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江湖多風波,道路恐不測,譚嗣同北上后,牽腸掛肚的李閏曾對月焚香,祈求遠行的丈夫順利平安!叭缬卸蜻\,信女子李閏情愿身代!闭媸侨跖拥恼媲,烈女子的至性!而譚嗣同在長沙寫給李閏的信,稱謂是親切的“夫人如見”,以“視榮華如夢幻,視死辱為常事”相勸勉,似乎有某種預感,而意欲讓李閏有思想準備。以上所引的留別詩更有珍重與托付之意。果然,不久噩耗傳來,李閏痛失良人,終日以淚洗面。她年年在譚嗣同的忌日悼亡賦詩,有悼亡詩一卷留于瀏陽天井坡譚家祖屋,惜“文革”中被抄家而下落不明。流傳至今的一首七律《悼亡》,今日讀來仍然令人一灑同情之淚,而想見作者當年之痛斷肝腸:
盱衡禹貢盡荊榛,國難家仇鬼哭新。
飲恨長號哀賤妾,高歌短嘆譜忠臣。
已無壯志酬明主,剩有臾生泣后塵。
慘淡深閨悲夜永,燈前愁煞未亡人!
譚嗣同犧牲后,李閏自號“臾生”,表示自己含悲忍辱暫且茍活之意,并寫詩道:“前塵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層灰 。來世化作采蓮人,與君相逢橫塘水”。
貢獻
為了尊重和紀念先烈,她從他們原來的臥室中搬出,住到與譚繼洵臥室隔天井而相對的房間里。李閏養(yǎng)親撫侄,含辛茹苦,熱心社會公益事業(yè),創(chuàng)辦了瀏陽前所未有的女子師范學校,1925年逝世于大夫第,享年六十。大夫第廳堂之上原懸有“巾幗完人”的匾額,那是康有為與梁啟超祝賀她六十壽辰合贈的,也于“千載難逢”的“文革”中被抄毀。李閏還悉心將譚嗣同的多種遺物,封存保管在閣樓之上,后來也不知所終,令人扼腕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