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世紀團長
彼得·蓋布瑞爾(Peter Gabriel)生于1950年2月13日,出生地是英國倫敦,他是個音樂鬼才,不但是樂團主唱,而且鍵盤、敲擊樂、直笛、以及合成樂器都是拿手絕活。Peter Gabriel是1970年代紅極一時的搖滾樂團《創(chuàng)世紀》(Genesis)的團長,鼎鼎大名的搖滾樂巨星Phil Collins則是樂團的鼓手。就搖滾樂的領域而言,創(chuàng)世紀樂團讓所謂的《激進搖滾樂》(Progressive Rock)成為更華麗、更具戲劇性的樂風。
新的嘗試
音樂事業(yè)的成功,并沒有使Peter Gabriel的音樂逐漸走入商業(yè)化的死胡同中,他甚至開始進行電影配樂的多方嘗試。1984年開始,他首次擔任電影配樂專輯的制作人,作品《再看我一眼》(Against All Odds)真的是叫好又叫座,Phil Collins深情主唱主題曲《Against All Odds》大受樂迷歡迎,這固然是專輯成功之關鍵,而Peter Gabriel的制作功力也功不可沒。1985年的《鳥人》(Birdy)、1989年的《基督最后的誘惑》(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兩張創(chuàng)作作品,以及晚近1998年的《天使之城》(City of Angels)等制作,在在都顯露出他在搖滾樂音樂表演創(chuàng)作之外的才華。
1983年,他主辦《音樂、藝術與舞蹈的世界節(jié)慶》(WOMAD─World of Music, Arts, and Dance Festival),為了籌設財源,他與Genesis時期的老伙伴進行一次復合的演出;在Gabriel的大力推動之下,WOMAD節(jié)慶成為世界音樂的年度盛事,并且曾經(jīng)數(shù)度發(fā)行紀念專輯。例如在《WOMAD:An Introduction to World Music-Vol.1》專輯中,來自于印尼巴里島(Bali)、巴基斯坦、愛爾蘭(Willie Clancy)與南美哥倫比亞(Toto La Momposina)等地的藝人齊聚一堂,為當時方興未艾的世界音樂形式,留下一筆特別的紀錄。1993年后,Gabriel帶領著澳洲的《斗室樂團》(the Crowded House)、英國曼徹斯特的James合唱團、以及作風向來特立獨行的愛爾蘭光頭女歌手辛.歐康納(Sinead O`Connor)等人在美國境內(nèi)進行WOMAD的巡回演出。順道一提,據(jù)說辛.歐康納是Gabriel于九○年代初離婚后,再度覓得的愛侶。1996年,WOMAD到意大利威尼斯舉行音樂嘉年華會,也發(fā)行了《WOMAD Live at the Carnival of Venice》這張專輯,顯示Gabriel為世界音樂樂界所付出的努力與貢獻。
1986年與1988年,他分別參與了兩個由國際人權協(xié)會(Amnesty International)所主辦的世界巡回演出,其它參與者還有英國的Sting、加拿大的Bryan Adams、以及愛爾蘭的U2合唱團、美國的Bruce Springsteen與Tracy Chapman等人。約略在參加世界人權巡回慈善演唱會的同時,Peter Gabriel開始著手進行世界音樂的創(chuàng)作,并且成立了Real World。他所自創(chuàng)的Real World唱片公司,經(jīng)營得有聲有色,他正負責執(zhí)行公司的許多媒體計劃,這也是他在WOMAD音樂節(jié)之外,最積極實際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