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計然

    計然(謀士)

    計然(生卒年不詳),辛氏,名钘[jiān],字文子(一說名文子),又稱計倪、計研,號計然、漁父,春秋時期宋國葵丘濮上(今河南商丘民權(quán)縣)人,著名謀士、經(jīng)濟學(xué)家。

    史載其博學(xué)無所不通,尤善計算。經(jīng)常遨游于山海湖澤,南游越國時,收越國大夫范蠡為徒,授范蠡七計。范蠡輔佐越王勾踐,用其五計而滅吳國。著作有《文子》、《通玄真經(jīng)》。


    人物生平

    計然是春秋時期宋國葵丘(今河南商丘民權(quán)縣)人。他的祖先是從晉國逃亡至宋國的落難貴族。外表貌似平庸、愚鈍,但自小非常好學(xué),通覽群書。就像人們常說的大智者若愚。時常觀察學(xué)習(xí)大自然,善于從事物剛開始發(fā)生露出倪端時,就能知道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知道別人的想法。傳說他博學(xué)多才,天文地理無所不通。

    因為他品行剛直,酷愛山水,常泛舟出游。而不肯主動游說,自薦于諸侯,所以盡管才冠當世,卻不為天下人知。所以稱做計然。因為他經(jīng)常遨游山海湖澤,因此又號稱漁父。曾經(jīng)在南游到越國的時候,收范蠡為徒。范蠡曾經(jīng)想將他推薦給越王,但他卻對范蠡說: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榮樂。范蠡由此更深深的敬佩他,更尊敬他,虛心向他學(xué)習(xí)。

    《史記·貨殖列傳》載:“昔越王勾踐困于會稽之上,乃用范蠡、計然。計然曰:u2018知斗則修備,時用則知物,二者形則萬貨之情可見矣。故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物之理也。u2019推此類而修之,二年國富,厚賄戰(zhàn)士,遂破強吳,刷會稽之恥。范蠡嘆曰:u2018計然之策,十用其五而得意u2019”顏師古曰:“計然者,濮上人也,博學(xué)無所不通,尤善計算,嘗游南越,范蠡卑身事之。事見《皇覽》及《晉中經(jīng)簿》,又《吳越春秋》及《越絕書》,并作計倪。此則然、倪、硯聲相近,實則一人耳!

    他對治理國家的策略極有研究,善于從經(jīng)濟學(xué)的角度來談?wù)撝螄铰浴?釔凵剿危蝗プ运]于諸侯。因此,盡管才冠當世,卻不為天下人知。南游到越國,大夫范蠡驚其才,從之為師。計倪教授范蠡“七條計謀”,范蠡輔佐越王勾踐,只用了其中五條,就消滅了強大的吳國,洗刷了二十年前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攻破越都會稽后屈膝投降,并隨至吳國,臣事吳王的“會稽之恥”。

    歷史上有漢興三絕,蕭何、張良、韓信為史所稱道,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育”,也有三絕,即文種、范蠡和計然。在吳越相爭中,文種直接管理越國政務(wù),范蠡以軍事輔佐勾踐,計然不同于文種、范蠡,他的主要貢獻在經(jīng)濟方面,且看《史記·貨殖列傳第六十九》所記:

    計然

    “昔者越王勾踐困于會稽之上,乃用范蠡、計然知斗則修備,時用則知物,二者形則萬貨之情可得而觀返。”這話的意思是說,從前越王勾踐被困于會稽山上,于是重用了范蠡、計然,計然說,知道要爭斗,就要做好準備,掌握了貨物出產(chǎn)的時間和用途,就了解了貨物,時與“用”兩者的規(guī)律一旦形成,各種貨物的情況就可以掌握而且看得非常清楚。

    計然者,蔡丘濮上人,姓辛氏,名文子。其先,晉國亡公子也,(《意林》引脫“亡”字,據(jù)《史記》集解補,《御覽》引作“晉三公子”)博學(xué)無所不通。(《意林》引無此句,據(jù)《御覽》補。)為人有內(nèi)無外,形狀似不及人,少而明,學(xué)陰陽,見微而知著。(案〈文選·阮元瑜為曹公作書與孫權(quán)〉注引“見微知著”四字)其行浩浩,其志泛泛(洪邁《容齋續(xù)筆》作“沉沉”),不肯自顯諸侯,陰所利者七國,天下莫知,故稱曰計然。時遨游海澤,號曰“漁父”,嘗南游越(《意林》引無此句,據(jù)《史記》集解補。),范蠡請見越王(案《史記》集解,《文選》注,《太平御覽》引作“嘗南游越,范蠡師事之”。),計然曰:“越王為人鳥喙,不可與同利也。”(馬總《意林》卷一。裴骃《史記》集解引至“公子也”下接“嘗南游越,范蠡師事之”,《文選·曹子建求通親親表》李善注引略同,《史記》集解無“姓辛氏名文子”句,有“稱曰計然”句,按二書所引“師事”句蓋約下文意。《太平御覽》卷九百二十四引作“計然者,蔡邱濮上人,晉三公子,姓辛氏,名文子,博學(xué)無所不通”。)范蠡知其賢,卑身事之,請受道,藏于石室,乃刑白鷸而盟焉。(《太平御覽》九百二十四)

    內(nèi)經(jīng)

    原文

    昔者,越王勾踐既得反國,欲陰圖吳,乃召計倪而問焉,曰:“吾欲伐吳,恐弗能!山林幽冥,不知利害所在。西則迫江,東則薄海,水屬蒼天,下不知所止。交錯相過,波濤浚流,沈而復(fù)起,因復(fù)相還。浩浩之水,朝夕既有時,動作若驚駭,聲音若雷霆。波濤援而起,船失不能救。未知命之所維。念樓船之苦,涕泣不可止。非不欲為也!時返不知所在,謀不成而息,恐為天下咎。以敵攻敵,未知勝負!大邦既已備,小邑既已保,五谷既已收;野無積庾,廩糧則不屬,無所安取,恐津梁之不通,勞軍紆吾糧道!吾聞先生明于時交,察于道理,恐動而無功,故問其道!

