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家庭
葉恭綽(1881年~1968年9月16日),男,字裕甫,又字譽虎、玉父,號遐翁、遐庵,晚年別署矩園,廣東廣州府番禺縣人,祖籍浙江余姚,其五世祖游幕廣東。祖父葉衍蘭,字南雪,以金石、書畫、文藝名世,父佩玱,字仲鸞,詩文、篆、隸靡不精究。
學術
家學淵源,畢業(yè)于京師大學堂仕學館。
早年以交通事業(yè)為己任,力行交通救國。
中年以后于詩文、考古、書畫、鑒賞無不精湛。搜藏歷代文物,品類頗廣,至為豐富,為保存國寶不遺余力。文獻古籍,經(jīng)其整理,保存者尤多。文字改革,盡心盡力。書法用筆運腕,獨有心得,精楷、行、草體,尤擅大字榜書,雄健豪放,綽約多姿,融會碑帖,自成一家。畫則松石梅蘭,尤喜畫竹,多取元人神韻,秀勁雋上,直寫胸臆。
年登八秩,先后將所藏書畫、典籍、文物重器盡數(shù)捐獻于北京、上海、廣州、蘇州、成都等市有關機構,以垂永遠,令人敬佩。葉恭綽致力藝術運動五十余年,至老不倦,是中國現(xiàn)代書畫大師,20世紀著名文人、收藏家,重要的美術活動家和組織者。其著作甚豐,主要有《遐庵詩稿》、《遐庵清秘錄》、《遐庵詞》、《遐庵談藝錄》、《遐庵匯稿》、《矩園馀墨》、《歷代藏經(jīng)考略》、《梁代陵墓考》、《交通救國論》、《葉恭綽書畫選集》、《葉恭綽畫集》等。另編有《全清詞鈔》、《五代十國文》、《廣東叢書》、《清代學者像傳合集》等。
事業(yè)
祖父蘭臺(南雪)為清末翰林,曾官戶部郎中、軍機章京。父親中年早逝,在祖父膝下長大,自幼聰穎,少年時即有佳句名世。京師大學堂仕學館畢業(yè)。
清末歷任郵傳部路政司主事、員外郎、郎中等職。
民國后,歷任路政司司長、交通部次長、總長、交通部長,并兼理交通銀行、交通大學。民國24年(1935年)“上海市博物館臨時董事會”成立,葉恭綽任董事長。民國25年初《中國古泉學會》成立,葉恭綽任副會長。
建國后,任北京中國畫院首任院長,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代館長;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第一屆理事會常務理事,中國佛教協(xié)會理事,當選為全國政協(xié)常委。
收藏
葉恭綽性喜收藏古籍和文物。他花了大量財力,收藏稀世珍寶,如西周毛公鼎、晉王羲之《曹娥碑》、晉王獻之《鴨頭丸帖》、清初張純修《楝亭夜話圖》等;收藏了大量鄉(xiāng)鎮(zhèn)專志、清人詞集、清人傳記、名僧翰墨、文物圖錄,如清人詞集有5000余種,《全清詞鈔》有3196家。
保護文物
葉恭綽為保護文物不遺余力?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上海淪陷,他準備避難香港。臨行前,秘密將珍藏的7箱文物寄存在公共租界英商美藝公司倉庫,其中一箱就是毛公鼎。
民國29年,他的姨太太潘氏為侵吞財產(chǎn),大興訟事,并向日本憲兵隊透露了毛公鼎藏在上海的消息。葉恭綽聞訊,急電侄子葉公超去上海主持訟事,并諄諄囑托:毛公鼎不得變賣,不得典押,決不能流出國土。毛公鼎終于沒被日軍掠去。后來此鼎為發(fā)國難財?shù)纳倘怂,抗?zhàn)勝利后交“上海敵偽物資管理委員會”處理。上海市政府聘葉恭綽為毛公鼎保管委員會委員,并從軍統(tǒng)局領回撥交南京中央博物院保存。
