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胡骙,字稚威,號云持,榜名方天游,乃取方外天游之意。5、6歲即能背誦《文選》,有神童之目,成年后遠(yuǎn)游京華,得享令名,但終身不遇,晦氣如影隨形,以致陸以湉在《冷廬雜識》將他比作徐文長。
天游其貌不揚(yáng),膚黑、身短、臉上遍布痘瘢,還是斗雞眼。但這樣一個丑人,卻為不少人目為絕代才士。袁枚《隨園詩話》說他是“曠代奇才”;杭世駿《詞科掌錄》稱他“藻耀高翔,才名為詞科中第一;所作文種廟銘等,皆天下奇作”;朱仕琇《方天游傳》更借御史萬年茂的話,目之為“浙江一人”。
雍正十三年,天游被薦鴻博科,受到鄂爾泰賞識,后者揚(yáng)言說:“必用胡某,以榮館閣”。不料殿試時,天游卻鼻血長流,污其試卷幾滿,結(jié)果未能登科。乾隆十六年,他再薦經(jīng)學(xué)科,又為一個大官所阻(近人柴德庚考證為左都御史梅轂成)。當(dāng)時,乾隆于殿上問:“今年經(jīng)學(xué)中方天游何如”?大學(xué)士史貽直回答說:“宿學(xué)有名”。乾隆又問:“得毋奔競否?”史搖頭:“以臣所聞,太剛太自愛”。乾隆默然,此后薦舉亦無人敢再言方天游。事實(shí)上,“太剛太自愛”五字,并非虛構(gòu)。在京城時,方天游屢試不第,但文名卓著,不少公卿大人想羅其于門下,天游均不搭理,終于三中乙科,畢生未舉。(袁枚《胡稚威哀辭》)
天游最終未能返鄉(xiāng),死于北方。臨終前,他問來探視的朋友:“下輩子再生人間,我是做南人?還是北人?”朋友哭著說:“南人歸南!彼穑骸昂谩!彼鞖饨^。(陳康祺《郎潛紀(jì)聞二筆》)
人物成就
在清代文壇上,胡天游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
一是在桐城派散文日漸瓴銜文壇,海內(nèi)士子靡然向風(fēng),文章風(fēng)貌漸趨清淡簡樸之時,他卻以一種狷介兀傲之氣,拔戟自張一軍,另走韓愈怪怪奇奇,雄肆艱澀一路。
二是駢文經(jīng)過元明衰歇式微的殘冬之后,胡天游踵繼陳維崧、毛奇齡之后武,以其氣象雍容、斐然可觀的博麗駢文,點(diǎn)綴了清中葉燦爛紛披的駢文中興的春天。
三是在清代爭奇斗妍的詩歌流派中,胡天游以其自成面目的雄奇瑰偉的的詩作,首開清詩奇詭之風(fēng),幾可與“神韻說”、“性靈說”相媲美。就散文和詩歌而言,胡天游均有其力。
相關(guān)評論
張維屏《松軒隨筆》記:“稚威先生自言,所作當(dāng)在儲畫山、方望溪、李穆堂三人之上……其平日負(fù)氣不肯下人,即此可見”。他并且看不起死讀腐儒,曾說:“博學(xué)強(qiáng)記,自足夸人。然是要死的學(xué)問,不如我是不死的學(xué)問……一肚皮書,而全無撰述,則身死而其書亦死”。(轉(zhuǎn)引自袁枚《牘外余言 》)同時的全祖望也對天游深惡痛絕,稱其為“妄男子”,而文壇老大哥方苞,也對天游了無好感。
胡的第一知己,當(dāng)是鄭板橋。鄭在《濰縣署中寄胡天游》一信中說:“人生不幸,讀書萬卷而不得志,抱負(fù)利器而不得售,半世牢落,路鬼揶揄,此殆天命也夫!稚威曠代奇才,世不恒有,而乃郁郁不自得,人多以狂目之,嗟夫!此稚威之所以不遇也。雖然,以子之才,不遇何傷,子所為詩文,早已競傳于眾口,名公巨宦,大人先生,詩壇文場之中,莫不知有山陰胡天游者。子即不遇,而子之才不因不遇而汩沒也,子何郁郁為?………以子之曠代奇才,將所經(jīng)所歷者發(fā)而為詩歌,寫而為文章,我知異日必有勝過《秋霖賦》、《孝女李三行》之絕作出現(xiàn)”。
齊次風(fēng)在胡死后為作集序,說:“曩者詞科之役,國內(nèi)征士二百余人,畢集京師,才學(xué)各有專長,而言詩文工且敏,磊落擅奇才,下筆驚人,矯挺縱橫,不屑蹈常襲故,雄聲瑰偉,足與古作者抗力,必首推山陰胡稚威。此蓋棺論定也,稚威可以瞑目矣”。天游自己也曾說:“古今人皆死,惟能文章者不死!
