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李筌在人事方面也有他的獨到見解。除主張任賢使能、知人善任,且須“貴功賞勞”外;又將人才分為“通才”和“偏才”兩種。稱“英不能果敢,雄不能智謀”者為“偏才”;“能柔能剛,能翕能張,能英而有勇,能雄而有謀,圓而能轉(zhuǎn),環(huán)而無端,智周乎萬物,而道濟(jì)于天下”者為“通才”!巴ú拧笨蔀椤按髮④姟保瑸椤叭酥久,國家安危之主”,當(dāng)慎重加以選擇。又強調(diào)“任才之道”,要任其所長,各有所用:“計謀使智能之士;談?wù)f使辯說之士;離親間疏,使間諜之士;深入諸侯之境,使鄉(xiāng)導(dǎo)之士;建造五兵,使技巧之士;摧鋒捕虜,守危攻強,使猛毅之士;掩襲侵掠,使蹻捷之士;探報計期,使疾足之士;破堅陷剛,使巨力之士;誑愚惑癡,使技術(shù)之士!敝赋觥叭尾胖馈蹦耸玛P(guān)國家存亡之大事,必須鄭重從事。國家“得其道而興,失其道而亡”。這些思想至今仍有其一定的積極意義。 其著作有《〈陰符經(jīng)〉注疏》三卷,《驪山母傳陰符玄義》 《青囊括》各一卷,《太白陰經(jīng)》 《中臺志》 《閫外春秋》 《六壬大玉帳歌》各十卷,《孫子注》二卷等。
歷史故事
在盛唐道士中,以獨特的入世觀點著書立說,警戒世人的只有李筌一人而己。李筌由仕入道,坎坷異常,體世深刻,洞察時事,思辯敏銳,著書立說,立意新,措辭奇,尤其是以人定勝天的天道觀著稱于世,下開中唐柳宗元、劉禹錫天論觀的先河,在中國哲學(xué)思想發(fā)展史上有其重要的貢獻(xiàn)。
一 嵩山巖洞得《陰符》驪山老母說玄義:
李筌后居中岳少室山,好神仙之際道,常游歷名山,廣泛采納方術(shù)一日,在嵩山虎口巖,得《皇帝陰符經(jīng)》,素書朱漆,盛裝在玉匣中,上題:“太平真君二年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謙之藏諸名山,用傳同好”。由于傳本年代久遠(yuǎn),己經(jīng)糜爛,李筌抄寫下來,讀了數(shù)千遍,到底不解其義理。 后來西游,在驪山下遇一老母,頭頂挽著高髻四圍之發(fā)下垂,穿著襤褸,手扶拐杖,其形貌和一般老婦不同。她坐在路旁看著余火燃燒著一棵樹,于是自言自語地說:“火生于木,禍發(fā)必克!崩铙茉谝慌月牶笫煮@異,接著就問老母說:“這是皇帝陰符中的句子,老母是從哪里得來的?又從而提到它?”老母回荅說:“我接受此經(jīng)己經(jīng)是三元六周甲子了,你這位少年是從哪里得到的?”李筌恭恭敬敬地向老母叩了兩個頭,告訴了他所得到這本書的時間和地點。
老母說:“你這位少年的顴骨貫穿于生門,而命門齊于日角,血腦未減,心影不偏,德賢而好法,神勇而樂智,可真稱得上是我的弟子呵!然而,你四十五歲那年當(dāng)有大的危險!庇谑,便拿出丹砂書寫符箓一道,掛在拐杖一端,讓李筌跪下而接受了這道符。
老母坐在一塊大石上,給他筌講述《陰符經(jīng)》的義理說:“《陰符經(jīng)》總?cè)僮郑话僮盅菡f道,一百字演說法,一百字演說術(shù);上有神仙抱一之道,中有富國安民之法,下有強兵戰(zhàn)勝之術(shù),都是內(nèi)出心機,外合人事,觀其精微,黃庭八景不足以為玄;察其至要,經(jīng)傳子史不足以為文;任其巧智,孫吳韓白不足以為奇,非有道之士,不可使聞之。故至人用之得其通,賢人用之得其法,正人用之得其術(shù),識分不同也。如傳同好,必請齋而授之,有本者為師,無本者為弟子也。不得以富貴為重,貧賤為輕,違者奪紀(jì)二十本命,日誦七遍益心機加年壽,每年七月七日寫一本藏于名山石巖中,得加算久之!
