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背景
民國8年(1919年)入設(shè)于上海的江蘇省立第二師范學校,時值“五四”運動爆發(fā),新文化運動勃起,始作短文。后因參加反帝愛國運動和揭露校方無理開除學生而被退學,回鄉(xiāng)任家庭教師。民國11年,經(jīng)邵力子介紹,入上海大學中文系,一年后因經(jīng)濟不支而中輟,去上海神州女校任教。
人物生平
解放前
1919年,其第一篇習作《農(nóng)民的血淚》,發(fā)表于民國9年6月6日《民國日報》副刊——《覺悟》上。
民國13年,編寫的《中國文學史大綱》問世。
民國16年,北伐軍興,在中共青浦縣委書記夏采曦的領(lǐng)導下,團結(jié)黃渡進步青年,組織“淞社”,任主席,主編旨在反封建、反土豪劣紳、反迷信的半月刊《怒潮》,三期后改名《黃花》,月出1期。
民國17年任設(shè)于黃渡的上海中學鄉(xiāng)村師范部語文教師。
民國22年任教于上海民立女中,獲私立正風文學院文學士學位。此后4年,編著出版著作數(shù)十種,其中著名的有《國學概論講話》《文學概論講話》《新編中國文學史》《中國小說發(fā)達史》及《中國文學家大辭典》。
民國26年,日軍入侵上海,全家避居黃渡、無錫,后應聘上海務本女子中學,并先后兼課于上海美術(shù)?茖W校、華光戲曲?茖W校、震旦大學和新中國醫(yī)學院等。
民國31年,出任時為中共皖江區(qū)城市工作委員會地下?lián)c的新中國藝術(shù)學院院長。又編著出版《師范應用文》《文學源流》《中國佚本小說述考》等。
民國34年抗戰(zhàn)勝利,任職于中國書報編譯所,主編《新中國文庫》。后遷回黃渡,繼又遷居安亭。為大東、廣益、中華等書局精校注譯《古文觀止》《莊子讀本》《禮記讀本》等,并編著《蘗樓小說集》《蘗樓史劇集》等。
解放后
1949年5月,嘉定解放,參加接收黃渡師范,任校務委員、師范部主任及圖書館主任,出席蘇南區(qū)第一屆教育工作者代表大會,任起草委員會委員。
1950年,任縣教育工會籌備委員會委員兼宣傳科長,并被推為縣第一、第二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代表,任蘇南文聯(lián)青年創(chuàng)作指導委員會委員。
1951年,任山東齊魯大學中國文學史、語法修辭教授,兼任《齊魯學報》編委、山東省文學工作者協(xié)會委員。齊大與山東大學合并轉(zhuǎn)至山東大學任《文史哲》編委。
1952年因病辭職至昆山長子處邊休養(yǎng),邊寫作。
1953年任上海棠棣出版社總編輯,主持出版《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叢書》。
1954年任上海文藝聯(lián)合出版社社外編審委員。其間編著《元曲六大家傳略》《話本與古劇》等。
195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次年又加入作協(xié)上海分會及劇協(xié)上海分會。
1958年任華東師范大學古典小說戲曲研究生導師。是年編寫《元代戲劇家關(guān)漢卿》。
1959年,為《辭!纷珜懝诺湮膶W部分914目,約10萬余字。
“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批斗、抄家、停職、停薪,所存手稿、資料被洗劫一空。
1979年,應聘上海市文史館館員,并被推為全國第四屆文代會代表。
1980年被推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上海分會顧問、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兼職教授。
1982年任《中國大百科全書·曲藝卷》編委。
1984年被推為上海市第三次文代會代表和中國作協(xié)第四次代表大會名譽代表。
著作
1980年后,雙目全瞆,然著述不輟,由女兒譚尋據(jù)其口述整理成稿的有《說唱文學文獻集》《彈詞敘錄》《木魚歌·潮州歌敘錄》《曲通蠡測》《古本稀見小說匯考》《評彈通考》等。一生發(fā)表和出版的著述約150余種,千余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