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弗朗西斯·培根

    弗朗西斯·培根(作家)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年1月22日-1626年4月9日),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散作家、哲學家,實驗科學、近代歸納法創(chuàng)始人。

    培根早年經(jīng)歷了復雜多變的生活,豐富了他的閱歷,隨之而來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論深邃并且富含哲理,是科學研究程序進行邏輯組織化的先驅(qū)。其代表作品有《新工具》《學術(shù)的進步》等。


    人物簡介

    弗朗西斯·培根是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思想家和科學家,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xiàn)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生于貴族家庭,是掌璽大臣和大法官(王國最高法律官職)古拉斯·培根爵士的幼子。后于1618也成為了大法官。晚年脫離政治活動,專門從事科學和哲學研究。代表作是《論說文集》。

    他是新貴族的思想代表,反對君權(quán)神授和君權(quán)無限,主張限制王權(quán);擁護清教主張改革,但反對革命。他對中世紀的經(jīng)院哲學,提出必須清除它給人們造成的錯誤認識和偏見(他稱之為假相),以便給認識和科學掃清道路。他繼承了古代唯物主義傳統(tǒng),承認自然界是物質(zhì)的,認為構(gòu)成一切事物的最小單位是真正的分子,即事物的簡單性質(zhì),它是有限的不變的。千差萬別的事物都是由它的不同排列和組合構(gòu)成的。運動是物質(zhì)固有的最重要的特性,運動是有規(guī)律的,其形式是多樣的。他稱事物運動的規(guī)律和規(guī)定性為形式?茖W的任務就是發(fā)現(xiàn)形式,從而獲得行動上的自由,以便征服自然。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

    他提出唯物主義經(jīng)驗論的基本原則,認為感覺是認識的開端,它是完全可靠的,是一切知識的泉源。他重視科學實驗在認識中的作用,認為必須借助于實驗,才能彌補感官的不足,深入揭露自然的奧秘。他重視歸納法,強調(diào)它的作用和意義,認為它是唯一正確的方法,但它否定了演繹法的作用是片面的。他把自然科學中孤立靜止的研究方法移植到哲學上來,造成了歐洲近代哲學所特有的局限性。他的哲學具有神學的不徹底性,他主張雙重真理,承認上帝存在和靈魂不死等宗教教條。他的唯物主義哲學對近代哲學的發(fā)展有很大影響。主要著作有:《新工具》、《學術(shù)的進步》、《新大西島》、《亨利七世本紀》、《培根隨筆》等。其中培根的《談讀書》入選人教版九上第15課。代表作《新工具》,在近代哲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和廣泛的影響,哲學家由此把它看成是從古代唯物論向近代唯物論轉(zhuǎn)變的先驅(qū)。

    生平經(jīng)歷

    早年

    1561年1月22日,弗蘭西斯·培根出生于倫敦一個高級官員家庭。他的父親尼古拉·培根爵士(SirNicholasBacon)是伊麗莎白女王的掌璽大臣。培根是父親第二位妻子的最小的兒子。

    弗朗西斯·培根

    他的母親是文藝復興時代的一個博學多才的貴族婦女,她的妹夫是伊麗莎白女王的重臣伯利勛爵。有了這種家庭背景和社會關(guān)系,再加上才華出眾,培根很早就有了出入宮廷的機會。早在孩提時代,他就被伊麗莎白女王稱為“我的小掌璽大臣”。雄心勃勃的培根很希望得到一條謀取功名利祿的捷徑,立志以后為官。他十二歲入讀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攻讀神學、形而上學,同時學習邏輯、數(shù)學、天文學,希臘文和拉丁文。

    他對當時大學的教育體制和組在學術(shù)研究的亞里士多德的哲學體系十分反感。他在1576年從劍橋大學畢業(yè),他與英國駐法國大使一道,前往巴黎,他在那兒擔任英國駐法使館的外交事務秘書,并在巴黎學習統(tǒng)計學和外交。1579年因父病逝辭職回英國。1593年,他當選為下議院議員,1617年,出任掌璽大臣,1618年,他擔任詹姆斯一世手下的大法官(LordChancellor),并被授予維魯拉姆男爵的稱號,1621年晉爵為圣阿爾本子爵。晚年因國王受賄案而被判有罪,但是得到了國王的赦免。后閉門著書,雖生活頗為凄涼,卻在學術(shù)上卓有成就,于一個寒冷的風雪中做用白雪保存食物(當時購買了一只雞)實驗中而感染風寒一病不起然后去世,死于1626年4月9日。培根死后,亨利·沃登爵士為他題寫了墓志銘: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在1561年出生于倫敦一個官宦世家,父親尼古拉·培根是伊麗莎白女王的掌璽大臣,曾在劍橋大學攻讀法律,他思想傾向進步,信奉英國國教,反對教皇干涉英國內(nèi)政;母親安妮·培根是一位頗有名氣的才女,她精通希臘文和拉丁文,是加爾文教派的信徒。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培根各方面都表現(xiàn)出異乎尋常的才智。

    1573年,年僅12歲的培根被送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深造,大學中的學習使他對傳統(tǒng)觀念和信仰產(chǎn)生了懷疑,開始獨自思考社會和人生的真諦。三年后,培根作為英國駐法大使的隨員旅居法國巴黎。短短兩年半的時間里,他幾乎走遍里整個法國,這使他接觸到不少新的事物,汲取了許多新的思想,并且對其世界觀的轉(zhuǎn)變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

    1579年,父親突然病逝,他要為培根日后贍養(yǎng)之資的計劃破滅,培根不得不回到倫敦。由于生活開始陷入貧困。在回國奔喪之后,培根進入了葛雷法學院,一面攻讀法律,一面四處謀職。

    1582年,21歲的培根取得了律師資格,此時,培根在思想上更為成熟了,他決心把脫離實際,脫離自然的一切知識加以改革,并且把經(jīng)驗和實踐引入認識論。這是他“復興科學”的偉大抱負,也是他為之奮斗一生的志向。

