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王建為人隆眉廣額,龍睛虎視,機略拳勇,出于流輩。據(jù)說他的祖祖輩輩都是做餅師的。
王建年輕時是個無賴之徒,以殺牛、偷驢、販賣私鹽為業(yè),被鄉(xiāng)人稱為“賊王八”。后來,王建犯罪入獄,被獄吏偷偷放走,藏匿在武當山上。武當山僧人處洪遇到王建,相面驚奇說:“子骨法甚貴,盍(何不)從軍自求豹變”,指點他前去投軍。王建于是到忠武軍(今河南淮陽縣)從軍,后節(jié)度使杜審權提拔他為列校,從征王仙芝有功。
護駕有功
中和元年(881年),黃巢起義軍攻陷長安,唐僖宗逃往巴蜀。忠武軍監(jiān)軍楊復光率八千兵馬擊退黃巢,并將部隊分為八都,任命牙將鹿晏弘、晉暉、王建、韓建、張造、李師泰、龐從等八人為都頭。楊復光率八都頭擊敗了朱溫,攻克鄧州。
中和三年(883年),楊復光病逝,鹿晏弘率八都前往巴蜀迎駕,沿途擴充兵力。鹿晏弘行至興元(今陜西漢中)后,驅逐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牛叢,自稱留后。中和四年(884年),唐僖宗任命鹿晏弘為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王建等人皆領刺史。不久,鹿晏弘率部東歸,而王建則與晉暉、韓建、張造、李師泰四人入蜀,面見唐僖宗,被十軍觀軍容使田令孜收為養(yǎng)子。唐僖宗將五人的部隊并入田令孜麾下,賜號“隨駕五都”,官拜衛(wèi)將軍。
光啟元年(885年),唐僖宗返回長安,命王建等人統(tǒng)領神策軍,宿衛(wèi)宮中。不久,河中節(jié)度使王重榮因與田令孜爭鹽池,聯(lián)合河東軍進犯長安,唐僖宗逃往鳳翔(今陜西鳳翔)。光啟二年(886年),唐僖宗又逃往興元。王建被任命為清道使,并負責保護玉璽。逃亡途中,山中棧道被燒毀,王建拉著僖宗的馬,冒著煙火突圍而出。在休息時,唐僖宗枕著王建的腿睡著了,睡醒后,又將自己的御衣賜給王建。到了興元,命王建遙領壁州(今四川通江)刺史,開創(chuàng)了將帥遙領州鎮(zhèn)的先河。
初入蜀中
田令孜因擔心僖宗加罪,要求擔任西川監(jiān)軍,前往成都依附任西川節(jié)度使的同母弟弟陳敬瑄,并推薦樞密使楊復恭擔任觀軍容使。楊復恭上臺后就排斥田令孜的黨羽,王建因為是田令孜的養(yǎng)子,被外放為利州(今四川廣元)刺史。
光啟三年(887年),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楊守亮對王建十分忌憚,屢次召他前往興元,王建都沒有聽從。后來,王建在龍州司倉周庠的建議下,招募八千士兵,順嘉陵江襲擊閬州(今四川閬中),并驅逐閬州刺史楊茂實,自稱閬州防御使。王建在閬州招兵買馬,擴張勢力,并在牙將張虔裕、部將綦母諫的勸說下,網(wǎng)羅人才,善待百姓,堅守尊奉唐室的大義名分。
攻打敬瑄
王建與東川節(jié)度使顧彥朗曾同在神策軍中,關系很好,陳敬瑄對此非常忌憚,害怕他們二人圖謀西川,并問計于田令孜。田令孜道:“王建是我的兒子,我只要寫一封信,就能把他叫來。”陳敬瑄大喜,派人拿著田令孜的書信去召王建前來。
