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楊精義,字植臣,祖藉浙江臨海,唐貞觀甲辰年五月廿四日辰時(公元644年)生于安固縣廿八都萇芬西村(今瑞安市碧山鎮(zhèn)渡頭村),即為傳說中的楊府爺。
人物生平
唐貞觀己巳年(公元662年,中二甲進士,丁丑年官封都督大元帥。年65歲告老居家奉佛,創(chuàng)建松古寺于碧山山坪,并贈獻良田百余畝,為寺供養(yǎng)香火之費,自己在寺中靜坐修練43年,享壽108歲得道仙去,墳葬碧山渡頭村。
他有兄弟七人,夫人葛氏,得訓(xùn)子十人,名國正、國天、國心、國順、國猛、國勇、國剛(即隱修陶山白巖山的楊府圣王)、國強、國龍、國鳳,媳十房……子孫共五十二人。甲申年(公元678年)三子國心得中二甲進士,官封洋湖都督,其八子、九子,俱為元帥,一門顯耀。七子國剛在陶山白巖山亦修真成仙,即為所說的楊府圣王。
人物傳說
據(jù)傳說楊門后遭權(quán)奸所忌滿門受害,渡頭村從古至今有“楊司路”,“楊司橋頭”,“肉丘墳”的傳說。今渡頭村幾百戶人家,姓楊的人寥寥無幾,當時楊門受害的傳說或可信之。 楊精義仙逝后,精光不散。當時禮部葉啟正,戶部陳天佑等聯(lián)章把楊氏父子修真成仙的事跡奏聞天子,在翌年甲子歲頒詔追贈楊翁為太老仙翁正直真君,萇芬地主,葛氏為太郡夫人,子十人為十洞尊王。唐文宗開成二年,貢生汪天進,黃文正恐時久失傳,立碑為志,以紀其事。故有父子一家皆得道,兄弟十洞錫封候之美稱焉。后世帝王,封敕不絕。宋時徹社救封賢道文武德理良橫福德顯應(yīng)真君。明熹宗天啟年封公慈德救世仙人。清文宗封公護國安邦侯、穆宗加封福佑侯王。
清咸豐丙辰年(1856年),神顯威力,殲來逆寇。經(jīng)浙江巡撫何掛清題請,清同治丁卯年浙江巡撫馬新貽奉監(jiān)議經(jīng)內(nèi)閣同意,于六月加封福佑王封典,敕封楊府(陶山楊國剛隱修處)為福保圣古寺,后改稱楊府圣廟。同時下御篆恭迎楊府遺址,在瑞安涂(渡)頭村楊司橋。唐中宗已未年涂頭村團圓墓即楊府墳碑,遺址在楊司路西側(cè),其路名自唐沿用至今。真人堪為民族英雄,保家衛(wèi)國有功,應(yīng)與歷史英雄人物同樣紀念,同樣建立神廟塑造神像后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