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生涯
高恒出生不滿百日在鄴都(今河北臨漳鄴鎮(zhèn)一帶)便被冊立為太子。武平七年(576)十月,北周武帝宇文邕親自率領(lǐng)10萬大軍,兵分三路,大舉向北齊進攻。由于獻宗高緯昏憒、荒淫,北齊邊防重鎮(zhèn)——晉州(今山西臨汾)不到兩天被北周攻陷。北周大軍如洪水猛獸長驅(qū)直入北齊腹地,太子高恒跟著高緯倉皇東遁。
為了推卸齊朝亡國之責(zé),高緯于承光元年(577年)正月匆匆忙忙禪位給他8歲的兒子高恒,滿臉稚氣的高恒就這樣糊里糊涂地披上了皇袍。高恒登位不幾天,便隨著高緯往東逃到濟州(今山東平陰西)。高恒見北周大軍仍然緊追不舍,高緯稱無上皇。
高緯父子委派侍中斛律孝卿將禪文和璽紱送給高湝,斛律孝卿卻沒有將它送給高湝,而是送給了北周武帝宇文邕,以此作為賣身投靠的資本。不久,高恒、高緯一行數(shù)十人逃到青州(今山東青州)。準備南下投奔陳朝,當(dāng)個流亡國君。但局勢的發(fā)展,將高恒、高緯的夢想碾得粉碎。北周武帝宇文邕以高緯、高恒等人企圖謀反為名,將他們?nèi)刻幩馈?/p>
齊周之戰(zhàn)
齊武平六年(公元575年)北周武帝宇文邕率軍攻北齊,因病班師。次年十月,復(fù)攻北齊,以越王宇文盛、杞公宇文亮、隋公楊堅為右三軍;譙王宇文儉、大將軍竇泰、廣化公丘崇為左三軍;齊王宇文憲、陳王宇文純?yōu)榍败。宇文邕率軍至(xí)x州,駐于汾曲,命宇文憲領(lǐng)兵2萬守雀鼠谷。北齊海昌王尉相貴據(jù)城固守。
齊末帝高恒率諸軍自晉陽向晉州進發(fā)。宇文邕從汾曲到晉州城下督戰(zhàn),北齊行臺左丞侯子欽出城降周。北齊晉州刺史崔景嵩防守北城,見無后援,請降于宇文邕令上開府儀同大將軍王軌應(yīng)之。王軌遣部將段文振率數(shù)十人為先遣,在崔景嵩接應(yīng)下,首先登城。俘尉相貴及士卒8000人。北齊兵潰散,周軍占領(lǐng)平陽。
同年十一月,齊獻宗高緯、齊末帝高恒率援軍至平陽。宇文邕見齊軍兵盛,引軍西還以避其鋒。北周諸將皆認為不可撤軍,宇文邕權(quán)衡利弊得失后,將主力撤出晉州,留兵一萬,命梁士彥堅守。齊軍追擊西撤的周軍,周軍后衛(wèi)宇文憲、宇文忻等,在阻擊中斬齊驍將賀蘭豹子等,齊師乃退。宇文邕命宇文憲率軍6萬屯于涑川,聲援平陽,并留諸軍于河?xùn)|,自返長安。周軍退走后,齊軍包圍平陽,晝夜攻之,梁士彥激勵將士奮勇抵抗,以一當(dāng)百,多方固守,擊退齊師。宇文邕回長安后,得知齊軍攻平陽甚急,又率軍赴救。十二月,宇文邕復(fù)至平陽。周軍集結(jié)約8萬人,近城列陣,東西20余里。周軍奮力進擊,大敗北齊援軍,斬萬余人,齊獻宗敗退晉陽,周軍乘勝向晉陽進軍。
隆化元年(公元576年),齊獻宗高緯、齊末帝高恒于平陽戰(zhàn)敗后,退至?xí)x陽。周武帝率軍乘勝追擊。北齊高阿那肱率軍1萬鎮(zhèn)守高壁。宇文邕率軍至高壁,高阿那肱望風(fēng)而逃。十二月,宇文邕與宇文憲在介休會師。逼降北齊守將韓建業(yè)后,向晉陽和北朔州急進。高緯欲奔突厥,隨員多散,乃回奔鄴城。宇文邕親率諸軍攻破晉陽,疾趨鄴城。齊末帝高恒退至鄴城后,禪位于皇太子高恒,恒時年八歲。六年正月,高恒從鄴城出逃濟州。宇文邕圍攻鄴城,焚燒西門,齊軍戰(zhàn)敗。齊末帝高恒率百騎東走。周軍攻入鄴城,齊王公以下官員皆降。高恒在濟州遣人持璽紱至贏州,禪位于任城王高湝,高緯等再逃青州,宇文邕派尉遲勤追擊高緯和高恒至青州,齊將高阿那肱降,高緯、高恒率十余騎倉促南逃,欲奔陳朝。在南鄧樹,被周軍俘獲。二月,周軍攻下信都,俘北齊任成王高湝,廣寧王高孝珩等。隨后,周武帝遣軍平定各地反抗勢力。北齊亡。北周統(tǒng)一北方。
史書記載
《北齊書·卷八·帝紀第八》
《北史·卷八·齊本紀下第八》
家庭成員
父母
父親:北齊后主高緯
母親:皇后穆邪利
兄弟
二弟:東平王高恪
三弟:高善德
四弟:高買德
五弟:高質(zhì)錢
墓志
《高恒墓志》全稱《魏故假節(jié)督齊州諸軍輔國將軍齊州刺史高公墓志銘》,東魏元象二年(公元539年)十月刻,清乾隆十四年山東德州運河岸崩時出此石?瑫25行,行27字。書法秀勁溫雅,字形方扁,運筆雅正含蓄。楊守敬評為骨格整練,謂“褚河南似從此出”(《激素飛清閣評碑記》卷二)?涤袨榈摹稄V藝舟雙楫》則將此志與《刁遵墓志》等并舉,稱“《刁遵》為虛和圓靜之宗,《高恒》、《劉懿》輔之”。此志曾歸德州封大受,與北魏《高慶碑》、《高貞碑》齊名,合稱“德州三高”。趙萬里《漢魏南北朝墓志集釋》縮印輯入。有翻刻本。 此處所收入的是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藏的本子,上鈐“賈氏金石”白文方印,后有吳榮光、汪鳴相、胡仁頤等人題跋。據(jù)方若、王壯弘《校碑隨筆》云,此志出土?xí)r幾無損字,初拓本首行“魏”字、“遐流”二字不損,后損字日多。此本符合初拓本之特征,較筆者所見如沙孟海的《中國書法史圖錄》及潘伯鷹的《中國書法簡論》等更佳,缺損也更少。況此志以往所見多為局部,無單行本行世,此次出版,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白,可謂書林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