葉恭綽還將大批珍貴古籍和文物捐獻給圖書館、博物館。民國32年將地理類藏書等906種3245冊捐贈上海合眾圖書館;珍藏的文物或捐贈,或出售,盡歸北京、上海、廣州、蘇州、成都等有關文化機構收藏。如《鴨頭丸帖》歸上海博物館,《楝亭夜話圖》歸吉林省博物館。
人物生平
葉恭綽,清廩貢生。
解放前
1902年入京師大學堂仕學館。
1904年起任湖北農(nóng)業(yè)學堂、方言學堂、西路高等小學堂、兩湖師范學堂教習。
1906年捐通判,入郵傳部,任總務股幫稿兼辦京漢鐵路事宜。嗣歷任鐵路總局建設科總科員兼承政廳機要科員、路政司員外郎、路政司郎中、承政廳僉事、機要科科長、承政廳副廳長、參議上行走、承政廳廳長、鐵路總局提調,旋升蘆漢鐵路督辦。辛亥革命時,任內閣議和處參議。
1912年5月,任北洋政府交通部路政司司長兼鐵路總局局長;同年任中華全國鐵路協(xié)會副會長。
1913年9月代交通部總長;12月改任交通部路政局局長。
1914年6月任交通部次長兼郵政總局局長,次年6月因故暫行停職。袁世凱稱帝時任大典籌備處會辦,1916年6月去職。
1917年7月復任交通部次長,兼鐵路督辦、郵政總局局長;7月張勛復辟,段祺瑞任其為討逆軍總部交通處處長。
1918年赴歐洲考察實業(yè),翌年歸國。
1920年8月任交通部總長。
1921年3月,交通部將原有北京鐵路管理學校、上海工業(yè)專門學校、唐山工業(yè)專門學校合并,改為交通大學,以交通部總長兼校長;5月辭任,12月任梁士詒內閣交通總長,1922年4月去職,出走日本。
1923年5月,孫中山任其為廣州大本營財政部部長,兼理廣東財政廳廳長,未幾辭兼職;7月代理大本營建設廳廳長,統(tǒng)一廣東財政委員;11月奉派往東北,與張作霖洽商討伐直系軍閥事宜;12月任廣州大本營財政委員會委員,
1924年4月兼鹽務督辦;8月任中央銀行董事;9月去財政部部長職;10月去鹽務督辦兼職;11月任北洋政府交通部總長,1925年11月去職。
1927年任關稅特別會議委員會委員、國學館館長等職。
1928年1月任張作霖安國軍財政討論會副會長、中國第一次美術展覽會評審員。
1929年與朱啟鈐組織中國營造學社,與朱祖謀等組織詞社,與龍榆生創(chuàng)《詞學季刊》;同年兼故宮博物院常務理事、管理中央庚款董事會董事。
1931年12月任國民政府鐵道部部長,翌年1月去職。
1933年任中山文化教育館常務理事兼總干事,倡設上海博物館;同年10月任國民政府全國經(jīng)濟委員會委員。
1934年被聘為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委員會委員,又被選為中國紅十字會監(jiān)事。
1939年在香港發(fā)起組織中國文化協(xié)進會。
1941年12月,香港淪陷,移居九龍。翌年10月轉往上海,拒受偽職,以書畫自娛?谷諔(zhàn)爭勝利后,由滬返穗。
1948年移居香港。
解放后
新中國成立后,葉回到北京。
1951年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同年7月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
1952年5月任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委員。
1953年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第一屆理事會常務理事。
1954年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常務委員。
