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劉淑稟承家教,自幼攻讀經(jīng)史,飽讀詩書。但因生于明末清初的動亂之世,經(jīng)歷頗多曲折:幼年喪父,新婚喪夫。甲午年間李自成攻陷軍師,據(jù)徐鼐《小腆列傳·列女》云:淑英聞之慟哭曰:“吾恨不為男子,然獨不能殲此渠爭,以報國讎邪!”1646年,清軍攻入劉淑家鄉(xiāng)吉安,當時江南義軍紛起,劉淑受此感染,傾盡家資招兵買馬,希冀為保衛(wèi)家鄉(xiāng)而盡一己之力。她在《軍事未畢家人勸我以歸》詩里寫道:“屢世余家受主恩,結營細柳已成軍。毀盡釵環(huán)紓國難,九原聊欲慰忠魂!
時駐軍長沙的何騰蛟,勢力漸大,劉淑準備投奔何騰蛟,希望能夠共同抗清。不料赴楚途中先遇永新守衛(wèi)張先壁,先壁不僅抗清意志不堅,還意欲納劉淑為妾。堅貞高潔的劉淑豈受此辱,堅拒之,張仗著人多勢眾,將劉淑英關押。劉淑英在禾川囚室里,義憤填膺揮筆寫下慷慨激昂的詩句:“銷磨鐵膽甘吞劍,抉卻雙瞳欲掛門。為棄此身全節(jié)義,何妨碎剮裂芳魂!”張先璧賊心未死,千方百計進行勸誘,卻被劉淑英嚴詞叱退,她在囚室墻壁上題寫一首七絕,以表示她的鄙視:“莫向西風泣數(shù)奇,也知夙昔有分離。來朝快把頭顱斷,不聽群鴉聒耳啼!
張懾于劉淑英的凜然正義,釋放劉淑英并遣散其部(一說淑英憤而自散其部)。1649年,清軍再克江西,以殘酷的殺戮來鞏固其統(tǒng)治。劉淑攜老母稚子,輾轉湖南、四川等地避難。流落五年后返回故鄉(xiāng),卜居山間,辟“蓮舫”庵,自此侍母課子,參禪禮佛,過著布衣蔬食、貧病交加的清苦生活。
劉淑英在庵中表面是撫兒養(yǎng)親,參禪禮佛,但伺機報國之心并未泯滅。她曾以尼姑身分溯瀘水,出武功,云游四海,到過宜春、仰山、湖南、廣西等地聯(lián)絡遺民,尋找反清志士。但敗局已定,中興無望,徒勞跋涉。滿清政府曾把她當作要犯,嚴令緝捕。由于她在群眾中聲望很高,又結識了許多禪姑道友,因此她安然無恙,隱居在湖南湘潭的深山中。她有一首七律嘲諷清先廷對她的追捕:“心違詞客悲秋賦,身寄羯胡鼎鑊間。出袖青蓮開法界,穿云鐵屐破疑山。生涯落魄長虹斂,時局艱難夕照殷。我自乘飆天外樂,空勞防檢設重關!
