禪風(fēng)。
唐懿宗咸通六年,宣鑒病了。徒弟們便問師父:“還有不生病的人嗎?”宣鑒回答說:“有。”問:“那不病者有什么呢?”宣鑒答以“哎喲,哎喲”的呻吟聲。之后,宣鑒又對僧侶們說:“捫空追想,空勞心神,夢覺覺非,竟有何事?”一切都是空白不真,追逐世相,如同做夢。大夢醒來,究竟還剩下什么呢?說罷,安然而化。唐懿宗賜謚“見性禪師”。
頓悟
禪宗自弘忍傳法惠能和神秀后,始有南、北禪之分,特別是經(jīng)其門徒神會與普寂之間的爭論,導(dǎo)致南北宗之間的公開對立和抗?fàn)帯I駮信e的兩者分歧點不少,最主要的、被人們所熟悉的一條是北宗教人住心入定的漸修法,而南宗則言單刀直入、頓悟心性。神會傳南宗于北方。安史之亂起,兩京淪陷。神會出面主持在各大府置戒壇度僧,收香火錢以助軍費。郭子儀收復(fù)兩京后,神會受到了帝室的重視。不久,神會病死,敕賜祖堂額、塔額,謚真宗。貞元十二元(796),由皇太子召集諸禪師,楷定禪門宗旨,并運(yùn)用皇權(quán)確定神會為七祖,結(jié)果以南宗勝利而告終。
宣鑒是在南禪確定了統(tǒng)治地位的情況下出川找“南方魔子”挑戰(zhàn)的,可見不隨波逐流,心不服口也不服。但是,當(dāng)他剛到湖南澧陽境界,便受到了一個賣餅的婆子的詰難。此時,宣鑒饑餓,放下?lián)有ⅲ蚱抛淤I餅“點心”。婆子指著擔(dān)子問 :“你挑的是些什么書?”“《青龍疏抄》!毙b回答,并不在意。婆子問:“講的什么經(jīng)?”“《金剛經(jīng)》。”宣鑒回答。婆子說:“我有一個問題,你如果答得出來,我就施予你點心。如果回答不出,你就挑著這些經(jīng)書到別處去吧!《金剛經(jīng)》里說:u2018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u2019,不知道上座您要點哪個心?”
出乎意料,一個極其尋常的鄉(xiāng)野婦女,竟熟悉《金剛經(jīng)》,并且提出如此讓人不易說得清楚的問題。他懶得與婆子饒舌,當(dāng)然也說沒有買到餅來“點心”了。
到了龍?zhí),他仇視“南方魔子”的心情?上來了,走進(jìn)崇信的法堂,便高聲喊道:“久聞龍?zhí)洞竺,一旦來到此地,潭又不見,龍不又現(xiàn)!
端坐在法堂禪座上的崇信只是欠了一下身子,冷冷地說法了一句:“可你已親自到了龍?zhí)!毙b竟然被這一句簡單的回答給定住在那里。既然已經(jīng)到了龍?zhí),身在龍(zhí)吨,即熟視無睹,還找個什么呢?
這樣,宣鑒還有什么話好說呢?對鄉(xiāng)野村婦的詰難,還可以推說是胡言亂語,但現(xiàn)在他不服也不行。于是,他便住了下來,開始參習(xí)。
有一天晚上,宣鑒在龍?zhí)逗蜕猩磉叴。時間很晚了,龍?zhí)侗阏f:“更深了,怎么還不去睡?” 宣鑒道了一聲“珍重”便走進(jìn)法堂。但朝內(nèi)一看,便說:“天好黑呀。”龍?zhí)饵c燃一根紙燭讓德山照路,德山正準(zhǔn)備伸手去接,龍?zhí)丁皳洹钡匾豢趯⒓垹T吹熄。德山心中豁然開朗,從澧陽路上遇到賣餅婆子時就積起的疑團(tuán),由此煙消云散。于是倒身便拜。
“你見到了什么,就拜?”龍?zhí)秵。德山說:“從今以后,再也不懷疑老和尚的舌頭了!