王建得信后,非常高興,到梓州(今四川三臺)面見顧彥朗,道:“父親召我前去,我也想到成都去見陳公,向他求取一個藩鎮(zhèn)的位置!辈⒓揖焱懈督o顧彥朗,自率精兵二千西去成都。誰知王建剛剛行到鹿頭關(今四川德陽東北),陳敬瑄在幕僚李乂的勸說下又后悔了,命王建返回閬州,并加強城池防御。王建大怒,攻破鹿頭關,敗漢州刺史張頊于綿竹,奪取漢州(今四川廣漢)。
王建又進軍學射山,擊敗西川偏將句惟立,一舉攻取德陽。陳敬瑄遣使責問王建,王建道:“父親召我前來,半路又命我回去,顧公一定會懷疑我,我已經沒辦法了!北硎咀约阂呀洓]有退路了。不久,顧彥朗任命弟弟顧彥暉為漢州刺史,出兵幫助王建,圍攻成都。顧彥暉圍攻成都三日,見無法破城,便返回漢州。
不久,唐昭宗即位,命左諫議大夫李洵為兩川宣諭和協(xié)使,下詔令顧彥朗罷兵停戰(zhàn)。顧彥朗則要求朝廷另派大臣鎮(zhèn)守蜀地,并為王建求取節(jié)度使的官職。
奪取西川
文德元年(888年),王建進攻彭州,并大掠西川十二州。唐昭宗任命宰相韋昭度為西川節(jié)度使,同時將西川的邛州(今邛崍)、蜀州(今崇州)、黎州(今漢源北)、雅州(今雅安)劃為永平軍,治邛州,任命王建為永平軍節(jié)度使。
陳敬瑄不肯奉詔,唐昭宗便派韋昭度與顧彥朗出兵討伐,又任命王建為招討牙內都指揮使。龍紀元年(889年),王建大破眉州(今眉山)刺史山行章于新繁(今新都區(qū)新繁鎮(zhèn)),虜獲萬余人,伏尸四十里,又擊敗屯守彭州的威戎節(jié)度使楊晟和山行章的五萬援軍。陳敬瑄再次發(fā)兵七萬增援山行章,兩軍相持百余日。王建再敗山行章于廣都(今雙流),山行章請降。大順元年(890年),圍攻成都,侍奉韋昭度十分小心。簡州(今簡陽西)、資州(今資中)、嘉州(今樂山)、戎州(今宜賓)、雅州、邛州、蜀州前后來降。
韋昭度率兵圍攻成都三年,且聚兵十余萬,難以破城,朝廷有意休兵。大順二年(891年),唐昭宗下詔恢復陳敬瑄官爵,令顧彥朗、王建罷返回鎮(zhèn)地。
王建接到詔書后,不愿罷兵,上表請求繼續(xù)攻城。王建又勸韋昭度道:“關東各藩鎮(zhèn)才是朝廷的心腹大患,您還是回朝做宰相吧,這里交給我就可以了!表f昭度猶豫不決。王建又命士兵殺死韋昭度的親兵,并道:“士兵們餓了,要吃人肉!”韋昭度嚇壞了,將符節(jié)留給王建,任命其為知三使留后兼行營招討使,自己當天就返回京師。韋昭度走后,王建派兵扼守劍門(今劍閣北),切斷了中原與兩川地區(qū)的聯(lián)系。
此后,王建將成都團團圍住。田令孜登上城頭對王建道:“我與您這么好的關系,怎么到了這個地步!”王建道:“我和您的父子之恩,怎么能忘!但我可是奉皇帝之命,討伐不聽詔令的人!”田令孜無奈,當夜進入王建軍營,交出西川節(jié)度觀察牌印。次日,陳敬瑄開門投降,王建入城,自稱留后,時為大順二年(891年)八月二十六日。王建將陳敬瑄送往雅州,又任命田令孜為監(jiān)軍,但王建屢次請求朝廷殺此二人,朝廷不許,王建便于景福二年(893年)四月找借口把這兩人殺了。
大順二年(891年)十月初六日,唐昭宗正式任命王建為檢校司徒、成都尹、劍南西川節(jié)度副大使知節(jié)度事、管內觀察處置云南八國招撫等使。