史籍記載
胡天游(1696~1758),胡姓,名骙,字稚威,號云持,又名方天游,復(fù)取方外天游之意,清代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少有異才,五六歲時,母杜氏口授《昭明文選》,即能成誦。及長,天姿英朗,博覽群書,而其貌不揚(yáng),面黑有痘瘢,雙目斗雞,身材矮小。然胸中睥睨一切,氣雄萬夫,自比管仲、樂毅。為文揮斥百家,別具爐錘。性耿直孤傲,不求人知,眾亦少知其人。家貧,在會稽王府莊為童子師。時制藝名師徐庭槐同館莊中,一日,至其處,值天游外出,閱案上書皆陸離古籍,以為故作高深以掩其淺陋。異日復(fù)往晤,聽其言,叩其學(xué),乃大奇之。雍正六年(1728),縣試得冠軍。明年鄉(xiāng)試,舉副榜。乾隆元年(1736),禮部尚書任蘭枝薦舉博學(xué)鴻詞。是冬至京,大學(xué)士鄂爾泰見之,以其貌陋,意輕之,及探以學(xué)問,天游口汩汩如傾海。鄂大驚,謂是科必得天游以榮館閣。二年七月殿試,鼻血不止,污其卷,乃報罷。時四方文士云集京師,每稠人廣坐,天游輒援筆數(shù)千言,落紙如飛,縱橫奧博,觀者為之嘆服。三年,復(fù)試,置乙榜。六年,《大清一統(tǒng)志》成,鄂爾泰命天游作進(jìn)書表,揮灑立就,嘆為奇才。十年三月二日,仿蘭亭修禊故事,集海內(nèi)知名人士馬榮祖等15人,修禊于陶然亭。不久,鄂爾泰、任蘭枝相繼卒,天游無所依,賃居陋巷,四方求文者挾金幣接踵而至。而天游性豪,歌呼宴客,所得立盡。公卿爭欲致之門下,概謝之。十四年,大學(xué)士史貽直薦充三禮館纂修。及《三禮義疏》成,授直隸州同知,客游山西,依侍郎田懋。蒲州守周景柱聘修《蒲州府志》。二十三年正月,卒于蒲州。性孝友,操守端方,未嘗以一刺干公卿。深于經(jīng)學(xué),立論多前人所未發(fā),無經(jīng)生拘泥之習(xí),史學(xué)尤精,詩余亦極工。嘗言古今人皆死,惟能文章者不死。
個人作品
所作《文種廟銘》、《靈濟(jì)廟碑》、《安頤蔣先生碑》、《柯西石宕記》、《任御史墓志》、《趙總兵墓志》、《遜國名臣贊序》,論者謂為天下奇作。著作有《春秋夏正》2卷,《蒲州府志》12卷,《石笥山房文集》6卷,《文補(bǔ)遺》1卷,《詩集》11卷,《詩余》1卷,《詩補(bǔ)遺》2卷,《續(xù)補(bǔ)遺》2卷及《云持居士集》等!肚迨犯濉酚袀。
代表詩作
【曉行】
夢闌鶯喚穆陵西,驛吏催時雨拂衣。
行客落花心事別,無端俱趁曉風(fēng)飛。
【烈女李三行】
大海何漫漫,千年不能移。太山自言高,精衛(wèi)銜石飛。朝見精衛(wèi)飛,暮見精衛(wèi)飛。
吐血填作塸,一旦成路蹊。豈唯成路蹊,崔嵬復(fù)崔嵬。女面潔如玉,女身濯如脂。
十四頗有余,十五十六時。婀娜懷春風(fēng),明月初徘徊。門中姊與姑,鄰舍雜姥嫠。
人笑女無聲,人歡女長啼。昔昔重昔昔,皴痛不得治。有似食大鯁,禍喉連脅臍。
阿母喚不應(yīng),步出中間閨。女身亦非狂,女心亦非癡。向母問阿爺,阿爺誰所尸,
昨日門前望,裂眼寧忍窺!爺仇意妍妍,走馬東西街。我無白楊刃,鍛作雙虹霓。
磨我削葵刀,三寸久在懷。一心愿與仇,血肉相齏臡。仇人何陸梁,挾隊健如犛。
前者為饑?yán),后者為怒豺。小雀抵黃鴯,徒恐哺作糜。大聲呼縣官,縣官正聾蚩。
宛轉(zhuǎn)太守府。再三中丞司,堂皇信威嚴(yán),隸卒森柴崖。安知坐中間,一一梗與泥。
何由腐地骨,骨笑回牙欸。孤小不識事,聞人說京師。京師多貴官,列坐省與臺。
頭上鐵柱冠,獬廌當(dāng)胸棲。獬廌角岳岳,多望能矜哀。局我頭上發(fā),縫我當(dāng)躬衣。
手中何所將,血帛斑爛絲。帛上何所書,繁霜慘蒙埋。細(xì)軀誠艱難,要當(dāng)自防支。
女弱母所憐,請母勿攀持。今便辭母去,出門去如遺。是月仲冬節(jié),殺氣爭驕排。
層冰塞黃河,急霰穿毛錐。大風(fēng)簸天翻,行人色成灰;依锊灰娬,深林抱枯枝。
三更叫鴚鵝,四更嗥狐貍。五更道上行,躑躅增羸饑。舉頭望長安,盤盤鳳皇陴。
下著十二門,通洞縱橫開。持我帛上書,鬻我囊中袿。跪伏御史府,廷尉三重墀。
尚書幾峨峨,峨峨唱騶歸。頭上鐵柱冠,獬廌當(dāng)胸棲。獬廌即無角,豈與群羊齊!