    計倪對曰:“是固不可。興師者必先蓄積食、錢、布帛,不先蓄積,士卒數(shù)饑,饑則易傷。重遲不可戰(zhàn),戰(zhàn)則耳目不聰明,耳不能聽,視不能見,什部不能使;退之不能解,進之不能行。饑饉不可以動,神氣去而萬里。伏弩而乳,郅頭而皇皇,強弩不彀,發(fā)不能當。旁軍見弱,走之如犬逐羊。靡從部分,伏地而死,前頓后僵。與人同時而戰(zhàn),獨受天之殃。未必天之罪也,亦在其將。王興師以年數(shù),一旦而亡,失邦無明,筋骨為野!痹酵踉唬骸吧。請問其方。吾聞先生明于治歲,萬物盡長,欲聞其治術(shù),可以為教常,子明以教我,寡人弗敢忘!庇嬆邔υ唬骸叭酥鸁o幾,必先憂積蓄,以備妖祥。凡人生或老、或弱、或強、或怯。不早備生,不能相葬。王其審之,必先省賦斂,勸農(nóng)桑,饑饉在問;蛩蛱粒蚴旆e儲,以備四方。師出無時,未知所當,應(yīng)變而動,隨物常羊。卒然有師,彼日以弱,我日以強,得世之和,擅世之陽,王無忽忘,慎無如會稽之饑,不可再更,王其審之。嘗言息貨,王不聽臣,故退而不言,處于吳楚越之間,以魚三邦之利,乃知天下之易反也。臣聞君自耕,夫人自織,此竭于庸力,而不斷時與智也。時斷則循,知斷則備,知此二者,形于體,萬物之情,短長逆順,可觀而已。臣聞炎帝有天下,以傳黃帝。黃帝于是上事天、下治地;故少昊治西方,蚩尤佐之,使主金;玄冥治北方,白辨佐之,使主水;太皞治東方,袁何佐之,使主木;祝融治南方,仆程佐之,使主火;后土治中央,后稷佐之,使主土。并有五方,以為綱紀。是以易地而輔,萬物之常。王審用臣之議,大則可以王,小則可以霸,于何有哉!”越王曰:“請問其要!”計倪對曰:“太陰,三歲處金則穰,三歲處水則毀,三歲處木則康,三歲處火則旱。故散有時積,糴有時領(lǐng)。則決萬物,不過三歲而發(fā)矣。以智論之,以決斷之,以道佐之。斷長續(xù)短,一歲再倍,其次一倍,其次而反。水則資車,旱則資舟,物之理也。天下六歲一穰,六歲一康,凡十二歲一饑,是以民相離也。故圣人早知天地之反,為之預(yù)備。故湯之時,比七年旱而民不饑;禹之時,比九年水而民不流。其主能通習(xí)源流,以任賢使能,則轉(zhuǎn)轂乎千里,外貨可來也;不習(xí)則百里之內(nèi),不可致也。人主所求,其價十倍;其所擇者,則無價矣。夫人主利源流,非必身為之也。視民所不足及其有余,為之命以利之,而來諸侯,守法度,任賢使能,償其成事,傳其驗而已。如此則邦富兵強而不衰矣。

    群臣無空恭之禮、淫佚之行,務(wù)有于道術(shù)。不習(xí)源流,又不任賢使能,諫者則誅,則邦貧兵弱刑繁,則群臣多空恭之禮、淫佚之行矣。夫諛者反有德,忠者反有刑,去刑就德,人之情也。邦貧兵弱致亂,雖有圣臣,亦不諫也,務(wù)在諛主而已矣。今夫萬民有明父母,亦如邦有明主;父母利源流,明其法術(shù),以任賢子,徼成其事而已,則家富而不衰矣。不能利源流,又不任賢子,賢子有諫者憎之,如此者,不習(xí)于道術(shù)也。愈信其意而行其言,后雖有敗,不自過也。夫父子之為親也,非得不諫,諫而不聽,家貧致亂,雖有圣子,亦不治也,務(wù)在于諛之而已。父子不和,兄弟不調(diào),雖欲富也,必貧而日衰!

    越王曰:“善。論事若是其審也。物有妖祥乎?”計倪對曰:“有。陰陽萬物,各有紀綱。日月星辰,刑德變?yōu)榧獌,金木水火土更勝,月朔更建。莫主其常,順之有德,逆之有殃。是故,圣人能明其刑而處其鄉(xiāng),從其德而避其衡。凡舉百事,必順天地四時,參以陰陽,用之不審,舉事有鞅。人生不如臥之頃也,欲變天地之常,數(shù)發(fā)無道,故貧而命不長。是故,圣人并苞而陰行之,以感愚夫。眾人容容,盡欲富貴,莫知其鄉(xiāng)!

    越王曰:“善。請問其方!庇嬆邔υ唬骸皬囊廖,陽也。太陰在陽,歲德在陰,歲美在是。圣人動而應(yīng)之,制其收發(fā)。常以太陰在陰而發(fā),陰且盡之歲,亟賣六畜貨財,聚棺木,以應(yīng)陰之至也。此皆十倍者也,其次五倍。夫有時而散,是故圣人反其刑,順其衡,收聚而不散!

    越王曰:“善。子何年少于物之長也!庇嬆邔υ唬骸叭斯滩煌莘N生圣,癡種生狂。桂實生桂,桐實生桐。先生者未必能知,后生者未必不能明。是故,圣主置臣,不以少長。有道者進,無道者退。愚者日以退,圣者日以長。人主無私,賞者有功!

    越王曰:“善。今歲比熟,尚有貧乞者,何也?”計倪對曰:“是故不等,猶同母之人,異父之子,動作不農(nóng)術(shù),貧富故不等。如此者,積負于人,不能救其前后,志意侵下,作務(wù)日給,非有道術(shù),又無上賜,貧乞故長久!

