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時期
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薩哈廉出生于遼東,是和碩禮親王代善的第三子,努爾哈赤在位的時候就因功受封為貝勒,參與議政。
天命十年(1625年),蒙古察哈爾部的林丹汗攻打科爾沁部,薩哈廉率領(lǐng)精騎五千親自前往救援,并為科爾沁部解圍。
天命十一年(1626年),薩哈廉跟從其父代善征討喀爾喀巴林部,接著討伐扎魯特部,兩場戰(zhàn)役都有戰(zhàn)功,被授為貝勒。
天聰時期
天聰元年(1627年),皇太極攻襲錦州、寧遠(yuǎn)時,薩哈廉帶傷作戰(zhàn),攻擊明朝塔山糧運時,薩哈廉大敗明軍兩萬人。攻打?qū)庍h(yuǎn)明總兵滿桂的時候,薩哈廉力戰(zhàn)受傷。
天聰三年(1629年),皇太極親自征討明朝,代善與莽古爾泰在行軍途中秘密準(zhǔn)備回軍的時候,薩哈廉和其他貝勒支持皇太極繼續(xù)進(jìn)軍;路遇金朝帝陵時,又是薩哈廉奉命祭祀金太祖、金世宗之陵。
天聰四年(1630年),后金攻克永平,薩哈廉在駐守永平期間,秉承皇太極恩養(yǎng)漢人的旨意,錄用明朝歸降道員白養(yǎng)粹、革職漢官孟喬芳、楊文魁等共同管理永平地方軍政事務(wù),并將造謠說后金意欲屠城的李春旺斬首示眾,保得永平一方安定不說,還迅速招撫了遷安、灤州、建昌、臺頭營、鞍山堡等周邊地區(qū),顯示出了卓越的管理才干。
天聰五年(1631年)十一月,皇太極親征一直與后金為敵的察哈爾蒙古林丹汗,薩哈廉與皇太極長子豪格為前鋒;侍珮O讓諸貝勒指點時政,薩哈廉說:“圖治需要看人才。君主辨明正邪,那么臣下就愛惜名節(jié),皇上謹(jǐn)慎委任官吏。遇到大的作戰(zhàn),皇上親自指揮,各位大臣都聽從皇上的戰(zhàn)略。如若調(diào)兵遣將,最好選擇賢明能干的人為帥,賜給兵符,讓他全權(quán)辦理!被侍珮O初設(shè)六部的時候,薩哈廉掌管禮部。
天聰六年(1632年),后金大軍將林丹汗逼至青海打草灘,薩哈廉與濟爾哈朗等率右翼兵兩萬,攻占?xì)w化城。其后,薩哈廉按照皇太極的部署,整頓歸附后金的蒙古諸部,重建蒙古秩序,從而達(dá)到了削弱蒙古勢力的目的。
天聰七年(1633年)六月,皇太極向大臣們詢問,打明朝、朝鮮、察哈爾這三個地方,先打哪個。薩哈廉說:“應(yīng)該對朝鮮寬大,拒守察哈爾,而專門攻打明朝。察哈爾即使不派兵攻打,也像巢穴中的蟲子,威勢將要窮盡。至于明朝,我們稍微放緩攻擊,他們的守衛(wèi)就要更加堅固。臣以為今年秋天就要派兵,趁他們秋收時節(jié),搶奪他們的糧食?辞闆r留兵防止察哈爾的侵襲。先以騎兵往來襲擊蹂躪,再挑選精兵從一片石入山海關(guān),則寧錦防線就沒用了;或者仍然從寧錦進(jìn)入,切斷北京的四路,看一下地形、立足糧食多的地方。乘機攻打,兩三年的工夫,就見效了!本湍芄タ松胶jP(guān)。
天聰八年(1634年),薩哈廉偕同睿親王多爾袞迎接降將尚可喜,招撫廣鹿、長山二島戶口三千八百多人。又跟從討伐明朝,薩哈廉從喀喇鄂博攻克得勝堡。攻打代州,夜襲明朝的崞縣并將其攻克。王東、板鎮(zhèn)二堡軍民棄堡遁而走。又擊敗代州的明軍。在大同與皇太極會師,向他匯報俘獲的數(shù)目。
英年病逝
