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教育學博士,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全國教育史志學會(國家一級學會)常務理事、 全國學校教育史研究會(國家二級學會)常務理事、 全國地方教育史學術交流委員會(國家二級學會)常務理事。 華東師范大學理解教育研究所副所長。民盟上海市高等教育委員會委員。
研究領域
教育學術史、
教師教育
當代教育問題研究、
學校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等!
研究項目
國家“985工程”重點建設項目“教育基本學術問題研究”、
“教師教育的歷史、理論與實踐”、“ 和諧文化與理解教育”。
華東師范大學“211工程”三期建設項目“教師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
上海市研究生創(chuàng)新培養(yǎng)研究基金“教師教育課程研究”。
全民科學素質(zhì)行動計劃綱要試點項目之一“中國近代科學教育思潮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項目“科學技術名詞審定·中國教育史部分”;
全國教育科研青年項目“中國實學教育思潮研究”等。
主要成果
《教育十大基本問題》
《中外教育史匯通》
《教師教育的歷史、理論與實踐》
《樂教與中國文化》
《中國教育簡史》
《中國民辦教育史》
《中國近代科學教育思想研究》
《走出教師職業(yè)倦怠的誤區(qū)》
《如何走出厭學的誤區(qū)》
《衡山夜話——50教育問題縱橫談》
《東海夜話——教育與社會問題對話》
《用心靈訴說教育的美麗》
《基于反思和案例的小學教育改革》
《孩子一生的閱讀計劃》
另參與《教育大辭典》、《學術爭鳴大觀(教育卷)》、《學術名著提要(教育卷)》等11部著作的撰寫;在《教育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教育研究與實驗》等學術期刊發(fā)表論文80余篇。
獲獎情況
指導上海長寧實驗小學“創(chuàng)造性集體研究”課題先后獲第七屆上海教育科學研究成果獎一等獎(2001.12)、
第三屆全國教育科學研究成果獎三等獎(2006.9);《中國教育簡史》獲華東地區(qū)大學出版社教材學術專著一等獎(1997.);
《教育大詞典》(主要撰稿人之一,撰寫11萬字)獲國家圖書獎(1999)
《中國基礎教育發(fā)展中問題的反思與前瞻》獲第六屆上海市社會科學界年會入選優(yōu)秀論文獎(2008)
實踐經(jīng)驗
作為《上海教師》集刊的專欄作者,近三年圍繞教師教育專題發(fā)表數(shù)十篇論文,獲得基層學校教師好評。應邀在全國各地講授和傳播教師教育的研究成果廣獲歡迎。在上海、蘇州、無錫、深圳、溫州、鄭州、青島等地中小學實驗基地指導學校發(fā)展規(guī)劃、課堂教學改革、校本課程和校園文化建設、學校教育科研等,受到校長和師生的廣泛好評。學術經(jīng)歷
近三年在第一屆和第二屆“教育史中的亞洲認識”國際學術會議上發(fā)表論文“中外教師教育匯通中的現(xiàn)代化主題”、“教師教育:全球意識和本土文化”并做主題報告;在“兩岸四地教育史研究及前景”學術論壇和民盟上海市第二屆高教論壇發(fā)表論文并做主題報告;在兩岸四地“學校改進與伙伴協(xié)作”第二屆學術研討會上主持“理解教育與自然分材教學”分會場并提交論文;在“全國教育史志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上提交論文并做大會發(fā)言;在第六屆上海市社會科學界學術年會提交論文“中國基礎教育發(fā)展中問題的反思與前瞻”并做專題發(fā)言。相關新聞
金忠明:以平常心看待今日之教育
(2009年12月31日 02:51 第一財經(jīng)日報)
孫行之
我們辦學的結(jié)構(gòu)比較單一,缺乏公立學校、私立學校、海外辦學力量的競爭和交流,這也是發(fā)展的重大障礙之一
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將近尾聲,一批新中國成立前在中國完成基礎教育的杰出人物步履急促地離我們而去。2005年,病中的錢學森就在病榻前向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坦然相告,現(xiàn)下的中國出不了大師,是因為人才培養(yǎng)模式?jīng)]有完全發(fā)展起來。2009年,當這位曾經(jīng)叩問中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導彈之父”與季羨林、王世襄同時離我們而去,這種叩問更顯得揪心。
于是,疑惑的目光再次投向了中國教育體制。然而,大師真的能從教育界要到嗎?時代進程下,中國的教育又有哪些利弊得失?將中國教育放到一個歷史和世界的坐標系中時,當下的中國教育處在一個什么樣的位置?它該去往何處?