    1584年,23歲的他當選為國會議員。

    1589年,成為法院出缺后的書記然而這一職位竟長達20年之久沒有出現(xiàn)空缺。他四處奔波,卻始終沒有得到任何職位。此時,培根在思想上更成熟了,他決心要脫離實際、脫離自然的一切只是加以改革,把經(jīng)驗考察、事實依據(jù)、實踐效果引入認識論。這一偉大的抱負是他科學的“偉大復興”的主要目標,是他為之奮斗一生的志向。

    1602年

    伊麗莎白去世,詹姆士一世繼位。由于培根曾力主蘇格蘭與英格蘭的合并,受到詹姆士的大力贊賞。培根因此平步青云,扶搖直上。1602年受封為爵士,1604年被任命為詹姆士的顧問,1607年被任命為副檢察長,1613年被委任為首席檢察官,

    1616年

    被任命為樞密院顧問,1617年提升為掌璽大臣,1618年晉升為英格蘭的大法官,授封為維魯蘭男爵,1621年又授封為奧爾本斯子爵。但培根的才能和志趣不在國務活動上,而存在與對科學真理的探求上。這一時期,他在學術(shù)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并出版了多部著作。

    1621年

    培根被國會指控貪污受賄,被高級法庭判處罰金四萬磅,監(jiān)禁于倫敦塔內(nèi),終生逐出宮廷,不得任議員和官職。雖然后來罰金和監(jiān)禁皆被豁免,但培根卻因此而身敗名裂。從此培根不再理政事,開始專心從事理論著述。

    1626年

    3月底,培根坐車經(jīng)守倫敦北郊。當時他正在潛心研究冷熱理論及其實際應用問題。當路過一片雪地時,他突然想作一次實驗,他宰了一只雞,把雪填進雞肚,以便觀察冷凍在防腐上的作用。但由于他身體孱弱,經(jīng)受不住風寒的侵襲,支氣管炎復發(fā),病情惡化,于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個人著作

    代表作品

    《學術(shù)的進展》,1605年

    《新工具論》,1620年

    《論說文集》,1624年

    《亨利七世本紀》

    《論事物的本性》

    《迷宮的線索》

    《各家哲學的批判》

    《自然界的大事》

    《論人類的知識》

    《培根人生論》

    《培根隨筆》

    文學著作

    弗朗西斯·培根有這樣一種積極而充實的政治生涯,似乎就無暇去做任何其它事情。但是培根不朽的名氣和在本冊中占有的名次皆因他的哲學著作,而不是他的政治活動。他的第一部重要著作《隨筆》最初發(fā)表于1597年,以后又逐年增補。該書文筆言簡意賅、智睿奪目,它包含許多洞察秋毫的經(jīng)驗之談,其中不僅論及政治而且還探討許多人生哲理。以下是一些話:

    青年人更適之發(fā)明而非為判斷,更適之實干而非為商議,更適之創(chuàng)新之舉而非為既定之業(yè)……老年人否定之多,磋商之久,冒險之少……若青老兩結(jié)合,必將受益匪淺,……因為彼此可以取長補短……──《談青年和老年》

    有妻室兒女者已向命運付出了抵押品……──《談婚嫁與單身》(培根自己結(jié)過婚,但沒有子女)

    哲理著作

    培根最重要的作品是論述科學哲學的。他計劃分六個部分來寫一部巨著《偉大的復興》。打算在第一部分重申我們的知識現(xiàn)狀;第二部分描述一種新的科學調(diào)查方法;第三部分匯集實驗數(shù)據(jù);第四部分解釋說明他的新科學工作方法;第五部分提出一些暫定的結(jié)論;最后一部分綜述用他的新方法所獲得的知識?上攵@項宏偉的計劃──可能是自從亞里士多德以來最有抱負的設想──從未得以完全實現(xiàn)。但是可以把《學術(shù)的進展》(1605)和《新工具》(1620)看作是他的偉大著作的頭兩個部分。

    重要著作

    《新工具》和歸納法的創(chuàng)作

    《新工具》也許是培根最重要的著作。這部著作基本上是號召人們采用實驗調(diào)查法。由于完全依靠亞里士多德演繹邏輯方法荒誕可笑,因而需要一種新的邏輯方法——歸納法。知識并不是我們推論中的已知條件,而是要從條件中歸納出結(jié)論性的東西,更確切地說是我們要達到目的的結(jié)論。人們要了解世界,就必須首先去觀察世界。培根指出要首先收集事實,然后再用歸納推理手段從這些事實中得出結(jié)論。雖然科學家在每一個細節(jié)方面并不都是遵循培根的歸納法,但是他所表達的基本思想對觀察和實驗有重大意義,構(gòu)成了自那時起科學家一直所采用的方法的核心。

    最后的著作

    《新西特蘭提斯島》

    培根的最后一部著作是《新西特蘭提斯島》,該書描寫了太平洋的一個虛構(gòu)的島上的一個烏托邦國家。雖然書中的背景令人想起托馬斯·莫爾爵士的《烏托邦》,但是其整個觀點則截然不同。在培根的書中,他的理想王國的繁榮和幸福取決于而且直接來自于集中精力所從事的科學研究。當然培根是在間接地告訴讀者科研的明智應用可以使歐洲人民與他的神秘島上的人民一樣繁榮幸福。

    政治生涯

    二十三歲時他被選為英國下議院議員。雖然他有高朋貴親和顯赫的才華,但是伊麗莎白拒絕委任他任何要職,或有利可圖之職。其理由之一是他在議會中果敢地反對女王堅決支持的某項稅務法案。他生活奢侈,揮霍無度,“借”債累累,無所顧忌。(實際上他曾一次因欠債而被捕)培根成為一位躊躇滿志、深得民心的青年貴族埃塞克斯伯爵的朋友和顧問,而埃塞克斯也成了培根的朋友和慷慨的捐助人。

    但是當埃塞克斯野心膨脹,陰謀發(fā)動一場推翻伊麗莎白女王的政變時,是培根告誡他,要把忠實女王放在首位。盡管如此,埃塞克斯還是發(fā)動了政變,但卻未遂。培根在起訴伯爵犯有叛國罪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埃塞克斯被斬首。整個事件,使許多人都對培根產(chǎn)生了厭惡感。

