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旦
姓姬名旦,是 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fā)的弟弟,曾兩次輔佐 周武王東伐紂王,并制作禮樂。因其 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周公是 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元圣”和儒學先驅。周公一生的功績被《 尚書·大傳》概括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wèi),五年營 成周,六年制 禮樂,七年致政成王!敝芄珨z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帶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 宗法制度、 分封制、嫡長子繼承法和 井田制。周公七年歸政成王,正式確立了周王朝的嫡長子繼承制,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緣為紐帶,把家族和國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倫理融合在一起,這一制度的形成對中國封建社會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為周族八百年的統(tǒng)治奠定了基礎。 賈誼評價周公: 孔子之前, 黃帝之后,于中國有大關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召公奭
姬奭,生卒年不詳,姬姓,名奭,又稱 召公(一作邵公)、 召伯、 召康公、 召公奭, 西周宗室、大臣,與 周武王、 周公旦同輩(一說是 周文王庶子)。姬奭輔佐周武王滅商后,受封于薊(今北京),建立臣屬西周的諸侯國 燕國( 北燕)。但他派長子 姬克管理燕國,自己仍留在 鎬京(今陜西 長安)任職,輔佐朝廷。因采邑于 召(今陜西 岐山西南),故稱召公或召伯、召公奭。周武王死后,其子 周成王繼位,姬奭擔任 太保。姬奭執(zhí)政政通人和,貴族和平民都各得其所,因此深受愛戴。他曾在一棵 棠梨樹下辦公,后人為紀念他,舍不得砍伐此樹,《 詩經(jīng)·甘棠》中曾稱頌此事。周成王死后,姬奭輔佐 周康王,開創(chuàng)“四十年刑措不用”的“ 成康之治”,為周朝打下延續(xù)八百多年的堅實基礎。
姜太公
姜尚(前1128~前1015),字子牙,呂氏,一名望,尊稱 太公望,道家前身。武王尊之號為“師尚父”,世 稱“ 姜太公”。漢族( 華夏族),“ 海曲城有 東呂鄉(xiāng)東呂里, 太公望所出也!保ń 山東省 日照人)據(jù)說祖先在舜時為“ 四岳”之一,曾幫助大禹治水立過功,被封在呂,姜為其族姓。姜子牙出世時,家境已經(jīng)敗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輕的時候干過宰牛賣肉的屠夫,也開過酒店賣過酒,聊補 無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窮志不短,無論宰牛也好,還是做生意也好,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為國家施展才華。雖然他滿腹經(jīng)綸、才華出眾,但在商朝卻懷才不遇。他已年過六十,滿頭白發(fā),閱歷過人,仍在尋機施展才能與抱負。 姜太公是 齊國的 締造者, 周文王傾商 武王克殷的首席 謀主、最高軍事統(tǒng)帥與 西周的開國元勛, 齊文化的創(chuàng)始人,亦是 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杰出的韜略家、 軍事家與 政治家。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 儒、 道、 法、 兵、 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 宗師"。
史佚
史佚,原名尹佚,尹逸,西周初年太史,他博學多聞,德高望重,深得 周武王賞識,凡有大事也多與之商磋。 周武王在河南牧野與 商紂王決戰(zhàn)時,史佚隨從周武王出征。因商紂王慘無人道,百姓離心離德,武士紛紛倒戈,商紂王自焚而死, 周武王揮劍砍下了 商紂王燒煳了的腦袋。此時,史佚回望天際漸漸淡去的星影,記錄下了在這一激動人心時刻天空上的星座和月相,凱旋歸宮后,命鑄銅匠在利簋上澆鑄下“歲鼎克聞夙有商”的銘文。利簋在20世紀70年代出土后,銘文被經(jīng)學家解釋為“歲(木)星正當其位,在周的星土鶉火”。這一記載,使得3000年后國家“九五”規(guī)劃重大科研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借此攻克了周武王克商的準確日期為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周成王封其同母弟 叔虞于唐時,又是史佚擇吉日,并記下了星象!秶Z·晉語》載:“晉之始封也,歲在大火”,“歲在大火……唐叔以封!敝艹赏鯙榍1042年繼天子位, 司馬遷《史記·晉世家》載,唐叔之封在成王三年,叔虞封唐的確切年代即為公元前1040年。作為一名史官,在記下星座后并命鑄銅工匠銘刻在器皿上,沒有給后人留下竹腐簡朽而湮滅的遺憾,實屬功垂千古。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亂,周公誅滅唐。成王與叔虞戲,剪桐葉為珪,以與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請擇日而立叔虞。成王曰:“吾與之戲耳”。史佚曰:“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正是史佚這句“天子無戲言”,為后人留下了“君無戲言”的典故。
史籍評價
《 大戴禮記· 保傅》載:明堂之位曰:篤仁而好學,多聞而道慎,天子疑則問,應而不窮者,謂之道;道者,導天子以道者也;常立于前,是 周公也。誠立而敢斷,輔善而相義者,謂之充;充者,充天子之志也;常立于左,是 太公也。潔廉而切直,匡過而諫邪者,謂之弼;弼者,拂天子之過者也;常立于右,是 召公也。博聞強記,接給而善對者,謂之承;承者,承天子之遺忘者也;常立于后,是 史佚也。故成王中立而聽朝,則 四圣維之,是以慮無失計,而舉無過事;殷周之前以長久者,其輔翼天子有此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