李女倚柱嘯,白日凋精輝。結(jié)怨彌中霄,中霄盛辛悲。有地何摶摶,有天何垂垂。
高城不為崩,高陵不為阤。為遣明府來,明府來何遲。長跪向明府,淚落江東馳。
如今千里還,女憂終身罹。女誠不敢給,愿官無見疑。父冤信沈沈,沈沈痛無期。
一日但能爾,井底生朝曦。死父地下笑,生仇市中刲。顧此弱殘軀,甘從釜羹炊。
語中難成聲,聲如系庖麋,明府大嗟嘆,嗟嘆仍噓唏。翻翻洞庭波,洞庭非淵洄。
嶄嶄邛崍坂,九折無險峨。我今為汝尸,汝去行得知。爺仇意妍妍,舉家忽驚摧。
勢似宿疹發(fā),驟劇無由醫(yī)。同時惡少年,驅(qū)至如連雞。鋃鐺押領(lǐng)頭,畢命填牢狴。
有馬空馬鞍,永別街西馗。叩首謝明府,搦骨難相貽。昔為羝乳兒,今為箭還靫。
遙遙望我里,我屋荒毗萊。寡母倚門唏,唏子杞粱妻。女去母啖柏,啖柏今成飴。
雖則今成飴,母悲轉(zhuǎn)難裁。女顏昔如玉,女發(fā)何祁祁。如口含朱丹,女手垂春荑。
哭泣親塵沙,面目余瘢劙。宛宛閨中存,黧疾疑病羆。姑姊看女來,簪笄不及施。
鄰姥看女來,左右相呼攜。各各自流涕,一尺紛漣洏。鄰姥少別去,媒媼從容來,
三請得見女,殷勤致言辭。公子縣南居,端正無匹儕。金銀列兩廂,纖紈不勝披。
身當(dāng)作官人,華榮炳房幃。頗欲得賢女,賢女勝姜姬。回面答媒媼,身實(shí)寒且微,
無弟無長兄,老母心偎依。所愿事力作,澀指縫裙鞵。安得隨他人,乖違母恩慈!
母年風(fēng)中燈,女命霜中葵。須臾母大病,死父相尋追。棺槨安當(dāng)中,起墳遂成堆。
一一營事訖,姑姊可前來。為我喚長老,長老升堂階。為我召鄉(xiāng)鄰,鄉(xiāng)鄰麋如圍。
十歲隨爺娘,幼小唯癡孩,十五銜沈冤,灌鼻承醇醯。二十行報仇,報仇苦且危。
三年走大梁,趙北燕南陲。女行本無伴,女止亦有規(guī)。皎皎月光明,不墮濁水湄。
斑斑錦翼兒,耿死安能翳!自此旋入房,重闔雙雙扉。朱繩八九尺,掛向粱間頹。
鮮鮮桂華樹,華好葉何奇。葳蕤揚(yáng)芬馨,生在空山隈。烈火燒昆岡,三日焰未衰。
大石屋言言,小石當(dāng)連養(yǎng)。蕭芝泣蕙草,萬族合一煤。燒出白玉姿,皎雪寒皚皚。
玉以為女墳,將桂墳上栽。夜有大星辰,其光何離離。錯落桂樹下,千年照容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