    伊麗莎白女王于1603年去世,培根成為她的繼承人詹姆斯一世國王的顧問。雖然詹姆斯拒不采納培根的勸告,但是他卻賞識培根,在詹姆斯統(tǒng)治期間,培根在政府步步高升。1607年培根成為法務次長,1618年被任為英國大法官,一個與美國法院院長大體相等的職務;同年被封為男爵;1621年被封為子爵。

    但是樂極生悲,培根隨后便大難臨頭。作為一個法官,培根當面接受訴訟當事人4萬英鎊的“禮物”,違反了法律。他在議會中的政敵正想抓住這個機會把他趕下臺去。培根招供了,被判了有期徒刑,關(guān)押在倫敦塔,終身不得擔任任何公職,同時,還被罰了一筆巨款。國王不久就將培根從獄中釋放出來,免除了對他的罰款,但是他的政治生涯已告終結(jié)。

    人物貢獻

    思想貢獻

    培根是第一個意識到科學及其方法論的歷史意義以及它在人類生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的人。他試圖通過分析和確定科學的一般方法和表明其應用方式,給予新科學運動以發(fā)展的動力和方向。

    培根是一位哲學家。他一開始就探索實驗方法的各種可能性,他說他要做科學上的哥倫布。1605年他出版了第一本書《學術(shù)的進展》,這是解釋他的見解的最早的一部通俗讀物。

    1620年,他主要的著作《學術(shù)的偉大復興》出版了一部分,這部書到他死時還沒有寫完。培根把此書分為六個部分。

    1.導論,即《學術(shù)的進展》2.《新工具論》主要是對科學方法的分析,是書中最完整的部分

    3.原定是關(guān)于工匠學問和實驗事實的百科全書

    4.第四部分沒有找到,主要論述怎樣運用新方法來分析事實。

    5.討論過去科學理論。

    6.論述新自然哲學,把從各方面的事實提煉出來的假說和現(xiàn)有的科學理論最后加以綜合。

    這部書培根只寫到了第二部分。但是他對十七世紀英國和十八世紀法國影響都極大。在這部著作里他提出了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認識理論,作為歸納法理論逐漸為人所知。

    培根認為對自然的科學理解和技術(shù)控制是相輔相成,兩者都是運用科學方法的成果。培根對印刷、火藥和羅盤的發(fā)明非常重視。他以這三種發(fā)明為例,證明近代人比古希臘人的知識高明得多。培根說:

    “因此促進科學和技術(shù)發(fā)展的新科學方法,首先要求的就是去尋找新的原理、新的操作程序和新的事實。這類原理和事實可在技術(shù)知識中找到,也可在實驗科學中找到。當我們理解了這些原理和知識以后,它們就會導致技術(shù)上和科學上的新應用!

    培根請求詹姆斯一世頒布命令去搜集各種方面的知識。他認為把大量事實搜集起來是他的方法的首要要求,只要有一部篇幅六倍于老普林尼的《自然史》那樣的百科全書,他就可以解釋自然界的所有現(xiàn)象。

    培根的科學方法觀是以實驗定性和歸納為主。他對科學方法上使用的數(shù)學和演繹法采取不信任態(tài)度。培根只是在他提倡的方法上有他的獨創(chuàng)之見,但這些獨創(chuàng)之見也沒有立即得到應用。到十九世紀由于地質(zhì)學和生物學中進化論的發(fā)展,培根的定性-歸納方法才受到人們的重視。

    在評價培根的方法論時,馬克思曾說:

    “科學是實驗的科學,科學的方法就在于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歸納、分析、比較、觀察和實驗是理性方法和重要條件!

    在應用科學方面,培根感興趣的主要是工匠的技術(shù)和工業(yè)生產(chǎn)過程,因而他被稱作“工業(yè)科學的哲學家”。

    培根還是一位散文家。他在1624年出版的《論說文集》(Theessays),文筆非常優(yōu)美,是值得一讀的佳作。其中有很多名句:

    1.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shù)學使人周密,物理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2.真理是時間之產(chǎn)物,而不是權(quán)威之產(chǎn)物。

    3.合理安排時間就是節(jié)約時間。

    哲學貢獻

    培根在哲學上最大的貢獻在于,提出了唯物主義經(jīng)驗論的一系列原則;制定了系統(tǒng)的歸納邏輯,強調(diào)實驗對認識的作用。馬克思、恩格斯稱培根是“英國唯物主義的第一個創(chuàng)始人”;是“整個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這是對培根哲學特點的科學概括。培根認為,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客觀存在,人的知識(認識)只有通過感性經(jīng)驗從客觀外界獲得。他說:“人是自然界的仆役和解釋者,因此他所能做的和所能了解的,就是他在事實上和思想上,對于自然過程所見到的那么多”。他認為,認識的真實性和存在的真實性是一致的,“其間的差別不過是直接的光線和反射的光線而已”,這是一種相當徹底的唯物主義反映論。

    為什么人的認識必須從經(jīng)驗開始呢?因為在培根看來,客觀外界的事物只有通過人的感官,才能被人們所感知,用他的話來說,“個體(客觀外物)首先刺激感官,感官好像是理智的入口和門戶”。值得注意的是,培根雖然強調(diào)感性經(jīng)驗對人的認識的重要性,但他沒有把這一點絕對化,他只是強調(diào)感官是人認識外界的一個必經(jīng)的通道,而并沒有說通過感官獲得的知識都是正確的,更沒有說這種認識就是認識的全部。相反,他認為感官本身有局限性,比如感官對于那些并不是很顯露的、或過于微小、或空間距離過遠的物體,這未必能認識得很清楚,所以他說:“斷定感官為衡量萬物的尺度,是很大的錯誤”。這段話是針對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提出的“人是萬物的尺度”這個命題而說的。從這里可以看出,培根的確是一位思想深邃的哲學家。過去往往有一種誤解,認為培根只強調(diào)感性認識,而對理性認識完全忽視,事實并非如此。

