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
嚴修在《王覃香館使黔日記》中寫道:“麻哈文童周恭壽叔侄作俱佳,為全郡所費及,恭壽器宇軒昂,頗不寒儉,美才也。”(“叔”即指恭壽父親 周誠,清代科舉制度忌父子同科,故稱叔侄。)1899年,選優(yōu)貢,1901年中舉。曾在黔西書院、貴州大學堂任教。1903年,貴州巡撫 林紹年為開辦新學,急需解決師資奇缺問題,經奏準在貴州大學堂考選第一批留學生8名,次年,由廖杭、周恭壽帶隊,赴日本留學和考察教務。周恭壽入日本宏文學院,兩年后畢業(yè)回國。
辦學
周恭壽奉令在貴陽辦官立高等小學堂 1所、初等小學堂9所,學生近1000人,教師50多人,周恭壽任總堂長。他治學嚴謹,并重視學生的體育訓練。1909年,主持高、初兩等小學堂學生在貴陽南郊新軍操場舉行運動大會。辦學成績顯著,獲督學使陳榮昌嘉許,改稱貴州模范小學。
1909年,他出任貴州教育總會副會長。次年,借以貴州咨議代表赴北京、上海參加請愿召開國會之機,參觀各地新學,認為“黔之振興、教育為大”。返黔奉陳石林提使令,在貴陽創(chuàng)辦第二官立中學堂。選古書院為校址,以民房作宿舍。次年,學生人數大增,辟火神廟為教室。1912年5月,奉教育部命令改學堂為學校,定名為省立模范中學校,仍任校長。兼省教育總會會長時,出版《貴州教育官報》。 還參加辛亥革命。
政府教育廳成立
1927年,貴州省政府教育廳成立,受省長 周西成委任為廳長。致力發(fā)展貴州教育,各縣設立教育局。視察都勻十縣聯(lián)合中學時,發(fā)現(xiàn)學政不良,即令改組,稱都勻五中,且為提高教學質量,將都勻等8所縣立、聯(lián)立中學收歸省辦。1928年,周西成委托周恭壽創(chuàng)辦貴州大學,校址建在南明河畔(今貴陽一中處),設文理預科各1個班,學制兩年,設土木工程、礦業(yè)、經濟、軍事?聘1個班,學制3年,共招生200多名,恭壽兼任校長。聘回黔的國內外大學畢業(yè)生和省內知名學者任教,為貴州自己培養(yǎng)第一代大學生。周恭壽關心桑梓教育,倡辦景陽小學,1943年提議將景陽小學遷到先祖開鑿的“周公井”旁,捐田畝作建;。為提高小學教師素質,他贊同麻江縣長拓澤忠舉辦有100多人參加的師資培訓班,并在班上作教育演講。1939年,麻江縣立中學得以順利開辦,全賴其運籌和督促。1942年,麻中增設高中部,他推薦業(yè)生廖昌斗任校長,并囑女兒同原(大夏大學畢業(yè))到中學任英語教師。
辛亥革命
周恭壽擁護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1913年,云南人 唐繼堯任貴州都督,調他任遵義知府,次年改任知縣。1916年, 劉顯世主持黔政,令周恭壽在遵義開放煙禁,征收鴉片煙稅。周恭壽不愿為虎作倀,毒害人民,辭職而去。1918年,赴廣州追隨孫中山革命,在廣州出席國會非常會議。1919年,貴定人戴戡任四川省省長兼督軍,邀周恭壽入川任川西道尹,曾兼任四川師范學校講師。1923年,周恭壽以議員身份出席國會。曹錕賄選總統(tǒng),定十五日開會,于十四日晚共發(fā)大選支票600余份,每份銀元五千或一萬元不等。周恭壽拒絕受賄,憤然離開國會,行至武漢,向國會致電“棄權”。1935年后,任貴州省府委員,省賑濟會主任,盡力興辦利民事業(yè),他所起草的《貴州省學產整理委員會簡章》、《貴州省立民眾教育館暫行規(guī)程》、《食鹽專實議案》審議書和會同審議的《縣長考試規(guī)程》、《各縣酌留警士議案》以及派員查禁爐山、龍里、甕安、平越、麻江等縣種鴉片事宜,都獲肥議執(zhí)行。1936年12月,主持省賑濟會議,決定對安龍、麻江等8縣受火災的785戶撥賑濟?7850元(銀元)予以救濟。麻江縣下司鎮(zhèn)大街受災60戶,領得救濟款650元。周恭壽說:“世界上沒有拿人家的錢不為人家辦事的道理。”認為軍界、商界“傲骨磷磷總未宜!崩顭觥岸ㄇ,周恭壽拒絕應聘離黔去上海,何應欽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長時,委周恭壽為軍部秘書,拒不受任。四川軍閥劉湘的幕僚鄧漢祥,聘其到劉、鄧合營的商號任董事長,亦被婉言謝絕。1941年,回麻江閑居,于室書聯(lián)云:“不因毀譽而為鄉(xiāng)愿,有責興亡在匹夫”,可見其情操與志趣。日本軍侵入黔南,周恭壽千里迢迢赴重慶居住。抗日戰(zhàn)爭勝利,選任國大代表,去南京小住,繼到上海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