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劉氏行醫(yī)40余年,精于內科,兼通婦、兒科。早年常投麻、桂、白虎、承氣原方以治時癥;晚年探索以中藥治療臌脹、腫瘤等疑難重癥。治雜病以虛實為綱,治實重在攻邪,常施巴豆、甘遂、芫花、水蛭等峻烈之品;補虛重在養(yǎng)陽,每用大劑附桂、硫磺等。著有《魯樓醫(yī)案》、《伊尹湯液經》、《時疫解惑論》、《腫脹編》、《華陽醫(yī)說》、《傷寒論霍亂訓解》、《素問痿論釋難》。撰有《神農本草經逸文考》等。
人物生平
先生名復,字民叔,姓劉氏,四川成都華陽縣人。生於公元1897年,即清光緒廿三年丁酉十月十五日,歿於公元1960年5月7日,享年六十四歲。先生曾祖懷公業(yè)醫(yī),祖承先公亦業(yè)醫(yī),故自幼秉承家學。八歲就童子塾,即以“人之初,性本善”與“醫(yī)之始,本岐黃”兩書同時并讀。越五年,讀書成都府中學堂,課馀之暇,從外祖康朝慶公學醫(yī),嗣又入四川存古學堂,課馀研醫(yī)不輟。又先後從郭、吳、胡、馮、何、陳、范、鄭諸名師游。1915年九月應四川全省第一屆中醫(yī)考試,名列甲等第一,不以是自滿,而更事深造。請業(yè)於蜀中大儒井研廖季平先生,得所傳,至是專以古醫(yī)學鳴世。廖氏為近代經學大師,學問精深淵博,世罕其儔,康有為梁啟超輩皆受其訓益,馀杭章太炎亦盛稱廖氏之學確有獨到之處,而醫(yī)學乃其馀緒耳。1926年,先生束裝東下,先至渝,繼之夏口,續(xù)之寧,復至滬瀆,僑居黃浦江濱,懸壼行醫(yī)凡三十馀年。先生治病救人,盡心盡力,凡臨一癥,負責終紿。其處方既簡而賅,亦奇亦正,疑難大病,往往投以不經見之藥,如附子、烏頭、砒霜、木鱉、硫磺、巴豆、甘遂、大戟、蝱蟲、水蛭、大黃之屬,且劑量逾恒,屢起沉疴,是以聲譽卓然,求診者日必百數十人。
治學精神
夫子之治學也,凡唐宋以還之書無不讀,而獨取神農伊尹仲景之書,一以古醫(yī)經為正宗,創(chuàng)立中國古醫(yī)學會,講學於魯樓講臺,四方景從而師事者日益眾。二十年代中期,與神州國醫(yī)學會中醫(yī)界諸老友朱少坡、祝味菊等,協(xié)辦景和醫(yī)科大學并任教焉,為中醫(yī)教育事業(yè)作出很大貢獻。立論中國古醫(yī)為六大學派:凡治神農學者曰湯液派、治黃帝學者曰針灸派、治彭祖學者曰導引派、治素女學者曰房中派、治苖父學者曰祝由派、治俞跗學者曰割治派。我中醫(yī)處方用藥者屬湯液派,而神農伊尹仲景者為湯液派之大成也。湯液家法辨證首重立法,立法而後候證,故先立風、寒、溫三綱,後定汗、吐、下、利、溫中、養(yǎng)陰六法,再以表裏分配而出六經。簡約之,亦即一表二裏,一表在太陽主汗法,二裏實則陽明主下法,虛則少陰主溫法。此為湯液辨證之要旨,亦為藥治學家之正宗。
論《傷寒論》中風、傷寒二者條文宜互易,以中風為表實證,故當不汗出而惡風。傷寒為表虛證,故當汗出而惡寒。即以麻黃湯為治中風之首方,桂枝湯為治傷寒之首方,補正千年以來歷代傷寒注家之闕失。
說中國為世界之古國,古醫(yī)為世界之古醫(yī),神農嘗藥,黃帝制針,伊尹組方,源流遠長,代有發(fā)明。若古希臘、古羅馬之哲理醫(yī)學,則遠不如中醫(yī)有系統(tǒng)有組織也。此等實事求是,格物致知之成績,在世界醫(yī)學史上誠有不可磨滅者,且乎巍然獨立於東方,為世界醫(yī)學之瑰寶。