    通過他所使用的比喻,清楚地看到這一點。他說蜜蜂采蜜,原料來自花圃、田間的花叢,蜜蜂采集到花粉后,必須經(jīng)過自己的加工制作,才能造出香甜可口的蜂蜜。人的認識也一樣,原料只能通過感官從外界獲得,但這還不等于已經(jīng)獲得真正的知識,人還必須通過自己的大腦,把這些從外界獲得的材料,“加以改變和消化而保存在理智中”,這樣才能形成真正的知識。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培根十分重視科學實驗對認識的作用。這和培根不僅是一位哲學家,同時也是一位科學家有關(guān)。他認為,實驗和經(jīng)驗不同,經(jīng)驗是自然形成的,而實驗則是由人控制的。人通過科學實驗,往往能夠得到從經(jīng)驗得不到的知識,“自然的奧秘在技術(shù)干預之下,比在自然活動時更容易表露出來”。

    從這里可以看出,培根雖是一個經(jīng)驗論者,但并不以通過感性經(jīng)驗獲得的知識為滿足,而是強調(diào)必須通過科學實驗這種能夠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才能獲得更深刻的知識。培根雖然沒有提出也不可能提出社會實踐的概念,他的哲學總體上也沒有超出機械唯物主義的水平,但從他強調(diào)科學實驗的重要作用來看,他比起不少舊唯物主義的哲學家要高明。

    培根的認識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他認為要認識自然,就要破除人的心智方面的種種障礙,實現(xiàn)理智的解放。在他看來人的認識錯誤來源于兩個方面,即既來自感覺,也來自心智,心智方面的錯誤對人的認識影響更大。他說:“心智遠不能同一面清明光潔的鏡子的性質(zhì)相比,在這鏡面上事物的光線能按其真實的入射角而反射;不,它毋寧是一面受到蠱惑的鏡子,如果不解除其魔障,恢復其原狀,則充滿迷信和欺詐!

    培根的哲學思想與其社會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他是資產(chǎn)階級上升時期的代表,主張發(fā)展生產(chǎn),渴望探索自然,要求發(fā)展科學。他認為是經(jīng)院哲學阻礙了當代科學的發(fā)展。因此他極力批判經(jīng)院哲學和神學權(quán)威。他還進一步揭露了人類認識產(chǎn)生謬誤的根源,提出了著名的“四假相說”。他說這是在人心普遍發(fā)生的一種病理狀態(tài),而非在某情況下產(chǎn)生的迷惑與疑難。第一種是“種族的假相”,這是由于人的天性而引起的認識錯誤;第二種是“洞穴的假相”是個人由于性格、愛好、教育、環(huán)境而產(chǎn)生的認識中片面性的錯誤;第三種是“市場的假相”,即由于人們交往時語言概念的不確定產(chǎn)生的思維混亂。第四種是“劇場的假相”這是指由于盲目迷信權(quán)威和傳統(tǒng)而造成的錯誤認識。培根指出,經(jīng)院哲學家就是利用四種假相來抹煞真理,制造謬誤,從而給予了經(jīng)院哲學沉重的打擊。但是培根的“假相說”滲透了培根哲學的經(jīng)驗主義傾象,未能對理智的本性與唯心主義的虛妄加以嚴格區(qū)別。

    培根認為當時的學術(shù)傳統(tǒng)是貧乏的,原因在于學術(shù)與經(jīng)驗失去接觸。他主張科學理論與科學技術(shù)相輔相成。他主張打破“偶像”,鏟除各種偏見和幻想,他提出“真理是時間的女兒而不是權(quán)威的女兒”,對經(jīng)院哲學進行了有力的攻擊。

    培根的科學方法觀以實驗定性和歸納為主。他繼承和發(fā)展了古代關(guān)于物質(zhì)是萬物本源的思想,認為世界是由物質(zhì)構(gòu)成的,物質(zhì)具有運動的特性,運動是物質(zhì)的屬性。培根從唯物論立場出發(fā),指出科學的任務在于認識自然界及其規(guī)律。但受時代的局限,他的世界觀還具有樸素唯物論和形而上學的特點。并且培根思想觀仍然屬于世界的最前端,這使得他在哲學方面有一定的基礎性。

    法學貢獻

    以其哲學理念為基礎,培根本人對于英國法有一個宏大的法典化、系統(tǒng)化的構(gòu)想。他將英國法視為一個不定型之物,但可根據(jù)與自然法相一致的原則,以一部完整的法典的形式對其加以重塑,從而使其轉(zhuǎn)變?yōu)橐婚T徹底的科學。作為英國司法界的領袖,他認為自己必須擔負起這一使命,而將之前零散的命令系統(tǒng)化的《大法官法院法令集》的編撰恰是培根履行這一使命的重要成果。

    在培根1923年版的《學術(shù)的進步》一書中,他以“執(zhí)政官法院”之名對大法官法院進行了細致的討論。在書中,他探討了執(zhí)政官法院因法律固有的不周延性而有存在的必要,同時也指出必須對其管轄權(quán)予以限制;他也堅持普通法和衡平法必須有明顯區(qū)分,而不能混同,否則將導致自由裁量權(quán)最終取代普通法的結(jié)果。而且,沒有法院能夠“基于衡平的借口”違反“一部明確的制定法”而作出判決。此外,就大法官法院的運作,培根認為,有必要“為法官制定明確的規(guī)則,并且向人民予以公布”。

    邏輯學貢獻

    培根在《新工具》的第一部分,從兩個大的方面論述了人類產(chǎn)生謬誤的途徑:觀念上的和方法上的,并通過對這兩方面的具體分析指出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第一部分內(nèi)容,是對舊邏輯——亞里士多德“三段論演繹邏輯”和經(jīng)院邏輯的批判,培根把它稱為“破壞部分”。由此,培根提出創(chuàng)建新的科學方法的必要性,并為自己的“科學歸納法”邏輯的出場揭開了序幕。第二部分是關(guān)于歸納法的一些具體要求等,被成為“建設部分”。由此,培根把傳統(tǒng)邏輯帶入到一個新的階段,歸納邏輯成了以后邏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培根認為: “歸納法就是為獲得真正證明的方法。歸納邏輯不是在知識問題上研究,而是對自然的權(quán)力藝術(shù)的科學”, “歸納法是發(fā)現(xiàn)個體事物發(fā)展變化的法制的工具,是獲得支配絕對現(xiàn)實的規(guī)律和能起決定作用的形式的方法!薄霸谶@里,培根給我們勾勒出了歸納法的定義,即,科學歸納法是從事物中正確找出公理和概念的方法,是進行正確思維和探索真理的重要工具。

