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雪舟 雪舟(1420~1506)
Sesshū
日本畫家。名等楊,又稱雪舟等楊。生于備中赤浜(今岡山縣總社市)。曾入相國寺為僧,可能隨同寺的山水畫家周文學過畫。作品廣泛吸收中國宋元及唐代繪畫風范。1467年曾隨遣明船訪問中國,游歷名山川,并大量寫生,1469年回國后離開禪寺,先后在大分、山口開設圖畫樓,專門創(chuàng)作水墨山水畫。代表作《四季山水長卷》、《天橋立圖》將中國山水畫形式注入民族感情,又用柔和的民族感情,將日本的實景山水表現(xiàn)得親切動人,創(chuàng)造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水墨畫,即漢畫。其他作品還有《秋冬山水圖》、《破墨山水圖》、《慧可斷臂圖》、《四季花鳥圖屏風》等。1956年,為紀念雪舟逝世450周年,維也納世界和平大會通過決定公認他為世界文化名人。同年雪舟繪畫展覽在中國北京舉行。
一四二○年生于備中國赤濱村的雪舟,來到相國寺后,當然無法立即成為周文禪師的弟子。起初,只是日慎一日地束身修行,閑暇時,再一昧地臨摹南宋李唐、夏珪、玉澗、牧溪、馬遠、梁楷等禪畫大師的作品。就算是周文禪師允許他在畫室?guī)兔δツ仓荒芫劬珪穸⒅鴰煾凳种械拿P,暗地學習如何把筆而已。
如此,三十多年過去了。
雪舟在相國寺的地位不高,是六等級中排行第四的「知客」僧。知客,是接待員。四十四歲那年,雪舟離開了相國寺。一旦離開相國寺,便表示將永遠放棄升官機會,也遠離中央研究機關。
或許,雪舟根本不在乎官位,不惑之年過后,他的夢想,是能渡海到明國親自目睹牧溪等大畫家所畫的靈山秀水。于是透過關系,這一年冬季,雪舟來到周防國(山口縣)。
周防國的守護大名是大內政弘,不但學問淵博,藝術造詣也很高。大內當然已久仰雪舟在京都的作畫聲譽,極為歡迎雪舟,還打算在天花山山麓建造宅邸給雪舟住。不過,雪舟拒絕了,只要求一棟能讓他作畫的茅舍。茅舍筑成后,雪舟將其取名為「云谷庵」。
政弘的先祖,曾經(jīng)迎娶京都某貴族女兒為妻。當時為了安撫妻子的思鄉(xiāng)之情,把周防國山口改造成「小京都」。日后又歷經(jīng)幾代苦心經(jīng)營,鎮(zhèn)上無論是建筑物或寺廟,均與京都非常類似。雪舟很中意自己的住居環(huán)境,過著專心作畫的日子。
大內擁有與明國之間的貿易權,九州島的博德港也是轄地之一,因此,明國文物與藝術品皆可以直接傳入山口。接觸到這些東西,更令雪舟心動神馳,每天夢想著能夠渡海到明國。
一四六七年,雪舟四十七歲。這一年,室町幕府、大內、細川連手籌劃了三艘貿易船,打算出發(fā)到明國。幕府使節(jié)以正使天與清啟為首,一行人搭乘幕府準備的船;細川家是幕府重臣;大內的船,則是以幕府副使桂庵玄樹為首,同行者是相國寺禪僧、商人等。這三艘船正是「宣德條約」期間的第四次「勘合貿易」船。桂庵玄樹是山口僧人,也是雪舟友人,而相國寺禪僧中,也有不少雪舟過去的同伴,理所當然,雪舟搭上了大內的船。
三月,遣明船浩浩蕩蕩地自博德港出發(fā),一路朝明國前進。三艘船內都裝載了眾多日本盔甲、日本刀、扇、漆器、馬匹、屏風、銅、硫磺、砂金等。這些物品,美其名是「進貢」品,實則是貿易商品。貿易船歸國時,再從明國帶回生絲、錦緞、藥材、香料、畫、佛具、銅錢等。
當時,明國人非常喜愛日本工藝品與日本刀,尤其日本刀尖銳精良,裝飾優(yōu)美,特受青睞。北宋歐陽修的長詩《日本刀歌》中,便有如此描述:
昆夷道遠不復通,
世傳切玉誰能窮。
寶刀近出日本國,
越賈得之滄海動。
魚皮裝貼香木鞘,
黃白閑雜【金俞】與銅,
百金傳入好事手,
佩服可以禳妖兇。
明國唐順之也留下一首《日本刀歌》:
有客贈我日本刀,
魚須作靶青綠綆,
重重碧海浮渡來,
身上龍文雜藻行。
悵然提刀起四顧,
白日高高天炯炯!