自乾嘉以來,江南醫(yī)風多崇尚葉薛吳王,用藥輕清,以靈巧為主。而劉師處方用藥,一遵古醫(yī)經,善用經方之麻桂姜辛,於附子一味,尤有獨到心得,時人奉之為川派。與當時同在上海開業(yè)之四川祝味菊先生,并稱之為火神。先生川籍人也。其於附子家屬及其臨牀使用,獨具只眼,以中醫(yī)處方用藥,當以天生原藥為合宜,取本草以疏方劑,取方以證本草,運用原藥以求原效,不得與提煉有效成份并為一談。附子之為藥焉,在中醫(yī)列入溫中類,以為回陽救絕者也。其家屬有五, 附子、烏頭、天雄、側子、漏籃子,同一辛味而各異其趣。按附子成熟於秋,而必采之於冬,待其形全氣足,乃合於用,且以八角者為良。至春由少而壯,名曰烏頭。烏頭為母,而更環(huán)生附子。附子、烏頭以冬春采時為別,而烏頭、天雄,則又以有無附子為識。烏頭體團,有子附生,性雌故也。天雄形長,獨生無子,性雄故也。是附子、天雄、烏頭三品,為同種而異用者也。若位偏而體小者,名為側子,至於再偏更小者,名鬲子,亦名漏籃子。此三者皆環(huán)生於烏頭。古方有用側子以治風濕偏痹之證。而漏籃子則用者甚少,以其賦性不厚故也。附子家屬,性皆麻痹,用之者亦正利用其麻痹之性,其甚者作醉無所知覺,但不致人於死,茍心力有馀,必然來甦。然必野生者乃有此性,若田種者則又遠遜矣。惟此麻痹,可除寒濕,可逐水氣,可以挽元陽之亡,可以續(xù)神機之絕。除此而外,附子獨具破癥堅積聚血瘕之功效, 此為近世本草忽略少察之處。正因附子列《神農本經》下品,屬辛溫強有力之品,力能消瘀散血破癥堅血瘕,劉師選用,以之治惡性腫瘤之屬寒證者,每獲良效。
臨床經驗
先生於惡性腫瘤治療,別具匠心,以腫瘤亦當辨其表裏、虛實、寒熱、上下、氣血,按汗、吐、下、利、溫中、養(yǎng)陰六法參差互用。特腫瘤專病,又當加強其辨證論治之細則,其分腫瘤為四例;一曰結氣,治之以散;二曰血瘕,治之以破;三曰絕傷,治之以續(xù);四曰死肌,治之以逐。臨床選用生半夏、海藻、白歛、南星、附子、桃仁、丹參、鼠婦、水蛭、壁虎、地黃、乾漆、白膠、白芨、絡石、鐵落諸藥,靈活掌握,誠有減輕痛苦,延長生命,進而收治愈之功,為近代中醫(yī)治療惡性腫瘤另辟蹊徑。
先生晚年尤擅治卒中大厥、腹水鼓脹等疑難諸癥。論說腹水腫脹,治在少陽,少陽主利法者也。以古時和、利兩字相近,遂誤利為和,後世諸家因之,而不知少陽之“和”解當為“利”解也。著有《腫脹》專編,立九法十三方。論原巴豆治療日本住血吸蟲病晚期腹水,以及原巴豆宜不劈破先煎,待巴豆油自然溶解於水,以之逐水而無嘔吐之弊,并附驗案於後。全編引經據典,心裁獨出。
門人徒弟
先生長子慎言,長女文粲,秉承家學,皆業(yè)醫(yī)。門弟子有張亦相、周元慶、陳正平、黎曉生、楊茂如、朱佐才、周濟士、孟友松、李鼎、蔡岫青、邱介天、葉茂煙、查國科、胡慈園、汪贊美、劉德傳、楊晴碧、張文江、王凱平、詹陽春、陳濟瑩、卞嵩京等數十人。
代表著作
先生著作已公諸於世者有《古醫(yī)湯液叢書》《蜀醫(yī)叢書》《魯樓醫(yī)學叢書》,如《神農古本草經三品逸文考》《考次伊尹湯液經》《時疫解惑論》《傷寒論霍亂訓解》《素問痿論釋難》《魯樓醫(yī)案》《華陽醫(yī)說(上下集)》,及《腫脹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