    歸納方法

    歷來有多少哲學家強調(diào)演繹的相反一面即歸納的重要性,在這類稟有科學氣質(zhì)的哲學家漫長的世系中,培根是第一人。培根也如同大多數(shù)的后繼者,力圖找出優(yōu)于所謂“單純枚舉歸納”的某種歸納。單純枚舉歸納可以借一個寓言作實例來說明。昔日有一位戶籍官須記錄下威爾士某個村莊里全體戶主的姓名。他詢問的第一個戶主叫威廉·威廉斯;第二個戶主、第三個、第四個……也叫這名字;最后他自己說:“這可膩了!他們顯然都叫威廉·威廉斯。我來把他們照這登上,休個假!笨墒撬e了;單單有一位名字叫約翰·瓊斯的。這表示假如過于無條件地信賴單純枚舉歸納,可能走上岔路。

    培根相信他有方法,能夠把歸納作成一種比這要高明的東西。例如,他希圖發(fā)現(xiàn)熱的本質(zhì),據(jù)他設想(這想法正確)熱是由物體的各個微小部分的快速不規(guī)則運動構(gòu)成的。他的方法是作出各種熱物體的一覽表、各種冷物體的表、以及熱度不定的物體的表。他希望這些表會顯示出某種特性,在熱物體總有,在冷物體總無,而在熱度不定的物體有不定程度的出現(xiàn)。憑這方法,他指望得到初步先具有最低級普遍性的一般法則。由許多這種法則,他希望求出有二級普遍性的法則,等等依此類推。如此提出的法則必須用到新情況下加以檢驗;假如在新情況下也管用,在這個范圍內(nèi)便得到證實。某些事例讓能夠判定按以前的觀察來講均可能對的兩個理論,所以特別有價值,這種事例稱作“特權(quán)”事例。

    培根的歸納法由于對假說不夠重視,以致帶有缺點。培根希望僅只把觀察資料加以系統(tǒng)整理,正確假說就會顯明畢露,但事實很難如此。一般講,設假說是科學工作中最難的部分,也正是少不得大本領的部分。迄今為止,還沒有找出方法,能夠按定規(guī)創(chuàng)造假說。通常,有某種的假說是收集事實的必要先決條件,因為在對事實的選擇上,要求有某種方法確定事實是否與題有關(guān)。離了這種東西,單只一大堆事實就讓人束手無策。

    單純枚舉歸納問題到今天依舊是懸案。涉及科學研究的細節(jié),培根排斥單純枚舉歸納,這完全正確。因為在處理細節(jié)的時候,可以假定一般法則,只要認為這種法則妥善,就能夠以此為基礎,建立起來多少還比較有力的方法。約翰·斯圖亞特·穆勒設出歸納法四條規(guī)范,只要假定因果律成立,四條規(guī)范都能用來有效。但是穆勒也得承認,因果律本身又完全在單純枚舉歸納的基礎上才信得過?茖W的理論組織化所做到的事情就是把一切下級的歸納歸攏成少數(shù)很概括的歸納——也許只有一個。這樣的概括的歸納因為被許多的事例所證實,便認為就它們來講,合當承認單純枚舉歸納。這種事態(tài)真不如意到極點,但是無論培根或他的任何后繼者,都沒從這局面中找到一條出路。

    科學態(tài)度

    培根認為,當時的學術(shù)傳統(tǒng)是貧乏的,原因在于學術(shù)與經(jīng)驗失去接觸。他主張科學理論與科學技術(shù)應相輔相成。他曾列出一張他認為值得研究的130個課題和操作方法的表,請求詹姆斯一世頒布命令搜集這些知識。實際上他只得到很有限的一些資料。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關(guān)于科學的一系列看法和主張,如他提出熱的本質(zhì)是運動,因為有熱的情況出現(xiàn)時總有運動存在。他還認為,產(chǎn)生可感覺到的熱效應的原因是現(xiàn)象下面的物體微粒的運動,這種運動具有原子的特性等。

    盡管培根感興趣的正是科學,盡管他的一般見解也是科學的,他卻忽略了當時科學中大部分正進行的事情。他否定哥白尼學說;只就哥白尼本人講,這還情有可原,因為哥白尼并沒提出多么牢靠的議論。但是開普勒的《新天文學》(NewAstronomy)發(fā)表在1609年,開普勒總該讓培根信服才對。吉爾伯特對磁性的研究是歸納法的光輝范例,培根對他倒贊賞。

    然而他似乎根本不知道近代解剖學的先驅(qū)維薩留斯(Vesalius)的成績。出人意料的是,哈維是他的私人醫(yī)生,而他對哈維的工作好像也茫然不知。固然哈維在培根死后才公布他的血液循環(huán)發(fā)現(xiàn),但是人們總以為培根會知道他的研究活動的。哈維不很高看培根,說“他像個大法官似的寫哲學”。假使培根原來對功名利祿不那么關(guān)切,他當然會寫得好一些。

    培根不僅瞧不起演繹推理,也輕視數(shù)學,大概以為數(shù)學的實驗性差。他對亞里士多德懷著惡毒的敵意,但是給德謨克利特非常高的評價。他雖然不否認自然萬物的歷程顯示出神的意旨,卻反對在實地研究各種現(xiàn)象當中摻雜絲毫目的論解釋。他主張一切事情都必須解釋成由致效因必然產(chǎn)生的結(jié)果。

    演繹在科學中起的作用,比培根想的要大。當一個假說必須驗證時,從這假說到某個能由觀察來驗證的結(jié)論,往往有一段漫長的演繹程序。這種演繹通常是數(shù)理推演,所以在這點上培根低估了數(shù)學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

