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修志前,已有寧陵人徐琦、訓導陳應龍(浙江寧波府人)撰寫有關寧陵初稿:“(秉元)購遺書野史,得邑人徐琦者紀改物以來百余事。后數(shù)十年,則石、楊二令命邑諸生修補之……懼非完帙,不可以傳。”(明隆慶《寧陵縣志·序》)以徐琦舊文補綴成的文稿已不完整,且現(xiàn)存的文字的體例有明顯缺失,熊秉元有“千金之子不知擔夫之藏”的評價。
從編修開始后,“既入館,諸君子讓筆,筆無所屬”的情形推測,是有礙于人事關系不好處理,才有最終無人承擔其事而“筆無所屬”的結果。至此,具體到呂坤能入選修志,并非是他學術出眾,也不是由鄉(xiāng)人推薦,而是熊秉元從鄉(xiāng)人評價中耳聞他有公正的名聲,“此君無媕阿態(tài),輿論以之”(明隆慶《寧陵縣志·序》),才認為他堪當此任,于是將有讜士之稱的呂坤作為合適的人選提出。
呂坤修志“直是事實,據(jù)古今聞見,褒貶公之國人”(明隆慶《寧陵縣志·跋》),反映出他秉筆直書、求真黜偽的史學思想,以勇氣、學識編修出一部求真、求實的家鄉(xiāng)縣志。志成后,熊秉元“余讀之輾然生喜,又揣揣焉敬且畏,曰:u2018其嚴乎!u2019君子觀寧陵志而知其不盡于志矣”(熊秉元明隆慶《寧陵縣志·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