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黃榦
(Huang Gan)
黃榦(1152~1221)字直卿,號勉齋,宋福州閩縣(福建福州)人。少師從朱熹,后成為其女婿,并被朱熹視為道統(tǒng)繼承人。以蔭補官,歷知新淦縣、漢陽軍、安慶府等,多有善政。以大理丞轉(zhuǎn)承議郞終仕。卒謚文肅,贈朝奉郞。嘗講學白鹿洞書院,生徒廣眾。提舉湖南學政時,奏請朝廷,以公帑易茶陵田350畝為石鼓書院學田,給養(yǎng)諸生。明萬歷中(1587-1598),與李寬、韓愈、李士真、周敦頤、朱熹、張栻同祀石鼓書院七賢祠,世稱石鼓七賢。
少受業(yè)于朱熹,深受器重,朱熹以次女許配黃榦為妻。歷監(jiān)臺州酒務,知新淦縣、通判安豐軍、知漢陽軍等。吏治廉明,曾陳說抗金保民大計,知安慶府時,倡導百姓修筑堅城以御金兵入侵。后講《易經(jīng)》于白鹿洞書院。復召入,為大理丞。時邊備廢弛,忌者恐其直言邊事,排擠致使歸里,遂授徒著書以終。晚年傾心著述,講求學術(shù)。卒后贈朝奉郎,謚文肅。極為朱熹賞識,熹監(jiān)終前親以手稿付之。為朱熹四大弟子之一,配享廟祀。寧宗嘉定九年(1216),黃榦舉家居建陽考亭,于建陽城內(nèi)建草堂,名環(huán)峰,以繼志傳道為己任,聚徒講學,身體力行,聲名遠播,諸生云集,"巴蜀江湖之士皆來受學"(《建陽縣志·黃榦傳》)。嘉定十四年正月,寫成《朝奉大夫華文閣待制贈寶謨閣直學士通議大夫謚文朱先生行狀》,文中高度概括了朱熹一生坎坷的事跡,為研究朱熹生平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據(jù),全面論述了朱熹的學術(shù)思想和人品道德,并給朱熹以"紹道統(tǒng),立人極,為萬世宗師"的高度評價。當年病逝,有《黃勉齋文集》傳世。黃干一生著述彼豐,可考的專著有《五經(jīng)講義》,《四書紀聞》,《誨鑒衙》等。編著的《朱子行狀》以“紹道統(tǒng)、立人極 ,為萬世宗師!弊罡叨仍u價了一代理學大師朱熹的德行。
黃榦墓
在福州市晉安區(qū)壽山鄉(xiāng)江南竹村,建于南宋,清光緒九年(1883年)重修。墓外觀平面呈“風”字形,三合土結(jié)構(gòu)。墓碑楷書“宋大儒黃公勉齋墓”。墳前墓埕四層。1992年,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黃榦志堅
榦往見清江劉清之。清之奇之,曰:“子乃遠器,時學非所以處子也!币蛎軜I(yè)朱熹。 榦家法嚴重,乃以白母,即日行。時大雪,既至而熹它出,干因留客邸,臥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歸。榦自見熹,夜不設榻,不解帶,少倦則微坐,一倚或至達曙。熹語人曰:“直卿志堅思苦,與之處甚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