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玉乃石之美者”,它凝聚著文化,象征著智慧,孕育著財富,享有高貴、典雅、圣潔、通靈而神秘的崇高地位。我國玉雕工藝,源遠流長,為世界所公認。各地玉雕界人才輩出,屢見不鮮。固守福州這一方?jīng)]有玉石原料、沒有火熱市場的“冷土地”,在外人看來有點傻。但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許元潘卻認為藝術沒有疆界,有心在哪都一樣。
對于許元潘的作品,曾有人用“有信仰”三個字來概括。雖不夠全面,但卻道出了精要。我認為還是極為恰當?shù)。因受佛教文化的熏陶,其作品的氣息非常的純靜,無絲毫的渾濁和雜質之音。結識許元潘的人都有“作品即人”的真實感受。在待人接物方面,他也顯得非常的謙遜,謙遜得不露一絲鋒芒。然而,你若是進一步與之相交,熟悉他的作品,漸漸地你會感受到他的“鋒芒”。他的鋒芒裹在其玉雕作品之中,含而不露。
許元潘出生于莆田東橋鎮(zhèn),在父母“一技之長”的教導下,16歲的他就開始學習木工手藝。在農村做木工的那段時間,他結識了做木雕的林志峰,并為日后兩人的師徒情緣做了鋪墊。23歲那年,他隨著林志峰在福州做起了壽山石茶壺。也許是年齡相仿的緣故,隨著時間流逝,兩人逐漸建立起亦師亦友的關系。
談到由壽山石雕轉到玉雕,許元潘笑稱是一種緣分。一天,一個香港客戶到石雕廠參觀。當看到他的雕工,香港客戶在贊賞之余熱情地邀請許元潘到其工廠參觀。一向遵循原則的許元潘認為這樣做對工廠是一種不忠,所以一再拒絕香港客戶的好意。沒多久,許元潘所在石雕廠的幾個股東要求解散工廠,而此時的他在街上剛好再次遇到那位香港客戶。在香港客戶的盛情邀請下,許元潘就去了玉雕廠。這個老板倒也大方,試用期就給他開出4500元的工資。而那時,2500元的工資已經(jīng)算是很高了。許元潘心想,自己雖然從沒做過玉雕,但也不妨一試。沒想到,這一試就找到了人生的定向。
在業(yè)界,許元潘是出了名的“下刀快”、“切刀準”。在玉雕廠,那時候雕刻一個40公分的觀音一般工人要花兩三個月,他愣是十幾天就完成。惹得老板整日跟蹤,擔心他雕壞。而許元潘每次雕刻出來的觀音都會得到 老板情不自禁地贊嘆。慢慢地,老板看出許元潘的雕刻是“快工出細活”。他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刻苦鉆研,博采眾長,開拓創(chuàng)新。其雕刻刀法挺秀剛健,線條流暢,拙中見秀,技法靈活多變。
抱著對玉雕的執(zhí)著,對美的追求,以及對佛教文化的熱愛,許元潘汲古而不守舊,不斷推陳出新。其中尤以觀音為代表,別有一種淡雅細膩的神韻與趣味。他講,創(chuàng)作一件成功的玉雕佳作,是自身的一種生命情感的輪回和凝練。要使佛像形神皆入法,就要從根本做起。根本就是內心,要發(fā)菩提心去創(chuàng)作每一尊心中神圣的佛像。正是出于這種特殊的情懷,他的作品中始終散發(fā)著一股在古人或是當代玉雕中前所未見的“氣質”;再加上自成一格的造型,其作品從視覺感官上已經(jīng)跳出一般人對玉雕的刻板印象。
作品欣賞
作品刀法沉穩(wěn)細膩,神形兼?zhèn)洹W?000年開始在各項評比活動中不斷獲獎,至今已獲有三十多項不同獎項。
代表作品
如意觀音
天籟之音
琵琶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