老母說:“現(xiàn)在時間己到申時了,我有麥飯己經(jīng)做好,我們共同吃吧!庇谑,老母從袖里取出一個瓢,讓李筌到山谷中去取水,舀滿了,瓢忽然重有一百多斤,再努力往上拿,就是拿不上來,最后沉到泉中去了。等到李筌返回原處,己不見了老母,在原處只留下麥飯幾升罷了。李筌一下子吃完飯,從此也就不再吃飯了。
唐玄宗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李筌為江陵節(jié)度副使,御史中丞。李筌有將才大略,作《太白陰經(jīng)》十券,又著《中臺志》十卷。當(dāng)時,受到奸相李林甫的排劑,名位不顯揚,最后才入名山訪道去了,最后李筌的去向不得而知。
二 出世行為入世說議論高超透天機:
李筌是一位道教學(xué)者,在唐代道士中有其獨特的哲學(xué)思想體系,《黃帝陰符經(jīng)疏》 和《太白陰經(jīng)》就是具體表現(xiàn)他的哲學(xué)思想兩部作。
首先“虛靜至神”的天道觀。李筌主張“不神而能至神”,寂然虛靜的至道,是產(chǎn)生陰陽日月,三才萬物的總根源。他說“天圓地方,本乎陰陽,為至神矣!薄吧裾,妙而不測也。《易》日u2018陰陽不測為之神。u2019人但見萬物從陰陽日月而生,謂之曰神,殊不知陰陽日月從不神而生焉。不神者何也,至神也。言至道虛靜,寂然而不神,此不神之中,能生日月陰陽,三才萬物,種種滋榮而獲安暢,皆從至道虛靜中來,此乃不神之中而有神矣!
其次,順從自然的“盜機觀”。李筌認(rèn)為天地間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之氣,人們順五行之氣則生,逆五行之氣則死。人們必須主動地謹(jǐn)慎地去“盜竊”天機(五行生克制化的道理),即謂“盜機”,從而免禍得福,合天機不失,永遠(yuǎn)處于昌盛之境。他說:“人但能明化此五行制伏之道,審陰陽興廢之源,則而行之……則為福德之昌盛也!擞眯挠^執(zhí)五氣而行,睹逆順而不差,合天機而不失,則宇宙在乎掌中,萬物生乎身上,如此則吉無不利,與道出同游,豈不為昌乎?