王建既得西川,留心政事,容納直言,好施樂士,謙恭簡素,用人各盡其才。但猜忌好殺,諸將有功者,多因事被誅。
吞并東川
王建攻陷成都一個月后,東川節(jié)度使顧彥朗病逝,其弟顧彥暉繼任。十二月,唐昭宗命宦官宗道弼(一作宋道弼)為使,賜顧彥暉旌節(jié)。綿州(今綿陽)刺史常厚(楊守厚)拘押宗道弼,并攻打梓州(今三臺)。王建得知后派建遣李簡、華洪(即王宗滌)等人討伐常厚。此時的王建已有吞并東川之心,對李簡等人道:“你們擊破常厚,顧彥暉一定會犒軍,倒是把他一起拿下!崩詈喌热嗽阽婈枔魯〕:,奪回旌節(jié),讓宗道弼將其送到顧彥暉處。顧彥暉得到旌節(jié)后,卻因王建養(yǎng)子王宗弼的通風報信而稱病不肯犒軍,王建的計劃落空。
景福二年(893年),王建被加封為同平章事。乾寧二年(895年),邠寧節(jié)度使王行瑜、鎮(zhèn)國節(jié)度使韓建、鳳翔節(jié)度使李茂貞聯(lián)合進逼京師,誅殺宰相韋昭度、李溪,并謀廢唐昭宗。李克用在河東起兵勤王,王建也派簡州刺史王宗瑤帶兵救駕。同年,王建以顧彥暉不出兵為由,命王宗滌討伐東川。不久,王宗滌在楸林擊敗顧彥暉,斬殺敵將羅璋,進圍梓州。
乾寧三年(896年),王建在唐昭宗的詔令下,罷兵返回成都。同年七月,李茂貞再次進犯京師,燒毀宮殿,唐昭宗逃往華州(今陜西華縣)。王建得知后,上表請求皇帝遷都成都。不久。王建被任命為鳳翔西面行營招討使,討伐李茂貞。
乾寧四年(897年),王建再次命王宗滌攻打東川,又命王宗謹攻打鳳翔。不久,王建命王宗侃取渝州、王宗阮取瀘州,開通峽路。同年五月,王建親自率兵攻打東川。不久,唐昭宗任命諫議大夫李洵為兩川宣諭使,詔令王建罷兵。王建不肯奉詔。唐昭宗貶王建為南州刺史,任命李茂貞為西川節(jié)度使。李茂貞拒絕接受任命,唐昭宗只得恢復王建官爵。十月,梓州城破,顧彥暉自殺,王建任命王宗滌為東川留后。
加封蜀王
光化三年(900年),王建兼任中書令,東川、信武軍兩道都指揮制置等使,賜爵瑯琊王。天復元年(901年),王建被改封為西平王。同年,宦官韓全誨將唐昭宗劫持到鳳翔,被梁兵圍在城中。李茂貞堅守不住,打算求和。王建暗中派人勸說李茂貞,讓其堅守城池,并稱自己會出兵救援。不久,王建派王宗滌攻取興元。天復二年(902年),武定節(jié)度使拓跋思敬歸降王建,王建終于得以兼并山南西道。天復三年(903年),荊南節(jié)度使成汭兵敗身死,王建趁機奪取夔州(今重慶奉節(jié)東)、施州(今湖北恩施)、忠州(今重慶忠縣)和萬州(今重慶萬縣)。八月,王建被封為守司徒,進爵蜀王。
天復四年(904年),王建與李茂貞修好,將女兒(即普慈公主)嫁給李茂貞的侄子李繼崇。不久,朱溫弒唐昭宗,立唐哀帝,并遷都洛陽,改元天祐。但王建仍使用天復年號,并在成都設立行臺,自行任命官員。天復六年(906年),王建取歸州(今湖北秭歸縣),占有三峽之地。
開國稱帝
天復七年(907年),朱溫篡位,建立后梁。王建不承認后梁的正統(tǒng)性,并傳檄天下,要聯(lián)合各藩鎮(zhèn)討伐朱溫。但是,各藩鎮(zhèn)都知道王建的真實用意,無人響應。王建又打算稱帝,并寫信給晉王李克用,主張二人“各帝一方”,李克用沒有同意。與此同時,兩川之地不斷有祥瑞出現(xiàn)。同年九月,王建召集將佐,商議稱帝之事,眾將都勸道:“大王雖然忠于唐朝,但是唐朝已經滅亡,正所謂u2018天與不取,反受其咎u2019啊!庇谑,王建率領官員、百姓痛哭三日,隨后于九月二十五日即皇帝位,國號大蜀,并大封百官、諸子。
