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麒
馬麒(1869-1931.7),回族,字閣臣,甘肅省河州臨夏縣(今臨夏自治州和政縣)人。馬海晏之長子。
目錄
簡介 生平 后代 政績
簡介
馬麒自幼習武,稍長隨父從軍,初任哨官。1900年其父馬海晏死后,由簡練軍哨官承襲父職。返甘后率部駐防于巴燕戎格廳(今化隆回族自治縣)的扎巴鎮(zhèn),依仗馬安良的勢力,由旗官一躍而為花翎銜循化營參將。在馬安良大旗的庇護下,利用手中的一點軍權(quán),把持地方政權(quán),并與民族宗教勢力相結(jié)合,取得了對該地區(qū)的撒拉、回等人民的絕對統(tǒng)治權(quán),為其家族統(tǒng)治青海奠定了基礎(chǔ)。國民政府青海省主席,國民革命軍第1師師長。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銜。
生平
民主革命時期,辛亥革命中充當西北頑固派的打手,任馬安良精銳軍(西軍)的幫統(tǒng)兼前軍分統(tǒng),率隊將寧夏各地的民軍鎮(zhèn)壓下去,在寧夏府城、平羅縣城等地對群眾進行血腥屠殺和搶劫,使寧夏人民蒙受了一場浩劫。1912年投靠新都督趙惟熙,甘肅光復(fù)后,擁護共和政體,授任西寧鎮(zhèn)總兵(后改鎮(zhèn)守使)兼蒙蕃宣慰使,身兼兩使,取得了青海的軍政大權(quán)。1913年受封為“銳揚將軍”。1914年率部進駐今玉樹、果洛、黃南等地區(qū),為爾后青海建省創(chuàng)造了條件。1915年羽毛已漸豐滿,即脫離了馬安良的西軍系統(tǒng),自立“寧海軍”,成為西北另一支獨立的回族武裝勢力,從此“青馬”軍閥體系完全形成,正式開始了對青海各族人民長達40年的統(tǒng)治。 大革命時期,1926年馮玉祥所部西北軍入甘后,寧海軍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26師,任師長。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1929年1月青海建省,被任命為青海省政府委員兼建設(shè)廳廳長(因堅辭未就職,后由其胞弟馬麟出任)。1930年中原大戰(zhàn)緊張之際,青海省主席孫連仲東調(diào)參戰(zhàn),國民軍無暇顧及后方,于是東山再起。1月被南京國民政府任命為青海省主席兼國民革命軍第1師師長,授陸軍中將銜,與蔣介石集團開始了結(jié)合,馬氏家族勢力進一步得到發(fā)展。后來蔣介石為繼續(xù)控制青海馬家,扶植馬家第三代人物。
后代
1931年7月因病逝世于任上,終年62歲。育有3子。 長子:馬步青,國民革命軍騎兵第5軍軍長,第40集團軍副總司令。陸軍中將銜。 次子:馬步芳,國民革命軍第40集團軍總司令,西北軍政長官。陸軍上將銜。 三子:馬步瀛,1950年初隨其父馬步芳流亡沙特阿拉伯時,在塔乙夫城中暑死亡。 胞弟:馬麟,字勛臣,一直佐其兄為開創(chuàng)青海的馬家小朝廷,馬麒死后繼任青海省主席。馬步芳勢力壯大后,對其叔多方壓迫與排擠,馬麟無奈,赴麥加朝覲,歸來后不久就失去了省主席的寶座,以國民政府委員虛銜返回原籍居住,不久死去,終年7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