崇德元年(1636年)正月起,薩哈廉開始臥病在床,皇太極不僅多次親自探望,而且還遣人“時時存問”,如派大學(xué)士希福前往慰問薩哈廉說,朕是多么盼望你的病能快點好啊,可是你卻不要因為朕如此切念而著急上火,千萬要安心調(diào)養(yǎng)恢復(fù)健康,那才是真的愛戴朕。薩哈廉對此感激涕零,回奏說,蒙皇上如此恩眷,臣或生或死又有何憾?只是“當(dāng)國家大勛垂就”之際,臣卻不能“盡力捐軀”,反而纏綿病榻,真是恨事!皇太極聞奏,十分傷感,惻然嘆道,國家豈是堅兵利甲能治理的,他日大業(yè)成就,“沒有這樣的人,誰來整理朝政啊”同年五月十一日,皇太極不顧諸王諫阻,又一次親臨探望薩哈廉。久病的薩哈廉已羸弱不堪,皇太極一見忍不住潸然淚下,而薩哈廉也悲不自勝,淚流千行,片刻薩哈廉病逝,時年33歲;侍珮O為此非常傷心,輟朝三日以示悼念。
五月二十三日,因病而未得封王的薩哈廉被追封為和碩穎親王。當(dāng)日,皇太極率諸王及文武大臣等親往祭奠,皇太極不僅親自奠酒,而且再次悲傷地哭,遣官宣讀封冊之文后,皇太極“復(fù)痛哭三奠”。并追封薩哈廉為穎親王。
主要成就
擁立太宗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殯天之際,何人繼承汗位成為關(guān)鍵所在。薩哈廉與兄長岳托共議后,一同來到父親代善面前,說“國不可一日無君”,只有推舉“才德冠世”的四貝勒(即清皇太極皇太極)才能讓人心悅誠服。于是,代善即向二貝勒阿敏、莽古爾泰及貝勒阿巴泰、德格類、濟爾哈朗、阿濟格、多爾袞、多鐸等提議由四貝勒即位,皇太極遂成為天聰汗;侍珮O繼承汗位,薩哈廉與岳托一樣,身負(fù)擁立之功。
天聰九年(1635年),薩哈廉隨多爾袞等招撫察哈爾林丹汗之嫡子額哲并獲元傳國玉璽歸來后,即與諸貝勒大臣一道反復(fù)力勸皇太極上尊號,即皇帝位,但皇太極卻以大業(yè)未成,受尊號恐上天降罪為由而固辭。又是薩哈廉看出了端倪,派希福、剛林等啟奏說,汗不受尊號,臣日夜惶恐,思之原因,過失全在臣等,是臣等不修身養(yǎng)性,不為汗王盡忠信,行仁義,以致汗拒絕上尊號,如莽古爾泰、德格類等即曾犯上作亂。為此,臣等將立誓為證,恪盡臣道,竭忠輔國,請汗接受上天賜與的尊號;侍珮O聞奏稱善,說薩哈廉“實獲我心”。于是,在薩哈廉的主持下,以代善為首的諸貝勒各自立誓,跪焚誓詞,均表示誠心擁戴——皇太極稱帝的條件成熟了。
軍事成就
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薩哈廉統(tǒng)兵援助蒙古科爾沁部抗拒察哈爾林丹汗。天命十一年(1626年),從征喀爾喀巴林部、扎魯特部。天聰元年(1627年),跟從皇太極征明,與貝勒德格類一起敗明軍于大凌河、錦州。天聰三年(1629年),跟從皇太極攻克遵化,攻打北京。天聰四年(1630年),破水平,同鄭親王濟爾哈朗駐守。天聰六年(1632年),同濟爾哈朗率右翼兵略歸化城,俘蒙古千余人,分置蒙古諸貝勒牧地,并申約法令。天聰七年(1633年),同貝勒阿巴泰等攻打明山海關(guān)。天聰八年(1634年),隨皇太極征明,克得勝諸城堡。天聰九年(1635年),同多爾袞收降察哈爾林丹汗子額哲,沿途略明山西府縣。
治國方略
天聰五年(1631年)三月,皇太極下詔令諸貝勒議論國政流弊。對此,薩哈廉指出,“圖治之道”,在乎用人。如果一國之君“誠能知邪正”,那么作為臣下的就會崇尚名節(jié),盡心竭力去建功立業(yè);反之如果邪正混淆,即使是忠臣良將,也會各自顧念其身家而不肯專心勤于政務(wù)了。