為此,CBN記者采訪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研究所研究員、教育學系教授金忠明。
放到世界和歷史坐標系中
CBN:中國教育面臨的問題,在你看來主要有哪些方面?
金忠明:首要的,缺少經(jīng)濟的支撐,是教育面臨的最大問題。教育制度與經(jīng)濟、行政管理制度有著很緊密的關聯(lián)。
我們現(xiàn)在財政的撥款,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是垂直的、一元化的撥款制度。很多學校因經(jīng)費不充足,往往不得不遵循長官意志去爭取另外盡可能多的經(jīng)費。長官意志就會影響教育自身的規(guī)律。
其次是“泛政治化”的傾向。我們有非常強大的、統(tǒng)一的辦學思想和課程設置。而這樣的模式就可能阻礙了創(chuàng)新性人才的培養(yǎng)。
然后,我們辦學的結(jié)構(gòu)比較單一,缺乏公立學校、私立學校、海外辦學力量的競爭和交流,這也是發(fā)展的重大障礙之一。辦學的主體錯位,不能將民意完好地體現(xiàn)于教育改革,也是一個問題。行政教育機構(gòu)真正服務的對象——學生、教師并沒有被賦予應有的話語權,教育的最終需求并沒有得到充分表達。
CBN:中國的義務教育面臨著哪些困難呢?
金忠明:相比于高等教育,中國的義務教育面臨著更大的困難,能夠做到這樣是更為了不起的。因為中國的基礎教育實際上面臨資金投入太少的問題。
而在教育的產(chǎn)出上,就科研成果而言,我們與發(fā)達國家的距離還是很大的。但是,這其中還有一個話語權的問題,以美國為代表的英語世界實在是太強大了。我們的學術成果還要轉(zhuǎn)化為英文,拿到西方的學術期刊去發(fā)表才能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所以我們就比較弱勢,F(xiàn)在世界上的主要學術期刊,80%為英文期刊。
CBN:從縱向來看,我們的教育與改革前,甚至新中國成立前有哪些可以比較的方面?
金忠明:大約存在三個問題,一個是宏觀上的辦學體制問題,還有兩個比較微觀的,關于校長的辦學自主權和教師的教學自主權、教材的選擇權等。
比如說,民國時期的教育也有相當?shù)慕梃b意義,那時候的辦學是一種多元化的模式。現(xiàn)在,開辦私立學校,海外機構(gòu)辦學都面臨很多限制條件。
另外一個是教師權利和教授治校的問題。大學教育和基礎教育不一樣,教師更應該有權利去選擇教材、推薦教材,也就是說擁有相當?shù)淖灾鳈唷6F(xiàn)在,大學校長的辦學自主權反而少了。所以,面對前人,我們不妨謙卑一點,看看前人留下的經(jīng)驗、教訓,對我們會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CBN: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傳統(tǒng)和西方的經(jīng)驗都可以成為現(xiàn)在中國教育的借鑒是嗎?
金忠明: 我們今天可不可以和以前比?可不可以和外國比?可以比,但是,我們不能忘記為什么要去比。今天教育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可以在傳統(tǒng)中找到借鑒,也可以從外國得到啟示。不因為是前人的就一定落后,不因為是美國的就一定先進。我們比較、借鑒的立足點始終是關注當下中國的實際問題,要將好的東西都為我所用。
抱著“教育平常心”去看待大師
CBN:錢鐘書、季羨林、王世襄等都是不拘一格的學者,這與當時他們接受的教育有何關系?
