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卡洛·斯卡帕(1906-1978)在意大利建筑界是絕對的殿堂級人物,意大利人對美的執(zhí)著是近乎苛刻的。其國人的設計作風變成傳統(tǒng),進而成為了這個國家的文脈。斯卡帕是意大利人,自然受這種文脈的深刻影響。圣馬可廣場的一個角落里,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叫Olivetti,空間之美、細部之精令人嘆服。斯卡帕的細部是一種創(chuàng)造,但卻來源于當地某種慣常的做法,然后又成為一種“現成”被推廣成慣!獌烧呋樯舷挛,形成循環(huán)。于是,斯卡帕的細部便不只是斯卡帕的,而是意大利的。
手工藝與傳統(tǒng)歷史的完美結合
斯卡帕對現代主義的興趣源于新藝術運動,新藝術建筑對材料的感覺、對質地的考究、對節(jié)點的關注,這些與手工藝直接相關的精神都被斯卡帕繼承下來。斯卡帕生在威尼斯,對水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敏感。這種敏感的對象是自然和文化的文脈但他不只滿足于現有的技巧。
與石匠、木匠和鐵匠的緊密合作,使他自己的建筑語言不斷豐富,對材料的觸覺不斷敏銳。金屬的回旋似乎源于水的漩渦,石頭的鋸齒可能來自木匠的榫卯,但它不是漩渦,也不是榫卯。一種特質、一種韻律,把表現的與被表現的聯(lián)系起來,而這種聯(lián)系又只體現為單純的形式語言。這是一種詩意的抽象。形狀不再帶有任何內涵或延伸的意義,它只代表它本身,它只代表美。手工藝是本土建筑語言邏輯的最佳載體。建筑師用獨有的符號譜成樂章,工匠們運用各自嫻熟的技巧建構美妙的音樂
案例簡介
Querini-Stampalia基金會在翻修(1961-1963)之前時常水患成災,但在建筑師斯卡帕的眼里,水并不是一個問題,而是一個靈感的來源。他沒有把水拒之門外,反而讓它在建筑里流動得更加自由,更加戲劇化:水從水道入口的鐵柵門流入,沿著墻進入展室,走道成為了橋。不同潮位的水在分級的地面上漲落,構成了不同形狀的圖案只要時間在流淌,新與舊就是一個永恒的課題。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人布魯乃涅斯基、阿爾伯蒂、伯拉孟特、帕拉弟奧都曾在舊里加新,但斯卡帕的創(chuàng)造性使他的“新”在“舊”中顯得如此動人
歷史是時代的沉積,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價值,歷史的透明性謂之文脈。在維羅納的古堡美術館(1956-1964)中,斯卡帕通過片斷的有序并置,使不同的材料和構造語言相互對話,而斯卡帕則說著自己的語言,成為對話中的一員。
威尼斯建筑學院的入口,有一個廢置的舊門。斯卡帕在設計入口庭院時并沒有像通常一樣把它再利用為門框,而是作為一種隱喻,讓它躺在院子里成為了水池中的景。這可謂對歷史的又一種獨特的解讀。
斯卡帕的建筑理念
交接
斯卡帕不是要使用虛幻的界面使整體空間支解,而是要發(fā)掘各種交接的可能性去重組整體。一位名人說過,交接是裝飾之源。斯卡帕考慮的不僅是平面的交接,而是立體的、結構的交接。交接發(fā)生在不同功能、不同部件、不同材料之間,優(yōu)美的交接細部設計表現出它們之間優(yōu)美的關系。這種優(yōu)美的關系便是清晰。
展示
博物館是用來展示藝術作品的,展品的意義應該被建筑最大程度地發(fā)掘出來。布魯諾·塞維認為斯卡帕“不僅是建筑師,而且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家”。展示的方式使展品成為空間的一部分,無法重組、移動。畫架、展臺、雕塑支座,甚至虛無的光,都是藝術空間的細部,而它們本身也是富含細部的藝術品。這些細部都是渾然一體的,部分與整體用同一種語言在對話。博物館建筑對于斯卡帕來說是一件巨型的展示機器:使藝術可達,并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