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喬治·羅姆奈(GeorgeRomney,1734—1802)他在英國也被認為是杰出的肖像畫家。他一生都堅決不在美術院展出他的作品,對美術院院長雷諾茲懷著強烈的敵對情緒。因為他在青年時代展出的歷史畫,創(chuàng)作得非常好,本來應該得獎,但是雷諾茲卻因為私情把獎授予自己的朋友,因此羅姆奈恨之入骨。
代表作品
羅姆奈是肖像畫在野派的首領。據說盡管報酬要得非常多,到他畫室訂畫的人仍然蜂擁而至,而且因為住在倫敦,所以對雷諾茲來說不能不感到是勁敵。他的作品中以哈米爾頓小姐的許多肖像為最有名。羅姆奈幾乎花了五年時間研究這個哈米爾頓小姐,描繪了她種種的姿態(tài)和表情;他的熱情使人驚訝。但是,羅姆奈的肖像畫中盡管具有快樂的情調,卻沒有深度,和庚斯波羅不一樣;因此不如說他是一個通俗畫家。
十八世紀的英國繪畫
十八世紀的英國,有堪稱為雷諾茲的后繼者的霍普納(JbhnHoppner,1758—1810)、勞倫斯(ThomasLawrence,1769—1830)以及女畫家考夫曼(AngelicaKaufmann,1741—1867)等人,所有以前介紹過的畫家,只有荷加斯例外,包括雷諾茲、庚斯波羅以至考夫曼在內可以說都是貴族的肖像畫家.他們的顧客幾乎都只限于上層人物,因而他們的作品也是迎合貴族的生活感情、趣味和好尚的.優(yōu)雅、高尚、穩(wěn)靜、瀟灑,而且有種冷淡的感覺,這種特色不用說是羅可可風的.當然,十八世紀的英國貴族、貴婦人的生活和趣味,和法國的路易十五世、十六世時代并不一樣,但盡管具有一些英國特有的東西,因為兩國頗為接近,受到路易王朝的羅可可風的影響是不容置疑的.
到十八世紀末,英國出現(xiàn)了完全嶄新的藝術運動.下面就來加以論述.產業(yè)革命和藝術從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眾所周知,英國發(fā)生所謂產業(yè)革命.也就是因為發(fā)明了紡織機械和蒸汽機,以前由工人的手制造的東西,全都開始用機器大量生產.結果,大批工人被機器奪去了工作,出現(xiàn)失業(yè)者驟增、生活困難的現(xiàn)象.
這種現(xiàn)象特別是在利物浦、曼徹斯特、朗格郡、倫敦等大城市很顯著.在工業(yè)城市,充滿了失業(yè)者.那些失業(yè)者說`這就是托機器這個惡魔的福!'甚至出現(xiàn)發(fā)生暴動把機器毀壞的情況.在城市里,工人和資本家開始對立,展開經濟斗爭,反對降低工資,反對解雇人員,同盟罷工等斗爭頻繁不絕.這種經濟方面的斗爭,不用說是物質文明發(fā)展的結果,肯定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又發(fā)生使之緩和的運動,文藝家中間也發(fā)生這樣的運動.例如有人說,產生這種斗爭的原因是“大家都成為利己的,喪失了基督教的愛憐人之心”,因此創(chuàng)作基督教式的文學,著作《圣誕頌歌》的狄更斯等就是這樣的人,認為用慈善事業(yè)就可以改良社會;又有人說什么“現(xiàn)實的生活是丑惡的,但以前的中世紀卻是美好的”,出現(xiàn)象司各脫一樣,只寫中世紀故事的小說家;也有象拜倫那樣的人主張“英國人的生活是丑惡的,但如果到希臘去,就是今天也是美好的”;也有人認為`都會生活雖然不堪忍受,但鄉(xiāng)間還存留著美好的大自然',所以也出現(xiàn)了歌頌大自然的美的華茲沃斯一派的田園詩人.
在這種情況下,畫家中間也必然出現(xiàn)一種新興的運動.在繪畫方面,首先是風景畫開始流行.人們的心從大都會互相傾軋的生活,轉向寧靜的大自然.
布萊克作為風景畫家的透納和康斯太勃是想在大自然的美中看出心靈的平靜,而威廉·布萊克(WilliamBlake,1757-1823)卻想要走入神秘的世界,逃避現(xiàn)實的丑惡.
布萊克生于倫敦,初期作雕刻見習生,一面研究米開朗基羅,一面開始畫畫.他的作品線條和色彩都單純有力,表現(xiàn)超現(xiàn)實的夢幻的感情,例如《受胎》、《創(chuàng)造日》以及有些可怕怪誕的《蚤的幽靈》等,都是象征性的,在某種意義上屬于病態(tài)的東西.布萊克也以詩人而著名;他的詩表現(xiàn)畫意,受到一部分人的強烈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