在明末清初的血與火的環(huán)境下,劉淑英放下刀槍,在嚴重的肺病、瘧疾的折磨下,以筆抒志,共寫下800多首各種舊體詩、40首詞、14篇雜文,并寫下我國第一部彈詞長篇《天雨花》,整理其父劉鐸遺集《來復齋稿》付梓。臨終時聞雷聲而書絕筆:“欲雷欲雨清且幽,天公慰我困龍愁。卿卿莫道歸來晚,收拾閑云補衲頭。”
主要作品
踏莎行·梅
珠萼將成,香綠幾遂,冰霜繪就驚春意。含英不與牡丹開,傾心原共山茶醉。
古干蟠天,孤根托地,扶搖風雪添豪氣。問連枝可許調(diào)羹,遙遞到春光千里。
蝶戀花·季春雨
亂紅飛盡春山小,瘦鍔彈云,如哭還如笑。可堪芳草連天杳,夢魂空曳長安道。
乳梅滴滴鶯聲老,病怪貧魔,馳逐無休了。濃雨送春歌到曉,愁心都倩碧天稿。
黃鶯兒·感懷禾川歸作
灑淚別秦關,木蘭舟寄小灣。丹心不逐出籠鷴。桃花馬殷,屠龍劍閑,長祛片月裹羞顏。病孱孱,豈堪殉國?宜臥首陽山。
孤生天地寧有幾,已占了天之二。從容冷瞰塵寰事,半縷佯狂,一函憤烈,惱得天憔悴。買刀載酒空游世,笑看他螬蟲負李。長天難卷野無據(jù),惟有孤生是。
清平樂·秋意呈峨人叔
追霞琢月,欲把青天拭。閑人且向虛空立,況是黃花時節(jié)。
節(jié)意也解相關,花信豈失初顏。忽將懶云拘住,付與一半秋山。
喜遷鶯·晴復雨
晴矣又雨,問天際美人是何意主?蜃彩樓臺,煙霞徑路,那更東風生妒。天跳海翻,攪得落云飛絮無緒。結珠盟、倩月姊星姨群姑來聚。
訴與家無處,九十春暉,都為晴耽誤。一種癡愁,幾番險病,宜爾黃鸝送語。欲續(xù)花蘭氛氳,借彼天機經(jīng)緯,待織成、裁就作如天錦幔垂護。
西江月·感先君遺稿
丹璋璘璘珠吐,青節(jié)峋峋玉立。乾坤留此孤忠烈,《來復》蕭條一笈。
兩淚幾行點次,飛花天外評輯。誰為畫箸籌邊策,屈父皭然嗚咽。
瀟湘神
天覆吾,地載吾,天地生吾有意無?不然絕粒升天衢,不然鳴珂游帝都。焉能行役山林下,空笑昂藏一丈夫。
鸞自吟,鳳亦鳴,凡鳥相伴守空林。不然翹首濟云漢,不然馴日攀天岑。焉能不越云天外,空效籠中殺羽禽。
一剪梅
仙郎一別信迢迢,松也無聊,鶴也無聊。
洞門閑月望來高,琴也慵調(diào),笛也慵調(diào)。
云山久不滯眉梢,花韻頻消,蝶韻頻消。
小重山·春曉
山光忽動微風皺,春咽新煙,香穿花岫。于今芳草又依舊,沒來由、還把王孫咒。
浪數(shù)芳時候,嘆故園佳節(jié)、真迤逗。海棠錯認芙蓉瘦。劣東風、苦與梨花斗。
洞山歌·九秋曲
三秋未了,又打疊三冬稿。三生石誤空人老,落月誰為掃?弱線添工,怕虛機,織女翻來乞巧。
犁硯耘玄草,種字聊征冰稻。藜火炊茶灶。漫道天外浮名,且放家山好。寒雀催歸恁早,抱云和,整取九絲弦。撫金風試展,猗蘭一操。
清平樂·菡萏
幾年瀝血,猶在花梢滴。流光初潤標天筆,聊記野史豪杰。
碧箋稿閱千章,拈來無那成行。散作一池霞霧,空余水月生香。
減字木蘭花·秋暮憐怨次韻康夫人
離風別雨,種遍天下清淚樹。疏影寥寥,遵海而南菊未凋。 愁空怨野,云啼葉嘯寒山下。癡鶩懶飛,自江以北雁忘歸。
秋懷盈尺,一縷那禁千百結。組織悠悠,難向江頭系遠舟。 得魚欲縱,回竿拂動滄浪夢。覺后鳴琴,怯指彈來不是音。
雨霖鈴·責雨