1955年任北京中國畫院院長。
1957年加入中國農(nóng)工民主黨。是第二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第三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葉恭綽還是中國佛教協(xié)會發(fā)起人之一,曾被選為中國佛教協(xié)會第一、二、三屆理事。
1958年,被錯劃為右派分子,停止全國政協(xié)常委職務和解聘代理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職務。
1959年摘掉“右派分子”帽子。
“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于1968年8月6日病逝,終年87歲。
1979年改正了1958年將他劃為右派的錯誤。
1980年3月中國政協(xié)為他舉行追悼會,平反昭雪。遵其遺囑,骨灰葬于南京中山陵東側仰止亭旁(仰止亭是在中山先生奉安中山陵之前,由葉氏捐款修建,以志他對中山先生知遇之情)。
評價
葉恭綽除早年致力于交通事業(yè)外,生平于藝術、書畫、詩詞、文物鑒藏無不精通。
書工楷、行、草,主張以出土竹木簡及漢魏六朝石刻、寫經(jīng)為宗。他用筆運腕,獨有心得,筆法雄強樸厚,妍媚動人,自成一家。人稱其書有褚之俊逸、顏之雄渾、趙之潤秀,譽為當代高手。
畫則竹梅松蘭,尤善畫竹,秀勁雋上,直抒胸臆。畫就輒題詩詞。全國性美術展覽及書、畫團體無不參加。
為了保護祖國文化遺產(chǎn),使之不流入外國人之手,他購買了許多珍貴字畫、碑帖、磁器、銅器、孤本、善本、外國難得之名著與故宮禁物,裝成八大箱,惜均毀于沙面之變。一次他重金購得稀世珍品——晉朝王獻之的《鴨頭丸帖》真跡,慨然捐獻給了上海博物館。又先后將全部收藏品捐給北京、上海、廣州、蘇州、成都等市有關機構,以垂永遠。
為弘揚傳統(tǒng)文化,他刻印了很多典籍,尤篤于師友風義,近代文壇名流如文廷式、羅癭公、潘蘭史、曾習經(jīng)等人的遺作,均系經(jīng)他整理出版的。他的詩詞亦達到很高水平。
主要著作
葉恭綽著作甚豐,主要有《遐庵詩》、《遐庵詞》、《遐庵談藝錄》、《遐庵匯稿》、《交通救國論》、《歷代藏經(jīng)考略》、《梁代陵墓考》、《矩園馀墨》、《葉恭綽書畫選集》、《葉恭綽畫集》等。另編有《全清詞鈔》、《五代十國文》、《清代學者像傳合集》、《廣東叢書 》等。
保護袁墓
1952年2月,北京市規(guī)劃局準備遷移城內所有墓地,進行大規(guī)模的改造城市建設。照此規(guī)定,袁督師廟和墓均在遷移之列。葉恭綽、柳亞子、李濟深、章士釗聯(lián)名上書毛澤東,呼吁保護袁墓:“主席賜鑒:茲有陳者,北京市府因計劃關系,將城內各義冢飭遷出城,其中廣東新舊兩義園有前明薊遼督師袁崇煥遺墓和祠宇歷見載籍,數(shù)百年來祭掃不絕。明末滿洲久為邊患,能捍御者以袁崇煥為最。滿酋后施反間,崇煥竟以冤死,天下痛之。今日新史學家亦僉稱為民族英雄,但或不知其祠、墓即在咫尺。茲當提倡民族氣節(jié)和愛國主義之際,擬乞飭所司于該兩處袁崇煥祠、墓特予保全,并力崇飾,以資觀感,不勝企幸!
毛澤東回復葉恭綽:
“數(shù)月前接讀惠書,并附薩鎮(zhèn)冰先生所作詩一首,不久又接讀大作二首,均極感謝。薩先生現(xiàn)已作古,其所作詩已成紀念品,茲付還,請予保存。近日又接先生等四人來信,說明末愛國領袖人物袁崇煥先生祠廟事,已告彭真市長,如無大礙,應予保存。此事嗣后請與彭真市長接洽為荷!