同時,直陳皇太極用人之弊,即所設(shè)八大臣中有不諳國事者,亦有只知奉承汗意者,懇請皇太極“體察”“洞鑒”。關(guān)于司法,薩哈廉認(rèn)為執(zhí)法“貴乎忠直而明決”,建議皇太極精兵簡政,只設(shè)“聽斷”之貝勒一人、大臣一人及審事官四人“專任其事”,除了死罪、籍沒以外,“俱委令斷決”。
管理才能
軍事管理對于軍事管理,薩哈廉建議逢大規(guī)模之征伐戰(zhàn)役,如果汗“親在行間,諸臣自悉遵方略”,但如果另有派遣,宜選一賢能者為主帥,“給以符節(jié),升以事權(quán)”,一切機務(wù)皆聽總理,并限定自某品官以下有阻礙軍令者,主帥可處以軍法從事。對于采取此軍事立法的原因,薩哈廉直言不諱地指出,后金國之八旗及兩大貝勒(即代善與莽古爾泰)如沒有汗的當(dāng)面諭訓(xùn),則“勢難統(tǒng)御”,“我國雖一,而旗則分”,汗不可不察。薩哈廉之言真是說到了皇太極的心坎上,故皇太極欣然采納其建議,特別是在軍事管理上,兵權(quán)平時歸上承汗意,總理各旗之兵部,凡出征則重新授予主帥以軍銜印綬,這種制度一直延續(xù)至清末,對于突破八旗旗際之間之畛域,使軍權(quán)握于汗一人之手而無他人掣肘之虞,薩哈廉立下了無人能及之功。
行政管理天聰五年(1631年)七月,皇太極設(shè)六部,才華出眾的薩哈廉奉命掌禮部,負(fù)責(zé)后金國之典章制度與外交往來事宜。他不僅起草更定了后金國的一系列典章制度,而且還發(fā)揮其語言特長,或前往蒙古諸部宣示后金國之諸項法律禮儀,或處理國內(nèi)漢官糾紛等,出力頗多。
上書言事
薩哈廉在其政治生涯中,曾上書三次,為后金政權(quán)的建設(shè)和完善提出自己的政治見解,眼光獨到,見識敏銳。
第一次上書,薩哈廉直言不諱地指出,滿洲貴族中有許多無能之輩身居高位,且八旗旗主分權(quán),與君權(quán)矛盾,主張改變所用大臣“未必盡得其人”和八旗各行其政的局面。第二次上書,是針對皇太極關(guān)于察哈爾、朝鮮和明三者首先征伐哪一個為宜的問題做出回答。薩哈廉明確指出“征明實不可緩”,積極主張“寬朝鮮、拒察哈爾,而專征明國”,并提出具體的對明作戰(zhàn)指導(dǎo)方針。皇太極采納了薩哈廉的意見。第三次上書,薩哈廉促成了皇太極稱帝之事。薩哈廉三次上書,均關(guān)乎后金重要國是,他的許多見解和方針政策對后金的政治、軍事和經(jīng)濟發(fā)展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薩哈廉忠言直諫,一心謀國,正如他自己所說:“夫忠臣者,鬼神且不懼,何懼于人!是以忠臣無所忌諱,盡言之于上!被侍珮O稱帝之時,薩哈廉已經(jīng)病重臥床。薩哈廉遺憾地表示,大金功業(yè)將成,自己卻不能為國盡力,只能躺在床上,實在可恨!皇太極知道后,沉痛地說:一個國家哪有?繄约桌M(jìn)行治理的?一旦疆土越來越大,直至統(tǒng)一中國,而薩哈廉這位懂得治理國家的才能之士已死,誰又能幫助我治理國家?皇太極屢次探視薩哈廉,每次都不禁流淚。
人物評價
“天資聰敏,通滿漢蒙古文義”,“禮部典文制度,多所裁奪”。(《清史稿》評價)“善。薩哈璘為朕謀,開陳及此,實獲我心!薄白拥苤校碇蔚,啟我所不及,助我所不能,惟爾之賴。爾其靜心調(diào)攝,以副朕望!”“國家豈有專事甲兵以為治理者?倘疆土日辟,克成大業(yè),而明哲先萎,孰能助朕為理乎?”(皇太極評價)“自古帝王創(chuàng)業(yè)垂統(tǒng),必懋建本枝以作藩屏,故生隆顯爵,歿錫豐碑,典甚重也。爾薩哈廉貝勒負(fù)姿忠亮,中外所推,膚功屢建,甲胃躬擐,努力行間,職司邦禮,盡心典則,益著寅清,洵百代所當(dāng)瞻仰者也。擬封多羅郡王,忽焉長逝。太宗文皇帝眷爾勛勞,追封為和碩穎親王,以示隆眷。于康熙二年特賜恤典,敕建豐碑。膚今追念前徽,另謚曰u2018毅u2019,重勒貞珉,用傳不朽,以示敦睦懿親之意云爾。”(薩哈廉碑文評價)親屬成員