第三,天人相分,人定勝天觀。李筌不同意天人感應(yīng),天人合一觀,而主張?zhí)烊讼喾,人定勝天說。他強調(diào)人應(yīng)該發(fā)揮主觀意志,去認(rèn)識天機,把握時機,運用人的權(quán)謀去竊盜天機而造福于人本身,在天人關(guān)系中人居主導(dǎo)地位。他說:“任賢使能,不時日而事利;明法審令,不卜筮而事吉;貴功賞勞,不禳祀而得福。無厚德而占日月之?dāng)?shù),不識敵之強弱而幸于天時,無智無慮而候于風(fēng)云,小勇小力而望于天福,怯不能擊而恃龜筮,士卒不勇而恃鬼神,設(shè)計不巧而任向背。凡天道鬼神,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索之不得,指虛無之狀不可以決勝負(fù),不可以制生死,故明將弗法而眾將不能己也!蛉缡,則天道于兵,有何陰陽哉?”這己明白地說戰(zhàn)爭勝負(fù)取決于人謀,而非天道鬼神。
第四,否認(rèn)地理環(huán)境決定人的勇怯觀。李筌列舉了長期以來人們認(rèn)人的勇與怯是由“地勢所生,人氣所受”不可改變的說法:“秦人勁,晉人剛,吳人怯場,蜀人懦,楚人輕,齊人多詐,越人澆薄,海岱之人壯,崆峒之人武,燕、趙之人銳,涼隴之人勇,韓魏之人厚!彼家灰蛔髁伺g。他說:“申屠之子敗于峣關(guān),杜洪之將北于巇水,則秦人何得而稱勁?吳王夫差兵于天下,敗齊于艾陵,長晉于黃池,則吳人何得而稱怯?蜀人懦,諸葛孔明撮巴蜀之眾,窺兵中原,身為僵尸而威加魏將,則蜀人何得而稱懦?楚人輕,項羽破秦,虜王離,殺蘇角,威加海內(nèi),諸侯俯伏莫敢窺視,則楚人何得稱輕?齊人多詐,田橫感受五百死士,東奔海島,及橫死同日而伏劍,則齊人何得而稱詐?越人澆薄,越王勾踐以殘亡之國,恤孤老之眾,九年滅吳,以弱攻強,以小取大,則越人何得而稱澆?燕趙之人銳,蚩尤敗于涿鹿,燕丹死于易水,王涿縛于薊門,公孫戮于上谷,則燕趙之人何得而稱銳?……”“所以勇怯在乎法,成敗在于智,怯人使之以刑則勇,勇人使之以賞則死。能夠移人之性,變?nèi)酥恼,在刑賞之間,勇之與怯,于人何有哉?”
他明白地說明了人的勇怯不是地理環(huán)境決定的,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人的勇怯可以轉(zhuǎn)化,想象的結(jié)果可以移轉(zhuǎn)。
理論思想
李筌的理論,基本上以先秦道家、前人道教學(xué)說為核心,并很好地融合了法家、兵家的思想為基礎(chǔ),構(gòu)造出自己的思想體系。 首先 李筌認(rèn)為“抱一”就是“復(fù)本”,“本”是最高的“道”,為“至道”!氨б粡(fù)本”就是體認(rèn)、領(lǐng)悟“至道”的性質(zhì)和功用,從而與“至道”融為一體。他強調(diào)修道者一定要了解“至道”,“陰陽生萬物,人謂之神,不知有至道,靜默而不神,能生萬物陰陽,為至神矣!保ā蛾幏(jīng)疏》)因此主張人們應(yīng)該動用道教的方術(shù),以靈明心通曉“盜機”之方法,將自己煉就成為無味無覺卻又像逐漸生長的嬰兒一樣,最終與“至道”合一,就可以窮達(dá)本源,掌握宇宙,逍遙成仙。
其次 李筌主張“以名法理國”,提倡“法治”,做到“按罪而制伏,按功而行賞”“賞無私功,刑無私罪”(《太白陰經(jīng)·刑賞》第九);同時要“任賢使能,不時日而事利;明法審令,不卜筮而事吉;貴功賞勞,不禳祀而得福!保ā短钻幗(jīng)·天無陰陽》第一)。
第三 “以權(quán)術(shù)用兵”的軍事思想。他的軍事基本理論點是:人的主觀努力是決定戰(zhàn)爭勝負(fù)成敗的主要因素。他用地理環(huán)境與人的關(guān)系作比喻:“天時不能佑無道之主,地利不能濟(jì)亂亡之國;地之險易,因人而險,因人而易!保ā短钻幗(jīng)·地?zé)o險阻》第二)。說明外部環(huán)境只起輔助作用,不可以過分仗恃;人的努力才是主要的。譬如“地利”只是“兵之助”,善用兵者可以利用各種地形擬訂作戰(zhàn)方案(李筌在著作中列舉了各種地理環(huán)境下的作戰(zhàn)要義),但最終成敗終究決定于人。同時,李筌也指出,沒有先天的人性,也沒有不變的勝負(fù),勇敢或懦弱,成功與失敗,都是可以通過主體的努力而互相轉(zhuǎn)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