至此,經(jīng)葉恭綽、柳亞子、李濟深、章士釗等人的多方努力,積極呼吁,北京市政府對袁崇煥墓進行了全面的修葺,墓古跡得以保存。
政界生涯
早年
葉恭綽字裕甫,一字玉莆,又作玉虎,譽虎,晚年自號遐庵。他是廣東番禺人,清光緒七年(一八八一年)十月初三日出生。幼讀儒書。二十一歲,入京師大學堂仕學館。二十三歲,任湖北農(nóng)業(yè)學堂教員。光緒一九〇六年,葉恭綽二十六歲,清廷成立郵傳部,葉恭綽入部中文案處任職。越二年,升任路政司郎中──相當于后之司長。宣統(tǒng)元年,奉郵傳部派往歐洲游學,兼考察鐵路材料事宜。翌年回國,宣統(tǒng)三年(一九一一年),任代理鐵路總局局長。
民國早期
民國肇建(一九一二年),郵傳部改為交通部,葉恭綽任路政司長,兼鐵路總局局長。一九一三年,任交通部路政局長,兼代交通部次長。一九一四年,升任交通部次長,兼郵政總局局長。一九一五年六月,因涉嫌津浦鐵路舞弊案,停職兩年。一九一七年,復任交通部次長,兼鐵路督辦,郵政總局長。
出國
一九一七年七月,張勛復辟,段祺瑞起兵討逆,任葉恭綽為討逆軍總部交通處處長。一九一八年,赴歐洲考察。翌年,歸國。一九二〇年,任勸辦實業(yè)專使。八月,北京政府靳云鵬組閣,葉恭綽出任交通總長。一九二一年十二月,北京政府由梁士詒組閣,葉恭綽仍任交通總長,唯梁內閣為直系吳佩孚所不滿,引發(fā)直奉之戰(zhàn)。葉恭綽于一九二二年四月去職,亡命日本。一九二三年五月,南方政府孫大元帥任葉恭綽為大本營財政部長;十一月,奉孫大元帥命往東北,與張作霖洽商討伐直系軍閥事宜,事畢返廣州。一九二四年四月,兼鹽務督辦,九月辭職。
一九二四年十一月,段祺瑞出任北京政府執(zhí)政,任葉恭綽為交通總長。翌年十一月,去職。
國民政府時期
國民政府統(tǒng)一全國后,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孫科出任行政院長,葉恭綽一度出任鐵道部長,未久即去職。此后未再出任政府官職,轉而從事文化慈善事業(yè),如一九三三年,任“中山文化教育館”常務理事兼總干事。翌年,在上海倡建“上海市博物館”。一九三四年,被聘為“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委員,又被選為“中國紅十字會”監(jiān)事。
抗戰(zhàn)以后
一九三七年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葉恭綽僑寓香港。一九三九年,在香港發(fā)起組織“中國文化協(xié)進會”,并主辦“廣東文物展覽會”。一九四〇年,發(fā)起編印《廣東文獻叢刊》,一九四一年輯刊《廣東叢書》。十二月,香港淪陷,葉恭綽滯居九龍。一九四二年十月,轉往上海,為拒受偽職,閉門謝客,以詩畫自娛。
建寺弘法
民國初年(一九一二年),歐陽竟無繼楊仁山居士遺志,主持金陸刻經(jīng)處,?笨逃》鸾(jīng)。一九一八年,開始籌設“支那內學院”,苦于經(jīng)費無著。到了一九二一年,始得葉恭綽聯(lián)絡熊希齡、梁啟超、蔡元培等發(fā)起組織院董會,并由葉恭綽等聯(lián)名呈請北京政府,請予以撥款補助。葉恭綽并與熊希齡、梁啟超等以彼等在北京政界之影響力,經(jīng)北京的財政部與教育部會商,咨文江蘇省政府,由江蘇財政廳撥出基金十萬元,補助內學院成立,并每月由國稅項下?lián)芸钜磺г,作為?jīng)常費。由于有了這項經(jīng)費來源,支那內學院始向內務部、教育部備案,于一九二二年正式成立,開學授課。后來并開辦法相大學特科,使內學院成為佛學研究重鎮(zhèn),追本溯原,葉恭綽等支持維護之功,實不可沒。