    越王曰:“善。大夫佚同若成,嘗與孤議于會稽石室,孤非其言也。今大夫言獨與孤比,請遂受教焉。”計倪曰:“糴石二十則傷農(nóng),九十則病末。農(nóng)傷則草木不辟,末病則貨不出。故糴高不過八十,下不過三十。農(nóng)末俱利矣。故古之治邦者,本之貨物,官市開而至。”越王曰:“善。”計倪乃傳其教而圖之,曰:“審金木水火,別陰陽之明,用此不患無功!痹酵踉唬骸吧啤慕褚詠,傳之后世,以為教!蹦酥浞,治牧江南,七年而禽吳也。

    甲貨之戶曰粢,為上物,賈七十。乙貨之戶曰黍,為中物,石六十。丙貨之戶曰赤豆,為下物,石五十。丁貨之戶曰稻粟,令為上種,石四十。戊貨之戶曰麥,為中物,石三十。己貨之戶曰大豆,為下物,石二十。庚貨之戶曰穬,比蔬食,故無賈。辛貨之戶曰菓,比蔬食,無賈。壬癸無貨。(《越絕書·越絕計倪內(nèi)經(jīng)》)

    從前,越王句踐剛剛從吳國做奴仆返回時,想要洗雪恥辱,吞并吳國。就向計倪求教說:我想要討伐吳國,但又恐不能取勝。吳國山高林密,不知敵軍隱藏在何處。西面靠近江,東面則是一望無際的大海。江海交錯匯集,浪高水急,日夜不停。浩瀚無垠的大海,早晚潮漲潮落,巨浪滔天,聲響勝過雷霆。巨浪撲來時,船只不能互相救援。不知道命系與誰。想到海戰(zhàn)攻戰(zhàn)的辛苦和慘重損失,時時使我痛哭流涕不止。所以并不是不想討伐,而是到時不知敵方弱點所在,算計不成而失敗,唯恐到時一死以謝天下都仍難辭其咎。與敵人硬碰硬,則實力懸殊,勝負難料!現(xiàn)在,大小城邦雖然已經(jīng)做了準備,糧食也已經(jīng)收割完。但是田野里沒有堆積的谷物,糧倉里空著,沒有儲備。就怕路途遙遠,交通不便,我軍往返勞頓于后勤糧食的運輸。

    我知道先生精通天地四時,怕勞而無功。所以向先生求教。計倪回答:這肯定是不行的。出師遠征敵國,必須先積蓄糧食、錢財、布匹。如果不先積蓄糧食,到了戰(zhàn)場的時候,士兵缺糧饑餓,就容易受傷。饑餓將使動作遲緩,眼花耳昏,抬不動武器;進退緩慢。饑餓和飽食軍隊的區(qū)別,相差千萬里。饑餓的士兵弓弩都拉不滿,命中率大減,殺傷力大減。被敵軍看見,將被猛攻。就像惡狗趕羊一樣。后面的部分將被殺死,前面的部分將亂而自踐踏傷,能逃出者少。同是與敵人交戰(zhàn),為何受到戰(zhàn)敗的禍害,其實不是上天不保佑,而是人主將帥的過錯。傾其全國兵力連年在外作戰(zhàn),一旦失敗,將國土淪喪,將士尸橫遍野。越王說:好,請問如何才能打敗吳國呢?我聽說先生通曉天道劫運,使萬物兼容并蓄,各盡其所長,我想知道怎么進行,以作為基本治理原則,你可以拿它來教我。我時常記著,不敢忘記。計倪回答:萬事萬物均有陰陽盛衰的變化趨勢,就是事物"妖祥"之兆,抓住了它,就掌握了事物吉兇變化的規(guī)律,再說人一生的時間、力量有限,既然自然規(guī)律如此,人就只有積極順應(yīng)變化趨勢而做準備了。積蓄實力應(yīng)對困難。人有生老病死,貧窮、富貴、健康、疾病,平時不為事件發(fā)生時做準備,等到事件發(fā)生時,就只有聽天由命了。大王應(yīng)采取泰然自若的態(tài)度,不急不燥,靜靜觀察時機。在時機到來時,匡正應(yīng)該糾正的事物,確定應(yīng)該肯定的事物。

    先減免百姓的賦稅,還富于民。積極引導(dǎo)并獎勵農(nóng)耕。問候、扶持、救助遭遇天災(zāi)人禍的人民。讓百姓集中力量耕織,同時清除百姓的禍害,避免自然造成的損失。讓田野得到開墾,糧倉里堆滿糧食,百姓殷實富庶。不要讓百姓沒有事情做,荒費人力物力,而吃不飽穿不暖。最后誘發(fā)變亂。只有國家富強了,百姓富裕了,才能有力量應(yīng)對各種自然災(zāi)害。軍隊沒有出征的時候,積極訓(xùn)練;而一旦遇到戰(zhàn)事的時候,則有完整精良的裝備和戰(zhàn)斗力。這樣敵人因驕傲而懈怠,沒有充足的準備和訓(xùn)練。而日漸散失戰(zhàn)斗力。而我方則正好相反,日漸強勝。這樣戰(zhàn)爭一旦爆發(fā),我方就處于上風(fēng),占據(jù)了有利的條件。

    大王一定還記得會稽之敗,應(yīng)該謹慎那樣的情形不能再有了。請大王明鑒。我曾經(jīng)向大王建議為國理財之術(shù)。大王不采納我的建議,所以我就沒有再堅持。我國就地理而言處于吳國、楚國和百越之間,憑借與三地接壤的地理條件。所以天下形勢如有任何變化,都能很容易的知道。我聽說大王親自下田耕作、大王夫人親自紡織布匹為天下做榜樣,這樣稱不上是什么聰明的辦法,只能收示范和一時之效。遇到天災(zāi)人禍就不行了,遇到災(zāi)禍就要順其發(fā)展規(guī)律進行糾正和扶持。知道天災(zāi)人禍發(fā)生的必然性,就要依勢儲備。知道了這兩方面,我們就能從事物表象露出的倪端,事物的基本性質(zhì),矛盾對立的各方面,來預(yù)知推測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臣聽說,從前炎帝擁有天下,后來由黃帝繼承。

    黃帝得以擁有天下,在于一方面遵從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另一方面促使天下各種事物和諧發(fā)展,各盡所長。所以少昊治理西方時,有蚩尤輔助,提倡運用金的力量;玄冥治理北方時,有白辨輔助,提倡運用水的力量;太皞治理東方時,有袁何輔助,提倡運用木的力量;祝融治理南方時,有仆程輔助,提倡運用火的力量;后土治理中央時,有后稷輔助,提倡運用土的力量。如果治理天下,就要向圣賢學(xué)習(xí)。因此,換作是我來輔助大王的話,就要遵從天下萬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利用其力量為大王的事業(yè)盡力。大王如果使用我的方法和計謀,進可成就統(tǒng)一天下的帝王功業(yè),退可為亂世之英雄霸主。大王覺得怎么樣呢?