    培根對自己的方法的評價是,它告訴如何整理科學必須依據(jù)的觀察資料。他說,我們既不應該像蜘蛛,從自己肚里抽絲結(jié)網(wǎng),也不可像螞蟻,單只采集,而必須像蜜蜂一樣,又采集又整理。這話對螞蟻未免欠公平,但是也足以說明培根的意思。

    名言警句

    關(guān)于人生

    1.只知哲學一些皮毛的人,思想會導向無神論。但是,深入了解哲學,會把人帶回宗教。類別:人生

    2.一個機敏謹慎的人,一定會交一個好運。類別:人生

    3.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shù)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類別:科學、人生、讀書

    4.美的至高無上的部分,無法以彩筆描出來。類別:人生

    5.炫耀于外表的才干陡然令人贊羨,而深藏未露的才干則能帶來幸運。類別:人生

    6.美貌倘若生于一個品德高尚的人身上,當然是很光彩的;品行不端的人在它面前,便要自慚形穢,遠自遁避了。類別:人生

    7.我認為善的定義就是有利于人類。類別:人生

    8.金錢是品德的行李,是走向美德的一大障礙;因財富之于品德,正如軍隊與輜重一樣,沒有它不行,有了它又妨礙前進,有時甚至因為照顧它反而喪失了勝利。類別:人生

    9.幸運的時機好比市場上的交易,只要你稍有延誤,它就將掉價了。類別:人生

    10.狀貌之美勝于顏色之美,而適宜并優(yōu)雅的行為之美又勝于狀貌之美。美中之最上者就是圖畫所不能表現(xiàn),初睹所不能見及者。類別:人生

    11.人的天性雖然是隱而不露的,但卻很難被壓抑,更很少能完全根絕。即使勉強的壓抑,只會使它在壓力消除后更加猛烈。只有長期養(yǎng)成的習慣才能多少改變?nèi)说奶焐鷼赓|(zhì)和性格。類別:人生

    12.人們大半是依據(jù)他的意向而思想,依據(jù)他的學問與見識而談話,而其行為卻是依據(jù)他們的習慣。類別:人生

    13.相貌的美高于色澤的美,而秀雅合適的動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這是美的精華。類別:人生

    14.好的運氣令人羨慕,而戰(zhàn)勝厄運則更令人驚嘆。類別:人生

    15.當命運微笑時,我也笑著在想,她很快又要蹙眉了。類別:人生

    16.嚴厲生畏,但是粗暴生恨,即使公事上的譴責,也應當莊重而不應當侮辱嘲弄。類別:人生

    17.美德好比寶石,它在樸素背景的襯托下反而更華麗。同樣,一個打扮并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類別:人生

    18.誓言是否有效,必須視發(fā)誓的目的而定;不是任何的目的都可以使誓言發(fā)生力量。類別:人生

    19.幸運并非沒有許多的恐懼與煩惱,厄運也并非沒有許多的安慰與希望。類別:人生

    20.在富人的想像里,財富是一座堅強的堡壘。類別:人生

    21.人生如同道路。最近的捷徑通常是最壞的路。類別:人生

    22.金錢好比肥料,如不撒入田中,本身并無用處。類別:人生

    23.如果你考慮兩遍以后再說,那你說得一定比原來好一倍。類別:人生

    24.如果問在人生中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那么回答則是:第一,無所畏懼;第二,無所畏懼;第三,還是無所畏懼。類別:人生

    25.對一個人的評價,不可視其財富出身,更不可視其學問的高下,而是要看他真實的品德。類別:人生

    26.我們的語言,不妨直爽,但不可粗暴驕傲;有時也應當說幾句婉轉(zhuǎn)的話,但切忌虛偽輕浮與油滑。類別:人生

    27.最快樂的事莫過于無拘無束。類別:人生

    28.獲得權(quán)利,喪失自由。類別:人生

    關(guān)于事業(yè)

    1.一切真正偉大的人物(無論是古人、今人,只要是其英名永銘于人類記憶中的),沒有一個因愛情而發(fā)狂的人:因為偉大的事業(yè)抑制了這種軟弱的感情。類別:事業(yè)、愛情

    2.機會先把前額的頭發(fā)給你捉而你不捉之后,就要把禿頭給你捉了;或者至少它先把瓶子的把兒給你拿,如果你不拿,它就要把瓶子滾圓的身子給你,而那是很難捉住的。類別:事業(yè)、機會

    3.時間是衡量事業(yè)的標準。類別:時間、事業(yè)

    4.在一切大事業(yè)上,人在開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樣察看時機,而在進行時要像千手神那樣抓住時機。類別:事業(yè)

    5.最好的辦法是把青年的特點與老年的特點在事業(yè)上結(jié)合在一起。角度說,青年可以從老年身上學到他們所不具有的優(yōu)點,而從社會影響角度來說,有經(jīng)驗的老人執(zhí)事令人放心,而年青人的干勁則鼓舞人心,如果說,老人的經(jīng)驗是可貴的,那么青年人的純真是崇高的。類別:事業(yè)

    6.合理的安排時間,就等于節(jié)約時間。類別:時間

    7.愛情就像銀行里存一筆錢,能欣賞對方的優(yōu)點,就像補充收入;容忍對方缺點,這是節(jié)制支出。所謂永恒的愛,是從紅顏愛到白發(fā),從花開愛到花殘。類別:愛情

    8.時間乃是最大的革新家類別:時間

    9.就是神,在愛情中也難保持聰明。類別:愛情

    10.書籍是橫渡時間大海的航船類別:時間

    11.時間是不可占有的公有財產(chǎn),隨著時間的推移,真理會愈益顯露類別:時間

    關(guān)于修養(yǎng)

    1.禮節(jié)要舉動自然才顯得高貴。假如表面上過于做作,那就丟失了應有的價值。類別:修養(yǎng)

    2.集體的習慣,其力量更大于個人的習慣。因此如果有一個有良好道德風氣的社會環(huán)境,是最有利于培訓好的社會公民的。類別:修養(yǎng)