父親
愛新覺羅·代善妻子
烏喇納喇氏濟海爾:布占泰貝勒之女,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十八日,因罪與其子阿達(dá)里一同被處死。兒子
第一子:已革多羅郡王阿達(dá)里,母嫡福晉烏喇納喇氏,布占泰貝勒之女;原封多羅郡王,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十八日,因罪與母被處死,黜宗室:嫡妻姓氏未祥,一子:杜爾渾第二子多羅順承恭惠郡王勒克德諢,母嫡福晉烏喇納喇氏,布占泰貝勒之女,與第一子同母;崇德八年(1643年),因伊兄罪黜宗室;順治元年(1644年)十一月,復(fù)入宗室,封多羅貝勒;順治五年(1648年)九月,以功進(jìn)封多羅順承郡王;順治九年(1652年)壬辰三月二十七日戌時薨,年三十四歲;嫡福晉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公伊爾圖齊董果羅之女(為科爾沁左后旗洪果爾之女,崇德七年九月嫁娶),繼福晉他塔喇氏,頭等侍衛(wèi)岱恭之女,側(cè)福晉噶爾扎氏,妾劉氏,劉久武之女;四子:長子哈爾哈,次子薩喇,三子多羅順承忠郡王諾羅布,四子已革順承郡王勒爾錦。第三子奉恩鎮(zhèn)國公杜蘭,母嫡福晉烏喇納喇氏,布占泰貝勒之女,與第二子同母;順治六年(1649年)十月,封多羅貝勒;康熙七年(1668年)正月,緣事降為鎮(zhèn)國公;康熙十四年(1675年)五月十六日寅時卒,年四十三歲;嫡妻博爾濟吉特氏,內(nèi)大臣伯巴特馬之女,妾盧氏,盧紹之女;四子:長子奉恩輔國公訥默孫,次子奉恩輔國公弼禮克,三子常洛,四子賜德。女兒
第一女:縣主,母為嫡福晉烏喇納喇氏,布占泰貝勒之女;天聰六年(1632年)八月選鄂董佳氏和爾本公為額附,天聰七年(1633年)正月成婚;額附于崇德四年(1639年)二月卒,縣主于康熙六年(1667年)丁未三月卒,年四十七歲。第二女:縣主,母為嫡福晉烏喇納喇氏,布占泰貝勒之女,與第一女同母;崇德五年(1640年)正月,選蘇尼特博爾濟吉特氏多羅郡王騰吉思為額附,本年七月成婚;額附于順治四年(1647年)丁亥六月卒,縣主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庚辰三月卒,年七十五歲。第三女,母為嫡福晉烏喇納喇氏,布占泰貝勒之女,與第二女同母;崇德七年(1642年)九月卒,年十六歲。軼事典故
受父牽連
薩哈廉受父牽累最大的案子,就是其父代善爭娶察哈爾林丹汗的蘇泰太后未果,遂與心懷謀逆的莽古濟(太祖第三女)格格打得火熱而共同“怨望”皇太極;侍珮O聞訊,遣人質(zhì)問薩哈廉,說你父代善“自率本旗人任意行止,又將怨朕之哈達(dá)公主邀至營中設(shè)宴饋物”,薩哈廉你身掌禮部,“爾父妄行”,你為何知情卻無一言諫阻?并因此怒閉大清門而罷工,請眾貝勒另立新汗。諸貝勒在定議代善之罪后,同時議定應(yīng)罰薩哈廉雕鞍馬5匹,空馬5匹,銀2000兩,奪兩牛錄屬人。當(dāng)皇太極再次臨朝聽政后,薩哈廉依然受罰,只是免革其兩牛錄屬人而已。時隔不久,莽古濟與莽古爾泰等盟誓謀逆事發(fā),剛剛受過責(zé)罰的薩哈廉怒不可遏地說,莽古爾泰等所行悖亂,該遭天譴--并未因個人私利受損而心懷不滿,而是依然衷心擁戴皇太極。