    越王說:請你告訴我實施的重點。計倪回答:月亮每十二年為一周期,當其周期循環(huán)之時,大地上事物也會相應(yīng)的發(fā)生變化。月亮處于金星的三年中,大地就豐收;處于水星的三年中,就會遭遇災(zāi)禍;處于木星的三年中,就會收獲平平;處于火星的三年中,就會遇到旱災(zāi)。所以,能幫我們安然度過災(zāi)禍的,是平時充足的準備;有了好的收成和環(huán)境,要好好利用。不要荒費機會和時光,更要為將來的困境做好準備。當然,所以的這些,將取決于萬事萬物的自然變化,所有的機遇和困境都只是暫時的。

    它周而復(fù)始,既不會停止,也不會不做停留。從事情決策的方面講,第一是要有堅韌不拔的決心,第二就是依據(jù)自然事物的變化規(guī)律。世間物品的價值是由其數(shù)量和需求量決定的,所以人們總是追求稀少的物品,越是稀少的,就越貴,并且隨準備其數(shù)量的增長而價值不斷下跌,最后直至不值錢。因此,我們就可以利用這樣的自然規(guī)律,天下大旱的時候,積緒買入舟船;而天下遭水災(zāi)的時候積緒買入木車。在事物需求還沒有來到且價值不高的時候,買入;在需求來到,就可以賣出,獲取高額利潤。

    自然的周期是每隔六年一次豐收,每隔六年一次持平,十二年一次饑荒。如果處理不好,人民就會對你的統(tǒng)治沒有信心,離你而去。所以古代的圣人由于能早早的預(yù)知自然界的變化,所以預(yù)先做好準備。因此,商湯的時候,天下接連大旱七年,但是老百姓沒有因此被餓死的;夏禹的時候,天下接連九年遭遇洪水,而老百姓沒有流離失所的。之所以這樣,在于他們的君主能夠了解學(xué)習(xí)事物本來面目和發(fā)展趨勢,然后任用有才能的人,駕駛車子來往四方,運送救災(zāi)物資。如果不學(xué)習(xí)這些,哪怕是方圓一百公里發(fā)生災(zāi)禍,你無力救助百姓于災(zāi)禍之中。古代的圣人,他們的決策、選擇沒有哪個不是高瞻遠矚,利國利民的。因為他們的出發(fā)點并非是為了他們自己,正因為這樣,所以他們能取得天下。根據(jù)百姓的缺乏和盈余,幫助和誘導(dǎo)他們進行生產(chǎn),積累財富。這樣一來,諸侯爭相學(xué)習(xí),遵守國家的法律紀錄,任用有才能的人。

    幫助他們各自成就一番事業(yè),從而靠這些人的功業(yè)成就諸侯的功業(yè)。而大王又靠諸侯的功業(yè)成就統(tǒng)一天下的大業(yè)。這樣就可以富國強兵而不衰弱了。群臣沒有不恭敬、貪欲放縱,所有行為都合乎道德規(guī)范。不關(guān)注研究事物的性質(zhì)屬性和發(fā)展趨勢,又不任用有才能的人。責(zé)罰直言進諫的大臣,就會國貧兵弱,嚴刑峻法繁多。大臣驕縱犯上,只會奉承主上,不行德政。忠心為國者反遭懲罰,以刑罰代替德政。這樣,即使國家有了有能力的大臣,也不會給主上出謀劃策,只會順著主上的心意走。不僅國家如此,百姓家中也是如此。

    越王說:好,你憑什么使我們通過努力和時間來創(chuàng)造豐富的物質(zhì)財富。計倪回答:每個人都不一樣,積極向上、努力學(xué)習(xí),就有好的結(jié)果和智慧知識;貪圖享樂、不思進取就只會任性放蕩,一事無成。桂圓樹上結(jié)桂圓,梧桐樹上長桐籽,先天聰明,家道富裕了,不積極努力學(xué)習(xí),辛苦勞作,其結(jié)果就未必一直家道富裕,事業(yè)有成。先天憨直,家里貧窮的,如果努力學(xué)習(xí)、辛苦勞作。未必就一輩子貧窮,蠢笨一生。所以,圣明的天子任用人才,不苛全求備,而是任用他們的長處。努力的人,日漸成長,不努力的人,日漸后退。做天子的人要大公無私,賞罰分明。

    越王說:好,有什么方法來判斷從而知道事物吉兇變化的規(guī)律。計倪回答:有的,天下的萬事萬物均有利與害兩方面,并且在不斷的運動變化著。各種事物廣泛的矛盾和聯(lián)系著,就像生物學(xué)家說的生物鏈環(huán)境一樣;ハ啻龠M,又互相制約著。五行學(xué)說,就是解釋這種現(xiàn)象的高度抽象的哲學(xué)思考和解釋?此撇幌嚓P(guān)單任何單一事物都與其它很多事物有機的聯(lián)系著。打破這個平衡,將使某一環(huán)節(jié)沒有了制約,就會使自然界失調(diào)。像現(xiàn)在的大量消滅蛇、青蛙導(dǎo)致蚊子和老鼠猖絕無法控制一樣。因此說,順應(yīng)自然規(guī)律就會有好的結(jié)果。反過來就要遭殃。所以,圣明的天子,能知道其不利的地方,而居處于有利的位置。從而利用他們有利于自己的地方而避免使用它們不利的地方。不管什么事,必須要遵從自然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分析其主要的矛盾。如果違反客觀規(guī)律辦事,什么事都不會有成功的。有的人認識不到人的力量的渺小和有限,想憑一己之力改變自然規(guī)律,結(jié)果就是無數(shù)次的失敗,甚至葬送了生命。