燈燃即見物,燈滅即迷茫,只是眼識的因緣見滅。燈光的有無,只決定所見到對象的現(xiàn)滅,見物閃現(xiàn)是見,但見物消逝即使一片黑暗也是見,見與不見都不見,這個見就是“見性”的見。也就是說,超越見與不見的對立之上有一個決定著能見與所見的自性本體。所以,燃燈、吹燈的剎那交替,使德山宣鑒在明暗的變換中,見到了自性。紙燭滅了,德山的心性之燈卻通明地照耀起來。
第二天,龍?zhí)抖U師升座,對眾僧說:“你們中間有個漢子,牙如劍樹,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頭。日后也將到孤峰頂上,去替我立道行法去!”德山自知得到師傅的心印,對于南禪從疾恨到心服,他把從四川帶來的《青龍疏抄》堆在法堂前面,舉著火炬說:“窮諸玄辯,若一毫置于太虛;竭世樞機(jī),似一滴投于巨壑。”
于是,點火焚經(jīng)。德山這段話的意思是:“把所有的玄理都弄通了,也只不過像一根毫發(fā)放置在太虛世界那樣渺;把所有的微妙都窮盡了,也只是、像一滴水匯入浩瀚的大川那樣微不足道。不在明心見性上下功夫,光靠研習(xí)經(jīng)典是無濟(jì)于事的。”“孤峰頂”既有去圣的意思,同時又是實指,日后宣鑒住持的古德禪院就坐落在德山孤峰頂上。
宣鑒由漸修變成了典型的頓悟派。在龍?zhí)堕_悟后,他便告辭崇信,出訪溈山靈佑。靈佑屬于南岳系,而宣鑒則屬于青原系,靈佑(771—853)不僅年齡比宣鑒要大,輩份也高,是師叔。
宣鑒到了溈山之后,挾著包袱,直奔靈佑拓禪堂。靈佑正在打坐,宣鑒先從西往東穿過靈佑的禪座,然后又回頭從東往西行走,就這樣回好幾趟,并且邊走邊對方丈說:“有么?有么?”
靈佑只顧自己打座,旁若無人,不理睬宣鑒還挑戰(zhàn)性問話。此時,宣鑒便大聲說:“無!無!”說罷便轉(zhuǎn)身出堂。走出大門,他還怏怏不快地說:“雖然如此,也不能就此草草了事!
第二天,宣鑒又重新打起精神,再次來見靈佑。這一次,他進(jìn)門以后便直奔靈佑的法座,猛地提起座具,并大喝一聲:“和尚!”靈佑正準(zhǔn)備伸手去拿旁邊的拂子,宣鑒一見又大喝一聲,拂袖而去。
在前一天的斗法中,宣鑒禪堂踱步,表達(dá)的是由凡入圣,由圣返俗,凡俗如一的境界。他嘴里喊“有么?有么?”也是在向溈山挑戰(zhàn),問是否有這樣的境界。但溈山卻以靜制動,不予理睬,也同樣道也的是體道境地的圓融如一,這要比宣鑒略勝一籌,它更加無痕跡可尋。后世禪家稱此時的溈山是“如天之高,如地之厚”,“運(yùn)籌帷幄,決勝千里”,“有坐斷天下人舌頭的手腳”。宣鑒前邊問“有”,后邊說“無”,佛家講非有非無的中觀,這也是急躁中的露拙。因此,他在出門后扔下話要求再戰(zhàn)。
第二天,宣鑒改變了方法,時門就動手進(jìn)坐具,以動引動。溈山?jīng)]有準(zhǔn)備,“擬取拂子”,便有體用動靜的分別。宣鑒大喝一聲,于是占了主動,這是在喝斷溈山的間意念活動,此一聲喝,既像踞地的獅子,又像金剛寶劍。這一回斗法,宣鑒搶了先手,占了上風(fēng)。
到了晚上,溈山問首座弟子:“今天新來的那位僧人還在寺院嗎?”首座回答:“當(dāng)時他轉(zhuǎn)身離開法堂,穿上草鞋離去了。”溈山顯然是對這次斗法經(jīng)過深入分析,于是預(yù)言式地說:“此子以后向孤峰頂上盤結(jié)草庵,呵佛罵祖去在!”