翌年正月,王建在成都南郊祭天,然后大赦境內,改元武成。同年六月,王建加尊號為英武睿圣皇帝,并立次子王宗懿為皇太子。武成二年(909年),王建頒行《永昌歷》。
永平元年(911年)正月,普慈公主與丈夫李繼崇不和,要求返回成都,王建便把公主召回。李茂貞大怒,發(fā)兵攻打蜀國邊境。王建命王宗侃、王宗祐等人討伐岐國。王宗侃在青泥戰(zhàn)敗,被圍困在西縣。王建親自出征,岐軍方才退去。
晚年去世
永平二年(912年),王建因擊退李茂貞入侵而受尊號為英武睿圣神功文德光孝皇帝。同年五月,朱溫派光祿卿盧玭出使蜀國,并在書信中稱其為兄。
永平三年(913年)七月初七,寵臣唐道襲因與太子王元膺(即王宗懿)不和,對王建誣稱太子謀反。次日,王元膺屬下驚懼之下,發(fā)動兵變,殺死唐道襲。王建派兵鎮(zhèn)壓,王元膺逃到民間,藏匿起來。后王元膺被人認出,被衛(wèi)兵殺害。王建乃廢王元膺為庶人,立鄭王王宗衍為太子。
永平五年(915年),王建興建扶天閣,并將功臣畫像掛在閣中。通正元年(916年)十二月,王建改國號為“大漢”,改明年為天漢元年。
天漢元年(917年)十一月,王建祭天發(fā)生“大風拔木”的兇兆,翌年正月初一日恢復“大蜀”國號。光天元年(918年)六月初一日,王建病故,終年七十二歲,廟號高祖,謚號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葬于永陵。皇太子王宗衍繼位,改名王衍。
為政舉措
政治
任賢用能王建尊重人才、知人善任,并不拘一格選用人才,選拔書生王先成、布衣李景、道士杜光庭、僧人貫休等人,并任用文學家韋莊為相。不論三教九流,有才者王建皆用其長。
但后期王建為了防范篡位,冤殺了戰(zhàn)功顯赫、深得民心的王宗滌和投奔前蜀的勇將劉知俊,猜忌迫害有識之士,加速統(tǒng)治集團的腐朽程度;又多內寵,重用宦官,導致前蜀國內部矛盾尖銳。
整頓吏治王建注意吏治整頓,嚴懲貪贓不法,對跟隨入蜀的功臣武將的不法行為也能處以嚴懲。義子王宗佶屢立戰(zhàn)功,官至晉公、中書令,自恃功高,結黨營私。被罷相之后圖謀謀反,被王建命衛(wèi)士撲殺。義子王宗訓任武泰軍節(jié)度使,鎮(zhèn)守黔州(今重慶彭水),恃恩貪暴,驕縱逾制,被王建命衛(wèi)士撲殺。但是官吏貪污腐化仍然成風,集王王宗翰好蓄姬妾,性格殘虐吝嗇,任刺史時甚至殺人奪田;義子王宗黯任寧江軍節(jié)度使,每逢生日必向屬縣索賄。王建本人大修宮殿,地方官員投其所好,屢言出現(xiàn)祥瑞,助長享樂腐化之風。
經濟
王建政權原本向百姓征收重稅,后聽從馮涓的建議,減輕賦稅,又招募流亡,大力恢復和發(fā)展生產,使前蜀成為當時社會最穩(wěn)定的天下富國和強國。然而后期又開征苛捐雜稅,如規(guī)定綾一匹一百文,絹一匹七十文,布一匹四十文,豬每頭一百文,王建還曾親自觀看成都繁榮的蠶市,便對左右講開征桑稅之利,此言泄露后,蜀中百姓恐懼,桑木和柘木竟很快被砍伐殆盡,由此可窺見其重科厚斂之一端。
軍事