    越王說:好,請告訴我實行的方法。計倪回答:按照自然變化,及市場缺乏多寡。預(yù)備貨物,等待時機。這樣,因為市場需求還沒有來,所以買入價格底。等到時機來時,就可以賺取幾倍,十幾倍的厚利。根據(jù)市場的變化規(guī)律,通過買進與賣出,先于別人,就能很快聚集起財富。

    越王說:好,那么今年豐收,為什么還有貧困和討飯的人呢?計倪回答:因為人和人不一樣,哪怕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勤勞程度不一樣,就會貧富不均。為什么呢?不積極努力,當然落后于別人,沒有辛勤的儲蓄,遇到了難題就無法解決。精神意志低到了極點,莊稼聽天由命,又沒有特別的種植技術(shù),又沒有大王的賞賜,所以長久的貧困是必然的。

    越王說:好,你這樣與我在里掏心的商討國家大事,我一定不會忘記的。你只與我說這些,我一定不負所望。請你教我該怎么辦。計倪回答:用一石二十的價格向百姓收買糧食,就會傷害農(nóng)民的積極性;用一石九十的價錢賣糧食給商人,就會傷害經(jīng)商的動力。農(nóng)民沒有了積極性,稻田里的農(nóng)作物就沒有人管理,商人沒有了動力,就不買賣貨物。所以,糧食出售價不宜高過八十,收購價不低于三十。這樣對農(nóng)民和商人都有利。所以從古到今,做買賣經(jīng)商的人,都是先用本錢購買市場需要的物資,到市場進行交易。以賺取利潤。越王說:好。計倪于是就教越王說:判斷事物的屬性,利害的各方面。憑著這樣來駕馭事物,不怕不成功。越王說:好。從今天開始,就成為傳統(tǒng),進行實踐。讓后人參考學(xué)習(xí)。越王因為聽從了計倪的建議,用他的方法治理國家,只用了七年就滅了吳國。

    陰謀

    越王勾踐十年二月,越王深念遠思侵辱于吳,蒙天祉福,得越國。群臣教誨,各畫一策,辭合意同,句踐敬從,其國已富。

    今譯:

    越王勾踐十年二月,越王回憶起以前因與吳國交戰(zhàn),戰(zhàn)敗求和。在吳國受羞辱的日子。幸運的是,得到上天的眷顧,使自己能夠返回越國。得到大臣們積極出謀獻策和輔佐,而越王對于大臣的所獻的計謀,沒有一個不認真考慮的。只要是有用的,可以實施的。都一一照辦了。于是,越國越來越富強了。

    反越五年,未聞敢死之友;蛑^諸大夫愛其身、惜其軀者,乃登漸臺,望觀其臣有憂與否。相國范蠡、大夫種、句如之屬儼然列坐,雖懷憂患,不形顏色。

    今譯:

    回到越國已經(jīng)五年了,沒有看到想討伐吳國為越王洗雪恥辱的大臣。是不是大臣們愛惜他們的生命和榮華富貴。于是,把大臣們指集到淮陽宮,來觀察大臣們是不是憂國憂民。相國范蠡、大夫文種整齊的做在也其中,表面上一點都看不出急于報仇雪恨的樣子來。

    越王即鳴鐘驚檄而召群臣,與之盟,曰:“寡人獲辱受恥,上愧周王,下慚晉、楚。幸蒙諸大夫之策,得返國修政,富民養(yǎng)士。而五年未聞敢死之士、雪仇之臣,奈何而有功乎?”群臣默然,莫對者。越王仰天嘆曰:“孤聞:u2018主憂臣辱,主辱臣死。u2019今孤親被奴虜之厄,受囚破之恥,不能自輔,須賢任仁,然后討吳。重負諸臣,大夫何易見而難使也?”

    今譯:

    越王于是命人敲鐘并發(fā)布圣旨召集大臣一起來商議,說:我受到吳國的羞辱,上對不起周王,下沒有臉面對晉、楚國的各國諸侯。承蒙各位的出謀劃策,得回到祖國并積極治理國家,已經(jīng)準備了五年了,人民富裕了,士兵強悍了。在這五年里,沒有聽到有誰想要報仇雪恨。難道真的沒有人為我分憂嗎?大臣們還是不說話,沒有什么反應(yīng)。越王于是仰天長嘆,我聽說讓大王憂慮,是做大臣的恥辱;而大王遭到侮辱,從臣子的應(yīng)該自盡以謝天下。現(xiàn)在,我親自遭受被俘虜?shù)臑?zāi)難,遭受被囚的恥辱。沒有辦法,需要借助各位精英人才的幫助,討伐吳國,洗雪恥辱。各位都是我為之托付國家的國家重臣,難道真是看到困難和危險就放棄不做?

    于是計倪年少官卑,列坐于后,乃舉手而趨,蹈席而前進曰:“謬哉!君王之言也。非大夫易見而難使,君王之不能使也!痹酵踉唬骸昂沃^?”計倪曰:“夫官位、財弊、金賞者,君之所輕也;操鋒履刃、艾命投死者,士之所重也。今王易財之所輕,而責(zé)士之所重,何其殆哉!”

    今譯:

    于是,因為年輕官職小而坐于最后的計倪,舉著手走向前說:不是這樣的!不是大臣們看到困難和危險就放棄不做,而是時機不到,大王不能那樣做。越王說,為什么?計倪回答:官位財幣金賞,這些是大王所輕視的;操鋒履刃、沖鋒陷陣、赴湯蹈火,這些是群臣所重視的。今天大王吝財之所輕而責(zé)臣之所重,豈不是很荒謬嗎?

    于是越王默然不悅,面有愧色,即辭群臣,進計倪而問曰:“孤之所得士心者何等?”