一九一八年初春,葉恭綽與在京佛教居士蒯若木、蔣維喬、江味農(nóng)、徐蔚如等發(fā)起講經(jīng)會,推徐蔚如南下寧波觀宗寺,迎諦閑法師入京講經(jīng)。諦閑三月進京,在江西會館講《圓覺經(jīng)》,七月講經(jīng)圓滿,葉恭綽以北方佛法不振,希望請諦閑留在北京辦一佛學院,培育弘法人才。諦閑以觀宗寺工程未了而辭謝,葉恭綽與蒯若木居士各致贈香儀一千銀元,其他居士亦各有饋贈。諦閑以此款,把觀宗寺附設的佛學研究社改組為“觀宗學社”,自任主講,擴大招生名額,培育人才。后來,觀宗學社人材蔚出,如倓虛、常惺、仁山、寶靜、戒塵、妙真諸師,都畢業(yè)于觀宗學社,而弘法于中國各地。
一九三一年夏,葉恭綽與一位陳飛青居士,同在青島避暑,鑒于青島是一個國際性的都市,各種教會都有,唯獨沒有佛教寺院。適有他的同鄉(xiāng)陳研卿、梁少廷二居士,想在青島成立一處念佛會,找到葉恭綽,希望他出面向地方政府要一塊土地。于是葉恭綽約集諸位善信及青島地方上有力量的人士,在交通大樓開籌備會,倡議修佛寺,他并當場首捐一萬元,在場人士也附和認捐。后來,葉恭綽在外埠又捐了一筆錢,并請青島市長胡若愚撥了一塊公地,修佛寺的事就成了定居。葉恭綽并推薦早年曾隨從諦閑到北京的倓虛法師,到青島負責佛寺的興建,這就是青島湛山寺的起因。
佛學貢獻
一九三〇年,朱子橋居士在西北放賑,于西安城內的臥龍寺和開元寺,發(fā)現(xiàn)了宋版的《磧砂藏》,葉恭綽在上海,與滬上居士發(fā)起影印。其間克服種種阻礙,終于一九三五年,影印出宋版藏經(jīng)五百部,在版本文獻史上有極大的貢獻。葉恭綽一向重視佛教經(jīng)典文物的保存,早在一九二三年,他在北京即發(fā)起影印日本的《卍字續(xù)藏》。一九三二年,由于查訪西安發(fā)現(xiàn)的《磧砂藏》的缺冊,在山西趙城縣的廣勝寺中,又發(fā)現(xiàn)金代的藏經(jīng),葉恭綽即與時在北平的周叔迦居士等共同發(fā)起,將金藏中有關法相唯識的典籍六十四種,選出來影印,名之曰《宋藏遺珍》。
葉恭綽在上海時,于上海赫德路佛教凈業(yè)社的社址“覺園”內,成立“法寶圖書館”,專供佛教學者研究佛學,這亦是他重視佛學研究的功德。
一九四五年,抗戰(zhàn)勝利后,葉恭綽由上;氐綇V州居住。一九四八年,以時局動蕩不安,遷居香港。他已年近七十,閉戶隱居,不見外客。在青島住持湛山寺的倓虛老法師也到了香港,在國內時局的劇變下,許多青年學僧也逃到香港避難,以人地生疏,食宿無著,有的被誘入基督教在道風山設立的“宗教研究院”。倓虛有鑒于此,找到葉恭綽商酌,決定成立一所僧校以收容之。僧校成立,定名為“華南佛學院”,葉恭綽與王學仁、黃杰云、樓望纘、林楞真諸居士擔任護法董事,支持佛學院的經(jīng)費。
一九五〇年,葉恭綽經(jīng)穗北上,任中國“政務院文化委員會”委員。一九五三年六月,他也參加了“中國佛教協(xié)會”的成立大會,當選為佛協(xié)理事。同年十月,又擔任“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一九五四年,任“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及“政協(xié)”委員。一九五六年,又任“中央標準語普及工作委員會”委員。一九六八年,病逝于北京,享年八十八歲。
葉恭綽多才藝,能書畫,善詩,尤精于詞。中年時,曾與詞家朱祖謀、黃公渚、夏劍丞、冒廣生等共結“詞社”,與龍榆生創(chuàng)辦《詞學季刊》。他遺留的著作,有《遐庵詞》、《遐庵匯稿》、《遐庵清秘錄》,并輯有《廣篋中詞》、《全清詞鈔》。葉恭綽有侄公超,字崇智,曾任外交部長、駐美大使等職,輯有《葉遐庵先生書畫選集》。
中山交往
與孫中山的交往
文物名稱:孫中山任命葉恭綽手令
保存地:廣州大元帥府博物館
文物背景:
1923年,孫中山在廣州成立海陸軍大元帥大本營,當即電令正在日本避禍的葉恭綽回國赴粵往助,委以財政部長之要職,不久兼署建設部長、兼任稅務督辦。此文物為孫中山任命葉的手令。葉恭綽(1881—1968)字玉甫,又作裕甫、玉父、譽虎、玉虎,號遐庵,又號遐翁,晚年別署矩園。祖籍余姚,清光緒七年十月初三日,葉恭綽出生于北京米市胡同。葉恭綽是中國近代政治史上一位極有影響的人物,在文學藝術領域更是一位著名人士。