    3.既然習慣是人生的主宰,人們就應當努力求得好的習慣。習慣如果是在幼年就起始的,那就是最完美的習慣,這是一定的,這個我們叫做教育。教育其實是一種從早年就起始的習慣。類別:教育.修養(yǎng)

    4.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yǎng)一種良好的習慣。類別:教育

    5.人們的舉止應當象他們的衣服,不可太緊或過于講究,應當寬舒一點,以便于工作和運動。類別:修養(yǎng)

    6.只有美貌而缺乏修養(yǎng)的人是不值得贊美的。類別:修養(yǎng)

    7.有些老人顯得很可愛,因為他們的作風優(yōu)雅而美!M管有的年輕人具有美貌,卻由于缺乏優(yōu)美的修養(yǎng)而不配得到贊美。類別:修養(yǎng)

    8.欣賞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開的花朵;漠視者冰結(jié)心城,四?萁,叢山荒蕪。類別:修養(yǎng)

    9.一次不公正的審判,比十次犯罪所造成的危害還要尤烈,因為犯罪不過弄臟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審判則敗壞了水的源頭。類別:修養(yǎng)

    10.內(nèi)容豐富的言辭就像閃閃發(fā)光的珠子。真正聰明睿智的卻是言辭簡短的。類別:道德

    11.美德有如名香,經(jīng)燃燒或壓抑而其香愈烈:蓋幸運最難顯露惡德而厄運最能顯露美德也。類別:道德

    12.順境的美德是節(jié)制,逆境的美德是堅忍,這后一種是較為偉大的德行。類別:道德

    13.同情是一切道德中最高的美德。類別:道德

    關(guān)于青年

    1.一般來說,青年人富于“直覺”,而老年人則長于“深思”。類別:青年

    2.青年人比較適合發(fā)明,而不適合判斷;適合執(zhí)行,而不適合磋商;適合新的計劃,而不適合固定的職業(yè)。類別:青年

    關(guān)于友情

    1.因結(jié)婚而產(chǎn)生的愛,造出兒女;因友情而產(chǎn)生的愛,造就一個人。類別:友情

    2.當你遭遇挫折而感到憤悶抑郁的時候,向知心摯友的一度傾訴可以使你得到疏導。否則這種積郁使人致病。俗語說:“人總是樂于把最大的奉承留給自己”,而友人的*逆耳忠言卻可以治療這個毛病。朋友之間可以從兩個方面提出忠告:一是關(guān)于品行的,二是關(guān)于事業(yè)的。類別:友誼

    3.缺乏真正的朋友乃是最純粹最可憐的孤獨;沒有友誼則斯世不過是一片荒野;我們還可以用這個意義來論“孤獨”說,凡是天性不配交友的人其性情可說是來自禽獸而不是來自人類。類別:友誼

    4.沒有可傾心相談的知交的人們,是個吃自己和自己心的食人鬼。類別:友誼

    5.友誼的一大奇特作用是: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秘以友誼對于人世間生,真像*煉金術(shù)所要找的那種“點金石”。它能使黃金加倍,又能使黑鐵成金。類別:友情

    6.一個人從另一個人的諍言中所得來的光明,比從他自己的理解力、判斷力所得出的光明更是干凈純粹。類別:友誼

    7.世上友誼本罕見,平等友情更難求類別:友情

    8.只要你想想一個人一生中有多少事務是不能僅靠自己去做的,就可以知道友誼有多少益處了。類別:友情

    9.友誼的主要效用之一就在于使人心中的憤懣抑郁得以宣泄、弛放!瓕σ粋真正的朋友,你可以傳達你的憂愁、歡悅、恐懼、希望、疑忌、諫諍,以及任何壓在你身上的事情。類別:友誼

    10.除了一個知心摯友以外,沒有任何一種藥物可以治療心病。類別:友誼

    11.只有對于朋友,你才可以盡情傾訴你的憂愁與歡樂,恐懼與希望,猜疑與歡慰。類別:友誼

    關(guān)于真理

    1.在開端起始時善用時機,再沒有比這種智慧更大的了。類別:智慧

    2.由智慧所養(yǎng)成的習慣能成為第二本性。類別:智慧

    3.凡過于把幸運之事歸功于自己的聰明和智慧的人多半結(jié)局是不幸的。類別:智慧

    4.使人們寧愿相信謬誤,而不愿熱愛真理的原因,不僅由于探索真理是艱苦的,而且是由于謬誤更能迎合人類某些惡劣的天性。類別:真理

    5.人們說得好,真理是時間的女兒,不是權(quán)威的女兒。類別:真理

    6..要追求真理,認識真理,更要依賴真理,這是人性中的最高品德。類別:真理

    7.真理之川從它的錯誤之溝渠中流過;像萌芽一般,在一個真理之下又生一個疑問,真理疑問互為滋養(yǎng)。類別:真理

    8.求知的目的不是為了吹噓炫耀,而應該是為了尋找真理,啟迪智慧。類別:智慧

    9.愛情和智慧,二者不可兼得類別:智慧

    10.諺語可以體現(xiàn)一個民族的創(chuàng)造力,智慧和精神類別:智慧

    11.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真理因為像黃金一樣重,總是沉于河底而很難被人發(fā)現(xiàn),相反地,那些牛糞一樣輕的謬誤倒漂浮在上面到處泛濫。類別:真理

    12.與智慧相伴的是真理,智慧只存在于真理中。類別:真理

    13.從錯誤中比從混亂中易于發(fā)現(xiàn)真理。類別:真理

    14.用書之智不在書中,而在書外。類別:智慧

    關(guān)于思想

    1.書籍是在時代的波濤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貴的貨物運送給一代又一代類別:思想

    2.除了知識和學問之外,世上沒有任何其他力量能在人的精神和心靈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見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統(tǒng)治和權(quán)威。類別:思想

    關(guān)于成敗

    1.殘疾人的成功通常不易招致嫉妒。因為他們有缺陷,使人樂于寬忍他們的成功。也常使?jié)撛诘膶κ趾鲆暳怂麄兊母偁幒吞魬?zhàn)類別:成功

    2.真正迅速的人,并非事情僅僅做得快,而是做得成功而有效的人類別:成功

    3.實踐中的失敗主要由于不知道原因而發(fā)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人的兩種企望:對知識和力量的企望真正相和在一起了。類別:失敗