    今譯:

    于是,越王不高興了并且沉默起來,臉上出現(xiàn)了羞愧的神色,隨即讓大家退朝,單獨問計倪:我如何能得大臣們的心。

    計倪對曰:“夫君人尊其仁義者,治之門也。士民者,君之根也。開門固根,莫如正身。正身之道,謹左右。左右者,君之所以盛衰者也。愿王明選左右,得賢而已。昔太公,九聲而足,磻溪之餓人也,西伯任之而王。管仲,魯之亡囚,有貪分之毀,齊桓得之而霸。故《傳》曰:u2018失士者亡,得士者昌。u2019愿王審于左右,何患群臣之不使也?”

    今譯:

    計倪回答:“君主尊崇仁義的,是治理天下的方法。大臣和百姓則是君主治理天下的根本所在。君主是否得道,國家是否能夠興旺,關(guān)鍵在于大王是否能明選左右,任賢使能。在古代,太公乃囗溪之畔的饑餓之人,西伯任用他而得以王天下;管仲,此人是魯國逃亡的囚徒,又有貪財?shù)牟缓妹暎R桓公得到他而能稱霸諸侯!蹲髠鳌吩唬簎2018失士者亡,得士者昌u2019。愿大王審視左右,任人是否得當?”

    越王曰:“吾使賢任能,各殊其事。孤虛心高望,冀聞報復(fù)之謀。今咸匿聲隱形,不聞其語,厥咎安在?”計倪曰:“選賢實士,各有一等。遠使以難,以效其誠;內(nèi)告以匿,以知其信;與之論事,以觀其智;飲之以酒,以視其亂;指之以使,以察其能;示之以色,以別其態(tài)。五色以設(shè),士盡其實,人竭其智。知其智,盡實,則君臣何憂?”

    今譯:

    越王覺得計倪之言,不無道理,可是又覺得在任賢使能上也沒有什么疏漏之處,于是問計倪道:“在選才用賢上,職責(zé)清楚,都能勝任,我本來對他們寄托厚望;接而,今天卻都躲著藏著,都不說話了,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選才用賢,可以通過各種辦法進行考察:把人派到遙遠的地方辦事能知道一個是否忠誠;與人暗地里策劃某些秘密,就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人是否守信;突然向一個人提問,可以觀察他的機智;讓一個人喝醉了酒,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定力。一直讓人做冗雜的工作,可以看出他有沒有臨變不亂的才能;用女色試探他,可以觀察一個人的節(jié)操。用這五種辦法考察大臣到底有幾斤幾兩,是上智還是下愚,是草包還是英雄,是酒囊飯袋,還是智勇雙全,就能鑒別得一清二楚。

    越王曰:“吾以謀士效實、人盡其智,而士有未盡進辭有益寡人也!庇嬆咴唬骸胺扼幻鞫獌(nèi),文種遠以見外,愿王請大夫種與深議,則霸王之術(shù)在矣。”

    今譯:

    越王說:我已經(jīng)做到了量長而用,讓大家人盡其財,但今天仍然沒有讓我消滅吳國,報仇雪恨的好計策教我。計倪回答:范蠡長于軍事外交方面,設(shè)計謀劃,當機立斷,依陰陽演變之常法,順天地普存之法則。而文種則熟悉使四境之內(nèi),耕織之事,務(wù)必使百姓不誤農(nóng)時,樂于其業(yè)。希望大王與他們商議,他們必有好的計策獻給大王。剛才這種大班哄的辦法,是不容易得到深謀遠慮大臣的真知灼見。

    越王乃請大夫種而問曰:“吾昔日受夫子之言,自免于窮厄之地。今欲奉不羈之計,以雪吾之宿讎,何行而功乎?”大夫種曰:“臣聞:u2018高飛之鳥,死于美食;深川之魚,死于芳餌。u2019今欲伐吳,必前求其所好,參其所愿,然后能得其實!

    今譯:

    越王于是召范蠡和文種說:過去在臣吳之時,多虧相國之計,使寡人免于斧鉞加身;今天有何計策,能使越國盡快報仇雪恥呢?文種回答:我以前聽說,高飛之鳥,死于美食;深泉之魚,死于芳餌,F(xiàn)在要討伐吳國,必須先投其所好,遂其心愿。這就叫做:將欲取之,必先與之。民間俗話說: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就是這個道理。

    越王曰:“人之所好,雖其愿,何以定而制之死乎?”大夫種曰:“夫欲報怨復(fù)讎、破吳滅敵者,有九術(shù)。君王察焉?”

    今譯:

    越王說:“投其所好,遂其心愿,如何采取措施而置之于死地?”文種回答:“想報仇雪恥,伐吳滅吳,有九術(shù)可行,大王愿意聽嗎?”

    越王曰:“寡人被辱懷憂,內(nèi)慚朝臣,外愧諸侯,中心迷惑,精神空虛。雖有九術(shù),安能知之?”大夫種曰:“夫九術(shù)者,湯、文得之以王,桓、穆得之以霸。其攻城取邑,易于脫屣。愿大王覽之!狈N曰:“一曰:尊天事鬼以求其福。二曰:重財幣以遣其君,多貨賄以喜其臣。三曰:貴糴粟槁以虛其國,利所欲以疲其民。四曰:遺美女以惑其心,而亂其謀。五曰:遺之巧工良材,使之起宮室,以盡其財。六曰:遺之諛臣,使之易伐。七曰:強其諫臣,使之自殺。八曰:君王國富而備利器。九曰:利甲兵以承其弊。凡此九術(shù),君王閉口無傳,守之以神,取天下不難,而況于吳乎?”越王曰:“善。”(《吳越春秋·句踐陰謀外傳》)

    今譯:

    越王說:我被羞辱,在內(nèi)無顏面對大臣,在國家上則不敢面對諸侯,心中迷惑,精神空虛,愁不思飯,恥不安眠,最想聽的,就是你們的計謀。文種說:此九術(shù),即使商湯周文王得到,也可以奪取天下;就是齊桓公、秦穆公得到,也可以稱霸諸侯。此九術(shù),攻城奪陣,易如反掌,殺伐擒敵,就像脫鞋子一樣簡單。請大王聽我說。一是尊天地敬鬼神,以祈求它們賜福;二是用奇珍異寶迷惑其君王,多用巨額財富行賄收買他們重要的大臣;三是高價購買他們的糧食來降低其儲備,根據(jù)他們的喜好賣給他們東西來消耗他們的民力;四是送給他們美女、用來迷惑他們君王,擾亂他們的計謀;五是選取能工巧匠,幫他們建浩大工程,以消耗他們的財富;六是幫助阿諛奉承之輩當上他們的官,讓我們?nèi)菀坠ゴ蛩麄;七是過分夸贊尊重他們有能力忠心的大臣,讓君主(出于疑心)自己除掉他們;八是使我們國家國家富強準備精良的武器;九是積極訓(xùn)練軍隊士兵,等待敵人有機讓我們所乘。越王說:說的好,就這么辦。