王建以騎將出身,十分注重發(fā)展軍事,得蜀之后,在文州(今甘肅文縣)、黎州(今四川漢源)、雅州(今四川雅安)、茂州(今四川茂縣)與吐蕃人交易馬匹,組建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
王建在北邊與李茂貞之岐國發(fā)生多次戰(zhàn)爭,先擊敗了李茂貞對漢中的進攻,后攻占文州(今甘肅文縣)、階州(今甘肅武都)、成州(今甘肅成縣)、秦州(今甘肅天水)、鳳州(今陜西鳳縣)等地,不斷北拓;在東邊打敗荊楚,遷鎮(zhèn)江軍于夔州(今重慶奉節(jié)),加強東部防線;在西南面斬殺暗通大長和國的黎州蠻三王,大敗大長和國對黎州的進攻,俘斬數(shù)萬,使大長和國不復犯邊。
外交
王建審時度勢,不窮兵黷武。前蜀一直與中央政權后梁保持友好關系。
為了避免與朱溫發(fā)生沖突,割據(jù)關隴的李茂貞被朱溫擊敗、勢力衰微之際,諸將建議趁機攻取鳳翔,而王建聽取馮涓的建議,把李茂貞作為前蜀的屏障,與李茂貞修好,并與之聯(lián)姻。但李茂貞之岐國想要山南地區(qū),王建不肯給,后以普慈公主不滿婚姻生活而返蜀為導火索,蜀、岐兩國遂于永平元年(911年)爆發(fā)戰(zhàn)爭,以王建擊敗李茂貞結束,兩國從此失和,戰(zhàn)火不斷,蜀占據(jù)主動地位。永平二年(912年)十二月,蜀攻占岐之文州;永平四年(914年)十一月,蜀又攻岐;永平五年(915年)十一月,蜀大舉攻岐,取階、成、秦、鳳四州并入版圖,置武興軍于鳳州;通正元年(916年)八月,王建又對岐發(fā)動大規(guī)模征伐,十月取岐寶雞、隴州,但在圍攻岐都鳳翔時因大雪而撤軍。在王建的軍事壓力下,李茂貞終于屈服,在光天元年(918年)四月遣使求和于蜀。
對荊南政權,在打敗其對夔州的進犯后,有人建議王建趁漲水季節(jié)決峽堰以灌江陵(今湖北荊州),王建聽取毛文錫的建議,予以制止。
對大長和國,王建在大渡河大敗其軍,王宗范準備趁機渡河進攻,王建下令停止進攻,班師回都。王建對邊防用兵,沒有輕率冒進,空耗國力,客觀上鞏固了前蜀的統(tǒng)治。
軼事典故
王建葬父
父親死后,王建掘地數(shù)尺來安葬。但是棺材落下后便自動跳出,有神人出來對王建道:“這里是出天子的風水寶地,你只是一介小民,怎能容你卜葬于此!”王建毫不理會,一次次下葬,如此反復幾次,最終還是葬下了。
馬中有蛇
《蜀梼杌》、《十國春秋》記載:王建還在忠武軍做部將的時候,討伐尚君長于山東,力戰(zhàn)馬斃,剖之得一小蛇于馬腹,從此更加自負了。
袒背無痕
王建年輕時,曾經犯過徒刑,被杖打過,但背上沒有痕跡。后來王建占據(jù)兩川,問從事馮涓道:“我聽外面?zhèn)餮,說我受過徒刑,有這回事嗎?”馮涓答道:“有這回事!蓖踅ū惆驯巢柯冻鰜,對馮涓道:“你看看,有曾經被杖打過,但背部如此完好的嗎?”馮涓摸著王建的背部,嘆道:“太奇怪了,您當時從哪里得來這么好的膏藥,讓背部如此完好!”
禮遇文士
王建稱帝后,善待文士,身邊侍從認為他禮遇太過。王建道:“你們知道什么,我以前在神策軍時,負責宮中守衛(wèi),看到唐朝皇帝對待翰林學士的態(tài)度比一般人的朋友關系還要親密,如今的我對待文士只是唐朝皇帝的百分之一,又怎么能說過分呢!”