野笛停咽。為犁云、春索連天結。奔月狂牛誰系,霧長嵐深,滿空枝節(jié)。幾欲盡掃山陰,又礙荼縻雪。恨落魄、巖前清明過也,奈飛紅切切。
山川雖蕩豈沉溺。日將雛、莫把浮煙冽。問桃李依然否,也應把、龍兒歸蟄。門墻重整,纔逐英雄,半生青血。紫皇笑、倒何曾泣,蕊宮和伊說。
喜遷鶯·劉表弟之楚
喜遷鶯·劉表弟之楚,姑氏倚閭終日,作此少慰
春云微暖,方梨花舞雪,紫燕歌巢。青山小松,蘿試銀瓶,初點一勺香濤。閑棋獨整,笑東園、風雨生潮。猛驚起,楚煙無緒,飛來落絮偏驕。
相探問天涯,信更何時,長鳴銅柱連標。念倚閭盼劬勞。況庭瘦椿萱,階冷蘭苕。跜蟠遠塞,應隨分枕藉環(huán)刀。
蝶戀花·端陽焚寄先君
凄凄風雨殘春決,慘淡云山,又吊瀟湘節(jié)。梅榴厭煞人頭白,多應汩散珊瑚結。
懸蘿不系長游客,刺破丹心,一寸金流血。今宵愁上雨花臺,何時得赴青蓮楫。
踏莎行·盼月效先君作
半縷爐煙,一簾殘霧。無端云繞前山樹。望里人家晝掩扉,皎月狂日吹愁渡。
露冷瑤宮,斗橫桂路,雖教有夢還耽誤。從來不解理蕉桐,嬋娟那得知其故。
眼兒媚·攜兒就讀于黃田之野
紫云新種點春工。晴舒萏蕊紅。半籃皎月,雨寒玉露,幾盞清風。
含笑攜兒入桂叢,秋光掩碧空。萬卷龍文,千里斗帳,一畝儒宮。
踏莎行·驚秋
影失嬋娟,香述蘭渡,長空雁燕相逢處。不堪蹇額破春山,且將健羽敲秋暮。
風寄霜花,云傳雪素,阻來堤上紅無數(shù)。堤邊孤域水半邊,為誰流下天涯去。
眼兒媚·夢妹
雨里秋人夢里身,拈筆自成評。丹桂名淡,芙蓉家冷,蘆花命輕。
懸?guī)r落月無些礙,著影似關情。半聯(lián)殘句,幾迭云和,一弄瓊笙。
踏莎行·薄命詞為寵微表嫂作
廿載于飛,十年作客。如云似夢成吳越。堂中白發(fā)斷青絲,階前江樹啼黃葉。
銀管無憑,朱弦難說,兒女相從欲化石。幾番落日漱寒霜,詞人薄命還同妾。
一落索·絡緯娘
蕭索精神冷淡格,直奪嬋娟幽魂。當閣理晨工,絡絲絲、秋雨成績。
病里休文無色澤,頓緯枯腸相易。輕狂也非昔,芒鞋疏影誰為客。
如夢令·雪
戶外梅花欲亂,戶內(nèi)爐煙欲斷。恰自冷爐煙,又把梅花鎖絆。且看,且看,是處冰蠶縈遍。
門外雨山眉皺,林下春風影瘦。珠炊翠作蔬,也當調(diào)羹妙手。知否?知否?纔是佯狂消受。
憶秦娥·秋意
香凝盼,蘭英蕙節(jié)相傾晏。相傾晏,數(shù)枝弱翠,一聲新雁。
淡秋繚繞金丸綻,瘦紅不染冰絲幔。冰絲幔,朝來無語,幾曾經(jīng)慣。
臨江仙·早春暮遠
樓外山川渾入畫,東風醉煞朝霞。遠岸嫩碧吐萌芽,半簾微雨意,一潑漫銀紗。
鏡匣人孤輕比目,羅衣點染群花,馬蹄聲遍白門斜。亂鴉驚曉渡,日底是京華。
西江月·戲歌
蛙語東湖消息,蚓歌西浦豪華。眠云深處不思家,一任殘燈深夜。
聒耳蟲吟莫辨,蛾飛撲面頻遮。無聊靜依玉衡斜,曉色峰梢微掛。
巫山一段云·喜雨
一水蓮楫笑,兩岸葉帆熏。微豳煙雨帶朝云,隨意訪湘君。
晉代才華渺,唐家滄海濆。逸民無系放歌耘,移植北山文。
踏莎行·多雨
云沼新開,雨林深種。風枝嵐葉森橫動,倚閭不耐卷簾看,溶溶偏向簾間送。
苞萼銀花,蕊萏珠鳳,滿空煙銷平湖夢。如絲如網(wǎng)結愁筌,若嗔若喜傾天甕。
鷓鴣天·秋詠