    關(guān)于學習

    1.讀書給人以樂趣,給人以光彩,給人以才干。類別:讀書

    2.天賦如同自然花木,要用學習來修剪類別:學習

    3.讀書不是為了雄辯和駁斥,也不是為了輕信和盲從,而是為了思考和權(quán)衡。類別:讀書

    4.科學的真正的與合理的目的在于造福于人類生活,用新的發(fā)明和財富豐富人類生活。類別:科學

    5.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jīng)驗又補讀書之不足。類別:讀書

    6.知識就是力量。類別:學習

    關(guān)于美學

    優(yōu)雅之態(tài)美之極致,非丹青妙筆所能繪之,亦非乍眼一看所能識之。類別:美學

    人物評價

    現(xiàn)代哲學家

    人們完全可以說弗朗西斯·培根是一位真正的現(xiàn)代哲學家。他的整個世界觀是現(xiàn)世的而不是宗教的(雖然他堅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義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經(jīng)驗論者而不是詭辯學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現(xiàn)實主義者而不是理論家。他那淵博的學識連同精彩的文筆與科學和技術(shù)相共鳴。

    三種雄心

    雖然培根是一位忠實的英國人,但是他的洞察力遠遠地超過了他自己的國界。他劃分出三種雄心:

    其一類者,朝思暮想,慘淡經(jīng)營,在本疆之內(nèi),得隴望蜀,覬覦青云;其二類者,官衣旰食,機關(guān)算盡,圖他人之邦,擴己國之勢,拜倒稱臣者愈多愈善,此輩雖貪婪無度,然卻至尊至貴;若一人披荊斬棘,努力登攀,以求人類享有經(jīng)天緯地之略,駕馭宇宙之才,此實屬雄心大志,……盡臻盡善。

    雖然培根是科學的指路人,但是他自己卻不是一位科學家,也跟不上他的同時代人所取得的進展的步伐。他忽略了納皮爾(新近發(fā)明了對數(shù))和開普勒,甚至還有他的英國同伴威廉·哈維。培根正確地指出熱是一種運動形式──一個重要的科學學說,但是在天文學上他卻拒絕接受哥白尼的學說。不過人們應該記住培根不是要提出一套完整、正確的科學定律,而是要提出一個應該學什么的概說。他的科學猜想意在作為進一步探討的起點而不是作為終極的結(jié)論。

    弗朗西斯·培根并不是最先認識到歸納推理用途的人,也不是最先理解科學會給社會帶來各種可能利益的人。但是在他以前沒有人如此熱情而廣泛地發(fā)表這些思想。而且部分由于培根是一位好作家,部分由于他作為一位主要政治家的名氣,他對待科學的觀點在實際上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1662年當為了促進科學知識的增長而創(chuàng)建倫敦皇家學會時,創(chuàng)建者們稱培根為他們的啟靈人。而且當在法國啟蒙運動期間編纂大部頭的《百科全書》時,主要的編纂者們?nèi)绲业铝_和阿朗貝爾贊譽培根是他們的作品的啟靈人。如果說《新工具》和《新亞特蘭提斯島》今天比過去一度曾有的讀者少了,這是因為它們的寓意已被廣泛地接受。

    鳴鑼啟蒙

    培根是近代自然科學的鳴鑼開道者。他最早表達了近代科學觀,闡述了科學的目的、性質(zhì),發(fā)展科學的正確途徑,首次總結(jié)出科學實驗的經(jīng)驗方法--歸納法,對近代科學發(fā)展起到指導作用。培根是除舊立新的思想革新者,他對經(jīng)院哲學的科學觀和傳統(tǒng)邏輯思維方式的批判為自然科學的發(fā)展掃清了道路。

    人們有理由把培根與另一位即將來臨的科學時代的先驅(qū)勒內(nèi)·笛卡爾相提并論。培根比笛卡爾早一代人(三十年)。他比笛卡爾更多地強調(diào)觀察和實驗的重要性,但是這位法國人重大的數(shù)學發(fā)明使這種對比的天平稍微向有利于他的一邊傾斜。

    個人榮譽

    爵位

    培根死后,亨利·沃登爵士為他題寫了墓志銘:圣阿爾本子爵如用更煊赫的頭銜應稱之為“科學之光”、“法律之舌”。

    古典經(jīng)驗論

    弗朗西斯·培根在很多年中都是一位主要的政治家,他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用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中,但是他被列入本書卻只是因為他的哲學作品。這些作品表明他是科學新時代的先驅(qū):認識到科學和技術(shù)可以改變世界的第一位偉大的哲學家,一位科學調(diào)查的得力倡導者。

    名人推薦
    • 佩德羅·帕斯卡
      佩德羅·帕斯卡(Pedro Pascal,1975年4月2日-),美國男演員,出生于智利圣地亞哥。因參演《冰與火之歌:權(quán)力的游戲》而被關(guān)注,出演作品還有《長城》《傲骨賢妻》《恩..
    • 埃米利洛·艾切瓦利亞
      埃米利洛·艾切瓦利,墨西哥演員,Chicag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Silver Hugo)最佳男主角愛情是狗娘(2001)
    • 白紀年
      白紀年(1926年1月—2015年1月15日),陜西省綏德人,1939年1月參加革命工作,1942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2005年2月離休。曾任中共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xié)第七..
    • 盧格
      盧格(1802~1880)Ruge,Arnold  德國政論家。青年黑格爾派分子,資產(chǎn)階級激進民主主義者! 1821~1824年,先后在哈雷、耶拿和海德堡大學學習哲學。1826年因倡導組...
    • 路德維!ぞS特根斯坦
      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年4月26日-1951年4月29日),出生于奧地利維也納省,畢業(yè)于英國劍橋大學,哲學家、作家,語言哲學的奠基人。他曾師從...
    • 張再旺
      張再旺,江蘇南京人是中共第十二屆中央委員、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因病于2010年11月28日17時02分逝世,享年93歲!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