巧馭軍兵
王建在攻打成都時,經常對其將士說:“成都城中繁盛如花錦,哪天要是攻取了,金帛子女任你們拿,節(jié)度使讓你們輪日做!”到了陳敬瑄投降那天,王建任命他麾下部將張勍為馬步斬斫使,讓他先入城,并對將士說:“我和你們三年百戰(zhàn),現(xiàn)在才得到成都,你們不用擔心不會富貴,千萬別對街市燒殺搶掠,我已經派張勍去保護了,他要是抓住你們來稟告我,我還可以赦免你,要是先斬殺再稟告我,我就不能救了!”結果張勍當天就抓了一百多個違紀士卒,毆打他們的胸部直到打死為止,尸體堆積于市,就再也沒有敢違紀的人了。還有個叫韓武的小校在節(jié)度使衙門前公然上馬,衙司予以制止,韓武吼道:“王司徒已經允許我們輪日當節(jié)度使,還用這個規(guī)矩干嘛?”王建聽說后派人把韓武暗殺了。
印文之爭
朱溫派盧玭出使蜀國時,落款印文是“大梁入蜀之印”。宰相張格解釋道:“在唐朝的時候,朝廷遣使出使四夷時,用的就是u2018大唐入某國之印u2019。如今梁國用u2018大梁入蜀之印u2019,是將我們當做夷狄對待!蓖踅ù笈,欲殺盧玭。張格勸道:“這只是梁國官員的失誤,不要因為這個壞了兩國之間的交情。”王建這才作罷。隨后不久,朱溫被兒子朱友珪弒殺,王建派將作監(jiān)李纮前去吊唁,印文便刻上“大蜀入梁之印”。
王建之死
關于王建的死因,一般說法是病死,而且是得了痢疾,在光天元年(918年)六月復發(fā)。臨終前曾看到很多因他“重賦厚斂”而被逼死的百姓找他索命,旋即駕崩。另一種說法是王建第八子信王宗杰暴死,為王建所懷疑,王建寵臣唐文扆自知擺脫不了干系,遂與徐妃、張格密謀,讓尚食在進獻給王建的雞燒餅中下毒,王建因此死亡,臨終前曾有大臣主張誅殺唐文扆,唐文扆在王建死后十余日伏誅。
人物評價
自評:吾提三尺劍,化家為國,親決庶獄,人無枉濫,恭儉畏慎,勤勞慈惠,無一事縱情,無一言傷物,故百官吏民,愛朕如父母,敬朕如天地。司馬光:蜀主雖目不知書,好與書生談論,粗曉其理。是時唐衣冠之族多避亂在蜀,蜀主禮而用之,使修舉故事,故其典章文物有唐之遺風。張?zhí)朴ⅲ禾谱詮V明之亂,天下凌遲,奸猾亡命之徒,攘袂誓眾于萑蒲之下,而所在橫潰。建于此時,乃與晉暉輩攘竊于許、蔡之郊,藏匿于墟墓之間,其暴固不足以警動郡縣。及抵罪被系,死在旦夕,而孟彥暉縱之使去,此豈獄吏知其必貴而佑之耶?抑天為之耶?遂能奮跡士伍,奔赴行在,忠義感激,誠貫白日,執(zhí)戈披銳,翼衛(wèi)乘輿于煙焰之中,其勤至矣。巨閹猜忌,自璧遷利,遂舉兵據(jù)閬,謀自全之計。洎陳、田召而不納,遂抗表請師,猶有勤王之節(jié)。韋昭度章句書生,柔雅醞藉,非有將帥之才,駕馭之術。建察其可取而代,中以機智,奪其符印,遂摧敵克城,節(jié)制全蜀,而納貢述職,道不絕使。及梁祖受禪,非有湯、武、高、光之德,建誓師雪恥,而為岐、隴所阻,自視才略不在梁下,其肯甘心俯首而為之臣耶!因僭竊位號,亦時使之然也。觀其委任將佐,擢用才智,撫養(yǎng)士卒,惠綏黎庶,勸課農桑,輕省徭賦,始似如此。及其臨終顧托,至誠無疑,前視劉備,可以無愧。予嘗始終考究建之誠心,使朱全忠不篡,昭宗尚克享國,必不忍為鼎足之勢,此予所以不深罪之也。王夫之:當是時,人各自以為君,而天下無君。民之屠剝橫尸者,動逾千里,馴樸孤弱之民,僅延兩閑之生氣也無幾。而王潮約軍于閩海,秋毫無犯;王建從綦毋諫之說,養(yǎng)士愛民于西蜀;張全義招懷流散于東都,躬勸農桑;楊行密定揚州,輦米賑饑;成汭撫集凋殘于荊南,通商勸農。此數(shù)子者,君子酌天地之心,順民物之欲,予之焉可矣。存其美,略其慝,不得以拘致主帥之罪罪王潮,不得以黨賊之罪罪全義,不得以僭號之罪罪王建,不得以爭奪之罪罪行密,不得以逐帥自立之罪罪成汭。