禪法
宣鑒成熟了。離開溈山之后并未立即去盤草結(jié)庵,而是在澧陽一住就是30年。后來他是在薛太守的堅請之下才到德山住持古德禪院的。往下我按佛教的習(xí)慣,稱宣鑒為德山。
德山上承龍?zhí)冻缧拧⑻旎实牢、石頭希遷、青原行思、曹溪惠能,屬于惠能南禪的青原系,下傳雪峰義存并開出云門、法眼兩宗派。討論德山的禪法、禪風(fēng),有必要簡單介紹他的師傅龍?zhí)冻缧。龍(zhí)峨m然比雙藥山惟儼晚一輩,但生活的時代大體相同,并且兩人住寺僅相距90里。龍?zhí)端,舊址在今澧縣縣城北關(guān)外,建于唐元和初年(806),可能崇信也是在這個時候“棲止”龍?zhí)兜摹?/p>
龍?zhí)妒呛苯耆,未出家就在天皇寺所在地的巷子里賣餅為生。龍?zhí)睹刻鞆幕@子里拿十只大餅施舍道悟禪師。禪師吃畢,總是留一個餅回贈龍?zhí)叮⑶艺f:“這是我給你福蔭子孫的!饼?zhí)恫幻靼,暗自思付:“餅是我送給他的,為什么總留一個給我,而且還說那樣的話呢?莫不是禪師另有更深的意思?”于是,拱手施禮,問禪師。天皇說:“餅是你拿來的,還給我一個,這又有什么錯呢?”龍?zhí)堵劼牬搜,?dāng)下契悟玄旨:“這是要我出家呀!”于是便投天皇寺出家,天皇道悟說:“爾昔崇福善,今信吾言,可名崇信。”
過了一些時日,龍?zhí)恫⒉灰姸U師向自己說法,便問天皇:“我自從來到和尚這里,為什么總也不承蒙你為我開示心要呢?”天皇答道:“你來此后,我不是每天都在開示嗎!你端過茶來,我沒有接嗎?你送過飯來,我沒有受嗎?你合掌行禮,我便低頭致意。這不都是在向你開示心要嗎?”龍?zhí)堵牶,沉思良久。天皇說:“見則直下便見,才要思慮時,那就差了。經(jīng)這么一說,龍?zhí)稄氐组_悟了。天皇還告訴龍?zhí)丁叭绾伪H巍保@就是:“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別無圣解!
德山繼承先輩衣缽,其禪法特點是“無心無事”,隨緣任性。在古德禪院開堂,德山有如下一段宣示:
“若也于己無事,則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也。汝但無事于心,無心于事,則虛而靈,空而妙。若毛端許,言之本末者,皆為自欺。何故?毫厘系念,三途業(yè)因。瞥爾情生,萬劫羈鎖。圣名凡號,盡是虛聲。殊相劣形,皆為幻色。汝欲求之,得無累乎?凡其厭之,又成大患,終而無益!