金忠明:季羨林、王世襄都是新中國成立以前完成的學校教育。新中國成立前的教育是多元化的,有國立的、私立的還有國外的學校。錢鐘書之所以能夠?qū)懗觥豆苠F篇》,是他將中外兩種文化集合起來思考的緣故。那個時代,錢學森、錢鐘書都是有多元化的求學經(jīng)歷的,他們都有國外留學的階段。
CBN:那么改革開放以后,也有大批人出國留學啊?
金忠明:杰出人才的出現(xiàn)要有一個過程。錢鐘書到了六七十歲才拿出了他最重要的學術成果,所以現(xiàn)在還不能輕易斷定,我們這個時代出不了大師。說不定,到了二三十年之后,我們的大師就出來了。
CBN:一方面是人們對畢業(yè)生找不到工作的憂慮,一方面是向教育要大師的聲音,你是怎么看的?
金忠明:我們固然要關注大師,但是目前中國更要關注大量的實用性的人才,F(xiàn)在我們?yōu)槌霾涣私艹鋈瞬哦,但就教育談教育是無濟于事的。這個問題不僅僅是處在教育中,而是一個宏大的、系統(tǒng)性的問題。
我們要有的就是教育平常心,現(xiàn)在中國少兩位大師不要緊,但若是不為成千上萬的畢業(yè)生解決工作,那可能就會釀成很大的問題。在當下,關注怎樣讓畢業(yè)生更好地融入到這個社會中去,培養(yǎng)大量實用性人才,可能要比錢學森提出的“中國為什么不再出大師”更具價值。
“通識教育”不是“通知教育”
CBN:北京大學有一個“元培計劃”,請你談談關于通識教育的看法。
金忠明:通識教育不是“通知教育”,“認知”與“知道”不一樣。我們要讓學生了解知識,知道“What”,但是我們更要讓他們認識到如何來知道這些知識,就是How和為什么要去知道這些,也就是Why。古人講“德、識、才、學”,我們衡量一個人,其中的“識”就是他的判斷力和抉擇力,而后是“才”即才能,而最后才是“學”,就是知識的積累。
現(xiàn)在的學校教育注重于“學”,去學一些技術性的知識,后來慢慢意識到“通識”的重要性,F(xiàn)在,基礎教育中,很大程度上注重的是“語”“數(shù)”“外”三科教育,而美學、健康、心理方面的教育則被淡化了。也有一個誤區(qū)就是“文理一鍋煮”,以為這就是“通識”,其實不然。
真正的通識教育,要把人一生的發(fā)展中最重要的知識元素研究清楚。這些基本元素應當用系統(tǒng)的課程設置,按照學生心理水平由低到高、循環(huán)往復地來做一個整合規(guī)劃。不是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
CBN:“通識教育”也包括心理、人格健全的教育,楊元元事件可以歸結(jié)為教育的失敗嗎?
金忠明:楊元元事件包含了許許多多的因素,有外部的,有內(nèi)部的。我前兩天上課的時候還和學生講,你來聽我的課,恐怕楊元元這樣的情況就不會在你們身上發(fā)生了。這當然是個笑話。
楊元元為何自殺?無非是覺得生活沒有意義,感到絕望。其實,高學歷者自殺的不乏其人。很多情況下,知識分子的人格并不一定比一般人健全,這是需要教育界反省的。我們所需要的大概就是一種通識教育,對美學、體育、生命、生態(tài)的教育,明白這個世界生命的可貴、情感的美好、自然的和諧,這些都是很有意義的。如果她能夠多元參照,她的心胸就會比較博大,如果在小時候有體育對意志的磨礪,那么她可能更經(jīng)得起摔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