而其忘唐之尚有天子,莫之恤而擅地自專者,概可勿論也。非王潮不能全閩海之一隅,非王建不能保兩川于已亂,非全義不能救孫儒刃下之余民,非行密不能甦高駢虐用之孑黎。且其各守一方而不妄覬中原,以糜爛其民,與暴人爭衰王。以視朱溫、李克用之竭民肝腦、以自為君而建社稷,仁不仁之相去,豈不遠哉?吳任臣:先主負驍雄之姿,奮不世出之略,智驅田、陳,力并楊、顧,北問罪于岐、隴,南御侮于長和,功綦茂矣。而釁起蕭墻,戮及嗣子,何遇之酷也!卒之艷妻方處,母愛子抱,舍長立少,不再傳而失國,豈所稱貽厥孫謀,以燕翼子者乎?嗚呼!廢立之際,顧不重與?個人作品
《改衙廳為宮殿詔》《置東宮官屬詔》《勸農桑詔》《命編開國已來實錄詔》《郊天改元赦文》《答梁主書》《示群臣手書》《誡子元膺文》家族成員
后妃
周氏,王建稱帝后立為皇后,死后謚號順德,與王建合葬于永陵,但不同墳塋,有無頭石像出土。張氏,生王元膺,后晉封貴妃。徐氏,生王宗衍,被封為賢妃。王宗衍繼位后,被尊為順圣皇太后。徐氏,徐賢妃之妹,封淑妃,又稱花蕊夫人。王宗衍繼位后,尊為翊圣皇太妃。蕭氏,封夫人,后被王建賜給王丞弇(李彥)。周氏,其子王宗范被王建收為養(yǎng)子。馬氏宋氏陳氏喬氏褚氏子女
兒子據(jù)《十國春秋》記載,王建共有十一個兒子。
- 王宗仁,封普王,后改封為衛(wèi)王。王宗懿(即王元膺),封遂王,后被立為太子,913年因謀反被廢為庶人。王宗輅,封雅王,后改封為豳王。王宗紀,封褒王,后改封為趙王。王宗智,封榮王,后改封為韓王。王宗澤,封興王,后改封為宋王。王宗鼎,封彭王,后改封為魯王。王宗杰,封信王。王宗平,封忠王,后改封為薛王。王宗特,封資王,后改封為莒王。王宗衍(即王衍),封鄭王,后被立為太子。王建死后,即皇帝位,是為后主。
王建的女兒見諸史冊的只有三人:
- 普慈公主,嫁李茂貞之侄李繼崇。安康公主峨眉公主,嫁劉知俊之子劉嗣湮。
唐末五代時期,節(jié)度使常收心腹將領為養(yǎng)子以鞏固地位,王建的養(yǎng)子相傳有一百二十人,知名的有四十二人。
- 王宗佶,本姓甘。王宗侃,本名田師侃。王宗滌,本名華洪。王宗翰,本姓孟,王建的外甥。王宗弼,本名魏弘夫。王宗黯,本名吉諫。王宗弁,本名鹿弁。王宗本,本名謝從本。王宗阮,本名文武堅。王宗播,本名許存。王宗儔王宗謹,本名王釗。王宗綰,本名李綰。王宗儒,本名楊儒。王宗浩王宗朗,本名全師朗。王宗渥,本名鄭渥。王宗范,本姓張,王建妾室周氏與前夫之子。王宗瑤,本名姜郅。王宗訓,本名王茂權。王宗勉,本名趙章。王宗鍔王宗夔王宗裔王宗矩,本名侯矩。王宗祐王宗汾王宗信王宗賀王宗紹王宗宏王宗鐸王宗魯王宗昱王宗勛王宗晏王宗汭王宗偉王宗憲,本姓許。王宗儼王宗威王宗檢
史籍記載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六·僣偽列傳三》《新五代史·卷六十三·前蜀世家第三》《十國春秋·卷三十五·前蜀一·高祖本紀上》《十國春秋·卷三十六·前蜀二·高祖本紀下》《五國故事·卷上·前蜀》《蜀梼杌·卷上》陵墓介紹
永陵,俗稱王建墓,位于四川成都市西郊三洞橋,是中國首次科學考古發(fā)掘的古代帝王陵墓,同時也是迄今為止發(fā)掘的歷史年代最早的古代帝王陵墓,其規(guī)模宏大,保存完整,堪稱中國古代建筑史上的一大杰作。1961年,永陵被國務院正式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建墓曾經被盜,但仍保存有精湛的石刻藝術以及文物。墓封土高15米,直徑80米,周長225米,墓內有14道雙重石券砌成,分前、中、后三室,全長23.6米,中室放置王建棺槨。