小閣翻詩句句香,傲人明月助清狂。君來笑指雙峰繡,我懶猶憐半蕊裝。
珠作韻,玉為腔,玲瓏宛轉度瀟湘?赡艽等腙P山耳,占斷班家翰墨床。
醉熏風·采蓮曲
美人如畫臨風唱,翠幄香帆側欹蕩。獨買小舟輕輕撞。呼儂上,沉醉花間不肯放。
酒醒明月波心訪,并語碧流,猛觸心頭壯。人生四海任所之,空惆悵,勻水浮沉何足量。
減字木蘭花·秋暮憐怨,次韻寄康夫人
秋思盈尺,一縷那禁千百結。組織悠悠,難向江頭擊遠舟。
得魚欲縱,回竿拂動滄浪夢,覺后鳴琴,怯指彈來不是音。
臨江仙·慰愁
燕子傳言幽更杳,佳人且教愁消。分封正欲報瓊瑤。白頭吟大早,桐葉不狂飄。
上林杏蕊須知好,未若綠野藏嬌。摽梅宜爾綴春條,舊調(diào)工一闋,新書遣寂寥。
小重山·送峨人叔歸
雨催芳菲山欲翥,新籜揮鞭老、鶯銜絮。淡煙盡卷溪頭翠。問明日、可帶春回去。
我已家無處,誰賦歸來句、待斟取。薄酒不解歸醲。已吩咐、朝云送行步。
詞作風格
劉淑遺稿留有詩詞數(shù)千首,因手稿中多有“傷國難雪國恥”之作,常把清軍視作仇人,罵作“胡虜”、“胡鞮”,如“大呼忙拔劍,夢里斬胡鞮”(《憶昔夢見》)、“床頭饒(余)一劍,三躍起吞胡”(《丙戌歲除志感》)、“雙眉攫起天淵恨,劈碎仇人氣乃平”(《自嘆》之十)、“長虹欲吐掃腥膻”(《話別》)等等,故她的詩詞在整個清朝,一直無人敢去刊刻,“詩多傷時事,詈斥胡虜,固不可刊刻于前清盛時也”(王伯秋本王仁照序)。直至民國初年,才陸續(xù)有同鄉(xiāng)裔侄王仁照先生和湖南湘鄉(xiāng)王伯秋先生感先賢之貞烈,刊刻為《個山遺集》,以使之廣為流傳。1999年,王仁照先生之子王泗原先生為繼承父志,彰揚先賢,整理出版了《劉鐸劉淑父女詩文》。三個版本都分為七卷,其中詞作主要集中在卷六,有41首。此外還有誤置卷五的《閑歌十一首》、《回心院》13首、《行香子》12首,累計共77首。劉淑詞作雖不多,但是風格鮮明而多樣。一個偉大的詩人,應該是不拘于一種風格。她的詞作中以小令居多,多為詠物之作,音韻諧婉,爽朗俊逸;長調(diào)則多為感事之作,辭氣激越,慷慨豪邁。出兵之前偏于寫實,每有生活情趣之作以及離別相思等題材,風格清麗;出兵遇挫之后,流離他鄉(xiāng)之時,多為憤激悲郁之作,沉著又凄惻,其間富于奇特詭譎的想象和比喻,蘊含有一股不屈與奇氣。
人物評價
易代之痛、有志難申讓劉淑積蘊有一股沉郁憤懣之情;秉承于家族的崇高氣節(jié)與高尚品質(zhì),讓她有一份濟世報國的激越情懷。此種情懷與品質(zhì)展現(xiàn)于詞中,便使得她的詞一洗綺羅纖秾、纏綿哀怨之態(tài),而顯示出男子詞作中的渾厚激昂與放曠豁達,兼有東坡之曠與稼軒之豪。觀其詞作,往往在結尾處給人以悲憤的力量,亦或是昂揚的寬懷。“世遠莫見其面,覘文輒見其心”。(《文心雕龍·知音》)
劉淑詞作若此,其人亦應是卓犖不群、慷慨任俠。如王伯秋序言中所說“文武忠孝,備于一身”、“誠千古僅見之奇女子也”。(王伯秋本)
她的優(yōu)美詞心、卓絕才華,讓我們仰慕,她的愛國熱情、嶙峋氣節(jié)讓我們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