葉氏世居余姚,自其五世祖游幕嶺南,遂移家廣東,成為所謂的“客家人”,并以書香文藝世其家。葉恭綽的曾祖父葉英華,字蓮裳,工詩詞,擅花卉、人物,有《斜月杏花書屋詩抄》、《花影吹笙詞錄》等。祖父葉衍蘭,字南雪,號蘭臺,咸豐六年進士,官軍機章京,是近代著名學者、著名藏書家,晚年主講廣州越華書院,冒廣生、潘飛聲等皆嘗從他受業(yè)。有《秋夢庵詞》、《海云閣詩抄》等。父親葉佩瑲,字云坡,號仲鸞,以舉人積勞保至候選知府,司榷江西,精詩文、書法、歷算諸學,尤注意為子慎選師友,期以賡繼家聲。
葉恭綽秉承家學淵源,熏習有自,少年時即向名師授業(yè)。當列強入侵,國難頻仍,少年葉恭綽便關心時務,“醉心”新學,志在“經(jīng)世”,養(yǎng)成“未嘗一日廢書不讀,兼好采訪詢問”,探討問題的習慣,在中外史地方面,用功尤勤。至于詩詞、文章,則屬家傳,更是不在話下。
葉恭綽十八歲應童子試,作《鐵路賦》,為張百熙所賞識,以第一名錄取為府學生。四年后,入京師大學堂仕學館。光緒三十年(1904),葉恭綽參加清王朝最后一次會試,與沈鈞儒、譚延闿一同考中進士。光緒三十三年(1906),清廷創(chuàng)設郵傳部,調充文案處文案,從此之后,葉恭綽便與中國新興的交通建設事業(yè)結下了數(shù)十年的因緣。截至清亡,葉恭綽已經(jīng)歷升為該部鐵路總局局長。民國建立,改設交通部,葉恭綽任路政司司長,繼任交通部次長、署交通總長、交通總長。從而成為北洋政府時代“交通系”之主要骨干。葉恭綽在北洋政壇浮沉期間,頗有一些事情值得稱述。
早在民國初年,葉恭綽為籌劃設立全國鐵路總公司,深切感到交通事業(yè)亟需蓄艾儲才,遂于民國六年創(chuàng)設各路扶輪學校,兩年后更創(chuàng)立交通大學三校,民國九年設立各路職工學校,廣延專門人才。同時,陸續(xù)選派優(yōu)秀學生赴國外留學,從此奠定了近代中國交通教育的基礎。
至于收回鐵路路權,葉恭綽更是功不可沒。清末民初,全國各大鐵路干線多由外資所建成,當時收贖各路及借款締約,葉恭綽幾乎無役不從,侃侃折沖,焦唇殫慮。而歷年鐵路外交中的失策,葉恭綽補苴罅漏,為國家挽回了不少利權。尤其是民國九年乘機收回中東鐵路主權一役,決勝運籌,充分展現(xiàn)了葉氏機警果決的辦事能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23年,孫中山在廣州成立海陸軍大元帥大本營,當即電令正在日本避禍的葉恭綽回國赴粵往助,委以財政部長之要職,不久兼署建設部長、兼任稅務督辦。雖然時間只有一年馀,葉恭綽就奉孫中山之命北返,以聯(lián)絡張作霖、段祺瑞,而消失于南方政壇,但因其曾任北洋政府要員,此舉便足令不明真相的時人咋舌。其實,孫中山在民國初年任全國鐵路督辦時,已對葉恭綽的“交通救國論”及其工作能力深所賞識,知道他與北洋政客并非一路,方才有此一舉,并不僅僅是因為兩人乃廣東同鄉(xiāng)之故。
1926年底,張作霖在天津就任“安國軍總司令”。葉恭綽為避張作霖之辟,遂棄職返回上海,專注于與翰墨之士的交往,與吳湖帆成為莫逆之交,幫助吳湖帆擺脫經(jīng)濟困境,支持吳門弟子精選吳湖帆畫作,并為之題簽作序,印行出版。
葉恭綽性格正直豪爽,胸懷寬厚博大。他原為前清重臣,又出任北洋政府之交通總長,后來竟追隨孫中山,主政重要部門,這在民國政治史上可算是不多見的奇事,這主要在于他服膺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當孫中山去世以后,葉恭綽即在中山陵旁修建了一座“仰止亭”,以表達他對孫中山“高山仰止”的敬仰之情。
在2003年中國嘉德拍賣會上,孫中山致葉恭綽信札四通,以111.1萬元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