    富國

    十一年,越王深念永思,惟欲伐吳,乃請計倪,問曰:“吾欲伐吳,恐不能破,早欲興師,惟問于子!庇嬆邔υ唬骸胺蚺d師舉兵,必且內(nèi)蓄五谷,實其金銀,滿其府庫,勵其甲兵。凡此四者,必察天地之氣,原于陰陽,明于孤虛,審于存亡,乃可量敵!

    今譯:

    十一年,越王越來越想迫切的想討伐吳國。于是,向計倪請教說:我想討伐吳國,但又恐怕不能取勝,想早點起兵,所以向你請教。計倪回答:大王要想起兵討伐吳國,必須先要準備充足的糧食,有充足的錢幣儲備,堆滿了糧蒼和銀庫,當打仗的時候,可以用錢糧來激勵士兵。要做到這些,必須要知道自然客觀規(guī)律的變化,鼓勵生產(chǎn),積累財富。當準備充足以后,就可以考慮準備進攻敵人了。

    越王曰:“天地、存亡,其要奈何?”計倪曰:“天地之氣,物有死生。原陰陽者,物貴賤也。明孤虛者,知會際也。審存亡者,別真?zhèn)我病!?/p>

    今譯:

    越王說,如何能順應(yīng)客觀規(guī)律,做到富國強兵。計倪回答:要知道自然客觀規(guī)律,必須要一分為二的看待事物。事物都有利害兩方面?陀^規(guī)律是,事物隨著客觀規(guī)律變化也會產(chǎn)生貴賤不變化。知道了這些的人,知道如何辨別、防范并利用它們成全我們。

    越王曰:“何謂死生、真?zhèn)魏?”計倪曰:“春種八谷,夏長而養(yǎng),秋成而聚,冬畜而藏。夫天時有生而不敷種,是一死也。夏長無苗,二死也。秋成無聚,三死也。冬藏?zé)o畜,四死也。雖有堯、舜之德,無如之何。夫天時有生,勸者老,作者少,反氣應(yīng)數(shù),不知厥理,一生也。留意省察,謹除苗穢,穢除苗盛,二生也。前時設(shè)備,物至則收,國無逋稅,民無失穗,三生也。倉已封涂,除陳入新,君樂臣歡,男女及信,四生也。夫陰陽者,太陰所居之歲,留息三年,貴賤見矣。夫孤虛者,謂天門地戶也。存亡者,君之道德也!

    今譯:

    越王說:什么是利害,如何辨別呢?計倪回答:春天播種農(nóng)作物,夏天農(nóng)作物成長,秋天收獲糧食。冬天將糧食收藏起來。到了該播種莊稼的時候,不播種就是第一種禍害。到了夏天,田里沒有禾苗長大。是第二種禍害。到秋天沒有收獲,是第三種禍害。冬天沒有糧食收藏是第四種禍害。如果這樣,雖然有堯、舜的才能仁德,也無可奈何了。到了耕種播種的時節(jié),根據(jù)自然規(guī)律耕種,是第一種利益。留意田里的莊稼,積機管理,除卻禾苗,讓禾苗長德更好,是第二種利益。在該耕種的時候積極耕種,到了秋天,才有糧食的豐收。國家沒有拖欠的賦稅,百姓沒有錯過收割的糧食,這是第三種利益。糧倉和府庫沒有損壞,并且已經(jīng)封存,隨時清除更新陳舊的糧食。君臣和諧相處。人口迅速繁衍,這是第四種利益。知道陰陽變化的人,在百姓遭到災(zāi)禍的時候,減免賦稅。就能讓百姓都富裕起來。知道人情變化的人,積極引導(dǎo)百姓,人人崇尚道德。

    越王曰:“何子之年少于物之長也?”計倪對曰:“有美之士不拘長少!痹酵踉唬骸吧圃!子之道也!蹦搜鲇^天文,集察緯宿,歷象四時,以下者上,虛設(shè)八倉,從陰收著,望陽出糶,筴其極計,三年五倍,越國熾富。句踐嘆曰:“吾之霸矣。善!計倪之謀也!保ā秴窃酱呵铩ぞ溘`陰謀外傳》)

    今譯:

    越王說:有才能的人才是不是一定要年紀大的。計倪回答:有才能人并不一定是年紀大的人。越王說:對啊!你說得對。于是,注意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上下齊心。內(nèi)修政治,外交于諸侯。只用了三、五年,越國就國富民強起來。越王長嘆:我國之所以有今天,全靠計倪的計策。

    雜錄

    計然曰:“知斗則修備,時用則知物,二者刑,則萬貨之情可得而觀已。故歲在金穰、水毀、木饑、火旱(王充《論衡·明雩篇》引作u2018太歲在子,水毀、金禳、木饑、火旱u2019與《史記》引小異。)。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物之理也。六歲穰,六歲旱,十二歲大饑。夫糴,二十病農(nóng),九十病末。末病則財不出,農(nóng)病則草不辟矣。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則農(nóng)、末俱利。平糶齊物,關(guān)市不乏,治國之道也;,務(wù)完物,無息幣。

    以物相貿(mào)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無敢居貴。論其有余不足,則知貴賤。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財幣欲其行如流水。”(《史記·貨殖列傳》)