這段話的意思很明顯:不屬于自己本性的物事,千萬不能妄自追求。靠“妄求”雖然有所得,但這不是真得,會得而復(fù)失,甚至被得所累。正確的方法“無事于心,無心于事,”概括地說就是無事無心。這看來既虛又空,但它卻非常靈妙,這才是佛家所企求的境界。而計較毫毛,正是造成三世輪回的業(yè)因。他認(rèn)為圣名凡號,盡是虛聲,殊相劣形,皆為幻色,世人計較這些,都是徒勞無益。他還明確告訴學(xué)人:“我宗無語句,實無一法與人。”要人們著衣吃飯,屙屎送尿,做個尋常無事人。德山用這些道理教人去惡行善,也不能說沒有一點積極意義。有些人不甘寂寞,希望轟轟烈烈,但它不是于人民于民族,而是于自己,盡管有所得,但卻失去做人的價值。梁任公說,“佛教之信仰乃智信非迷信”,我們要學(xué)會從智信的角度去涉獵和理解。
德山的祖師天皇道悟曾經(jīng)來往于石頭和馬祖二位宗匠之間,于馬祖處得“大用”,于石頭處得“大體”。所以,到德山宣鑒時,他在青原系中接引學(xué)人的方式上禪風(fēng)比較峻烈,經(jīng)常用棒喝來猛截學(xué)人的情思理究,尤其以“棒打”著名。德山的名言“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充公體現(xiàn)了他特殊的門風(fēng)。
有一次晚上小參,德山向眾人宣布:“今夜我不答話,問話者三十棒。”言畢,一個僧人出列行禮,德山舉棒便打。僧莫名其妙,問:“我并沒有說話,為什么挨打呢?”德山問:“你是什么人?”僧回答是新羅人,即今朝鮮人。德山說:“在你沒跨出國的船時,就該挨三十棒。”
叢林中,德山與新羅僧的對話被稱為“隔下語”,新羅僧問德山為什么打他,德山卻反問他是什么人,法眼說他們是“話作兩橛”。那么這兩橛的“隔下語”又靠什么聯(lián)在一處呢?靠棒打妄念。德山說不許說話對答,否定的是語言方式,卻并未否定其他方式。新羅僧當(dāng)下站出不行禮是想用其他方式表達(dá)些什么,德山打他,這就連其他方式也否定了。新羅說出自己來自新羅時,德山則說當(dāng)時就該給他三十棒,則是更進(jìn)了一步,語言、行動都是活動,有活動必須有念頭,所以棒打是針對一切念起,目的在一念不生。此時德山的“三十棒”是打向那些未透初關(guān)的人的。
夾山善會(805—881)的法嗣當(dāng)時還投身臨濟(jì)義玄(?—867)門下的洛浦元安(834—898),稟承臨濟(jì)的指示去破德山“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的話頭。臨濟(jì)交待:“汝去問他,道得為什么也三十棒?待伊打汝,接任棒送一送,看伊作么生?”洛浦照著師傅的話去問德山。德山果然舉棒便打。洛浦接住棒子送了一送,德山便不再說什么,回方丈去了。洛浦回去把這一情況告訴師傅,臨濟(jì)說:“我從來疑著這漢。雖然如是,你還識德山嗎?”臨濟(jì)又為洛浦出了一道難題,其實他只是照著去做并不理解做的意義。因此,當(dāng)洛浦剛要說什么時,臨濟(jì)也舉杖便打。
德山既不讓說,也不允許說,是超越有無、超越是非的中道法,臨濟(jì)讓洛浦接棒送一送,是連棒打這理也否定了,所以既是中道,也超越了中道,解除了由棒所形成的限制。
不過洛浦并不理解,當(dāng)他要開口說些什么時便露了馬腳,所以臨濟(jì)再給他一棒,意思是除掉此事留下的成見。
為了破除人們對經(jīng)教名相的執(zhí)著,德山確實如溈山所說的那樣,呵佛罵祖,貶斥經(jīng)教。有一次上堂開法,德山說了一段讓禪門震驚的話:“人們出家,都參佛拜祖,我的先師們則不這樣認(rèn)為,這里既無佛,也無祖。達(dá)摩是老臊胡;釋迦老子是干屎橛;文殊、普賢是擔(dān)屎的漢子;等覺、妙覺這些所謂的因果圓滿,都是破除了人我執(zhí)、法我執(zhí)的凡夫俗子;菩提、涅都是拴驢的橛子;十二分教典都是閻王小鬼的生死簿,揩拭膿瘡的手紙;四種果位、三種賢能,從初發(fā)善心到十地修行的菩薩、羅漢們都是些為人看守墳?zāi)沟幕罟,自己都救不了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