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董鳳桐字子擇,光緒二十八年(1902)生于浭陽縣(今河北豐潤縣)董莊一個貧苦農(nóng)民家庭。其父董泰華以務農(nóng)為主,后來闖關東掙了一些錢。董鳳桐早年上私塾,對練毛筆字非常感興趣,但限于家境貧寒,請不起老師。不久,家里發(fā)生了一件奇事。鄰村定家莊的財主破產(chǎn),不聲不響的董泰華卻出錢購買了所有的土地、房產(chǎn)。董泰華舉家遷到定家莊,一夜暴富改變了董鳳桐的命運。其父為他請老師,又買了三板柜的大仿紙。十七八歲時他在玉田、豐潤、寶坻等京東一帶出了名。后來考上了北平高等警官學校,畢業(yè)后沒有從政,移居天津河東大王莊居安里。由于崇拜華世奎的書體,便通過友人介紹到華家練習大字,后以賣字為生。據(jù)華家后人華澤咸回憶,他曾目睹華世奎書寫“勸業(yè)場”大匾。他鉆研各家,臨遍百帖,左右手都能寫字,左手顏體和魏碑,右隸書和指書,雙手絕不混字。
歷史經(jīng)歷
1940年,華世奎身體漸衰,但是書債累累。一般的求字能推就推,有的推不掉,就找人代筆。當時華的大女兒寫一筆好字,替父親寫了“華貞女子商店”的牌匾。字寫成后,華世奎認為力度不夠。不久,廣裕茶莊求匾,便讓董鳳桐代筆。董鳳桐平心靜氣把四個字寫得十分舒服,華世奎見后真有亂真的感覺,于是匾上落下了自己的款和圖章。這件事為津門書家廣為流傳,董鳳桐自己也親口對我說過。此后,董鳳桐的名氣越來越大,一次滄州的“林森木行”請他寫一人高的擘窠大字,由于沒有這么大的筆, 董鳳桐綁了兩把笤帚,把紙鋪在院中,用水桶盛上墨汁,蘸上筆書寫起來。由于笤帚寫的字水分吃不進去,于是讓我們幾個小孩用乏煤灰撒在字上,很快使水分得到控制。寫成后,四個一人高的大字十分俊朗漂亮。
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豐潤縣的張廷鍔擔任天津市市長。 作為同鄉(xiāng),已近40歲的董鳳桐頗有一番抱負,親筆寫上一封信,談自己的政治見解和遠大志向。張廷鍔讀過后非常賞識董鳳桐,于是推薦他擔任四區(qū)區(qū)長。張廷鍔不是國民黨的正統(tǒng)軍,往往受到歧視和監(jiān)護。董鳳桐是一介文人,沒有靠山。不久身邊調(diào)來一位姓劉的副區(qū)長,其是“中統(tǒng)”有背景。二人經(jīng)常發(fā)生口角,董鳳桐非常反感這種官場惡習,不久憤然辭去職務,繼續(xù)賦閑,直至終老。
人物特點
董鳳桐的書法學華世奎,氣魄雄偉,骨力開張。他心通古意,寓巧于拙,通過博采眾長,吸取了篆隸和顏真卿的厚重筆道,形成了一種結(jié)體敦方,用筆圓轉(zhuǎn),具有一種外形拙壯而內(nèi)含俊美的藝術風格。在用筆上,董鳳桐行筆、住筆皆出中鋒,于法度端嚴中求靈巧之變,肥不臃腫,瘦不纖弱,舉重若輕,變化生姿,拙中藏巧,巧中又寓拙,一股書卷之氣飄然而出。董鳳桐雖然師從華世奎,但與老師比!他的字更具俊朗和書卷氣。
除書法外,董鳳桐還擅長蘭草和墨竹。他筆下的蘭草千姿百態(tài),有一股曠野幽蘭的閑適與靈動。他還寫下不少關于幽蘭的格律詩,如“云淡無風暑熱天,明窗大硯寫幽蘭。時人不知我心意,筆墨能助我大年”,“我這蘭花用筆栽!不經(jīng)雨露自然開。婷婷欲展臨風笑,可惜無香蝶不來”。詩句樸實、自然,表達了他淡泊寧靜的心境。
遺留下的部分作品
董鳳桐遺留下的書法作品不多,多毀于文革時期,尤其在解放前書寫的良作更為罕見。以下圖集是僅有能找到的部分遺留下的作品。同時望其他擁有者繼續(xù)補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