    五谷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也。是故,無道之君,及無道之民(案《太平御覽》引“民”作“臣”。),皆不能積其盛有余之時,以待其衰不足也。(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卷三,歐陽詢《藝文類聚》卷八十五,《太平御覽》卷八百三十七引并同,《文選·張平子?xùn)|京賦》注引首二句。《永明二年策秀才文》注。)東方多黍,南方多稷,西方多麻,(案《初學(xué)記》引作“東方多稻,西方多麥”)北方多菽,中央多禾,五土之所宜也,各有高下(案《太平御覽》八百三十八引作“南方多稷”,又“五土之所宜也”句卷三十六引“夫地有五土之宜,各有高下”)。高而陽者多豆,下而陰者多五谷。(徐堅《初學(xué)記》二十七,《太平御覽》八百三十八)

    天者,陽也,規(guī)也。地者,陰也,矩也。(《文選·東京賦》注)

    度如環(huán)無有端,周回如循環(huán),未始有極。(《文選·張茂先勵志詩》注引《范子》)

    日行天,日一度,終而復(fù)始,如環(huán)之無端。(《北堂書鈔》一百四十九,《太平御覽》三,吳淑《事類賦》注一)

    日者,火精也;火者,外景。日主晝居。晝而為明處,照而有光。(《初學(xué)記》一,《太平御覽》三)

    日者,太陽之精。(《北堂書鈔》一百四十九)

    月行疾,二十九日、三十日間一與日合,取日之度,以為月節(jié)。(《太平御覽》四)

    月者,水之精也;水者,內(nèi)景。月主夜居。夜為明,夜者紀也,紀者內(nèi)也。紀度而成數(shù)。(《北堂書鈔》一百五十兩引,《開元占經(jīng)》十一,《太平御覽》四)

    日者,寸也;月者,尺也。尺者,紀度而成數(shù)也;寸者,制萬物陰陽之短長也。(《太平御覽》三!稄V韻·入聲·十月》注引“月者,尺也”二句)

    風(fēng)為天氣,雨為地氣。風(fēng)順時而行,雨應(yīng)風(fēng)而下,命曰天氣下、地氣上,陰陽交通,萬物成矣。(《太平御覽》十)

    德取象于春夏,刑取象于秋冬。(《初學(xué)記》三,《白帖》三,《太平御覽》二十三)

    《周髀》云:“冬至三光微,夏至三光盛!保ā短接[》二十三)

    掩目別黑白,雖時時一中,猶不知天道也。論陰陽有時誤中耳。(《意林》一,《太平御覽》三百六十六)

    范子問:“何用九宮?”計然曰:“陰陽之道,非獨一物也!保ā兑饬帧芬唬

    圣人之變,如水隨形。形平則平,形險則險。(《意林》一,《太平御覽》四百一)

    古者,庶人老耆而后衣絲,其余則麻枲而已,故曰布衣。今富者綺繡羅紈,素綈冰錦也。繡細文而出,齊,上價匹二萬,中萬,下五千也。(《初學(xué)記》二十七,《太平御覽》八百十五)

    人受命于天地變化而生:一月而膏。二月而脈。三月而胚,謂如水胞之狀。四月而胎,謂如水中鰕[蟲麻]胎也。五月而筋。六月而骨,謂血氣變?yōu)槿,肉為脂,脂為骨也。七月而成形。八月而動。九月而躁。十月而生。(李石《續(xù)博物志》)

    范子曰:“請問九田,隨世盛衰,有水旱貴賤。愿聞其情!庇嬋辉唬骸爸T田各有名,其自一官起始以終九官,所以設(shè)諸田、差高下。始進退也。假令一值錢百金,一值錢九百,此略可知從畝一至百畝,直是大之極也!保ā短接[》八百二十一)

    千里馬必有距虛。(《文選·卷三十四·枚叔七發(fā)》注引《范子》)

    范蠡乘偏舟于江湖。(《后漢書·隗囂傳》注引《計然》)

    天者,變化、行精器者也。令者,謂暴風(fēng)雨霹靂也。(《開元占經(jīng)》一百二)

    爭者,事之末。(白居易《六帖》引范蠡曰)

    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太平御覽》一百八十九)

    范子曰:“堯、舜、禹、湯,皆有預(yù)見之明,雖有兇年而民不窮!蓖踉唬骸吧。”以丹書帛置之枕中,以為國寶。(《齊民要術(shù)》三,《太平御覽》七百七)

    立夏,九十一日;立秋,涼風(fēng)行,萬物始實,白露降,畢極寒成也。(《北堂書鈔》一百五十二)

    注:最后一篇《雜錄》內(nèi)容與以上內(nèi)容大部分重疊,所以沒有翻譯。

    人物關(guān)系

    徒弟:范蠡

    TAGS: 語言
    名人推薦
    • 沃登克里弗塔
      沃登克里弗塔是出生于塞爾維亞的美國科學(xué)家尼古拉·特斯拉設(shè)計的一座無線電能傳輸塔。又稱作特斯拉塔。但由于在建造中遇到了財政問題,該塔被拆除。
    • 何紅
      何紅:資深記者、資深調(diào)查記者、媒體資深策劃人;聯(lián)合國文化總署中國執(zhí)委會理事、聯(lián)合國藝術(shù)家收藏家聯(lián)合會副主席、著名書畫藝術(shù)家、國家一級美術(shù)師徐悲鴻再傳弟子量子...
    • 盧戇章
      盧戇(zhuàng)章,漢語拼音文字首倡者。字雪樵, 福建同安人,清末學(xué)者。創(chuàng)制中國切音新字,中國文字改革的先驅(qū)。
    • 折可存
      折可存(1096年——約1126年)字嗣長,府州(今陜西府谷)人。折氏世居府州,為一方豪強大族。據(jù)《宋史·折德扆傳》載:“自晉、漢以來,獨據(jù)府州,控阨西北,中國賴之...
    • 雁門薩氏
      雁門薩氏是中國的一個以薩為姓氏的家族,為福建福州的名門望族。雁門薩氏發(fā)祥于西域色目人“答失蠻氏”,其家族的薩都剌生于山西雁門,受元朝賜薩姓。1333年薩都剌之侄...
    • 凈土真宗
      "凈土真宗"的意思是"凈土教理的精髓"。這原不是一個宗派的名稱,因親鸞的意圖不是要創(chuàng)立一個新宗派。他的目的只是要把印度、中國及日本七位高僧所...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