獻(xiàn)馬太宗
天聰五年(1631年)的正月里,大貝勒代善遣薩哈廉向皇太極進(jìn)獻(xiàn)了兩匹良馬;侍珮O親自看視了所獻(xiàn)之馬后,遣人對薩哈廉說,兄長“以誠敬之心來獻(xiàn)”,論情理我不能推卻,但收下是收下,請你暫時牽回代養(yǎng),等我“欲乘時則乘之”。聰敏的薩哈廉則回奏說,父親得此良馬后,認(rèn)為汗才配擁有,所以才急令我來獻(xiàn)“可充御廄”,現(xiàn)在汗命令將此馬“養(yǎng)于臣家”,臣擔(dān)心自家沒有好飼料,“奈何?”一席話把皇太極說樂了,于是,“納其一”,并賜薩哈廉“絞金佩刀一口”。
太宗圓夢
據(jù)傳,薩哈廉去世后,皇太極對他十分懷念,經(jīng)常在夢境中見到薩哈廉的身影。
《大清實錄》記載了一個傳說:薩哈廉去世后的六月一天中午,皇太極在沈陽故宮鳳凰樓上午睡。朦朧中,皇太極夢見自己與皇后離開沈陽故宮內(nèi)院,向城外東方走去。行走之間,皇太極忽然看到,路旁有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宮殿,并在殿外遇見了禮親王代善及其三子“穎親王”薩哈廉;侍珮O十分高興,拉起二人衣袖,一起走進(jìn)殿內(nèi),并列坐在寶座之上,相互談笑起來。朦朧間,皇太極忽然想起,“穎親王”薩哈廉不是已經(jīng)過世了嗎?怎么能在這里相遇呢?心中甚感疑惑,便隨即離座走出大殿,準(zhǔn)備返回皇宮。正要舉步之間,忽聽身后有人呼喊:“請皇上慢走!”皇太極回頭一看,但見薩哈廉匆匆趕來,說:“臣有一事請求,請皇上賜臣一牛。”皇太極醒來,竟是南柯一夢。
隨即,皇太極召集內(nèi)院大臣希福、剛林等人,命他們“圓夢”。當(dāng)年,清朝典制尚不健全,凡事都要參照《大明會典》行事。結(jié)果,《大明會典》記載:凡是親王去世,最初祭奠時,都要賜予一頭牛。于是,皇太極當(dāng)即賜牛祭奠薩哈廉。然而,皇太極做了另一件更為實惠的事:由薩哈廉生前最看重的兒子“順承郡王”勒克德渾,承繼“鐵帽子王”王位,算是對薩哈廉忠心耿耿的酬報。
后世紀(jì)念
薩哈廉碑在本溪市區(qū)太子河南岸明山附近,舊稱東墳,現(xiàn)改東芬。清末民初,這里還是松柏蒼翠,林木茂密,樹陰下掩映著一座孤兀的高墳,墳前赑屃的背上,立著高大的石碑。碑高3. 94米,寬1.15米,厚0. 4米,碑頭雕刻四龍,碑周浮雕云龍圖案,滿漢文文字刊。
薩哈廉的原葬處在新賓。據(jù)《興京縣志》記載:“穎親王墓初在興京(今新賓)城東南五里,后遷至太子河南,平頂山卜!边w葬緣由,是因“卜吉此地”。遷葬時間,當(dāng)在康熙十一年(1672年)八月立碑之前。光緒三十年(1904年)日俄戰(zhàn)爭時期,雙方在本溪展開激戰(zhàn),砍盡薩哈廉墓周圍的林木,僅余下光禿禿的孤墳。后修筑太子河大橋時,因該墳妨礙施工,遂被遷徙,墓碑被遷立于今本溪市明山區(qū)群建街的一座小山坡,處于居民區(qū)中。由于東芬地區(qū)城市改造,薩哈廉碑正式遷移至平頂山碑林,從而得到更好的保護(hù),并供游人觀瞻。薩哈廉墓為什么稱作東墳?zāi)兀吭瓉,在它西部的山崗上,過去有一片古老的荒墳,兩地相對,人們便習(xí)慣地稱它為“東墳”。如今,這座墳?zāi)闺m然不在了,然而“東墳”這個名字,卻一直傳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