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從嚴
朱家是書香門第。朱自清是家中長子,父親朱鴻鈞對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希望他將來有朝一日能光宗耀祖。所以從小就對朱自清既格外寶貝,又嚴加培養(yǎng),一方面盡力保證小朱自清的生活無憂,同時對小朱自清學習督教甚嚴。朱自清小時候,科舉初廢,新學剛興。父親對新式學校的教學方法和讀書效果很是懷疑,便把他送到秀才或舉人那里學習古文和詩詞。
與朱自清
?朱鴻鈞畢竟是封建式家長,為了維護傳統(tǒng)的家庭倫理,維護父親對兒子的絕對權威,在朱自清1921年回揚州任揚州省立八中教務主任時,朱鴻鈞憑借與校長的私交,直接拿走了朱自清當月的全部薪水,這種專制式的家長行為極不尊重人,與朱自清的個性自由解放思想的要求產(chǎn)生沖突,使朱自清非常不滿,他憤然離開揚州,到外地寧波、溫州等地執(zhí)教 。1921年冬天朱自清接出妻兒,在杭州組織了小家庭。這又使朱鴻鈞感到好不容易養(yǎng)大的兒子,一旦翅膀硬了,就拋棄了自己和這個家庭,激怒之下而不肯原諒朱自清,父子從此失和。
1922年暑假,朱自清想主動緩解和父親的矛盾,帶著妻兒回揚州,但朱鴻鈞先是不準朱自清一家進家門,雖在家人勸說下讓步了,卻不理睬朱自清。朱自清在家感到很沒趣,過了幾天悻悻離去,不免加重了對父親的怨恨。這以后父子之間的裂痕越來越深,以至1923年暑假朱自清雖又回家一次,但與父親的關系仍未好轉。 朱自清認為自己沒錯,不肯認錯。朱鴻鈞也認為自己沒有錯,老子用兒子的天經(jīng)地義,為父有錯也不該認錯。于是雙方進入了“冷戰(zhàn)”,朱自清也就幾年不回家了。
其實,晚年的朱鴻鈞表面上對朱自清很冷漠、很苛厲,實際一直掛念這個在外討生活的長子?蓚鹘y(tǒng)的“父子綱倫”使他不愿低下為父之頭向兒子認錯,朱鴻鈞就以惦記孫子的名義和朱自清書信往來。1925年朱自清在北京大學任教的時候,十月的一天接到兩年多“不相見”的父親自揚州寄來的一封家信。父親在信中提到:“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边@封家書使朱自清心靈深受刺激,那種父子骨肉相連的情感使他不禁悲從中來。畢竟血濃于水。于是,朱自清回憶著八年前與父親離別的情景,含著淚水,寫出了父子情深的《背影》。
1928年秋日的一天,在揚州東關街仁豐里一所簡陋的屋子,朱自清的三弟朱自華接到了開明書店寄贈的《背影》散文集,忙奔上二樓父親臥室,送給父親朱鴻鈞先睹為快。此時的父親朱鴻鈞已行動不便,就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鏡,一字一句誦讀著兒子朱自清的文章《背影》。誦讀時,父親朱鴻鈞的兩眼老淚縱橫,手不住地顫抖,但讀完后,昏黃的眼珠卻放射出光彩。他明白了兒子讀懂了自己過去的關心,也明白自己錯怪了兒子,他諒解了兒子。從此父子矛盾得緩解并消逝。
背后軼事
(一)1917年冬,其母病逝,朱鴻鈞與長子朱自清從徐州一道返揚州奔喪。借錢辦完喪事,朱自清返校,朱鴻鈞去南京謀職,于是父子同行,至浦口車站分手。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即取材于此。
(二)朱鴻鈞失去官職,在揚州賦閑時,和江澤民家相距不遠,對童年的江澤民多有教導。1998年朱自清百年誕辰時,江澤民專門題詩憶及此事,稱“我們兩家是三代世交”。此外,1926年出生的江澤民與朱自清次子朱閏生(1925年生)是中學同班同學,經(jīng)常往來,結下深厚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