毛發(fā)凜冽生雞皮,
坐失炎蒸日方永。
聞到倭夷初鑄成,
幾歲埋藏擲深井,
日陶月煉火氣盡,
一片凝冰斗清冷。
不過,這些都與雪舟無關。雪舟到明國的目的不是通商。在這數(shù)百遣明貿易商中,他算是唯一搭便船者。
一個月后,雪舟所搭的船,平安抵達浙江省寧波港。
雪舟在寧波滯留了約一年,到處留下足跡。這一年,他不但在寧波府(鄞縣)與當時的文人雅士、官員等結下親交,更在禪宗五山之一的太白山天童寺得到「天童寺禪班第一座」(禪堂首座)的名譽,這是天童寺第七十二代住持、無傳嗣禪師贈予雪舟的稱號。天童寺位于浙江省四明(杭州)天童山,寧波府東方三十五公里處,雪舟來往于天童寺與寧波府時,都利用水路。在寧波府逗留時,大多投宿于境清寺與天寧寺。
離天童寺五公里處,有始建于西晉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的阿育王寺,也是禪宗五山之一。雪舟也在此留下手跡。一九九二年,阿育王寺重建五十三公尺高、八面七層的東塔時,正是參照雪舟當時畫的「阿育王山圖」。
一四六八年六月,雪舟路經(jīng)杭州、鎮(zhèn)江、南京,一路北上,來到北京。這時,幕府所派遣的船還未抵達。根據(jù)《皇明憲宗實錄》記載,幕府正史天與清敬一行人是十一月才抵達北京。這是因為一四六七年日本京都爆發(fā)了「應仁之亂」(戰(zhàn)國時代開幕事件),致使正使所搭的幕府船臨時延期出發(fā)。
雪舟在北京也結交了不少文人墨客,更受當時的禮部尚書之托,為禮部中堂繪制壁畫。完成后,尚書大喜,請當時的詩人、書法家詹僖題上褒詞。
詹僖,字仲和,號鐵冠道人,根據(jù)一五六○年出版的《寧波府志》,他應該是鄞縣人,不過,他在北京所留下的落款,均是「杭州鐵冠道人詹仲和」。到底是鄞縣人還是杭州人,這一點不大清楚,總之是浙江省人。
某天,眾多文人請求雪舟畫出「日本最美的景色」。雪舟沉思良久,終于畫下自三保松原(今靜岡縣)仰望的富士山,并向大家說明三保松原所流傳的天女羽衣傳說。天女因迷戀于三保松原的景色,脫下羽衣掛在松樹上,不料被某漁夫發(fā)現(xiàn),為了取回羽衣,天女只得婆娑起舞,最后載歌載舞地升天。在場的詹僖聽畢傳說,當場在畫上題了一首詩:
巨幛棱層鎮(zhèn)海涯,扶?白魃咸焯。
嚴寒大月常留晝,勢似菁蓮直遏氐。
名剎云連清建古,虛堂塵遠老禪西。
乘風吾欲動游去,特到松原竊羽衣。
這幅名為「富士清見寺圖」的畫,日后還有段有趣的小插曲。畫中,三保松原附近有清見寺,還有聳立的五重塔。雪舟回到日本后,再度走訪清見寺,然而,左看右看,就是沒有五重塔。雪舟探詢了住持,沒想到住持回說,自古以來清見寺便沒有五重塔。
雪舟一聽,面無人色。壞了,壞了,如此一來,自己在明國所留下的畫,不是會變成欺騙明國人的謊言嗎?明國也有不少人曾到日本來,這些人之間,必定也有曾游觀三保松原的人,若是他們有機會看到那幅畫,不但自己會蒙羞,也會成為國恥。事到如今,自己又無法再度到明國重新畫一幅正確的畫……雪舟挖空心思,最后想到一個主意:干脆捐獻一座五重塔給清見寺。
一年后,五重塔竣工了,三保松原仰望富士山的實際景色,終于與「富士清見寺圖」相符。遺憾的是,這座五重塔于江戶時代燒毀了。
一四六九年二月,雪舟告別了北京,踏上歸途。這時,京都與大阪均因戰(zhàn)亂而成為焦土,雪舟只好在九州島府內國(大分縣)開辦了「天開圖畫樓」畫室。直至一四八六年回周防國「云谷庵」之前,他都將精力放在云游諸國之上,透過在明國尋山問水的經(jīng)歷,痛切感受到島國與大陸山水風物的迥異,繼而研發(fā)出倭國獨特風格的山水畫。
某年某日,周防國守護大名大內義興(大內政弘之子)派來使者,說:「從明國回來的貿易船,帶回一幅杰作,因為沒有落款,城主請您立刻進城鑒別!
雪舟隨使者進城后,一看,情不自禁大叫:「這是我在明國留下的畫,落款應該是『日本禪人等楊』……」
城主不相信,怒發(fā)沖冠。正是這宗事件令雪舟再度離開周防國,到處出游。八十六歲那年,雪舟于石見國(島根縣)吉田村東光寺溘然長逝。而在同一時期,大內義興命人補修那幅花了大鈔自明國購回來的「名畫」,赫然出現(xiàn)了「日本禪人等楊」的落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