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呂來春女士(1950~2007) 誕生于臺灣臺北市。
23歲那年在教會與溫世仁先生相遇,三年后(1976年)兩人結婚共組家庭,并育有兩子。
在溫世仁先生奔波于世界各地的同時,背后有呂女士愛的支持,讓溫先生沒有后顧之憂;呂女士也以謙卑體貼的心體現(xiàn)夫妻之間相互的體諒,造就一個美滿的家,也使得溫先生發(fā)揮大愛于人間。
她這一生關注教育,于1990年移居馬來西亞檳城,隔年即在當?shù)爻闪⑴_校,并于1993年擔任董事長。這所學校是臺灣在海外的第一所僑校,也是第一所與臺灣教育同步、使用與臺灣完全相同教材的僑校。有很長一段時間同時兼任校長,對于校務,不管大小都能以身作則,甚至事必躬親,對事事抱著求好心切的精神,務必達到最好的成果。她曾說:“只要有心,沒有做不到的事!蓖瑫r她對學校的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在教育,希望他們考上好的學校,能夠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也造就許多臺校的學子在回臺灣后考入前幾名的知名學校。
由于在主持校務的卓越表現(xiàn)及熱誠獲得檳城各界人士的肯定,于1996年獲檳城州政府頒予檳城PKT勛銜(用以表揚和獎勵社會有功人士的榮譽制度,頒予條件是于當?shù)匾袑ι鐣芨叩呢暙I),并于2000年,因與溫世仁先生對馬來西亞之卓越貢獻,榮膺馬來西亞DMPN拿督及拿汀勛銜(如同英國爵士封號)。
溫世仁2003年因中風驟然過世,享年55歲,他在50歲后以悲天憫人心志、前瞻敏銳思維致力于兩岸在科技、脫貧、教育等計劃,都引起很大回響。
溫世仁過世后,原英業(yè)達的董事席位由溫泰鈞接棒,至于原本在大陸西北方為協(xié)助當?shù)刎毭袼l(fā)起的“黃羊川計劃”,也由其幾個弟弟合力接手,持續(xù)推動其生前遺愿。
呂來春女士于2004年開始籌備基金會,在臺灣大力投入教育推廣,于2007年1月正式成立溫世仁文教基金會。溫世仁基金會指出,呂來春在溫世仁過世后,仍秉持溫世仁生前照顧弱勢和致力公益的精神,而溫泰鈞和溫健鈞未來也將延續(xù)雙親大愛。基金會表示,溫家對于各界關懷相當感謝,唯后事將低調辦理。
2007年3月18日,呂來春因心肌梗塞,病逝于馬來西亞檳城,年僅57歲。遺體已于21日由兩個兒子溫泰鈞、溫健鈞護送回臺。
呂來春驟逝后,其名下財產估計在60多億元新臺幣,據(jù)了解,與溫世仁同樣是來不及做租稅規(guī)劃,將被課遺產稅50%,達30億元,與溫世仁已課過的遺產稅30余億元合計,共達60多億元,他們是臺灣史上繳最多遺產稅的夫妻。
此外,溫世仁也是香港取消遺產稅之前最后繳巨額遺產稅者,因為他幫朋友的忙,用自己的名字買香港上市股票,死后繳了數(shù)千萬元的港幣,令香港稅務官非常訝異其誠實。
由于臺灣遺產稅率高達50%,富商巨子都費心思規(guī)劃遺產稅,加上海外遺產難查緝,逃漏容易,所以成功避稅者多。例如,富布斯雜志報導的多位臺灣富豪,有些人身后繳納的遺產稅,與其數(shù)十億美元的財富相比,根本不成比例。
而溫世仁夫婦繳的遺產稅遠超過臺面上,臺灣巨富往生后遺產稅的合計總額。對照之下,像溫世仁這種把龐大遺產主動報回的案例幾乎破紀錄,就其本人及家族而言,或因規(guī)劃不及而繳納龐大遺產稅,但也贏得社會的尊敬。
家庭成員
丈夫
臺灣英業(yè)達集團前副董事長溫世仁,1948年1月21日生,臺灣省臺北市人。 由于信奉“工作是使命感,也是享受”的道理,溫世仁盡管工作繁忙卻仍勤于著作。曾出版《企業(yè)的未來》、《網(wǎng)絡創(chuàng)財富》、《英語直通車》等作品。2003年開始創(chuàng)作長篇武俠小說《秦時明月》。12月4日因勞累過度突患中風,住進和信醫(yī)院,12月7日下午3時30分逝世,享年55歲。(僅完成小說《秦時明月》第一部初稿,第二部大部分初稿,3-8部大綱、構思。后相聲瓦舍根據(jù)這些稿續(xù)寫完小說并由明日工作室一一出版;杭州玄機科技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則根據(jù)這些稿改編成3D動畫,且在中國大陸熱播)
兒子
長子溫泰鈞,千鄉(xiāng)萬才董事。延續(xù)其父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人文關懷,建立一家以服務轉型為核心的全方位顧問公司——益群創(chuàng)意,為新創(chuàng)的中小企業(yè)及尋求轉型的傳統(tǒng)產業(yè)找到新的市場定位與價值。曾于2007年1月1日起出資100萬人民幣設立西部故事項目。
次子溫健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